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濉溪柳孜运河码头遗址(世遗,国五)

标签:
建筑历史旅游文化杂谈 |
分类: 华东.沪浙皖鲁闽赣古迹 |
柳孜运河码头遗址位于安徽省濉溪县百善镇柳孜村。柳孜原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上的一个镇,因运河的开通而繁荣。通济渠唐宋时称汴河,流经濉溪县境40余公里,历隋、唐、宋三代五百余年,南宋时淤塞废弃。遗址内出土有唐宋时南、北方十几个窑口的大批瓷器,还发现唐代沉船八艘,出土三艘,清理出一座完整的宋代石筑码头,均属首次发现。
隋唐大运河是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工程,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南起余杭(杭州),北至涿郡(北京),隋朝开凿全长2700公里,跨越地球10多个纬度,纵贯在中国最富饶的东南沿海和华北大平原上,经过浙江、江苏、安徽、河南、山东、河北、天津、北京八个省市,通达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海河五大水系,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在中国的历史上产生过巨大的作用,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工程,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后经元朝取直疏浚,全长1794公里,成为现今的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利用了隋朝大运河不少河段,缩短了900多公里的航程。

中国大运河(Grand Canal)是中国东部平原上的伟大工程,是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为世界上最长的运河[1]
,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大运河始建于公元前486年,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大运河三部分,全长2700公里,纵贯在中国最富饶的华北大平原上,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至今大运河历史延续已2500余年。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包括中国8个省、直辖市,27座城市,大运河河道遗产27段,以及运河水工遗存、运河附属遗存、运河相关遗产共计58处遗产点,河道总长度1011公里。 柳孜运河码头遗址是首批58处遗产点中安徽省唯一的一处。

柳孜村口的石碑。中国大运河是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大运河的总称。

隋唐大运河柳孜运河码头遗址 被确定为1999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柳孜码头也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柳孜遗址出土了大量陶瓷器,其中瓷器为多,其它为铜钱、铁器、石器等,陶器有灰、红色陶,釉陶和建筑陶等。器形有缸、盆、坛、和砖瓦等。铜钱均是方孔圆钱,有“开元通宝”、“嘉佑通宝”、“熙宁通宝”。铁器有三足釜、斧等,石器有磨、石柱、锚等。瓷器品种最多,有青、黄、白、黑、白地黑花、外黑或酱、内白等许多釉色,一般釉质较粗,少数青、白釉较细。瓷胎多为较粗的泛黄或灰色胎,少数白瓷胎洁白细腻,瓷器多素面,少数印花、刻花、三彩、点彩和堆贴文饰等。器形以碗数量最多,其次有罐、盆、三足器、杯、壶等。从瓷器的釉色和造型初步辨认窑口的有:寿州窑、肖窑、吉州窑、耀州窑、磁州窑、景德镇窑、建窑、定窑、越窑、长沙窑、均窑等隋、唐、宋时期的窑口,还有一些不明窑口的瓷器有待进一步确认。柳孜遗址出土的陶瓷器,数量之多,窑口之众,实属罕见,这为唐宋陶瓷业的生产、运销、外销等方面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隋唐大运河是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工程,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南起余杭(杭州),北至涿郡(北京),隋朝开凿全长2700公里,跨越地球10多个纬度,纵贯在中国最富饶的东南沿海和华北大平原上,经过浙江、江苏、安徽、河南、山东、河北、天津、北京八个省市,通达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海河五大水系,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在中国的历史上产生过巨大的作用,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工程,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后经元朝取直疏浚,全长1794公里,成为现今的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利用了隋朝大运河不少河段,缩短了900多公里的航程。

中国大运河(Grand Canal)是中国东部平原上的伟大工程,是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为世界上最长的运河[1]

柳孜村口的石碑。中国大运河是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大运河的总称。

隋唐大运河柳孜运河码头遗址 被确定为1999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柳孜码头也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柳孜遗址出土了大量陶瓷器,其中瓷器为多,其它为铜钱、铁器、石器等,陶器有灰、红色陶,釉陶和建筑陶等。器形有缸、盆、坛、和砖瓦等。铜钱均是方孔圆钱,有“开元通宝”、“嘉佑通宝”、“熙宁通宝”。铁器有三足釜、斧等,石器有磨、石柱、锚等。瓷器品种最多,有青、黄、白、黑、白地黑花、外黑或酱、内白等许多釉色,一般釉质较粗,少数青、白釉较细。瓷胎多为较粗的泛黄或灰色胎,少数白瓷胎洁白细腻,瓷器多素面,少数印花、刻花、三彩、点彩和堆贴文饰等。器形以碗数量最多,其次有罐、盆、三足器、杯、壶等。从瓷器的釉色和造型初步辨认窑口的有:寿州窑、肖窑、吉州窑、耀州窑、磁州窑、景德镇窑、建窑、定窑、越窑、长沙窑、均窑等隋、唐、宋时期的窑口,还有一些不明窑口的瓷器有待进一步确认。柳孜遗址出土的陶瓷器,数量之多,窑口之众,实属罕见,这为唐宋陶瓷业的生产、运销、外销等方面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关于运河通济渠段的流经路线,考古界一直争论不休,没有定论。一种说法为经陈留、雍邱、襄邑、宁陵、考城、宋城、宋邱、虞城、肖县、徐州汇入泗水。另一种根据《元和郡县图志》、《来南录》和《开河记》载,通济渠与汴渠分离后,经陈留、雍丘、襄县、宁陵、宋城、虞城、谷熟、永城、临涣、甬桥(今宿州)、虹县至泗州洪泽湖入淮。还有其他不同的文献记载和专家的观点。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的考古发掘是中国运河考古的重大成果,证明了大运河的流经路线,填补了中国运河考古的空白。只是遗址大门紧锁,暂不开放,无法近观,失落。


运河南河堤遗址(史称隋堤)。


运河遗址。著名东晋音乐家桓伊和“竹林七贤”之一稽康就是生长在这里。
。

宿州——永城公路边的石碑。后为运河遗址。


运河南河堤遗址(史称隋堤)。


运河遗址。著名东晋音乐家桓伊和“竹林七贤”之一稽康就是生长在这里。
。

宿州——永城公路边的石碑。后为运河遗址。
前一篇:南京阳山碑材(国七)
后一篇:淮北濉溪临涣古城(国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