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陶行知思想的践行
(2013-05-22 21:38:09)分类: 教学教研 |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他从事语文教育、研究多年,教过小学、中学、大学,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在语文教学的诸多方面独树一帜,形成了全面的教育理论。
陶老曾指出:总的教育原则必须贯穿着一个“导”字。概括起来“导”的内涵有这么几个字可以表述:“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
新课标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阅读理念,是以现代对话理论作为基础的。对话理论认为,作为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就其本质而言,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阅读行为也就意味着在人与人之间确立了一种对话和交流的关系。
一、在阅读活动中获得能力的提升
阅读是学生获得语文基础知识和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
阅读能力也是有层次的,我们的小学阅读教学是有层次性的。因为我们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就是随年龄增长和智力发育而不断提升的。
二、让学生阅读的过程审美化
在阅读过程如何做到审美化,首先是方法的问题。新课标中把“过程和方法”放在“三维目标”的第二位,不可忽视。阅读方法有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等。在这些读的过程中运用想象、联想、借鉴等来体味、揣摩文章的内涵,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
小学语文教学,又因其自身饱含美感的特点,使它成为审美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陶行知先生告诉我们,文学作品的阅读活动是一个有着异常复杂的心理活动的过程。其前提条件是确立正确的“审美态度”。审美阅读是诚挚地把整个心对着自己所欣赏的文艺作品,让自己固有的知识智慧感情经验与作品里面的情事境界发生感应,入于一种难以言说的快适的心态。
这种“难以言说的快适的心态”就是读者与作品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所致,这是阅读的最佳状态。
陶老认为文学作品是通过语言文字来塑造形象、创造意境的,它不像绘画,建筑,雕塑等造型艺术那样可以讲艺术形象直接呈现给观众,这就需要我们阅读中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阅读须得揣摩。审美阅读还应注意对作品反复体味,以求逐步深化自己的认识和体悟。体味是古人读书治学的宝贵经验。体味不可操之过急,要想一下理解是不可能的,一下子理解出必然不够透彻确切。体味也不可一味深究,过多思索容易伤神。体味要徐缓慢进,如春雨润花。
三、在情境阅读中体味感情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如果在阅读中教师不积极引导学生体验这种情感,阅读的功能也就减少了。
在阅读目标方面,新课标认为第一个要关注的问题是阅读中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导向,使德育目标、智育目标和美育目标能够得到综合的体现。
情感体验的阅读,在于让学生处于作品所表述、刻画的情境中,设身处地,由动情而晓理,从而树立价值观。情感是客观存在的,情感有深刻的内涵,也有丰富的表象。首先要让学生知道感受情感的表象,知道这样就是情感的流露。不然就无从体验情感,更不要说表达情感了。仅仅让学生停留在表象创设的情境中是不够的,还应该分析情境,特别对于小学生而言。分析从认识过程上讲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但是形成情感价值观的认识过程的飞跃,依然离不开情境。因此,必须很好地引导学生分析情境,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体验情感。
为了使学生能更加深入具体地领悟所学的课文,以获得更加充分的情感体验并从而产生更为深远的审美效应,陶老还一再提倡“吟诵”和“美读”。吟诵和美读都不只是读书方法。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和情感转化读者自己的东西,只是一种最可贵的境界。
总之,陶老对于阅读的能力观,方法观、情感观与《新课程标准》的阅读教育理念有不少的异曲同工之处。多少年来,语文教坛上“讲风”久盛不衰。所幸,新课标的颁布宛如及时雨,为语文阅读教学指明了方向。这时重新回顾陶行知的阅读教学观,或许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新课标的“阅读”课程目标,更好的进行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