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之明清时期

标签:
建筑历史旅游文化明清 |
分类: 文物.博物馆. |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王朝体系的最后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央集权专制统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在其鼎盛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了巩固和发展,社会经济也呈现出超越前代的繁荣。但中国这一农业文明古国,正与后起的工业文明大国悄然拉大差距,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明永乐青花竹石芭蕉纹梅瓶(国家博物馆藏品,上图左)编辑
锁定青花竹石芭蕉纹梅瓶,通高41厘米,口径5.5厘米,足径12.2厘米。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梅瓶的形式是小口、短颈、丰肩、瘦底、圈足,因口小可插梅枝而得名。梅瓶在宋元时代甚多,元代景德镇的青花梅瓶很有特色,以后各代所造梅瓶种类增多,并且更为精致美观.
青花缠枝纹贯耳瓶。高19.7厘米,口径4.8厘米,足径6.5厘米
这件青花瓷,唇口,直颈,颈的两侧有一对相对称的贯耳。丰肩,鼓腹,腹下渐收,高足,底部书“大明宣德年制”款。
白釉瓷
江千里制黑漆嵌螺钿执壶:精美的螺钿工艺,名家传世佳作(中)
剔红花鸟纹长方盒。明(1368年—1644年)(右)
嘉靖五彩鱼藻纹盖罐。(上图右)高46厘米,口径19.8厘米,底径24.8厘米
1955年北京东郊出土
这件五彩瓷罐,天地式盖,宝珠形钮,圆唇,短颈、丰肩,圆腹,腹下渐收,内圈足,底部书“大明嘉靖年制”款。肩部绘莲瓣纹一周,腹下部绘蕉叶纹一周,罐盖和腹部以多色釉彩描绘出荷花、水藻和游鱼等图案,鱼戏水草之中,怡然自得
《大明律》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刻本(上图中)
凤冠:第一批禁止出国展出文物,定陵出土的四件凤冠之一。孝靖太后凤冠。通高48.5厘米、冠高27厘米、径23.7厘米,重2320克。1957年北京市昌平县定陵出土。
这件凤冠用漆竹扎成帽胎,以丝帛为面料,前部饰有9条金龙,口衔珠滴,下有8只点翠金凤,后部也有一金凤,共9龙9凤。后侧下部左右各饰点翠地嵌金龙珠滴三博鬓。此冠共嵌未经加工的天然红宝石100余粒,珍珠5000余颗。根据洪武、永乐定制,皇后凤冠为9龙4凤,而从出土实物与定制均不符,可知万历时冠服制度已有所变化
皇太极调兵木质信牌。清(1636年—1911年)
牌上所刻“宽温仁圣皇帝”为皇太极的谥号。
清高宗乾隆皇帝朝服像(左),清圣祖康熙皇帝朝服像(右)
“皇帝之宝”玉印通高16.1厘米、边长16.1匣米、钮高9.8厘米
这方玉印的印文为阳刻满、汉文“皇帝之宝”,印钮为盘龙状。清朝皇帝颁发诏书要钤这方印,是皇权的象征。清朝皇帝的印章称为“御宝”,当初放置在故宫的交泰殿,由专门的机构—尚宝司来管理。皇帝之印称宝为清制,皇帝的印信称为御宝,清初设御宝于交泰殿,成立尚宝司。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考定玉谱,藏于交泰殿之印25方。
乾隆皇帝敕封八世达赖喇嘛玉册。清·乾隆(1711年—1799年),西藏博物馆藏。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乾隆皇帝敕封八世达赖喇嘛时所赐玉册,共8片,其上刻有汉、满、蒙、藏四种文字。
粉彩镂空转心瓶:精巧的乾隆御窑瓷器
《农政全书》《本草纲目》
《天工开物》明,宋应星著,明崇祯十年(1637年)刻本
宋应星(1587—?),奉新(今江西奉新)人,明代著名科学家,他在《天工开物》中总结了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和矿业等方面的成就。
1957年在南京市宝船厂出土的长11.07米的铁力木舵杆,这一舵杆现展览于中国国家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