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九江.寻访赛阳古桥

(2015-10-11 20:14:58)
标签:

古迹

历史

旅游

文化

古桥

分类: 华东.沪浙皖鲁闽赣古迹

岳父在江西916地质队工作过,地点就在庐山脚下的赛阳镇。妻很小就从江苏来到江西,常讲起小时候上学路上的古桥。于是秋游九江路线之一:寻访赛阳古桥.赛阳镇地处庐山西麓,距九江市区15公里,辖5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土地总面积36.7平方公里,人口1.1万,105国道纵贯全境,昌九高速公路穿插而过,距九江县沙河街火车站5公里,距九江机场也仅8公里之遥,交通十分便利。                                                                                                赛阳是庐山西麓的一座千年古镇。赛阳之所以有名,大约是因为它境内有石门涧。说起石门涧,我便想起了东林寺高僧慧远,想起了大诗人谢灵运。他俩都是山水诗的鼻祖,后人来石门涧,也许只想去看看诗人渲染过的山水。过赛阳中学,在赛阳镇老街中心的西侧有一小道,仅容一车通行,前方便是赛阳村。从赛阳镇政府前的小路进村,沿着村中的小路前行,不时可以看见小麻条石或者冰川石铺成的道路,被踩得光滑的石头,记载了这条小路的悠久历史。不远处一座古桥高出路面,容车通行的路改道古桥右侧,这必是古桥能够保存的重要原因,如金坛的庄城桥和本善桥,都是道路改道建了新桥,才保护了老桥。时隔近三十年重访古桥,妻一家人都有点小激动。九江.寻访赛阳古桥
进入村口,首先是一座长条麻石桥,整个桥面由几根长达5米左右的长条麻石铺成,两边石阶丛生杂草,桥上也长满了荒草和藤葛,古意盎然。
九江.寻访赛阳古桥
石板桥架于溪流之上。
九江.寻访赛阳古桥
古桥东南侧的条石上有石刻文字,我过去想拨开杂草好看清字迹,忽见草丛中有一马蜂窝,有几只马蜂似乎看着我准备攻击,吓得我迅速跑出老远的屋后。后来想,此法可能不妥,看来还要多做野外生存的功课。
九江.寻访赛阳古桥
看到马蜂窝了吗?在上图中央的条石下方。字迹的大意是此桥由僧人募捐或捐资修建。后经查阅资料,此桥名为“琵琶桥”,我想是因为整个桥面由几根长条麻石铺成,形如琵琶的弦,故名。
九江.寻访赛阳古桥
古桥至今仍然是村民来往的交通要道。妻少时从916地质队大院到学校上学路经古桥,真有山村野趣。
九江.寻访赛阳古桥
走进赛阳村,在古樟竹林间随处可见用冰川石垒成的围墙。这些围墙高约一米,用大大小小的椭圆形冰川石一层层垒起来,有的已经爬满青藤,看上去别有情趣。这些冰川石,都取自村中的小河。
九江.寻访赛阳古桥
过琵琶桥两三百米,终于找到曾经的小学,妻忙着留影。岳父说,前方几十米好像还有更大的古桥,这引起我极大的兴趣,古桥这么密集,说明这是古代的交通要道噢。
九江.寻访赛阳古桥
刚过小学,就有一座精美的单拱石桥横卧在从庐山石门涧流出的溪水之上。妻弟说以前桥侧有一刻字石碑,今已无存。
九江.寻访赛阳古桥
古桥如虹,位于村子中央,跨度约有15米左右,是由一米左右的麻石穿插而成的单拱桥,至今仍为村民提供着交通的便利。
九江.寻访赛阳古桥
经查阅资料,此桥名为广济桥。保护较好,据《德化县志》记载:“广济桥在石门涧,明万历年间潘太监建,去城三十五里。”以后,清嘉庆和光绪两次重修。
九江.寻访赛阳古桥
桥基的方孔不知做何用?
九江.寻访赛阳古桥
古桥东侧从庐山流淌下湍急的溪水。
九江.寻访赛阳古桥
下游水流渐缓,水下满是沉淀在河床的卵石。
九江.寻访赛阳古桥
广济桥上的抱鼓石,设置于桥栏的末端,一般依傍于最后一根望柱,其实就是最末端的一节栏板,全是为了视觉美观的需要,它是古人在桥梁建筑中追求形式美的具体表现。整根桥栏,因为在末端设置了抱鼓石,从而有了造型上的变化,变得不再单调。
九江.寻访赛阳古桥
桥心石有一孔,可见桥下水流,不知何用。
九江.寻访赛阳古桥
桥上原有一碑,已经磨损,似有人故意破坏,文曰:“奉宪谕,桥上不准打麦、堆积牛粪及污秽。”可见,古人对石桥是非常尊重的,只是有的今人,哎,不说也罢。九江.寻访赛阳古桥
桥西北角的太极图案石刻,应是古桥原有的构件。
九江.寻访赛阳古桥
