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北回族第一村西贯市游记

标签:
北京昌平阳坊西贯市回族摄影合庆斋清真寺回民小学历史李俊臣文化 |
分类: 专辑汇总 |
京北回族第一村西贯市游记
2010年6月12日,我和北京的回族朋友“天山雪莲”、兰州的回族朋友马总等一行8人,到位于北京市昌平区阳坊镇的西贯市村,进行了一次探访回族传统文化的游历。此行有幸请到了居住于此村的回族尔林(学者)、中国国家博物馆文博专家李俊臣研究员,请李老师带领我们进行了这次文化之旅。
从昌平区阳坊镇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bjchp.gov.cn)上查到西贯市村有关的资料如下:
西贯市村位于昌平西北角,南与海淀接壤,距天安门30公里,西背驻跸山,东南临京密引水渠,西六环
路和沙阳路分别从村中穿过,交通便利,景色宜人。村域总面积有2000多亩,居住地面积有500亩,当地居
民约有2000人,总人口有4000人左右,85%都是回民,有京北回族第一村之称。
历史沿革
西贯市村回族李姓,明初自南京迁居于此, 西贯市村旧称灌石村。这个名字第一次记载下来,是在元
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编纂的《大元一统志·大都路》一书里,此时的元大都刚刚落成。而“贯市”
两个字出现,至今已有480多年的历史。据传,西贯市回族和京南西红门等村的回族于明初跟着燕王朱棣
北上来京,分别落居两处。西贯市村回民老户姓氏甚多,如李、海、张、康、陈、黄、高等,以李姓较为
多户。北京回民有“红门陈、贯市李”之说。又有考证,贯市李从南京二郎岗迁来,经山东德州、河北沧
州,几经辗转,落户贯市,蕃衍到今。西贯市村和西贯市清真寺在教门、历史、建筑、文物、人物、碑文
、传说等各方面都有丰富的文化内容。
历史古迹
西贯市村清真寺,创建于明朝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原称“灌石村清正礼拜寺”,至今已有500
多年的历史。1900年“庚子国难”八国联军入侵,京师沦陷,慈禧太后挟光绪帝出逃,数十人于当年农历
七月二十日晚来到西贯市村,饥寒交迫,夜宿西贯市清真寺,受到族长、掌教及村民热情款待。慈禧太后
把村民供奉的老棒子封为“御米”,俗称玉米。
经济发展
农贸市场,餐饮业等第三产业发展迅速。阳坊涮羊肉特色餐饮知名度的稳步提升,西贯市清真寺的小
吃受到全国广大穆斯林的一致好评,使阳坊地区的餐饮业知名度的稳步提升,提高产值同时增加了地方就
业,也提高了阳坊地区的整体形象。
从“回族在线”(http://www.huizucn.com)上查到:
清朝末年,北京曾有很多家镖局。当时全国著名的镖局有36家,北京就占一半以上。镖局主要集中在
前门一带,前门外珠市口南狗尾巴胡同曾有永兴、正兴、天兴等镖局,西河沿有西光裕、东光裕等镖局,
西珠市口有福源镖局,粮食店街有会友镖局。北京不少镖局的镖师都来自昌平西贯市村,该村村民基本为回族。
从德胜门乘坐914路车,往昌平区阳坊方向走,两个多小时后,西贯市村就出现在眼前。谁能够想象
到,这个清净、整洁的回族村子曾经是北京有名的保镖村。村子里的村民以李姓居多,相传是康熙年间著
名镖师“神弹子李五”的后代。清朝末年,村里的人除经营餐饮、牛羊、粮行外,还以镖局业为主业。村
民世代在前门外西河沿、东河沿经营镖局。最有名的有东光裕、西光裕、同合局、陆合局、九合局、东三
义等镖局。其中光裕镖局名列京师八大镖局,光耀一时。
西贯市村经营的镖局大部分向西北五省走镖,以“骡驮轿”而闻名。“骡驮轿”用于远途旅行,即轿
之前后各驾一头骡子,将轿驾起。驭者通常为二人,一人徒步,一人骑驴。此轿比一般轿大,可容二人,
但实际只供一人乘坐。轿内备有寝具,可随意躺卧,便于长途旅行。一般可日行百里,一日租银五六元。
过去民间有句谚语流传:河北人回家卧被套;山西人回家骡驮轿。这句话的意思是:河北进京之人,以卖
力气谋生,赚钱可怜,回家过年只好骑驴垫被套。山西进京者,以经商谋生,赚钱颇多,回乡省亲当然要
体面些,乘坐骡轿。
清宣统元年(1909年)十月二日,京张铁路竣工通车,后又由张家口延修铁路至绥远(呼和浩特),
各家镖局也走完了自己最后的路程。镖局已成历史,“骡驮轿”成了“文物”。
让这个村子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一笔的,是100多年前的一次“护驾”。
八国联军攻入京师,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仓皇出逃,一口气跑到西贯市村。为了护送他们安全出京,
族长、西光裕镖局老板李恩涛举荐杨巨川护驾随行。杨巨川将慈禧太后一行人,一直护驾到西安,然后又
护驾回京。
杨巨川不愿为官,慈禧太后赏其顶戴和俸禄,并在西贯市为其建造了引路侯官邸。慈禧太后和光绪皇
帝等人亲笔为这里的清真寺题赠了多块匾额,并拨银24万两,重新修缮清真寺。可惜银票存入志成钱庄后
不久,钱庄倒闭,无法施工。后用追索回的散银建了两座井亭。
如今,村子里依然有习练武术的传统。50岁以上的人,还能回忆起那段历史。当年的引路侯官邸已经
不复存在,两座井亭也被夷为平地。慈禧太后等人题字的匾额,也早在1967年春节前夕,被疏浚京密引水
渠的民工改做案板。存在完好的是清真寺。清真寺看门的一位60多岁的李姓村民说,他小时候听人说过杨
巨川的故事,1920年,杨巨川病逝于西贯市村,享年65岁。现在村子里还有杨巨川的后代。
我们这次文化之旅,李俊臣研究员带领我们到了村里的清真寺、到“合庆斋”秘制羊蝎子火锅店吃了饭、拜访了西贯市回民小学。有关详细的活动等我有空一一写来。
我们那天属于“悄悄地进村”,没有经过这个村口。这张村口的照片是摘自“laneige雪凌花的BLOG”《昌平西贯市村清真寺》。
此行的相关博文:
二、一个回族村落数百年的发展历程展览——参观北京昌平区西贯市清真寺的资料展室纪实
五、拜访北京郊区“从清真寺走出的回民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