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民国故纸:《新世界》刊载“苏州城内之地名对”

(2024-11-05 10:38:32)
标签:

地名集对

苏州

民国

集对

街巷

分类: 故纸堆

民国故纸:《新世界》刊载“苏州城内之地名对”

 

1920年(民国9年)924日《新世界》第五版,刊载署名“苏州百姓老白”的文章《苏州城内之地名对》一文,称“将地名之可作对偶者,汇录一通”。

民国故纸:《新世界》刊载“苏州城内之地名对”

《新世界》,日刊,英文名为“The New World”191611创刊于上海,存在十余年,中间有断期,属于消闲文艺型报纸,由新世界游乐场出版。

民国故纸:《新世界》刊载“苏州城内之地名对”

1920年(民国9年)924日,《新世界》第五版,载有署名“苏州百姓老白”的文章《苏州城内之地名对》一文,其中云:

苏州城建自春秋时代,为东南诸省,最古之区域。城之周围凡三十六里,古有八门,曰阊门,曰胥门,曰齐门,曰娄门,曰葑门,曰盘门,曰蛇门,曰匠门。今则蛇匠二门,闭塞不通出入,而存阊胥等六门。六门内外之街巷桥梁,纵横错落,虽生长于吴县农娃乡者,亦有不能一一胪摹者,况寓公游子,作客于鸿城茂苑间者哉。余苏州之寻常老百姓也,四十余年之游街城隍,走方郎中,足迹所经,虽弄唐角底头,往往见牛蹄痕迹,自夸脚劲,好算得弗推板矣。兹将地名之可作对偶者,汇录一通,以呈阅报诸君之有未曾到过吴阊者,有所蓝本焉。

丑弄里,中衙前;鹰扬巷,鹤舞桥;铁瓶巷,宝带桥;桑叶巷,桃花桥;双林巷,百善桥;因果巷,兴隆桥;苍龙巷,乌鹊桥;螃蜞弄,鸳鸯桥;修仙巷,渡僧桥;钩玉巷,剪金桥;养育巷,慈悲桥;九胜巷,三多桥;赛儿巷,思婆桥;蒲菱巷,木杏桥;长春巷,消夏湾;鹤嘴口,鹅颈湾;麒麟巷,骆驼桥;幽兰巷,甘棠桥;水潭巷,石岩桥;采莲巷,迎枫桥;孔副司巷,管太尉桥;周五郎巷,陈千户桥;朱进士巷,钱都尉桥;胡相思巷;保吉利桥

四十八个地名,二十四个集对。

民国故纸:《新世界》刊载“苏州城内之地名对”

民国时期,不少报纸期刊也曾刊载过一些“苏州地名对”,如1908421日《申报》、民国3年(1914年)《五铜元》第八期,民国12年(1923年)《虎林》第五期、民国18年(1929年)《明德女校校友会杂志》第六期等,其中《五铜元》期刊第八期中,刊载的署名“范鸱裔”《苏州地名对》一文,其中云:

南濠,北园;苏台,胥江;直街,横巷;校场,贡院;西街,北局

学士街,渔郎巷;如意门,吉祥弄;沧浪亭,濂溪坊;西大街,东小桥;天官坊,尚书里;状元桥,驸马府;混堂巷,盆汤弄;干将坊,专诸巷;狮子口,蜜蜂洞;阎王弄,观音阁;羊王廟,马医科;三元坊,五福弄;东岳廟,西海岛;太平巷,吉利桥;水仙弄,火神廟;严衙场,范庄前;玄坛廟,财神弄;油车巷,磨坊弄

周太保桥,乔司空巷;唐将军弄,管太尉桥;金太史场,文丞相弄

《明德女校校友会杂志》第六期中,刊载有《苏州地名对》,其中云:

阔巷,横街;花桥,柳巷;诗巷,乐桥;

柳贞巷,杏秀桥;仁孝里,慈悲桥;三多桥,九胜巷;石子街,瓦爿衖;洙泗巷,沧浪亭;麒麟巷,凤凰街;尚书里,学士街;醋坊桥,盐仓巷;太监衖,察院场;十梓街,百花巷;五圣阁,三元坊;思婆巷,渡僧桥;马肠衖,牛角滨;专诸巷,干将坊;金狮巷,白马桥

十间廊下,双塔寺前;东汇西汇,南园北园;朱马高桥,曹胡徐巷;葛百户巷,钱万里桥;定慧寺巷,崇祯宫桥;乔司空巷,金太史场;周五郎巷,陈千户桥

民国故纸:《新世界》刊载“苏州城内之地名对”
民国故纸:《新世界》刊载“苏州城内之地名对”
民国故纸:《新世界》刊载“苏州城内之地名对”
民国故纸:《新世界》刊载“苏州城内之地名对”

