加载中…
个人资料
在路上的顾
在路上的顾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3,707
  • 关注人气:21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上海博物馆之历代书法(汉唐宋元)

(2016-01-22 17:08:01)
标签:

博物馆

历史

旅游

文化

书法

分类: 文物.博物馆.

上海博物馆之历代书法馆:中国历代书法馆集中了中各个时期的典型名作,系统地展示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历史轨迹。

 中国书法是运用毛笔为工具的一种藉线条表现汉字的艺术。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起始于商代,成熟于东周,两晋和隋唐时代书家辈出,书法的探究日益精微。宋、元、明书法以晋唐法度为契机,不断创造新技法和新意境,涌现出丰富多姿的个性风格和书艺流派。清代书家广泛汲取前代书法养料,崇尚北碑之学,熔凝出新的风格。中国历代书法馆集中了各个时期的典型名作,系统地展示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历史轨迹。展框、自动感应的灯光照明和历代书法精品的巧妙结合,更使展室散发阵阵书香。上海博物馆之历代书法(汉唐宋元)

上海博物馆之历代书法(汉唐宋元)

上海博物馆之历代书法(汉唐宋元)



上海博物馆之历代书法(汉唐宋元)
商代的甲骨文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文字系统。先用毛笔书写,然後以刀契刻,已具书法的特点。金文是铸在青铜礼器上的文字,笔划接近书写原意,书法意趣浓厚。它们可说是大篆之前的书艺。西周金文是大篆书艺的肇始,其分行间架具有相当的随意性,文字峻拔优美。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以秦国通用的书体为基础,替代了东方六国的行用书体,史称“书同文”,这就是小篆。
上海博物馆之历代书法(汉唐宋元)
 禾牛骨刻辞
商代晚期  。骨 纵32厘米,横21厘米

禾卜辞为商代之物,整块甲骨基本完整,刻辞齐全,是成套卜骨的第一版。刻辞记载了当时王以羌、牛祭祀祖先及自然神,祈求庄稼丰收的内容。

从书法风格上来看,这件牛骨刻辞为疏放型:笔画细劲,结体开阔,字心处留白较多,显得格外疏放,萧散而又空灵,给人一种“素手把芙蓉,步虚蹑太清”之感
上海博物馆之历代书法(汉唐宋元)
【左】始皇诏方升,秦代。【右】美阳铁权,秦代。
上海博物馆之历代书法(汉唐宋元)
隶书萌芽於战国末年而行用於泰汉,至西汉後期达到成熟阶段。隶书的面世,冲破了六书的造字原则,为中国汉字艺术进一步拓宽了新的表现领域,同时也为楷书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最能反映隶书艺术成就的,是东汉的碑刻作品。东汉,熹平石经。东汉熹平四年至光和六年(175年-183年),洛阳市太学遗迹出土。熹平四年,汉灵帝命蔡邕(yōng)等人订正七经文字,并由蔡邕书隶,刻石46块,立于太学讲堂前,为我国最早的官定石刻儒家经本,史称“熹平石经”。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董卓焚烧洛阳宫庙,石经被毁.
上海博物馆之历代书法(汉唐宋元)
熹平石经残石(拓本)。东汉 
纵60.5厘米 横36.5厘米

熹平石经,为东汉熹平四年(175年)开始刻写的儒家经典石刻,建于太学,隶书体。此举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史书多有记载。
其书者蔡邕(133~192),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东汉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该书法作品风格中规中矩,方正平直,极为著名,代表了流行于东汉的官方书法的风貌。熹平石经原刻儒家经典,共四十六石,今留存下来残石,另有残石之宋拓片,成为珍贵的书法范本,备受重视。
上海博物馆之历代书法(汉唐宋元)
早期草书初萌於西汉末年,由草写隶书演变而成,是实用过程产生的隶书变形。它一出现,即显示了巨大的生命力和潜力,其时书家辈出,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是完成从隶书向行草书转变的历史性代表人物。  楷书是为了减省汉隶的波磔笔划和促使早期草书的规则化,由隶书衍化而成的。楷书的出现,开创了书法艺术的新时代,其中以唐初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和薛稷为代表,形成了严格法度,颜真卿的楷书入古出新,自成一家,草书前有孙过庭,后发展为狂草,其代表为张旭、怀素。
上海博物馆之历代书法(汉唐宋元)

上海博物馆之历代书法(汉唐宋元)
草书苦筍帖卷
唐  怀素。绢本 纵25.1厘米,横12 厘米

怀素(737—799年后),唐代书法家,僧人。俗姓钱,法名藏真,长沙(今属湖南)人,工书,尤擅狂草。有“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之称,与张旭齐名。
《苦笋帖》为怀素代表作,草书二行,释文为:“苦筍及茗异常佳,乃可迳来。怀素上。”十四字书法俊秀,墨彩如新,草、行间出,蕴真于草,笔法精妙,用笔圆转灵动,藏正于奇,笔势左揖右让,疏密有致。兴到笔运,如骤雨旋风,圆转飞动,虽变化而法度具备;书风丰腴遒美,含有“飞鸟出林,惊蛇入草”的天趣。
该帖标志了他的中年以后直至晚年的基本风貌。清吴其贞《书画记》评:“书法秀健,结构舒畅,为素师超妙入神之书。”是帖经宋宣和、绍兴内府递藏,为传世稀有的怀素手迹。
上海博物馆之历代书法(汉唐宋元)

