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民国故纸:《国讯》刊载“民族魂·周处”

(2024-01-12 09:43:59)
标签:

民国

周处

周处墓

周处读书台

《国讯》

分类: 故纸堆

民国故纸:《国讯》刊载“民族魂·周处”

 

民国23年(1934年)116日出版的《国讯》期刊第81期,刊载了署名漕农的文章《民族魂·周處》,讲述了晋代周处的故事。

民国故纸:《国讯》刊载“民族魂·周处”

《国讯》,初名《救国通讯》,193112月在上海创刊,19341月改名为《国讯》。期刊不定期(后曾改为周刊、旬刊、半月刊,最后以旬刊为主)出版,由黄炎培、江问渔、叶圣陶、杨卫玉、孙起孟等组成编辑委员会。19378月淞沪会战爆发之后停刊,19388月在重庆复刊,19475月在上海复刊,194849日停刊。《国讯》刊行十七年,共出版457期,曾先后同时出版过上海版、重庆版、香港版、桂林版和昆明版。

民国故纸:《国讯》刊载“民族魂·周处”

1934116日出版的《国讯》期刊第81期,刊载了署名漕农题为《民族魂·周處》的文章,其内容为:

一个人要丝毫没有过失是一件不可能的事,发现了自己的过失,而能勇于改去,也是一件难能的事。能改去了自己的过处,更积极地向上,做一番惊人的事业,尤属难能可贵,不愧是一个英雄人物了!

晋代周处除三害的事,就是一个实例。这故事流传于民间,虽是那么平淡,但世人往往因为事情太平淡了,而致失去许多可贵的材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因之我们有更提起的必要。

大概是因年轻的关系吧,血气方刚,膂力过人的周处,在他的乡里——阳羡,肆无忌惮的横行霸道,那一个人不见他怕懼呢?

如果说世界上感化的力量是最大的话,那末在周处的故事里,倒可有一个强有力的证信。原来蛮强无理的周处,竟会被一个年高德重的老人,几句话说服了!

也许是他改过自新的机会是到了吧,那年乡里的收成,异常丰满,论理是应该如何地快乐,可是农友们却仍憂形於色,心怀不开。这是什么原因呢?这问题在周处的脑筋中打旋起来了。

他把这个疑问,请问一位老人。那老人说道:“地方上三害不除,何来快乐?年成虽好,仍无用呢!”在他追问是那三害的时候,老人便又对他说道:“南山上的虎,长桥下的蛟,和你自己!”他听了这话,惭愧得无地自容,从此立志改过,决心为地方除害了。

他先跑上南山,把那凶猛的白额虎杀了。又跑到长桥下,投身入水,费了三天三夜的工夫,经了许许多多的困难,终于把那害人的蛟又杀了。虎和蛟都杀了以后,自己也一心学好,于是辞别了本乡的父老,去访求名师,发奋求学。因此,地方上的三害并除,欣幸平安,而周处努力的结果,也终成了一个有名的人物。

时隔四年,民国27年(1938年)28日,《上海报》第三版中以《爲民除害的周處》为题,再次刊登了这篇文章。

民国故纸:《国讯》刊载“民族魂·周处”
民国故纸:《国讯》刊载“民族魂·周处”

周处究竟为何人?《晋书》列传卷二十八《周处传》中云:

周处字子隐,义兴阳羡人也。父鲂,吴鄱阳太守。处少孤,未弱冠,膂力绝人,好驰骋田猎,不修细行,纵情肆欲,州曲患之。处自知为人所恶,乃慷然有改励之志,谓父老曰:“今时和岁丰,何苦而不乐耶?父老叹曰:三害未除,何乐之有?处曰:何谓也?答曰:南山白额猛兽,长桥下蛟,并子为之三矣。处曰:若此为患,吾能除之。父老曰:子若除之,则一郡之大庆,非徒去害而已。处乃入山射杀猛兽,因投水博蛟,蛟或沉或浮,行数十里,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人谓死,皆相庆贺。处果杀蛟而反,闻乡里相庆,始知人患己之甚,乃入吴寻二陆。时机不在,见云,具以情告,曰:欲自修而年已蹉跎,恐将无及。云曰:古人贵朝闻夕改,君前塗尚可,且患志之不立,何忧名之不彰!处遂励志好学。有文思,志存义烈,言必忠信克己。期年,州府交辟,仕吴为东观左丞。孙皓末,为无难督。

及吴平,王浑登建邺宫酾酒,既酣,谓吴人曰:“诸君亡国之馀,得无慼乎?”处对曰:“汉末分崩,三国鼎立,魏灭于前,吴亡于后,亡国之慼,岂惟一人!”浑有愧色。

入洛,稍迁新平太守,抚和戎狄,叛羌归附,雍土美之。转广汉太守。郡多滞讼,有经三十年而不决者,处详其枉直,一朝决遣。以母老罢归。寻除楚内史,未之官,征拜散骑常侍。处曰:“古人辞大不辞小。”乃先之楚。而郡既经丧乱,新旧杂居,风俗未一,处敦以教义,又检尸骸无主及白骨在野收葬之,然始就征,远近称叹。

