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云龙山

标签:
文化历史旅游古迹 |
分类: 江苏古迹 |
云龙山位于古彭南部风景区,海拔142米,长达3公里。山分九节、蜿蜒起伏、状似神龙,昂首向东北,曳尾于西南。云龙山以“溢洪道”为界,溢洪道以北属云龙区,以南属泉山区。通常所称的云龙山多是指北部的部分山峰。云龙山既有自然风光,又有人文景观。山上文化古迹众多,有北魏时代的大石佛,唐宋摩崖石刻,宋代的放鹤亭、招鹤亭、饮鹤泉、张山人旧居,明代的兴化禅寺,清代的大士岩、山西会馆、船厅、御碑亭、碑廊等历史文物古迹。解放后云龙山又修复和新建了幽邃轩、洞天小庐、跨云阁、云龙书院、杏花村、观景台、同心台等历史景点。
云龙山有佛教文化,从北魏到清代,逐步建起兴化寺、大士岩、唐宋摩崖石刻等著名历史古迹。每年农历2月19日都会举办云龙山庙会。宋代苏东坡任徐州太守时,曾多次携友游览云龙山,留下许多传世佳作名篇。先后登临云龙山的历代名人有刘邦、刘裕、苏轼、乾隆、邵大业、毛泽东、蒋介石、胡锦涛、李鹏、朱镕基、李可染等。



原有石牌坊20余座,现仅存2座,因20世纪70年代被居民盖入房屋的墙体而幸存,其余均在20世纪70年代被砸。现存位于北部的牌坊较完整,为二柱冲天式,高3.37米,宽2.75米,横梁及柱框上的内外均有铭文,牌坊前有石抱鼓。南边的一个牌坊仅存东边一个侧柱,亦有铭文。

刻在山石上的“云龙山”这三个气势磅礴的大字是明朝的莫于齐所书。

苏轼书。

于右任书。


津浦铁路抗战殉难员工纪念碑亭,坐落于云龙山北麓,建于1947年5月,1995年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徐州市铁路分局募捐集资重修。1987年被列为徐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亭主要记载1937年末,日寇侵华逼近徐州,徐州机务段的铁路员工共有186人为国捐躯,特建碑亭以致垂念.

御碑亭位于云龙山一节山平台,清乾隆帝历史上多次来徐,在云龙山多次留有诗、联、文等刻石。后人为纪念圣迹,建御碑亭以资铭记。


放鹤亭始建于宋神宗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为文人隐士张

饮鹤泉在放鹤亭南侧,何时所凿已无法查考。但此放鹤亭早是可以肯定的,因为北宋以前云龙山叫石佛山,饮鹤泉当时叫石佛井,后人因近放鹤亭,改名为饮鹤泉。
唐时已有此井,北宋年间苏轼好友张天骥寓居于此,在此养鹤,遂有饮鹤泉之名。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疏浚,后干涸。1997年疏浚,有泉水涌出,测得井深25.74米。井壁系穿凿岩石而成,圆形,井的直径上部1.2米,下部2米,井周环筑方形石护栏。井南侧立石碑,碑圆首、方座,通高1.77米、宽0.81米,额题“古迹”,竖书明天启三年(1623)徐州户部分司张璇题写的“饮鹤泉”三个楷体字。方井栏青石质,长2.5米、宽2.5米、高1.2米;内径0.6米。

碑廊位于放鹤亭东侧,与兴化寺毗连。始建于清朝末年。南北长约30米,加上碑廊背面,总长度接近40米,廊内墙壁上镶嵌着历代碑碣54块,书体包括真、行、草、隶四体,大字如斗,小字如蝇头。另有石刻线描人物和山水画各两幅

放鹤亭南原为三间小屋,1959年扩建为十间敝廊,占地面积225平方米,建筑面积135平方米,镶有42通(方)碑刻。重要的有潘季驯诗碑。碑廊中还有从别处迁来的董其昌《户部重修云龙山放鹤亭记》、康基田诗碑、坡仙笠屐图、苏文忠公遗像及重摹《圣教序》及乾隆御书《放鹤亭记》等碑。1998年维修。

