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九江.白鹿洞书院之一(世界遗产,国三)

(2015-10-14 19:41:11)
标签:

古迹

历史

旅游

文化

文学

分类: 华东.沪浙皖鲁闽赣古迹
书院是我国古代传播文化、交流学术、培养士子的地方。自唐迄清,江西设立的书院极多,居全国首位。而“海内书院第一”的白鹿洞书院,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完备的书院。书院的创始人可以追溯到唐朝的李渤
九江.白鹿洞书院之一(世界遗产,国三) 白鹿洞书院位于庐山五老峰南麓(今属江西九江市),享有“海内第一书院”之誉。始建于南唐升元年间(940年),是中国首间完备的书院;南唐时建成“庐山国学”(又称“白鹿国学”),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由中央政府于京城之外设立的国学。从方位格局上看,书院座北朝南,几进几出的大四合院建筑,布局相当考究,书院占地面积3000亩,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分别为先贤书院、礼圣殿、白鹿洞书院、紫阳书院和延宾馆。院落之间以墙相隔以门洞相连。;从建筑材质结构上看,石木或砖木结构,以明、清建筑为主,屋顶为人字形硬山顶,颇具清雅淡泊之气。这是一座双层飞檐单门,门上高悬明正德年间明代江西提学副使、文学家李梦阳手书的“白鹿洞书院”横额。门前古树垂荫,溪水轻吟。由近及远依次排列着五个高大的院门,由此构成五大院落,每一院落又各有两至三进。                                                                                              
九江.白鹿洞书院之一(世界遗产,国三)
1959年列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1979年成立庐山白鹿洞文物管理所;1988年公布为第三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宋代理学家朱熹出任知南康军(今星子县)时,重建书院,亲自讲学,确定了书院的办学规条和宗旨,并奏请赐额及御书,名声大振,成为   宋末至清初数百年中国一个重要文化摇篮。白鹿洞与岳麓、雎阳、石鼓并称天下四大书院。
九江.白鹿洞书院之一(世界遗产,国三)
鹿洞书院第一个院落为先贤书院。主要景观有院门、二门、丹桂亭、碑廊、朱子祠、报功祠等。先贤书院由中门分为前后两进。院门上悬有“先贤书院”横匾。门左又有“朱熹纪念馆”金字黑漆竖匾。前院辟作一个花圃。 九江.白鹿洞书院之一(世界遗产,国三)

九江.白鹿洞书院之一(世界遗产,国三)
丹桂亭。朱熹手植丹桂。丹桂亭,在院的中部,建于长方形台基上,木结构,歇山顶,四斜坡式,四斜坡式,正脊砖砌,四挑檐,四木柱去撑,斗拱上托,花岗岩圆鼓式柱础,素面。中立“**手持丹桂”碑,为岭南曹秉浚书于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九月。亭前左右各有一株桂花树,枝繁叶茂,已有几百岁了。据说过去学子们为了登科折桂讨吉利,竟然把这两株桂花树树枝折光。
九江.白鹿洞书院之一(世界遗产,国三)
朱熹手植丹桂。
九江.白鹿洞书院之一(世界遗产,国三)

