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花戏楼(国三)

标签:
建筑历史旅游文化杂谈 |
分类: 华东.沪浙皖鲁闽赣古迹 |
花戏楼位于亳州城北关,涡水南岸,原名大关帝庙,又称山陕会馆。据清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重建大关帝庙碑记》称:亳州北关大关帝庙,建于国朝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是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亳州老街(也叫花戏楼街)的庙会广场。
花戏楼原名歌台,是一座演戏的舞台,是祭祀山西名人关羽的庙祠,也是明清时山西、陕西的药商在亳州经营药材的联络之地,因此称"山陕会馆","大关帝庙"。关帝庙主殿建于清顺治十二年(1656),戏楼增建于清康熙十五年(1676),乾隆年间又增添了许多彩绘和雕刻,它以精湛的雕刻艺术、绚丽的彩绘而驰名中外;整个建筑面积3163平方米,分戏楼、钟楼、鼓楼、座楼和关帝大殿等几个部分。会馆之所以称为花戏楼,是因为院中花戏楼色彩绚丽、美轮美奂。
国三的文保碑,是不是最好的售票广告牌?
门票70元。不便宜哦。我买了花戏楼,南京巷钱庄的套票。两个国保,70元也值了。
花戏楼有"三绝",一绝是正门前这两根铁旗杆,每根重12000斤,旗杆高16米多,直插碧空白云间。花戏楼的第二绝在山门。花戏楼山门是一座仿木结构的三层牌坊式建筑,上面镶嵌着闻名天下的立体水磨砖雕,玲珑剔透,琳琅满目。花戏楼的第三绝是木雕。花戏楼的木雕分为普通木雕和大木透雕两种。
“鼓楼”上方的这幅砖雕艺术叫“三顾茅庐”,图的左边是刘关张,其中左右为关羽和张飞,面露怒色,极为不情愿;中间是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背对观众,面向刘备,双手在后,悠然而洒脱;右侧房前有一茶童,手持蒲扇,扇火烧茶,面露喜色,不紧不慢,茶壶嘴和茶壶盖上似有烟气冒出;房内卧在榻上的就是诸葛亮,侧卧睡姿,右手内还持有一卷书,窗前有一双不屑,鞋口清晰可见;房前有一雨塔,雨塔用两根细棍支撑,这两根细棍比火柴还要细,可是历经三百多年,仍然如初!
花戏楼山门是一座仿木结构的三层牌坊式建筑,上面镶嵌着闻名天下的立体水磨砖雕,玲珑剔透,琳琅满目。
浮雕、透雕、镂雕,山水、人物、花鸟,亭台楼阁,仙禽瑞兽,戏文台面,历史故事,战争画卷,吉祥愿景,方寸间演绎人间天界,直令人目不暇接,咂咂惊叹。
“大关帝庙”上方的幅砖雕艺术名字为“吴越之战”,中间两个骑马厮杀的,左为吴王夫差,右为越王勾践,策马奔腾,战旗舞动,人物数十个,神态各异,动作不一,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战场上的激烈和豪情。
花戏楼的砖雕,属徽派微雕艺术,在不足5厘米厚的水磨青砖面上,共雕人物115人,禽鸟33只,走兽67只,楼台殿阁多处,花草树木无数,内容涉及到中国的宗教、历史、政治、军事、风俗民情等诸多方面。
花戏楼门坊共雕人物115人、禽鸟33只、走兽67头。介绍说,花戏楼门坊砖雕上的国家一级文物,是以砖块为单位计算的。
“钟楼”下方的这幅砖雕艺术叫“水漫金山”,它取材于《白蛇传》的故事,图左上方是雷峰塔,塔前是白娘子,小桥右侧手持兵器的二人是奉命而来的天兵天将,手持佛尘者是法海,法海的前面跪着的是许仙。右上方是金山寺的主体建筑,透过敞开的山门,可以看到墙壁上的“佛”字,后面是一个庭院。整个画面塔、水、桥、亭、山、树、房、廊,无不精巧细致,且层次分明,井然有序,场面宏大而空旷,无一点拥挤的感觉。
戏楼系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增建,乾隆年间又增饰了彩绘与木雕,木雕多为三国演义戏文和典故。舞台上方悬有藻井四围悬枋和徒垂莲。柱间有大枋,大枋与悬枋之间,悬有棚券,柱头悬狮垂鱼。
舞台两旁小台有二侧门,额上题“阳春”、“白雪”。
戏楼舞台呈凸字形。台正中书“演古风今”四个金字,台前悬木对联一副,右书“一曲阳春唤醒今古梦”,左书“两般面貌做尽忠奸情”。戏楼东侧为钟楼,西侧为鼓楼,两楼中间是前门,系仿木结构三层牌坊水磨砖面建筑,一幅幅精美砖雕镶嵌其间。
舞台正中屏风透雕二龙戏珠,上悬匾额曰“清歌妙舞”,中间上下场门有二额“想当然”、“莫须有”。
舞台用六根抱柱顶立,檐角之下立方柱六根,柱础雕有故事图案。
花戏楼本名山陕会馆,其实是山陕两地的药商在亳州聚会的场所。明清之际,晋商富甲天下,以药闻名的亳州自然少不了晋商的足迹。有趣的是,山陕两地崇敬关羽,所建会馆也被用来作为祭祀关帝的家庙,而亳州则是三国故地,曹操的家乡。千年未解的恩怨,在一座戏台上继续着,而生活富足的药商,也在故乡与异地、梦想与现实、信仰与欲望的冲突中寻求着一种奇妙的平衡。
大关帝庙照壁上写着“中原宝藏”
岳武穆王庙即岳飞庙,是祭祀爱国名将岳飞的庙祠,因岳飞死后被追封为鄂王、谥号武穆而得名。亳州因崇敬岳飞的民族气节,建庙以祭祀。
岳武穆像前秦、王夫妇二人永远被钉在了耻辱的位置上,不过从现场和图片看,人们对王氏的“恨”远远超过了秦桧,胸部光滑异常被摸黑。
朱公书院位于亳州市花戏楼东侧,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是亳州人为纪念康熙年间知州朱之琏的德政而修建的生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