望柱和桥栏上爬满青藤,别有情趣。在回城的路上,老岳父说以前去过赛阳村,还有一座小一些的石桥,桥面仅三块条石,因时间有限,稍有遗憾,留作下次寻访。我国民间有“里路三桥”一说,意思是在方圆一里之内,极少有三座桥并存的情况。但是,在赛阳村这样一个小小的村庄里就有三条小河,也因此在一里左右的村路上,就有三座古老的石桥,的确不寻常。
带着不寻常的疑问回去查阅资料典籍,真有很大的发现:赛阳村就是赫赫有名的岳家市。岳家市,据说是因为宋朝名将岳飞及其家人曾经定居在这里,据《九江史话》中记载:“庐山西北麓有岳家市,传说是岳飞特准驻军与当地百姓集市贸易的地方,当年老百姓公平买卖,从而形成红火一时的集市,史称“岳家市”。宋代诗人周必大的《庐山后录》记载:“出石门涧,由官路稍前,即岳家市,自此可上化城。”岳家市上有岳氏名园,是岳飞举家南迁九江的居所。周必大提出的官路,应该是指驿道。现赛阳镇政府大门前的路,便是汉代的浔阳(九江古称)古驿道,现仍有一段驿道保存完好,也就是说,岳家市具体地点在今之“大路下”(即旧称铺里)的这一段地方,或者被称为“棵樟九杪”的那棵大樟树起向西南延伸的那一段古驿道的两边。               绍兴元年(1131年)三月,岳飞因追叛将李成,第一次进入九江城。第二年岳飞戍守九江,他在石门涧旁购置田产数顷,盖房屋五百余间,把从河南随母亲同来的眷属乡邻都安顿在赛阳,至此以后,岳家就和赛阳有了不解之缘。宋代抗金名将岳飞自公元1132年驻军江州(今九江),至公元1142年被害,在九江整整生活了十年。虽然对于岳家军当年的驻军地点存在多种说法,但其中一个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在庐山脚下的赛阳镇,尤以赛阳村为驻军重地。如今的赛阳村,小桥流水、绿树成阴,俨然一幅新农村美好画卷。                                 相传当年岳家军进驻赛阳村后,为方便百姓出行而修建了这三座石桥,也因此赢得了百姓的一致爱戴。        从地处在赛阳村的很有讲究古桥来看,赛阳过去有过辉煌的时期。赛阳,面山临河,有许多古老樟树,有用山涧的冰川石修筑的村舍。宋代有个叫董嗣杲的诗人写过一首《过岳家市》“鄂侯遗部曲,多岁此为农。茅店罢残暑,松峦出乱钟。溪流分别坞,晚色失前峰。去去遗仙迹,苍云几万重。”诗中描绘的岳家市古朴而祥和,其诗意与“里路三桥,五步三孔,棵樟九杪,万丈深坑”的广济桥至铺里这一段的情景正好吻合。               绍兴六年的三月,年近七旬的岳母在鄂州(今武昌)军中病逝。岳母去世,岳飞“水浆不入口者三日,每恸如初”。他不等朝廷回复,就先自行解除军职,携带眷属,“跣足徒步”扶灵柩回到庐山家中。岳母姚太夫人葬于庐山西麓的株岭(今九江县沙河街西二公里,省级文保)。岳飞葬母后,多次上表高宗,请求为母守孝三年。但由于军情紧急,他又被高宗降诏“起复”。这种起起伏伏,数有多次。赛阳始终是岳飞的家,每当失意的时候,岳飞就以岳园为栖避之地。岳飞最后一次回庐山,是绍兴十一年八月,此时他被免掉枢密副使之职,赋闲岳园。他已深感是多事之秋,大难临头,心情十分沉重。因为在他没有离开杭州之前,就已受到万俟卨的弹劾,并且看到了万俟卨等人弹劾的副本。满腹心事地写那首著名的《小重山》:“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庐山的溪水众多,流入赛阳的就有四五条,每溪架一桥,于是赛阳也就有了很多桥,赛阳的百姓都知道有“里路三桥,五步三孔”的说法。最东边的“土桥”历史最老,桥旁有两棵古树,一棵根部粗若梁柱,并露出地面沿溪蜿蜒长达数丈,状若水中游龙,名曰“望子成龙”;一棵树枝分五叉,状似佛手擎天,名曰“五子登科”,相传前者为岳母姚夫人所植,后者为岳妻李夫人所植,土桥往西又有三座石桥,分别为“广济”、“琵琶”、“赛阳”,历史上数赛阳桥最大,可惜赛阳桥因连接国道,被拆除重建,已没有当年模样。游客到石门涧是从国道坐车过来的,国道绕过了赛阳古街,绕过了赛阳古桥,没有人会走到赛阳村。                                                  古桥似虹,那是前人留下来的一道难得的人文景观,它是一个村庄的书简,铭记着历史和前人的足迹。如今它是那样的落寞和沧桑,我在古桥附近未见有文物保护碑,也未查到古桥是何级别的文保单位,只希望今人能够保护好它,如我们永恒的记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