怀古亭原名“醉亭”,为方便古代文人隐士饮酒休息而建。1952年10月29日,毛泽东主席登上云龙山,与其随从在此亭合影留念,并作出“绿化荒山,变穷山为富山”的重要指示。从此,徐州人民掀起了植树造林,绿化家乡的热潮。为纪念毛主席登临,此亭更名为“怀古亭”。

大士岩是清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时任徐州知州姜焯所建,原为放鹤亭僧舍。兴建僧舍挖地基时,发现一巨石长约八丈。姜焯授意工人雕为观音大士像,原石当中有白纹一道,横亘腰间,随示名玉带观音,为了保护造像,建大殿三间,庇覆其上,后又陆续扩建,形成一座由园通宝殿、韦驮殿,僧寮、亭台、阁道组成的院落。。


东坡枕石

东坡石床,相传苏东坡曾醉卧此石,因而得名。在宽30米、高5米的断崖石壁上刻有2组34方题刻。第一组在一块长3.3米、宽1.75米、厚1.30米的天然平台上刻有“石床”二字,每字高0.2米、宽0.18米,楷体。相传为苏轼醉卧处,其旁断崖壁上刻苏轼《登云龙山》诗等九方。第二组题刻为“枕石卧云”、“云龙山”、“旷逸”等计二十五方,为明清时期的题刻。

云龙书院始建于清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雍正十三年( 1735年)徐州知府李根云改建为云龙书院。著名词人、探花冯煦当过院长,进士王钦霖、刘庠当过教师,其学生韩志正曾当选为孙中山大总统时的中华民国国会议员。书院最初为清初宫式建筑,内有讲堂、四贤祠、文昌阁、宜福堂、紫翠轩、白鹿洞、望湖亭等建筑。辛亥革命后,书院为战争所破坏,夷为废墟,前后共存182年。 1996年园林部门依史料记载,恢复了白鹿洞、望湖亭、可廊等古建筑,部分再现了云龙书院昔日的风采。冯煦(1843-1927)字梦华,号蒿庵,金坛人,近代词人。清光绪十二年(1886)探花,官至安徽巡抚。工书善诗文,著有《蒿庵类稿》、《蒙香室词稿》等。别墅为砖木结构,清代建筑,今存屋两进,均为七檩五间。1986年被金坛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金坛市文物保护单位。



新建的云龙书院。


碑为长方形卧石,青石质,无首、座,宽1.7米,高0.8米,刻“壮观”两个楷体大字,旁有题跋,系徐州知州李根云于乾隆元年(1736)摹刻。落款云:“此太白自书也,旧在淳宁余。云龙山气象雄杰,河山苍薄,雅于是书。称因摹勒于此。乾隆元年正月上元日,梁南李根云谨识。


董其昌的字。董其昌《户部重修云龙山放鹤亭记》。



“造林兴学”石刻在一块高约3米的摩崖上有戴季陶书“造林兴学,富国强兵,发扬文化,保障汉京”,此石刻是(1930年9月书。戴季陶原名戴传贤,他于民国十九年(即1930年)9月登临云龙山。因感于时事,便在此石壁上面题字。左侧为吴迈题诗:“西楚号霸国,子弟夙称雄,何不奋余烈,直揭海天东”,落款为“民国二十一年(1932)冬宣”。

刻在一面断崖上,碑框长3米、高1米。“黄茅冈”三字原为明代哲学家王守仁所题,后字体由于年久受自然因素影响,漫漶不清。清乾隆到徐州阅河时重书。三字每字长0.8米,宽0.5米,字体正楷,端庄有力。
前一篇:徐州.楚王山汉墓(国四)
后一篇:徐州.张良墓道碑(市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