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黄山摩崖石刻(国七)

(2015-08-11 19:46:12)
标签:

旅游

文化

历史

分类: 华东.沪浙皖鲁闽赣古迹
        黄山摩崖石刻位于黄山市黄山风景区,时代为唐~近代。黄山历史源远流长,秦时谓之黟山,唐天宝年间敕改黟山为黄山。历代文人墨客、风流雅士为神奇险秀的黄山所吸引,纷至沓来,寻幽探胜,创作出大量诗词歌赋,留下众多摩崖石刻作品。                                                                          黄山摩崖石刻(国七)

      黄山摩崖石刻是黄山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朵瑰丽奇葩,它使神奇险秀的黄山更具灵妙之蕴。
      黄山摩崖石刻,或一字,或几字,或数十上百字;或咏赞,或抒怀,或记游……皆凝聚着前人丰厚智慧与突发灵感,凝结着先贤对黄山何以美的深刻理解与高度概括,令人茅塞顿开,豁然醒悟。在黄山众多题刻中,邹鲁所写最多,达200多字,且字字方正,横平竖直,一丝不苟,可谓是楷书之范本;而行武出身的唐式遵则行书粗犷,青鸾峰壁“立马空东海,登高望太平”,若笔起龙蛇,一波三折,气势一发不可收拾;迎客松边青狮石上,有朴古苍拙汉隶“群峭摩天”,此乃明末清初专习《曹全碑》的书法大家郑谷口手笔……名流荟萃,大家云集,妙笔纷呈,不胜枚举。                                                                         
      黄山现存历代摩崖石刻300余处,其中有230多处摩崖石刻与40多处碑刻. 主要分布在温泉、玉屏、北海、云谷和松谷等各大景区景点和磴道沿线的岩石崖壁。以记载为唐代大诗人李白手迹的“鸣弦泉”与“洗杯泉”题刻年代最早。以“立马空东海,登高望太平”题刻面积最大,单字字径 6米,“平”字一竖达9.4米。书艺精湛,篆、隶、真、行、草诸体皆备。黄山摩崖石刻是一条与自然风景融会辉映的文化长廊,是一部镌刻在花岗岩石上的黄山“史记”,是一座精华荟萃的中国书法博览馆,它赋予神奇险秀的黄山更具灵妙之蕴和历史体验,成为“黄山文化”的重要载体。黄山的摩崖石刻,凝聚着前人的踌躇满志与激昂文字,凝结着先贤的无穷智慧与光风霁月。                                                                                                                                                                2004年黄山摩崖石刻群列入安徽省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 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黄山摩崖石刻(国七)
黄山最古老的石刻:鸣弦泉 刻于泉侧石壁,字径60厘米,行书。据民国《黄山指南》,3字为唐代诗人李白手迹。又,安徽通志馆《黄山金石表》亦记为李白手书。
  洗杯泉 刻于“鸣弦泉”3字侧,3字平列,行书。相传为李白洗杯更酌之处。据民国《黄山指南》、安徽通志馆《黄山金石表》,3字为李白手书。(待查)

     黄山温泉至汤岭关途中一处岩壁上,有“鸣弦泉”和“洗杯泉”二石刻。民国时期,山下太平县焦村乡民陈少峰撰《黄山指南》说,两方石刻是唐朝大诗人李白的遗笔。这是一种善意的附会,可以作导游的解说词,大家不必太较真。而中科院长郭沫若煞有介事地考证,李白于公元754年游历黄山,情况就不一样了。我们认为,此说不可信。李白从来没有上过黄山。“一生好入名山游”的大诗人李白,虽然对“新安大好山水”早有所闻,也曾写过“闻说金华渡,东连五百滩。他年一携手,摇艇入新安”的诗,后来为什么又改变了主意?唐朝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李白千里迢迢来投奔在当涂县令任上的族叔李阳冰,过着寄人篱下的食客生活,往来于石埭、泾县和宣城一带舟楫方便的区域,而始终没有进黄山,因为他知道没有登山的路。李白早年就慨叹“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经过战乱、疾病的折磨,已经提前进入垂暮之年。加上酗酒,他的身体十分虚弱,比较“西当太白有鸟道”的蜀道,无路可上的黄山,对于他来说,确是“畏途”,所以他知难而退,没有实现“摇艇入新安”的计划。后世徽人出于良好的愿望,攀名人为家乡增光,创作了李白见歙州隐士许宣平和碧山学士胡晖的故事,还有几首托名是李白,但与李诗风格迥异的诗,显然是乡曲学究所为。而且,他们无法自圆其说:“诗仙”李白既然到过黄山,面对如此壮丽的山川,为什么没有留下一篇传世之作?直到1964年,以考证灵活著称的郭沫若先生来黄山,睿思妙语为之解围:“又闻唐时李白曾来此,碧山问路访胡晖。为何不为黄山作歌谣,只为白鹇致谢辞?黄鹤楼头有崔灏,李白尚且不敢答。黄山奇拔万万倍,无怪诗人搁笔殊如痴。”传说李白登黄鹤楼,见崔灏题诗概括了远眺汉阳树、鹦鹉洲的风光,融情入景,觉得写到了位,自己也没有什么更高明的见解,因此不再题诗。而绵亘一千多平方公里的黄山,就远非一隅之地的黄鹤楼可比。如果李白真的进了山,坐在今歙县“太白楼”畅饮,怎么不会实现“李白斗酒诗百篇”的壮举呢?(上文来自黄山日报)

黄山摩崖石刻(国七)
朱德题字
黄山摩崖石刻(国七)
刘海粟题字
黄山摩崖石刻(国七)
汪鋐等题名 刻于温泉石壁。全文为:“明嘉靖丙申(1536)五月朔,太子太保吏部尚书汪鋐,同徽州府知府冯世雍、弟太仆卿汪玄锡、乡友参政郑佐、参议方纪达,主事黄训来游,随处赋诗爰刻石以纪岁月云。”冯世雍,字三石,江夏人,进士,明嘉靖十四年(1535)任徽州府知府。
黄山摩崖石刻(国七)
  康熙皇帝手书
黄山摩崖石刻(国七)
张大千题刻
黄山摩崖石刻(国七)

黄山摩崖石刻(国七)
登山古道。
黄山摩崖石刻(国七)
黄山摩崖石刻镌“立马空东海,登高望太平”题刻面积最大,单字字径 6米,“平”字一竖达9.4米。
黄山摩崖石刻(国七)

黄山摩崖石刻(国七)

黄山摩崖石刻(国七)
 朱德题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