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化阁帖石刻简称“阁帖”,位于溧阳市别桥镇西街虞家祠堂内,别桥又叫甓桥,在溧阳北,与金坛的指前镇相邻,东北距长荡湖十里左右,是个商业兴盛的水陆码头。沿省道241向南,出金坛境就是溧阳别桥镇。值得一提的是,街镇上的原虞家祠堂屋墙壁上,遗存有一组明代晚期仿“肃府本”摹刻的《淳化阁帖》石刻,它是历代名人权贵的书法真迹。找到别桥西街,问一位路边的老人虞家祠堂的所在,(寻访古迹问路找老年人成功率高!)老人手一指,“就在后面”,我扭头,真是在资料中所见的祠堂旧址。成功率!我窃喜中又有近在咫尺而不得的懊恼。祠堂就在路边,现存两间,精美的窗饰和大块方砖砌成的残墙显露出祠堂建造的考究和昔日的辉煌。祠堂大门上锁。听说当地政府已将石刻移走,将另址保护。我想为什么不原址保护呢?
“淳化”是北宋太宗赵光义的年号之一,《淳化阁帖》是宋太宗于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命侍书学士王著,把皇家秘阁(帝王藏图书的楼阁)所收藏的历代法书甄选编次,标名为“法帖”,摹刻在枣树木板和石板上,拓印墨本赐给大臣。帖分十卷,卷首是《历代帝王帖》;第二、三、四卷是《历代名臣帖》;第五卷是《诸家古帖》;第六、七、八卷是《东晋王羲之帖》;第九、十卷是《王献之帖》。长期以来,古人法书,赖此以传。由于王著鉴别水平一般,故而采择不精,致使帖中夹杂部分伪迹或把作者标误。明代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肃宪王命温如玉、张应召两人将所收藏的《淳化阁帖》重经鉴选,另摹石上,世称“肃府本”。历来将此“阁帖”称为“法帖之祖”。
别桥这组石刻在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时受到损坏,后经整理尚有完好者47方,破碎者71方。又历数十年后,虞氏家族出资整修所有石刻,计完整者42方,破碎者73方,连同《跋淳化阁帖》、《珍藏淳化阁帖》3石,共计118石,自上至下分六层排列,用水泥嵌砌在祠堂廊屋的东南西三面墙上。每块刻石均高0.32米,宽则分别为0.63、0.80及1米不等。这组石刻卷后仍保留“淳化三年十一月四日奉旨模勒上石”和“万历四十三年已卯八月九日草莽臣温如玉、张应召奉肃藩王令旨重摩上石”原题刻五处。
1982年,对这组石刻采取了化学加固,同年被公布为江苏省级文保单位。这是除西安碑林石刻博物馆保存有《淳化阁帖》石刻外,惟一遗存于江苏的“阁帖”石刻。
对虞家祠堂拍照留存,《淳化阁帖》与我缘分还未到,正想离开,发现虞家祠堂对街的几间老民居有点年头,从形制上看应是清末。跟刚才问路的老人聊天,得知,古民居长毛造反时就有。长毛即太平军,长毛造反即太平天国运动。在苏南民间都这么称呼,我小时候就听说。太平天国那是1851年~1864年的事,太平军在苏南兵败是1862-1864年,距今150多年了。虞家祠堂应建于1860年以后“又历数十年”,若如此,古民居要早于虞家祠堂。而虞家祠堂窗子上端的砖雕构件已有民国风格,这也佐证了我的判断。

虞家祠堂

虞家祠堂后院

虞家祠堂

虞家祠堂对街的古民居
2021年重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