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杭古道之江南第一关
标签:
旅游古迹建筑历史文化 |
分类: 华东.沪浙皖鲁闽赣古迹 |
夜宿鱼川村。天亮就出发。
目标:前方两山之间的峡谷,徽杭古道。
几百米的乡间小路后,两山间的峡谷渐渐近了。

第一站,江南第一桥岩口亭售票处。有一古道人家饭店。前几年门票是38元。近年听说要60元了。
古道边的水电站。将水从山上引下发电?

古道起点是安徽段最后有手机信号的地方,进入古道就可关机了。一直要到浙基田才恢复信号。进入古道直到江南第一关,移动、联通无信号,唯电信有信号。

逍遥谷。

徽杭古道好些路段都是邵氏宗祠组织族人逐年扩建、维修的。

徽杭古道俗称逍遥岩古道,究其建筑史,有文字可考当追溯到宋代,已近八百春秋。乾隆版《绩溪县志》转录《明县志》载:“遥遥岩(逍遥岩)为通杭小径,巑岏陡绝,危若栈道,俯视巨壑深可数百仞,多怪石,有天冠石、将军石最奇。宋宝祐间,有大石门胡旦者,乃随其势之高下屈曲,窒者凿之,凸者平之,峻者削石以为蹬,凡五里余,行者甚便。元大德间,北乡程氏,因视下探险,复伐石为栏障于旁,往来者愈安。其遗迹尚存

曲折的古道。如此陡峭的石壁上开凿出一条狭长的石阶直通云霄。沿着山坡的走势蜿蜒而上,一边是恢宏高耸的崖壁,另一边则是深不可测的悬崖。

“江南第一关”山势险峻,怪石嵯峨,其中以磨盘石、天冠石、将军石最奇。自岩脚至关口经1400余级台阶。
“江南第一关”是因太平天国是待王李世贤于1861年率部于此,赞为天险而得名。关门由四根大厂条横架天然岩石构成。门楣西刻“江南第一关”,东刻“徽杭锁钥 同治二年里人建造 邵道棠题”,楷字。

胡宗宪登临关上,赞为江南险绝,题名“江南第一关”。清咸丰同治年间,太平天国战乱波及绩溪,民众深受其苦,逃入深山避难,地方民团据守“江南第一关”以自保。太平军要经此进军浙江,为天险所阻,久攻得克。攻守战中,“江南第一关”和关外的道路遭到严重破坏。战后,地方人士重修关内外受损古道,复建雄关。时隔一个半世纪,今日的逍遥栈道和“江南第一关”仍不减当年雄姿。

江南第一关,当地人又称之为“逍遥岩”,海拔424米。是徽杭古道重要关隘,明代抗倭名臣、兵部尚书胡宗宪认为这在江浙这一带堪称最险要之处,堪称第一,赞叹天险而命名为“江南第一关”。在石壁中,嵌入长约2
米的花岗石板,筑成栈道。石栈宛若天梯,约1400余级,直插白云深处。天梯顶端,一孔云天,即为江南第一关隘口。其关之险要于此可见。人立关口,耳际风吻,古道延绵,满目青山,流泉飞泻,秀美无比。有诗人由衷赞叹道“大鄣山高阻浙东,晴岚万丈接天空。遥遥孔道经何处?妙有丛关一曲通。”江南第一关因地势险要,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一处革命胜地,寻淮洲率领的红军先遣队北上抗日打此路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皖南一带的游击健儿在这里留下了许多可以追忆、缅怀的革命故事.....


关口东侧有一依山而筑的拱形石亭,在内小憩,顿觉分外凉爽宜人。石亭沿口,镌有“履险如夷”摩崖刻字,笔峰回旋,苍劲有力。亭旁有一小庙,名为“二程庙”,传说山下北村有两程姓人外出经商,返回时避雨于巨岩之下,雨骤岩塌人亡,两人罹难,为纪念这两位徽商先达,徽厨巨头胡桂森出资修筑了小庙以寄哀思,庙中刻有文字叙述了这段历史。

履险如夷


峡谷的另一侧在修栈道。俯视巨壑深可数百仞,多怪石。


遥遥孔道经何处?妙有丛关一曲通。
前人这首吟咏徽杭古道的绝句,阐述高接天穹的大鄣山脉阻断了与东邻浙江省的交通,建成跨越关山的逍遥栈道后,终使天险变通途。诗人面对这一壮丽工程,钩沉其悠悠历史,不得不由衷赞叹!

古道

群山连绵。


点点红叶。

岩口茶亭。

民国年间的建筑。徽商胡元堂于民国32年,首捐巨资,并向上海、南京、芜湖等地徽商劝捐,集资2万多元,大修徽杭古道磨盘石至岩口亭路段,重整岩口茶亭。

水电站。



逍遥谷地处黄山与天目山脉结合部,山势险峻,奇石林立。








巨大的逍遥谷。走的极累,教人怎么也逍遥不起啦。

古道路边卖的东西价钱公道。休息片刻,下一站:黄茅培村和下雪塘,继续前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