上海博物馆之历代书法(汉唐宋元)
北宋初期的书法为唐代书风的延续。中晚期,具有新意境和新技法的书法作品不断涌现,其中以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为代表。此外赵佶所创的瘦金体,风姿独特。南宋代表书家张即之的作品气势雄伟。元初书坛,赵孟頫秀逸温润的书风,影响了元代的总体书势。鲜于枢、杨维桢等,则於赵书系统外另开蹊径,为元代稳健的书风,带来了生机和新意。
上海博物馆之历代书法(汉唐宋元)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书法史上与黄庭坚、米芾、蔡襄世称“宋四家”。

上海博物馆之历代书法(汉唐宋元)
《苏轼答谢民师论文帖》是苏轼在北宋元符三年(一一00)时所书,亦即他去世前一年由儋州(海南岛)遇赦北上时途径广东清远峡山寺时,写给他友人谢民师的一件书扎,内容是答复谢民师关于写作上提出的问题,表述了他对文章写作的一些见解。上海博物馆之历代书法(汉唐宋元)
帖后题跋部分有明代著名书家娄坚访苏轼书体补写的一段阙文,另有陈继儒等人题跋。此帖为纸本,纵二七厘米,横九六点五厘米,此件尺牍当为苏轼生平中的精品.
上海博物馆之历代书法(汉唐宋元)

上海博物馆之历代书法(汉唐宋元)
《动止帖》

北宋  沈辽.纵27.1厘米 横36.6厘米
沈辽(1032—1085),字睿达,宋钱塘(今余杭)人。其为文雄奇峭丽,长于诗词歌赋,诗文自成一家,尤其精于书法。其书法精于楷隶,笔法清峻,自成一家。
此帖系沈辽问候朋友病状的一通行书尺牍,并附有治疗处方。该帖书法纵横牵掣,浓纤刚柔,行草兼杂,枯润相间,神韵俊逸,颇具晋唐之风;其用笔结体意气高古,字里行间不失大家风范,体现出他深厚的书写功力。沈辽此书《动止帖》以当时制作精湛的手工水纹砑花笺书写,此笺极其稀见且保存如新,此为传世罕见的一通沈辽作品。
上海博物馆之历代书法(汉唐宋元)
行书自书诗卷
南宋  赵孟坚.纸本
纵33.6厘米 横575.2厘米
赵孟坚(1199—?)字子固,号彝斋居士;宋宗室,为太祖十一世孙,浙江海宁人。诗书画俱所擅长,为南宋著名的文人画家,擅行草书。
《自书试卷》是赵孟坚自书所撰诗的书法作品。书法雄畅并兼古拙风味,笔力雄健,纵逸豪放,不为法度所拘,自成一体。书此帖时,赵孟坚为六十一岁,该帖为其晚年书法的代表作。此卷后有张元绅跋,明都穆和近人题名,曾为明项元汴、詹景凤等人收藏。《壬寅销夏录》著录,并见于《海山仙馆藏真帖》刻石
上海博物馆之历代书法(汉唐宋元)
元初书坛,赵孟頫秀逸温润的书风,影响了元代的总体书势。鲜于枢、杨维桢等,则於赵书系统外另开蹊径,为元代稳健的书风,带来了生机和新意。
上海博物馆之历代书法(汉唐宋元)
行书诗赞卷
元  鲜于枢.纸本. 纵43.4厘米 横876.4厘米
鲜于枢(1246—1302),字伯机。号困学民,又号虎林隐吏、直寄老人等。祖籍渔阳(今河北涿鹿),生于汴梁(今河南开封)。其书法以大字和草书最为著名。
此行书《诗赞卷》为传世稀见的高头大卷,以诗文的形式赞美了帝王的昭文。字里行间旷放疏秀、既竣还缓,疏放中寓沉稳,酣畅中见精微;尤其是此中沉稳从容、徐疾相顾的通篇气韵,最为不易。从运笔结体看,尤其是他所擅长的富有一泻千里之势的悬腕回腕手段,确是从唐代法书的技艺规则中来。连同所有题跋文字在内,流传于今的海内外公、私所藏鲜于枢书作,总共三十余件。该书法作品是标志着鲜于氏至高创作水准的大字作品,具有极高的价值。
上海博物馆之历代书法(汉唐宋元)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又称“赵承旨”、“赵文敏”。各体兼善。赵孟頫博学多才,为元代著名画家,开创了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其书法成就也极高,以楷书、行书著称,为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之一。
上海博物馆之历代书法(汉唐宋元)

上海博物馆之历代书法(汉唐宋元)
赵孟頫(1254-1322年),宋太祖赵匡胤的第11世孙、秦王赵德芳的嫡派子孙.
上海博物馆之历代书法(汉唐宋元)

上海博物馆之历代书法(汉唐宋元)
行书台仙阁记卷.元  张雨
绫本 纵35.6厘米 横172.2厘米
张雨(1283~1350),元代诗文家。字伯雨,号句曲外史,道名嗣真,道号贞居子。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其书师赵孟頫,法李邕,老年又私淑于米芾,书风遂变为放纵、恣肆。
此卷作于至正五年(1345),时张雨63岁。记杭州开元宫台仙阁新建落成。张雨书性极高,他能从赵氏入而又不被师囿,变赵氏的雍容平和为神骏清遒,此卷可以看出其书用笔清劲、结体紧密。以欹斜取势,姿态洒脱,极有风韵。此卷后有元吴睿隶书《药井诗》并跋,明曹衡,倪仁祯题跋。明末清初时曾经姜绍书收藏,乾隆时收入清内府收藏,均钤有印记。
上海博物馆之历代书法(汉唐宋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