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山色:登紫金山-板仓街至头陀岭登山道

标签:
紫金山板仓墓地地磁台翠竹音乐台天文台 |
分类: 览金陵 |
金陵山色:登紫金山-板仓街至头陀岭登山道
据说登紫金山的登山道有上百条之多,常走的道路称为“六大官道”,其中最好走的登山线路便是从板仓街出发,经翠竹音乐台,由天文台路至天文台,经西马腰沿登山道到达山顶。
这条登山道,之所以被认为“好走”,是因为从“板仓街”路口出发,行至“翠竹音乐台”的这段路虽然是石阶,但相对而言比较平坦,路程不到一公里,而至“翠竹音乐台”之后,便转入“天文台路”。整段登山道,大约四公里左右路程。其实,这条登山道更有趣的是,在整个登山的行程中,有石阶,有步道;有上坡,有下坡,有直行道,有盘山道……,几乎包括了“登山”的各种情形。
乘坐公共交通车辆至“板仓村”站,登山道从板仓街49号边的“南影巷”出发,经竹林、翠竹音乐台,从“天文台路”至紫金山天文台,绕过紫金山天文台,顺着登山道至西马腰,继续沿登山道,行至山顶的头陀岭景区。
进入南影巷后,沿着街巷,朝南偏西方向前行,大约行至150米左右,转向东南方向。继续行走不足百米左右,便可以看见路边竖立着的前往“紫金山天文台”和“山顶公园”道路指示牌。
都说板仓村登山道旁有“明代失考墓”,其实墓地并不在登山道的附近,一处在登山道入口处的东北侧大约三百米开外,而另一处则在板仓街上某部队的营区内。
登山道入口处的北侧,有一条狭长的小道,道路的一侧是住宅区的围墙和沟渠,另一侧是茂密的竹林。沿着这条土路,向前行走,三转两拐,大约300米左右,茂密的树林中有两处破旧的房屋,在房屋的后面,便是所谓的“板仓墓地”。
树林丛中,可以看见在围栏中的石马以及依稀可见的石武将,在围栏的一侧,竖立有“不可移动文物”的石碑,“板仓墓地”于2014年6月24日列入“南京市玄武区不可移动文物”名录。
两侧的围栏中,是大约一米四五左右高的石马,旁边有控马官。石刻为连体,石马保存基本完整,马尾、马头及马身上配饰等细节雕刻精细,马鞍上的纹饰依稀可见;控马官的头部已经残缺,只有颈部以下的部分。石马、控马官的下半部分已经有一部分没入泥土之中。
在石马南侧的不远处,有一对石武将,两两对立。石武将神情肃穆,体态安详、面容丰润,双手按着宝剑,看其身材约摸高度大约在两米以上,只是膝盖以下部分已经没入了泥土之中。
从石马、石武将的位置以及相距的距离来看,应该都是在神道的两侧,且两者之间也可能还曾经有石羊、石虎之类的石刻。石刻的周围环境破烂不堪,垃圾遍地,杂草丛生。
至于这座“板仓墓地”为何人之墓,尚且不得而知。据地表遗存的墓道石刻形制与风格判断,应当为明代功臣墓。
朱偰先生对紫金山北麓的明代功臣墓考察时,曾经见到四座“不可考”的墓地,其在《金陵古迹图考》中记载,“明初功臣,赐葬多在南京,出郭门而望,王侯将相,坟墓罗列;丰碑乔木,陂陀相接。然至今日,类多颓废……,此外犹有四墓,已不可考。一在常遇春墓与吴祯、吴良墓之间,石马犹存,翁仲仅余武将,欹立丛阴中。一在吴桢、吴良墓之北,中山王墓之南,尚有翁仲对立,亦居道右,断碑残碣,半没土中。乡人筑室其上,据云碣首在墙内基下。二在中山王墓与李文忠墓之间,皆居道右,相去颇近,其一翁仲石兽,倾作一堆;其一仅余石羊,及碑碣而已。”
有说此墓疑为滕国公顾时、芮国公杨璟、许国公王志、汝南侯梅思祖四者中之一,也有说此墓疑为越国公胡大海之墓。1935年《南京城市图》等民国时期的地图上,在“徐坟(徐达墓)”和“吴坟(吴祯吴良墓)”之间有一处标注为“胡坟”,以此认定此“胡坟”疑为胡大海墓。而明代陈沂撰《金陵世纪》卷四中记载,“越国公胡大海墓,在城南十五里。”而并非在“钟山之阴”;且明代初年的功臣中,胡姓者也不是仅有胡大海一人。
而作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的“板仓失考墓石刻”,则位于板仓街某部队营区内,据地表遗存的墓道石刻形制与风格判断应为明代功臣墓,墓主不详,尚有石刻四件,包括石武将一、石虎一和石羊二,均残缺倒地。且位置位于登山道的西南侧。
