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了当年去过的重庆清真寺

标签:
重庆穆斯林大厦清真寺成达师范伊斯兰教回族穆斯林陈广元游记 |
分类: 民族风情 |
清真寺所在的重庆穆斯林大厦
想起了当年去过的重庆清真寺
几天前,看到兰州市伊斯兰教协会主管的资料季刊杂志《开拓》的2009年第二期,里面内页有彩图文章,介绍说5月23至24日,由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主办、重庆市伊斯兰教协会承办的“尊主从圣
我是2004年10月10日那天去的重庆清真寺,这次是我第一次去重庆,去之前查了许多资料,竟没有什么收获,后来还是在重庆的友人XJ带我去的,其实清真寺离繁华的商业区解放碑很近。现在在网上一搜索,一般是这样介绍重庆清真寺的:
重庆伊斯兰教清真寺,位于渝中区中兴路,占地面积4500平方米。该寺为明万历年间侍郎马文升主持修建。原分三寺,中兴路寺院为西寺,另有南寺(今重庆剧场址)、北寺(今江北区域内)。
1940年,南寺被日机炸毁,1942年修复。不久,南北两寺并入西寺。1982年,清真寺进行了全面培修,建筑更具特色。阿拉伯式绿色圆堡赫然立于屋顶,上矗星月标志;大殿四柱耸立,殿堂内粉墙银光,色彩和谐,气氛肃穆。寺内存有伊斯兰教圣训。有阿訇主持宗教活动。每逢斋月节日,教友聚此祈祷诵经。寺内设有招待所和清真餐厅。市伊斯兰教协会设于此。
我原来以为重庆清真寺会是一座位于山城半坡上的、具有南方特色的古建筑,后来发现它已经改建为现代建筑了。我觉得在周围这样的高楼群里面,这样的“洋葱头”造型还是合适的,不过若周围是古建筑群,还是传统的中式院落的清真寺更与环境协调。
穆斯林大厦下面有一家清真餐馆,当年去的时候这家餐馆叫“真伊顺”,后来听XJ讲换了招牌和老板了,但还是清真餐馆。
当年餐馆里面的“穆斯林之家”牌匾,现在估计也不见了。
墙面的装饰
礼拜殿的门口
清真寺大殿外的楼道
阿拉伯文镂空雕刻的“清真言”。
“万物非主,唯有真主”(外侧、上行),
“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内侧、下行)
这个用幔帐围起来的区域是女乡佬礼拜的地方
阿訇领拜处
大殿门口悬挂着一块重庆各界回族群众2004年三月捐赠的“认主独一”匾
我后来还去过重庆几次,可没机会再到寺里去看看了,这五年来不知道那里又有什么变化啦。当年在寺里见过一位年轻的穆阿訇,随后在网络上还有些联系,可惜近年来也没有他的消息啦。
附:
尊主从圣 国家至上
转载自人民政协网
5月底,由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主办、重庆市伊斯兰教协会承办的“尊主从圣、国家至上——纪念成达师范西迁重庆65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山城重庆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87人出席了研讨会。
1925年,在山东省济南市西关杆石桥穆家车门清真寺内,马松亭、唐柯三、法静轩、穆华庭等人创办了成达师范学校,取“成德达才”之意,以“造就健全师资、启发回民智识、阐扬回教文化”为宗旨,以“笃诚敏健”为校训,以振兴民族为出发点,提出“提倡教育普及、宗教改良”的主张,力图培养“经书两通”的宗教教育人才。这是一所集宗教教育、民族教育和国民教育于一身的新型民族学校,它当时的创立在中国伊斯兰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1929年,成达师范将学校迁移至北平(今北京)东四清真寺内。
