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寻访赛阳古桥

标签:
古迹历史旅游文化古桥 |
分类: 华东.沪浙皖鲁闽赣古迹 |
岳父在江西916地质队工作过,地点就在庐山脚下的赛阳镇。妻很小就从江苏来到江西,常讲起小时候上学路上的古桥。于是秋游九江路线之一:寻访赛阳古桥.赛阳镇地处庐山西麓,距九江市区15公里,辖5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土地总面积36.7平方公里,人口1.1万,105国道纵贯全境,昌九高速公路穿插而过,距九江县沙河街火车站5公里,距九江机场也仅8公里之遥,交通十分便利。
进入村口,首先是一座长条麻石桥,整个桥面由几根长达5米左右的长条麻石铺成,两边石阶丛生杂草,桥上也长满了荒草和藤葛,古意盎然。
石板桥架于溪流之上。
古桥东南侧的条石上有石刻文字,我过去想拨开杂草好看清字迹,忽见草丛中有一马蜂窝,有几只马蜂似乎看着我准备攻击,吓得我迅速跑出老远的屋后。后来想,此法可能不妥,看来还要多做野外生存的功课。
看到马蜂窝了吗?在上图中央的条石下方。字迹的大意是此桥由僧人募捐或捐资修建。后经查阅资料,此桥名为“琵琶桥”,我想是因为整个桥面由几根长条麻石铺成,形如琵琶的弦,故名。
古桥至今仍然是村民来往的交通要道。妻少时从916地质队大院到学校上学路经古桥,真有山村野趣。
走进赛阳村,在古樟竹林间随处可见用冰川石垒成的围墙。这些围墙高约一米,用大大小小的椭圆形冰川石一层层垒起来,有的已经爬满青藤,看上去别有情趣。这些冰川石,都取自村中的小河。
过琵琶桥两三百米,终于找到曾经的小学,妻忙着留影。岳父说,前方几十米好像还有更大的古桥,这引起我极大的兴趣,古桥这么密集,说明这是古代的交通要道噢。
刚过小学,就有一座精美的单拱石桥横卧在从庐山石门涧流出的溪水之上。妻弟说以前桥侧有一刻字石碑,今已无存。
古桥如虹,位于村子中央,跨度约有15米左右,是由一米左右的麻石穿插而成的单拱桥,至今仍为村民提供着交通的便利。
经查阅资料,此桥名为广济桥。保护较好,据《德化县志》记载:“广济桥在石门涧,明万历年间潘太监建,去城三十五里。”以后,清嘉庆和光绪两次重修。
桥基的方孔不知做何用?
古桥东侧从庐山流淌下湍急的溪水。
下游水流渐缓,水下满是沉淀在河床的卵石。
广济桥上的抱鼓石,设置于桥栏的末端,一般依傍于最后一根望柱,其实就是最末端的一节栏板,全是为了视觉美观的需要,它是古人在桥梁建筑中追求形式美的具体表现。整根桥栏,因为在末端设置了抱鼓石,从而有了造型上的变化,变得不再单调。
桥心石有一孔,可见桥下水流,不知何用。
桥上原有一碑,已经磨损,似有人故意破坏,文曰:“奉宪谕,桥上不准打麦、堆积牛粪及污秽。”可见,古人对石桥是非常尊重的,只是有的今人,哎,不说也罢。
桥西北角的太极图案石刻,应是古桥原有的构件。
望柱和桥栏上爬满青藤,别有情趣。在回城的路上,老岳父说以前去过赛阳村,还有一座小一些的石桥,桥面仅三块条石,因时间有限,稍有遗憾,留作下次寻访。我国民间有“里路三桥”一说,意思是在方圆一里之内,极少有三座桥并存的情况。但是,在赛阳村这样一个小小的村庄里就有三条小河,也因此在一里左右的村路上,就有三座古老的石桥,的确不寻常。
带着不寻常的疑问回去查阅资料典籍,真有很大的发现:赛阳村就是赫赫有名的岳家市。岳家市,据说是因为宋朝名将岳飞及其家人曾经定居在这里,据《九江史话》中记载:“庐山西北麓有岳家市,传说是岳飞特准驻军与当地百姓集市贸易的地方,当年老百姓公平买卖,从而形成红火一时的集市,史称“岳家市”。宋代诗人周必大的《庐山后录》记载:“出石门涧,由官路稍前,即岳家市,自此可上化城。”岳家市上有岳氏名园,是岳飞举家南迁九江的居所。周必大提出的官路,应该是指驿道。现赛阳镇政府大门前的路,便是汉代的浔阳(九江古称)古驿道,现仍有一段驿道保存完好,也就是说,岳家市具体地点在今之“大路下”(即旧称铺里)的这一段地方,或者被称为“棵樟九杪”的那棵大樟树起向西南延伸的那一段古驿道的两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