沿着狭长的土路返回到竖立有路标指示牌的登山道路口,继续前行。
走过一座木桥,登山道的两侧都是茂密的竹林。
紫金山的毛竹林属于景观竹林,以观赏为主,主要分布在紫金山的西北区以及天文台路沿线。紫金山毛竹林是1964年从浙江莫干山引种栽植,初始种植面积大约为16.67公顷。1992年以后,中山陵园管理局在生长态势较好的竹林区进行了人工抚育,建立了竹海公园,之后竹林面积扩大到106.7公顷,毛竹林从结构上可分为毛竹纯林和竹阔混交林两种类型,1992年以后新建的竹林,现在基本上大都演变为竹阔混交林。2011年至2015年对毛竹林开展了连续五年的毛竹林复壮措施,大部分竹林长势良好。
竹林中偶尔能看到悬挂有标识牌,上有“江苏省林业三新工程示范基地”字样,所谓“三新”据说为“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只是觉得这片竹海甚为壮观,站在竹海之中,满目皆是怡人的风光,迎面而来的是天地灵气,似乎并没有感觉到“新”在哪里……
横穿过“环紫金山绿道”,这条“绿道”向南可以前往常遇春墓、仇成墓以及竹海湖和紫金山索道。“绿道”与登山道十字交汇,跨过“绿道”之后便是上山的行程。
这一段由北向南的登山道,基本上都是石阶,只是这段石阶路相对而言较为平坦。
这里的石阶,高度稍低,深度稍长,至于宽度,登山时大都为单人独自行走,无所谓石阶宽度的长短。登山石阶道虽然平坦,但并不意味着好走,或许因为登山道依山势所建,石阶的深度走一步略长,走两步略短,行进时只有大跨步前行,确实也需要花些气力。
石阶的一侧,有着一条狭长的土路与登山道平行,看来是登山的人们踩踏出来的。相较于石阶道而言,土路似乎更加好走一些。
登山道两侧都是茂密的竹林和树木,春日的清新,夏日的凉爽,秋日的萧瑟,冬日的苍凉,不同的季节里,有着不同的风景。
走完这段长约300米,将近五百级石阶的石阶道,登上了一条平坦的登山道,道路的一侧有一个平台,平台的四周树木苍翠,边上有着可供行人休憩的木凳。
登山道转向东南,继续前行。
登山道一侧山坡上的树林中,有着一座碉堡,钢筋混凝土结构,圆柱形,可见高度大约一米,背靠山体,顶平,射击孔向西,碉堡东南侧有一狭小的出入口,已经被水泥封堵。碉堡整体看上去基本完好。
从此处出发,沿登山道行走大约200米左右,便是“翠竹音乐台”。沿途登山道的东侧,有着两处建筑物的遗迹。
丛林环抱之中的山坳,有一处平地,便是“翠竹音乐台”。据说这里原先是紫金山驻军的一处营房,驻军撤离之后,房屋倒塌,于是在山上留出了这样一块相对平整的地方。路边醒目处,竖立了一块秀美的大石块,上面镌刻着五个红色大字,“翠竹音乐台”,旁边一条羊肠小道,掩映在树木丛中。
在“翠竹音乐台”旁的一处简易屋上,张贴着“翠竹音乐台简介”,其内容为,“南京紫金山翠竹音乐台,是歌咏爱好者唱歌的地方,2002年何家宜等老师在此创办了‘紫金山翠竹歌咏沙龙’。十几年来何家宜老师始终如一义务教大家唱歌,提倡积极、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如今已形成:‘坚持、奉献、博爱、快乐、健康、和谐、清净’的翠竹精神。2010年由爱心企业家捐助改造了土地砖台,形成了现在的翠竹音乐台规模。在这里学唱歌,不用缴纳费用,来去自由。”
这里,每天上午都会传出充满激情的嘹亮歌声,一大群歌咏爱好者,自娱自乐,在此唱歌,学歌,听歌……,有一篇文章中曾经写道,“紫金山山道途中,有一处叫做‘一道弯’的地方,它是通往南京天文台的必经之路,周围有处竹林环绕着一大块空地,正是歌咏团队聚集唱歌的地方。……紫金山峦虽然秀丽,但翠竹林里的老师们和歌声才是紫金山最美的风景。因为那种合唱通透出一个民族的力量、意志、气概、豪情,从斩钉截铁的旋律中,焰火般地迸射出来。”