成达师范学校成立后,就在开展中国与阿拉伯文化交流、创办教育文化刊物、开展伊斯兰学术研究等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工作。马松亭阿訇先后两次赴埃及进行文化教育交流,取得了较好的成果。成达师范主办和重点参与的《成师校刊》和《月华》杂志,成为民国时期最具影响力的伊斯兰教刊物。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大量回民学校遭到破坏,成达师范被迫从北京迁往广西桂林市西门外清真寺内。抗战时期,马松亭阿訇积极支持学校师生参加演出话剧《国家至上》,此为1940年中国回教救国协会委托老舍与之合作的四幕话剧。话剧宣传回汉人民团结抗战,首开回汉民族团结救亡文化运动的先河,取得了非常好的宣传效果,在成达师范内迅速掀起了“兴教救国”的抗日救国热潮,并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抗战热情。1944年11月桂林沦陷,成达师范又迁往重庆,至重庆璧山县青木关镇正式复课。
从1925年创办到新中国成立的24年当中,成达师范培养了大量人才,其中成达师范派往埃及的留学生绝大多数学有所成。新中国成立后,他们或在北京回民学院、中国伊斯兰经学院教书育人,或到北京大学、北京外贸学院、上海外语学院讲授阿拉伯语。
正如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会长陈广元大阿訇在研讨会上指出的那样:“成达师范学校,在局势动荡的年月里,经历了创建济南、北迁北平、南迁桂林、西迁重庆的艰难历程,依然坚持办学,依然坚持培养回族人才和伊斯兰教育人才,依然信守爱国爱教的信念,这种持之以恒、永不言弃的办学精神和德才双优、智识兼备的教育理念,值得当今伊斯兰教育界学习和借鉴。”
伊斯兰教育是伊斯兰教在中国传播、发展的基础,它在延续伊斯兰宗教信仰,传承伊斯兰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马松亭阿訇认为:“中国回教凭着经堂教育延续千余年的生命。不过,课程方面以文法科居多,至于社会常识、自然、史地以及国学各方面,甚少涉及。所以这种教育,谈不到什么时代精神、国家意识,无形中与中国社会隔绝,造成独善其身的局面。基于这种认识,更坚定我们创办改良回教师范教育的信念。”
由此,社会发展和国家意识等内容纳入了成达师范新式回民教育之中,成达师范开启了经堂教育和普通学校教育并举的先河。继成达师范之后,我国的许多伊斯兰院校继承和发扬了成达师范“尊主从圣,国家至上”的教育理念。
1928年,四川万县创办了万县伊斯兰师范,当时在全国颇具影响。1929年,上海伊斯兰师范学校创建。1932年宁夏银川创建宁夏云亭师范学校。1938年甘肃回民教育促进会改组,在有关县设立分会,加强发展现代回民教育。甘肃临夏分会1938年在临夏八坊16处清真寺内设立了小学,上世纪40年代临夏地区小学就达175所,普通中学5所,中等师范1所。西南地区成都、昆明、贵阳等地回民中小学也有一定发展。据不完全统计,1949年全国有回民中学20多所,比抗战前增加了1倍,各地已有一批批回族学生进入高等学校学习。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相继开办了伊斯兰教经学院。到目前有全国性伊斯兰院校10所。众多的伊斯兰院校为祖国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输送了大量爱国爱教、与时俱进的有用人才。
这次研讨会是继在山东济南召开的“成达师范创建80周年研讨会”和在广西桂林召开的“纪念成达师范南迁桂林70周年研讨会”之后,第三次举办关于成达师范的纪念、研讨活动。
(完)
附:
此文发表后,博友池鸿问我了一个问题:伊斯兰教的主旨是什么呢?我顺便在此借用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会长陈广元阿訇在《伊斯兰教基本知识》这本小册子(1987年北京市伊斯兰教协会印)里面的话来回答一下:
伊斯兰一词是阿拉伯语的音译,原词来自“赛拉目”,是和平和顺从的意思。顾名思义,伊斯兰教的宗旨,是主张人类和平相处,归顺并服从安拉(真主)的意志,各自和平建设自己幸福的家园,不抢掠不称霸,携手并进,共同维护世界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