1922年初版,1927年再版,由陆鸿宾(字璇卿,号香草洞人,吴县人,或当生于咸丰年间,生平事迹不详)编写的《旅苏必读》一书,第三卷中有篇《苏城内外街巷地名巧对》一文,其中云:

柳巷,花桥;苍龙巷,白马桥;三多桥,九如巷;二马路,五龙堂;十郎巷,七公堂;蟛蜞巷,螺蛳桥;三山街,双井巷;黄瓜桥,紫兰巷;回龙阁,杀猪衖;丑弄里,申庄前;鹰扬巷,鹤舞桥;铁瓶巷,宝带桥;桑叶巷,桃花桥;双林巷,百善桥;钩玉巷,剪金桥;修仙巷,渡僧桥;长春巷,消夏湾;采莲巷,迎枫桥;蒲菱巷,木杏桥;水潭巷,石岩桥;幽兰巷,甘棠桥;养育巷,慈悲桥;苍龙巷,乌鹊桥;九胜巷,三多桥;鹤嘴口,鹅颈湾;麒麟巷,骆驼桥;赛儿巷,思婆桥;因果巷,兴隆桥,螃蜞弄,鹭鸶桥;孔副司巷,管太尉桥;周五郎巷,陈千户桥;朱进士巷,钱都尉桥;胡相思巷,保吉利桥;宝林寺前,铁瓶巷口;烧人场,杀猪衖;六门三关五鼓楼,七塔八幢九馒头;花巷,草桥;吉庆弄,平安桥;如意弄,平安坊;美人衖,黄婆桥;学士街,财神弄;唐将军弄,周太伯桥

八十四个地名,四十二个集对,当然也有部分地名相重。有趣的是,基本上都是“巷(衖)”对“桥”,到底是“鱼米之乡”,“桥”真的很多。

只是其中一些地名有所改动,可能是为了凑成偶对吧。如“花街”当作“花街巷”,“管太尉桥”当作“官太尉桥”,“宝林寺前”是地名,“铁瓶巷口”却不是地名,至于“六门三关五鼓楼,七塔八幢九馒头”也不能算作地名。

民国故纸:《新世界》刊载“苏州城内之地名对”

又有今人,再集苏州古今街巷地名,想必是深得地名集对之精髓吧。

夏侯桥,侍其巷;公孙巷,闾丘坊;丁香巷,芙蓉桥;莲花兜,槐树巷;荷花场,木杏桥;柴巷,条坊;药市街,盐仓巷;弦歌里,弹铗巷;乌鹊桥,凤凰街;豆粉园,韭菜弄;白莲泾,红菱村;植园,桐桥;掬月亭,采莲泾;雪糕桥,水糰巷;新罗巷,高丽亭;碎银巷,剪金桥;砖桥,石路;三太尉桥,四酒务巷;朱司徒庙,周太保桥;周司徒巷,官太尉桥;吴承议桥,王洗马巷;葛百户巷,施相公弄;庆历桥,元和路;碧凤坊,黄鹂巷;鹅颈湾,牛牙场;观前街,寺东桥;蜜蜂洞,螺丝浜

苏州,自建城以来,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沧海桑田,朝代更迭,但城址没有变动,街巷的格局也基本未变。《宋平江城坊考》中记载,宋代时期苏州城内有街巷308条;明代洪武年间《苏州府志》中,收录坊名134个,巷名249条;清代同治年间《苏州府志》中,收录坊名235个,巷名343条;民国23年(1934年)《吴县志》中,收录坊名433个,街巷993条。

民国故纸:《新世界》刊载“苏州城内之地名对”
民国故纸:《新世界》刊载“苏州城内之地名对”

苏州的街巷,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街巷的名称,或与名人有关,或与建筑有关,或与桥梁有关,或与河浜有关,或与行业有关,或与传说有关……,因此,以这些地名集对,读起来更是古韵十足。

民国故纸:《新世界》刊载“苏州城内之地名对”
民国故纸:《新世界》刊载“苏州城内之地名对”

铁瓶巷,位于人民路乐桥北堍东侧。巷名的来历,源于民间传说。清代《苏州府志》云,在西市坊,昔有仙人枕铁瓶卧此,故名。清代《吴门表隐》云,“铁瓶在仁德坊东,唐初有仙曾作枕卧所遗,明义父马瑢家藏后归金氏,近属汪氏,内有铁瓶书屋。”传说唐代有位仙人带了一只装满了酒的铁瓶,路过巷子时,感觉口干,便喝酒解渴,酒喝光了,就把铁瓶当作枕头,在巷内睡了一觉,醒来之后腾云而去。铁瓶忘带,留在了巷内。由此,此巷就称为铁瓶巷

