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大剧院观“维吾尔族舞蹈赏析表演”

标签:
北京国家大剧院维吾尔族舞蹈赏析表演韩萍舞蹈学院赛乃姆多朗舞 |
分类: 观感 |
到大剧院观“维吾尔族舞蹈赏析表演”
国家大剧院的官网介绍:
本场讲座,主要为大家介绍以“赛乃姆”和“多朗舞”为主的维吾尔族民间舞蹈,并为大家表演示范其中充满韵味的动律,让大家尽情感悟“天山脚下”的欢歌。
新疆地区自古就是中、西交通要道,也是古西域乐舞盛行的地方。西域乐舞对中原及其他地区乐舞有着深远的影响,舞蹈大多与新疆著名古典音乐套曲木卡姆相结合,许多小型表演性节目,多在群众欢聚娱乐的“麦西来甫”中进行。
维吾尔族舞蹈,可分为自娱性舞蹈、风俗性舞蹈、表演性舞蹈。现流传于新疆各地的民间舞蹈主要形式有:赛乃姆、多朗舞、萨玛舞、夏地亚纳、纳孜尔库姆、盘子舞、手鼓舞以及其他表演性舞蹈。由于新疆南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不同,使维吾尔族各种舞蹈既有共同的风格,又有不同的地区特色。维吾尔族舞蹈的主要特点是身体各部位的动作同眼神配合传情达意,从头、肩、腰、臂到脚趾都有动作,昂首、挺胸、直腰是体态的基本特征,通过动、静的结合和大、小动作的对比以及移颈、翻腕等装饰性动作的点缀,形成热情、豪放、稳重、细腻的风格韵味。
“赛乃姆”就是一种自娱性舞蹈,不管是什么场合,只要是喜庆的日子,男女老少都来跳舞,自由进场,即兴发挥,还可以和场外的人进行交流,邀请围观者进场一同跳舞,使人感到非常亲切,气氛融洽。人们在乐鼓声中、伴唱声中翩翩起舞,直到尽兴。
多朗舞来自塔里木盆地多朗地区。有着结构严谨的舞蹈形式。开始跳舞以双人对舞为主。竞技是旋转,随着乐曲的不断变化,竞技的人逐渐减少,直到只剩下一个人,这时到了舞蹈的高潮,在众人的喝彩声中结束。舞蹈自始至终都在“多朗木卡姆”的音乐伴奏下进行,热烈而欢快,是维吾尔族人民非常喜爱的一种舞蹈。
韩老师是北京舞蹈学院民族民间舞系副主任、教授,主要研究新疆舞、藏族等民族舞蹈。
韩老师的四位女弟子从左至右分别是来自山西阳泉。新疆阿克苏、上海和新加坡。
韩老师介绍新疆“赛乃姆”舞蹈的节奏特色。“赛乃姆”按地域分喀什、和田、库车、伊犁、哈密的赛乃姆。
听韩老师介绍后,我查阅了网上资料。康巴尔汗·艾买提(1922~1994),维吾尔族舞蹈家。康巴尔汗出生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噶尔(喀什)一个民间歌舞艺人家庭,“天山之花”康巴尔汗号称“新疆第一舞人”。1935年考入乌兹别克斯坦芭蕾舞学校,1939
年考入莫斯科音乐舞蹈艺术学院,主要学习乌克兰民间舞、俄罗斯古典舞和民间舞以及阿塞拜疆的舞蹈。曾在克里姆林宫与苏联著名舞蹈家Г.С.
乌兰诺娃等同台演出。她表演的维吾尔族独舞《林帕黛》,在国际舞台上获得声誉。1941年毕业后,回到塔什干红旗歌舞团。康巴尔汗于1942年4月回到祖国,1947年9月,随新疆青年歌舞团赴南京、上海、杭州、台湾等地演出
,得到了好评,被称为“新疆之花”。在上海期间,与梅兰芳和戴爱莲进行了艺术交流。韩老师说康大师的一些维族舞蹈动作里面有京剧的元素。
韩老师放了视频,介绍了海力倩姆·斯迪克到舞蹈学院指导教学的情况以及编导的维吾尔族女子群舞《顶碗舞》。视频里面的和《顶碗舞》都很漂亮,顶着六个碗跳舞,最后倒出水,绝活啊!舞蹈《哈密赛乃姆》与南疆的舞蹈有些差异,我觉得这可能是因为明朝1406年就设立了哈密卫,哈密与内地的联系多,互相有影响的原因吧。
最后,由韩老师的来自新疆的女弟子主演,表演了一段当代风格的新疆舞。
活动的最后,主持人张昊和韩老师搞了微博转发抽奖活动,我也抽中了两张下周的门票。
活动结束后,我混进队伍,站在“花丛”中,与韩老师的四位舞蹈女弟子合了影。我还想找韩老师签字留念,却因韩老师匆匆离开现场而没找到,稍微有些遗憾啊。
小结:
我虽然对西域的历史地理感兴趣,很喜欢听维族的音乐(尤其是木卡姆类)和观看维族的舞蹈,但里面的道道还真不知道,参加了这次活动,听了韩老师的讲解,收获还是大大的啊。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