至于为何将“音乐台”命名为“翠竹”,按照何家宜老师的说法,要弘扬“翠竹”的精神,即“坚持、奉献、博爱、快乐、健康、和谐、清净”的精神。
从“翠竹音乐台”向南行走大约120米左右,便到达“天文台路”;在“翠竹音乐台”的东侧也有一条石阶路,可以直接绕过弯道,到达“天文台路”上。也不知道为什么,登山的时候,每当看见有近道,总想着要去走走……
在一些关于“板仓街至头陀岭”登山路线的表述中,往往都会提及“地磁台”,其实“地磁台”和“板仓墓地”一样,都不是此条登山道的必经之处,但却也在登山道的附近。
有一种说法,翠竹音乐台北侧,登山道旁的那两处建筑物的遗迹,甚至包括翠竹音乐台本身,也曾经是紫金山地磁观测台的遗址。
紫金山地磁观测台遗址,还有一处废弃的石屋,则是在翠竹音乐台前往天文台路的山路北侧的丛林之中,距离山路的直线距离大约不足百米,只是茂密的树林,遮掩了那石屋的踪迹。
地磁观测台,位于紫金山天文台南段的地势平坦处。1929年始筹建,1936年春落成。鉴于当时对大地物理的观测,除气象外,从无专职机关,有学者提出应设立中央研究院大地物理观测台。在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的帮助下,地磁观测台选址于紫金山天文台附近。由时任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所长丁燮林负责建造。这是中国自行建造的第一个地磁观测台。
地磁观测台这处废弃的石屋,隐藏在茂密的树林中,石屋从外观上看,是依山势而建的“一高一矮”的两幢房屋,石屋全都由石头与水泥砌筑而成,没有屋顶。北侧的墙壁已经坍塌,内里的石壁上,依稀可见隔楼板的痕迹。
接下来的路程,便是沿着“天文台路”先向北,转向东,再转向北,转过弯道后转向南,再转过弯道之后转向北,七转八转,行走大约1500米,便到达紫金山天文台。
一路行走,一路风光,平坦的山道,苍翠的树木。晴日里艳阳高照,阳光透过树叶的间隙洒在登山道上,宛如一幅斑斓的图画;阴日里徐徐凉风,伴随着行进的步伐,令人心旷神怡;若是遇上蒙蒙细雨,高大的树木恰似无数把擎天巨伞,既遮挡着细雨,又让人们感受着时有时无的丝丝清凉……
这一段登山道是盘山道,依山而建,两道大弯,若干小弯,弯弯绕绕。道路的一侧是陡峭的山坡,而另一侧隔着茂密的树林,可以看见远处的景色,绕行了一段路之后,依旧可以看见同样的景色,只是可以看得更远,更远……
登山观景,习惯上总是看前方和远处的景色,其实,透过翠绿的树木,抬头向天空看,却有着另一种独特的风景。
转过“天文台路”的最后一道弯,这里是一个休憩的平台,登山道的一侧有着店铺和供人们小憩的木凳,而另一侧则是一块巨大的山石,给人一种危峰兀立的感觉,山石嶙峋,盘石犬牙,浑然天成,山石的四周有着“向前走,山顶风光更美”的温馨提示语,然而山石本身的峻美,却让人油然而生出跃跃欲试、蠢蠢欲动的念头。
沿着登山道,行走大约300米左右,便是“紫金山天文台1号”。
“国立紫金山天文台旧址”位于紫金山第三峰。紫金山天文台,其前身是成立于1928年2月的国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1929年开始筹建,1934年建成。1950年改名为“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其中主要的建筑有天文台观象台、子午仪室、赤道仪室、变星仪室等六座。天文台第一观象台是最早的建筑,其沿轴线对称布置,考虑到地势高差,入口台阶处设置牌楼,底层为办公用房,观象台为平顶。
在“紫金山天文台1号”西门旁以及“紫金山天文台”东门前,都有着道路指示牌,从“紫金山天文台”西侧的登山道,继续前行,可以到达“山顶公园”。
沿着“紫金山天文台”围墙外的登山道,由西向东,几乎是围绕着紫金山天文台转了一大圈,而后再转至向东的登山道。