乔司空巷,位于人民路中段东侧。“司空”是主管土地,兼管土木建筑工程的古代官名。相传,三国时吴国大臣乔玄居此巷内,又有说宋代右丞相乔行简(字寿朋,婺州东阳人)居住于此。

朱进士巷,位于滚绣坊西段北侧。明代朱纨(1494年至1549年,字子纯,号秋崖,长洲人,正德16年进士)曾经在此巷居住。

孔付司巷,位于凤凰街中段东侧。古代时巷口立有“孔圣坊”,巷称孔圣里,俗称孔夫子巷,后称孔付司巷,与明代右副都御史孔镛(字韶文,长洲人,景泰5年进士)曾住此巷有关。

官太尉桥,位于干将东路白显桥南堍。巷北端东侧有石板拱桥,巷同桥名。《宋平江城坊考》云:“古人以官名族,故有官氏。吴中官氏,未详其朔。”巷内有官姓太尉居住于此,故名。

民国故纸:《新世界》刊载“苏州城内之地名对”
民国故纸:《新世界》刊载“苏州城内之地名对”
民国故纸:《新世界》刊载“苏州城内之地名对”

学士街,位于道前街西端北侧。原名“药市街”,民国《吴县志》云,“药市街,今名学士街。”后因明代大学士王鏊(1450年至1524年,字济之,号守溪,吴县洞庭东山人)居住于此而更名。

民国故纸:《新世界》刊载“苏州城内之地名对”

仁孝里,位于大儒巷之北。里名与王敬臣有关。王敬臣对父母十分孝顺,乡人称其为“仁孝先生”,明代万历13年(1585年)知府在巷口为王敬臣竖立“仁孝坊”,巷名称仁孝里,1949年后更名为“迎晓里”。

宝林寺前,位于吴趋坊西侧,因巷在宝林寺之前,故名。曾名宝林巷,该处原系河道,民国14年(1925年)淤塞,填平,渐成街巷。

濂溪坊,原在松鹤板场东口至苑桥东堍。原名“布德坊”,为宋前六十古坊之一,旧名资寿寺巷,后为纪念宋代理学家周敦颐(1017年至1073年,原名敦实,字茂叔,道州营道人)而命名为“濂溪坊”,因周敦颐为其居室取名“濂溪书堂”,后人称为“濂溪先生”,其退官后住在苏州布德坊,讲学传道。后人为纪念他,将其故居改为“濂溪祠”,巷名遂更名为“濂溪坊”。

槐树巷,位于十梓街东段北侧。唐时名和令坊,巷南口立有牌坊。南宋初期,有南渡皇甫氏居住在此,种有两棵槐树,称槐树巷。

丑弄,南出潘儒巷,北接混堂弄。“丑”为十二生肖中“牛”的代称,因靠近牛衙,故名。

民国故纸:《新世界》刊载“苏州城内之地名对”
民国故纸:《新世界》刊载“苏州城内之地名对”

鹰扬巷,北与豆粉园相近,巷西原有荐行桥,也称鹰行桥,巷名与此有关。清代时在乡试揭晓翌日,宴监射、主考、执事及武举,称为鹰扬宴

三多巷,位于司前街南端东侧。唐宋时称“义和坊”,为宋前六十古坊之一。明代《姑苏志》中云:义和坊,在杉渎桥东。后易名“杉渎巷”,再后谐音为“杉多巷”,又写作“三多巷”,寓有“多福多寿多子孙”之意。

因果巷,位于乔司空巷北侧。原名乘鲤坊,为宋前六十古坊之一。民国《吴县志》云,乘鲤坊巷,俗名鹦哥巷。后写成因果巷,系谐音所致。

思婆桥,跨平江河,始建于唐代,清代嘉庆10年(1805年)重修。《平江图》中名“寺东桥”,因桥西有唐代古刹资寿寺而得名。清初名“师婆桥”,后又转化为思婆桥。

乌鹊桥,位于平桥直街南端,跨十全河。相传,春秋时期,乌鹊桥与阖闾城同时建造,因此处设有乌鹊馆,故名。宋代《吴郡图经续记》云,“乌鹊桥,在郡前。旧传有古馆八,曰全吴、通波、龙门、临顿、升羽、乌鹊、江风、夷亭。此桥因馆得名,白乐天诗尝及之。”1934年重修,蒋吟秋题写“乌鹊桥”三字,1987年再重修。

……

民国故纸:《新世界》刊载“苏州城内之地名对”
民国故纸:《新世界》刊载“苏州城内之地名对”
民国故纸:《新世界》刊载“苏州城内之地名对”

苏州的街巷地名可以用来集对的,真的是数不胜数,举不胜举。而街巷的悠久历史和掌故野话是丰富多彩,点滴文字之中留下了有趣的记忆……

民国故纸:《新世界》刊载“苏州城内之地名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