碑廊
九江.白鹿洞书院之一(世界遗产,国三)
报功祠位于朱子祠西,原称先贤祠、三贤祠。曾先后祀李渤、周濂溪、程颐、程灏、张横渠、陈了前、陶靖节、刘西涧父子及其他有功于白鹿洞书院之诸先贤。作为纪念馆,祠内陈列《白鹿洞书院史展览》共五部分。
九江.白鹿洞书院之一(世界遗产,国三)
书院是古老的汉族民间教育机构。中国四大书院即应天书院(今河南商丘睢阳区南湖畔)、岳麓书院(今湖南长沙岳麓山)、嵩阳书院(今河南郑州登封嵩山)、白鹿洞书院(今江西九江庐山)。
九江.白鹿洞书院之一(世界遗产,国三)
朱子祠为先贤书院主要建筑之一。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应南康府教授熊士伯之请,南康知府张象文创建此祠专祀朱熹。祠中立朱熹自画像石刻,左有张象文《文公朱子专祠碑记》,右有《白鹿洞书院教条》碑刻。作为朱熹纪念馆,室内还陈列《朱熹生平事迹》共九部分。碑刻上的这些句子:“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九江.白鹿洞书院之一(世界遗产,国三)
白鹿洞书院的白鹿。
九江.白鹿洞书院之一(世界遗产,国三)
崇德祠。清康熙《白鹿洞书院志》同治十年(1871年)补刊记载:“道光十八年(1838年),新造崇德祠头门三间,祠东添建号舍四间,祠后老新八间,今改三重共九间。”1989年,重修为凹字形平房。
九江.白鹿洞书院之一(世界遗产,国三)
书院位于白鹿书院东。为进入书院大门的四个院落。主要景观有门楼、崇德祠、行台等。这一组院落,因朱熹别号故名。花岗岩门楼上,四字匾额。全院由中门分为二进。前院两侧有碑廊,总称为白鹿洞书院东碑廊。九江.白鹿洞书院之一(世界遗产,国三)
明伦堂又名彝伦堂。明正统三年(1438年),南康知府翟溥福建,明弘治十年(1497年),江西提学佥事苏葵重建。明伦堂原为书院讲堂,是白鹿洞书院中的重要场所。堂内现存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安世鼎撰写的《御书阁碑记》。
九江.白鹿洞书院之一(世界遗产,国三)
白鹿洞书院正门。位于棂星门院东,为进入书院大门的第三个院落。主要景观有院门、御书阁、明伦堂、鹿洞、思贤台等。白鹿书院门楼重檐灰瓦,檐下花岗岩石额上由赵朴初题写“白鹿书院”四字。门内又是一个小院,东西各辟出一排厢房,廊柱卜有诗联。西廊柱联:“雨过琴书润,风来翰墨香”。东廊柱联:“傍百年树,读万卷书”。院中设六边形石桌一张,桌下石柱刻有精致的浮雕狮子滚绣球、猛虎下山、奔马以及狼嚎图案,石桌周围另设六个青石鼓墩。
白鹿洞书院在唐代时原为李渤兄弟隐居读书处。李渤养有一只白鹿,终日相随,故人称白鹿先生。后来李渤就任江州(今九江)刺史,旧地重游,于此修建亭台楼阁,疏引山泉,种植花木,成为一处游览胜地。由于这里山峰回合,形如一洞,故取名为白鹿洞。至五代南唐升元年间,曾在此建立“庐山国学”,这算是白鹿洞书院的前身。宋代初年,经扩充改建为书院,并正式定名为“白鹿洞书院”。当时有士子数十百人。正如《白鹿洞志》所记:“白鹿洞者,唐李渤读书处也。贞元中,渤与涉隐庐山,蓄一白鹿甚驯,尝随之,人称白鹿先生。宝历中,渤为江州刺史,就今书院地创台榭,引流植花,遂以白鹿名洞。……南唐升元中,即其地聚徒建学,……号曰庐山国学。宋初置书院,与睢阳、石鼓、岳麓三书院并名天下。这里所记的,就是白鹿洞书院的简单历史。但不久即废。白鹿洞书院累经兴废。北宋末年,金兵南下,战争频繁,烽火连天,书院遭到毁坏。至南宋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著名的哲学家朱熹出任南康太守(治所在今九江星子县地),他亲至书院废址踏勘考察后非常满意地说:“观其四面山水,清邃环合,无市井之喧,有泉石之胜,真群居讲学、遁迹著书之所。”经朱熹的竭力倡导,才又重建了白鹿洞书院。朱熹在南康知州任上三年,为兴复白鹿洞书院殚精竭虑,不遗余力。他曾亲订洞规,置田建屋,延请名师,充实图书;且又亲临讲课,与学生质疑问难。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著名哲学家陆象山也来到白鹿洞书院讲学,朱熹、陆象山又有“白鹿洞之会”,书院也因之而闻名天下。九江.白鹿洞书院之一(世界遗产,国三)
棂星门始建于明成化二年(1447年),为南康知府何溶所建。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南康知府苏葵重建。原为木构建筑,后由知府周祖尧改为六柱五门的石坊。棂星石坊是白鹿洞书院最古老的建筑之一。棂星门位于白鹿洞书院第二座院落前,距今已有500多年了。石柱上布满绿苔,泛着幽幽青光,见证着沧桑的历史。古代传说“棂星”即“文曲星”,以它命名,寓意此处人才辈出。
九江.白鹿洞书院之一(世界遗产,国三)
棂星门院位于先贤书院东,为进入书院大门的第二个院落。主要景观有棂星门、泮池、状元桥、礼圣门和礼圣殿。这一组院落由礼圣门辟为前后两进。小朋友都喜欢在状元桥上走一走,以期金榜题名。
九江.白鹿洞书院之一(世界遗产,国三)

