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下第三单元《减法的性质》评课
(2013-04-24 15:29:00)分类: 教学教研 |
四年级数学下第三单元《减法的性质》评课
2013年4月2日,我有幸参加了河底联校山底中心校的联片教研活动。作为同年级同学科的一名一线教师,在听了梁润国老师的《减法的性质》这一课后,感想颇多。下面就我对这节课的一些浅显的看法或意见提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
亮点一:实
这节计算课是在理解与掌握加法与乘法的运算定律的基础上,学习四则运算中的简便算法的又一节课。梁老师在教学要求的把握上、教学目标的达成上因人而异,区别对待,抓住知识的核心问题,将学习内容抛给学生,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验证,积极投入知识的发现、理解、掌握、运用。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活动给学生充分的信任,使学生更乐于探索、善于交流、敢于评判,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就是真实的课堂、真实的学生、真实的教师,毫无做作的展示了一堂常态课。作为教师,我认为这节课达到了一定的教学目标,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学有所得,这就是一堂“成功”的课。
亮点二:活
亮点三:精
数学课讲究的是逻辑思维的培养及运用。小学数学课当中讲究“练”字当头,只有通过练才能检验学生是否学会了,是否会学了。本次课梁老师最大的亮点在于“精”。精点一:设计精。巧妙构思,例题引路,小组活动行路,教师封路。精点二:训练点精。梁老师没有把过多的精力放在练字上,而放在算理的表述上,让学生以口头表达的方式将思路,讲算法,从而达到考察的目的。精点三:习惯精。数学课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要从能力、情感上进行教育。梁老师十分注重学生数学习惯的养成教育。比如:要求学生用数学语言准确的表述,说完整,读题、分析、尝试等等,都在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和培养学生。
与此同时,我还想提一些建议,愿与学科教师进行深讨:
1、像这样的计算类教学,我们能否撇开教材,活学活用教材,借助生活情景,这样是否更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比如:前面的练习之中曾提到妈妈给孩子买上衣和裤子,总共带了M元,问还剩多少元?把这样的问题完全让学生用不同的解题思路去解决,学生可以很好地解决掉。那么我们就在这样的数字与算式间进行研究,学生既可以在不同的算式间建立等量关系,还可以从算理上、形式上更便于理解,不至于死记硬背减法的性质。
2、评价的多样性。一堂生动的数学课,仅有老师的评价还远远不够,为了让我们的学生更活跃,多采用一些师生评、生生评、小组评、汇总评,效果会更好。
3、还是算算为好,嘴上说得好不如笔上算的好。
总之,简便计算的教学,不应该让学生记住死套套,而应该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结合解决生活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去简算,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并且理解算理后,学生解题的正确率也会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