由紫金山第三峰至西马腰,基本上都是下山的路。只是登山道依山势而建,起起伏伏,时而下坡,时而上坡;时而坦途,时而石阶;时而向左,时而向右。最长一段向上的山路大约连续有将近70级石阶。颠簸起伏,上下奔波,依旧是看不尽的山景,走不完的石阶……
透过茂密的树林,依稀可以看见不远处的山峰,那便是将要到达的地方……
绕行“紫金山天文台”一大圈后,终于转向了向东的登山道。这一段平坦且静谧的道路,是新的登高征程的“前奏”。
在登山道北侧的山坡上,树林中还有着一座碉堡的遗迹,只是这座碉堡看上去似乎有些小。
这段登山道,大致与紫金山索道平行,沿石阶上行,仰头可以看见徐徐而过的缆车,以徒步之艰辛,幻想乘坐之惬意,应该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
沿登山道大约行走1000米左右,到达西马腰。山坡上有着一座石亭,周边以及亭阁上面都没有石亭名称以及说明,只是在地图上面标注此处为“山晓亭”。
山晓亭,一座白色方亭,四角飞挑,伫立在岩石之上,处于深山万壑的林海之中。据说当黎明时分,曙光初透之际,登临此亭,可览钟山万千气象。
清代文人杜濬(1610年至1686年)曾撰有《山晓亭记》,其中云,“盖钟山者,气象之极也。当其明霁,方在于朝,时作殷红,时作郁苍,时作堆蓝;少焉亭午,时作干翠,时作缥白;俄而夕阳,时作烂紫,时作沉碧;素月照之,时作远黛,时作轻黄,星河影之,若素若玄。凡此无论昼夜,皆山之晓也。惟不幸而淫雨、而穷阴,而风霾尘沙,而妖氛,山隐于垢浊,晦昧不见。如此,虽在永昼,亦山之夜也。”殷红、郁苍、堆蓝、干翠、缥白、烂紫、沉碧、远黛、轻黄……,如此缤纷,如此灿烂,五光十色,绚丽至极,山的色彩,跃然纸上。
至于“山晓亭”,古时曾经位于何处,并不得而知。有说其立于山间,有说其位于城中……,杜濬《山晓亭记》中云,“羽南子抅亭二间,于其居之后圃。”又《羽南先生墓志铭》中云,“……羽南遂归老,筑一室面钟山,朝夕倚杖吟诗,诗成辄泣,泣罢复吟……”,看来此亭并非在山中,而为朱羽南(1595年至1669年)为观山景所筑。
西马腰,是紫金山半山腰的“交通要塞”,六条山道汇集于此。
西马腰,登紫金山者皆知;何谓“西马腰”,或非人人皆知。紫金山的各山峰之间,有三个山口,二峰与西峰之间的山口称“西马腰”。有诗云,“山路弯弯似马腰,谷深林密石崖高。凉亭憩息抬头望,惊见飞车过树梢(邹进上《钟山西马腰》)”。
从西马腰前往头陀岭,可以向东走登山道往“永慕庐”方向前行,至中马腰后再转向西北,直至山顶,行程大约2400米左右;也可以向东北走“华泰登山道”,拾级而上至山顶,行程大约1000米左右。当然还有另一条登山道,即由此向北,转至“山北登山道”,即樱驼村至头陀岭登山道,转向南后至山顶,行程大约为1300米。
所有希望登上山顶的登山者,站立西马腰准备前行时,几乎都会选择“华泰登山道”。
“华泰登山道”前,竖立着一块岩石,上有“紫金山华泰登山道”几个大字,一侧还有着道路指示牌,注明由此向上至“头陀岭景区450米”,至“紫金山索道700米”,看了似乎有点不明白。有热心人在指示牌上写上了“两点直线距离”几个字,或许正是这“距离”的“脚注”吧?而在另外一块指示牌上,则注明自此处至“头陀岭970米”、往“太平门方向1200米”等字样。
登上石阶道,一步一步前行。
这一段石阶道,相对来说算是比较好走的。石阶道大多是走上一段,便有一段平坦的道路,甚至是“登五级,走三步”,两三阶一段有之,十几阶一段有之,蜿蜒曲折,徜徉在树林丛中。偶尔出现的木制台阶,更是增添了登山的情趣。在登山道的旁边,自然也有被人们踏行出来的土路,相较于石阶道而言,有的时候,土路似乎更加好走一些。
依旧能看见从头顶上穿越而过的缆车,似乎跳一跳就能摸到一般,只是,登山的路还得自己一步一个脚印的走。
或许是为了提振人们的精神,临近终点之时,登山道旁还有着路标提示,再走250米,便可以到达目的地。
走完这970米的登山道,便是山顶。迎风向前,“山风拂萝衣”;极目远眺,“一览众山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