九江.白鹿洞书院之一(世界遗产,国三)
礼圣殿,书院祭祀孔子及其门徒的地方,是整个书院最重要的礼制性中心建筑。。
九江.白鹿洞书院之一(世界遗产,国三)
礼圣门原称先师庙门、大成门。宋淳熙九年(1182年),朱熹迁浙东提举,出资30万嘱南康知军钱闻诗修建礼圣殿,次年由新任知府朱端章开工兴建。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提学副使邵宝以颜体书”正学之门”。
九江.白鹿洞书院之一(世界遗产,国三)
礼圣殿又名大成殿。“大成”,取自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宋徽宗又尊孔子为“集古圣先贤之大成”者。礼圣殿是书院祭祀孔子及其门徒的地方。殿正中有先师孔子行教立像,原为唐代吴道子摹绘。两侧对联云:书院中你讲一场我讲一场,众言淆乱抆诸圣,宗门大启;庐山上释家几处,道家几处,二氏逃归斯受之,庙贸赫临。上悬清康熙御书“万世师表”匾额,像下有石龛、石香炉、石花瓶等。后壁有朱熹手书“忠、孝、廉、节”四字。殿中左右神龛有线雕“四圣”石像:复圣颜子、述圣子思、宗圣曾于、亚圣孟子。殿旁两侧神龛还有十二贤(又称十二哲)线雕小石像。九江.白鹿洞书院之一(世界遗产,国三)
朱熹手书四字。
九江.白鹿洞书院之一(世界遗产,国三)
朱熹手书。
九江.白鹿洞书院之一(世界遗产,国三)
白鹿洞。白鹿洞书院最初没有洞,有人认为这是一件憾事。明嘉靖九年(1530年),南康知府王溱祭山开洞,刻湛若水《心性图说》于碑屏、《四勿总箴》于洞壁。吕棺撰《新辟白鹿洞记》。直到嘉靖十四年(1535年),南康知府何岩才置石鹿于洞中,井作《石鹿记》。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参议葛寅亮认为不应开洞置鹿,于是将石鹿从洞中取出埋于地下。1982年,维修礼圣殿时发现石鹿,又重新置于洞中。这是一尊跪式石鹿,双耳直竖,神态机敏。在雕刻上刀法简练,线条柔和。据《白鹿洞志》记载:“初,鹿洞有名无洞。嘉靖甲午(即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知府王溱乃辟讲修堂后山,为之筑台于上。知府何岩凿石鹿于洞中。”白鹿洞原是以山峰环合似洞而得名;现有的石洞和石鹿,则是明代嘉靖年间修凿的。
上图这尊石鹿是书院仪存的明代实物。
九江.白鹿洞书院之一(世界遗产,国三)
思贤台。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江西巡按曹汴在白鹿洞上筑思贤亭,并作《思贤亭记》。思贤台依山而立,为全院的最高点。
九江.白鹿洞书院之一(世界遗产,国三)

九江.白鹿洞书院之一(世界遗产,国三)
登思贤台俯看,一片明清风格的庭院群落静静地潜藏于深谷之中,在四周高耸的古松衬映下,千年书院展露着沉稳的气象。
九江.白鹿洞书院之一(世界遗产,国三)
延宾馆位于书院东,、为进入书院大门的最后一个院落。原主要建筑有延宾馆门、憩斋、逸园、贯道门、春风楼等。延宾馆建成于明成化五年(1469年),由江西提学佥事李龄出资建馆。当时的洞主胡居仁作《延宾馆记》,文中记述白鹿洞书院盛况,“好古学义之士,自公卿以至岩穴之贤,来游是洞者接武联镳”,于是李龄建立延宾馆,热情款待四方来客。
九江.白鹿洞书院之一(世界遗产,国三)

九江.白鹿洞书院之一(世界遗产,国三)
 御书阁又名圣经阁、圣旨楼。始建于南宋,现阁为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南康知府叶谦、知县重修,二层正中有“御书阁”竖额。阁中先后藏有朱熹奏请宋高宗御赐《九经注疏》、《论语》、《孟子》;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御赐《十三经注疏》、《廿一史》、《古文渊鉴》、《朱子全集》等书。
九江.白鹿洞书院之一(世界遗产,国三)
1927年,刘曾在御书阁居住活动。
九江.白鹿洞书院之一(世界遗产,国三)

九江.白鹿洞书院之一(世界遗产,国三)
这是书院最东的院落,正在施工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