及居近侍,多所规讽,迁御史中丞,凡所纠劾,不避宠戚。梁王肜违法,处深文案之。及氐人齐万年反,朝臣恶处强直,皆曰:“处,吴之名将子也,忠烈果毅。”乃使隶夏侯骏西征。伏波将军孙秀知其将死,谓之曰:“卿有老母,可以此辞也。”处曰:“忠孝之道,安得两全!既辞亲事君,父母复安得而子乎?今日是我死所也。”万年闻之,曰:“周府君昔临新平,我知其为人,才兼文武,若专断而来,不可当也。如受制于人,此成擒耳。”既而梁王肜为征西大将军、都督关中诸军事。处知肜不平,必当陷己,自以人臣尽节,不宜辞惮,乃悲慨即路,志不生还。中书令陈准知肜将逞宿憾,乃言于朝曰:“骏及梁王皆是贵戚,非将率之才,进不求名,退不畏咎。周处吴人,忠勇果劲,有怨无援,将必丧身。宜诏孟观以精兵万人,为处前峰,必能殄寇,不然,肜当使处先驱,其败必也。”朝廷不从。时贼屯梁山,有众七万,而骏逼处以五千兵击之。处曰:“军无后继,必至覆败,虽在亡身,为国取耻。”肜复命处进讨,乃与振威将军卢播、雍州刺史解系攻万年于六陌。将战,处军人未食,肜促令速进,而绝其后继。处知必败,赋诗曰:“去去世事已,策马观西戎。藜藿甘粱黍,期之克令终。”言毕而战,自旦及暮,斩首万计。弦绝矢尽,播、系不救。左右劝退,处按剑曰:“此是吾效节受命之日,何退之为!且古者良将受命,凿凶门以出,盖有进无退也。今诸军负信,势必不振。我为大臣,以身徇国,不亦可乎!”遂力战而没。追赠平西将军,赐钱百万,葬地一顷,京城地五十亩为第,又赐王家近田五顷。诏曰:“处母年老,加以远人,朕每愍念,给其医药酒米,赐以终年。

处著《默语》三十篇及《风土记》,并撰集《吴书》。时潘岳奉诏作《关中诗》曰:“周徇师令,身膏齐斧,人之云亡,贞节克举。”又西戎校尉阎缵亦上诗云:“周全其节,令问不已。身虽云没,书名良史。”及元帝为晋王,将加处策谥,太常贺循议曰:“处履德清方,才量高出;历守四郡,安人立政;入司百僚,贞节不挠;在戎致身,见危授命:此皆忠贤之茂实,烈士之远节。案谥法执德不回曰孝。”遂与谥焉。有三子:玘、靖、札。靖早卒,玘、札并知名。

民国故纸:《国讯》刊载“民族魂·周处”
民国故纸:《国讯》刊载“民族魂·周处”

《晋书》中的《周处传》,从三个方面描写周处一生“为官是良臣,征战是猛将”的事迹。首先,周处出身官宦之家,少时横行乡里,父老把他和蛟、虎合称“三害”,然而周处斩蛟射虎,发愤改过,好学深思,与从前相比,判若两人;其次,周处作地方官,清正廉明,远近称叹,而其忠毅刚烈,因此受到排斥和陷害;第三,周处被逐出朝廷,奉命西征,知其必死,悲慨即路,以身殉国,风义长存。作为当时的一位名臣,知者甚少,而妇孺皆知的却是流传了一千多年的“周处除三害”的故事。

“周处除三害”的故事在《晋书》中有描述,而较早的记载则是南北朝时期的《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卷六“自新第十五”中云,“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邅迹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乃入吴寻二陆,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处遂改励,终为忠臣孝子。

民国故纸:《国讯》刊载“民族魂·周处”
民国故纸:《国讯》刊载“民族魂·周处”
民国故纸:《国讯》刊载“民族魂·周处”
民国故纸:《国讯》刊载“民族魂·周处”
民国故纸:《国讯》刊载“民族魂·周处”

史籍中提及周处曾经“入吴寻二陆”,至于周处是否曾经见过陆机和陆云,一直也有着不同的说法。

“二陆”,即陆机和陆云。陆机(261年至303年),字士衡,吴郡华亭(今上海松江)人;陆云(262年至303年),字士龙,陆机之弟,世称“二陆”。陆氏为东南望族,其祖父是吴国的丞相陆逊,父亲为吴国的大司马陆抗。

周处的生卒年,历来说法不一,但出入很小,一般的说法为240年至299年,周处较之二陆年长二十多岁,或许见面之时周处已是不惑之年,于是有欲自修而年已蹉跎,恐将无及之语。《晋书》中几乎是沿用了《世说新语》的说法,如果周处真的曾与二陆相会,周处屈己礼贤、折节请教的故事,或许又是一段佳话。

民国故纸:《国讯》刊载“民族魂·周处”

“除三害”几乎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故事,而周处也就成为了“改过自新”的英雄,周处以及“周处除三害”的故事以各种形式呈现在人们的面前。戏曲、图画甚至还有“花钱”,元明时期就有“周处斩蛟”的铸品,画面生动,工艺精细,形象逼真。

民国故纸:《国讯》刊载“民族魂·周处”
民国故纸:《国讯》刊载“民族魂·周处”
民国故纸:《国讯》刊载“民族魂·周处”
民国故纸:《国讯》刊载“民族魂·周处”

周处,字子隐,义兴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如今周处的遗迹又在何处呢?

山西泽州周村,有周处墓。

周村镇,位于泽州西端。因镇的东西两侧各有一座石拱桥,原名为长桥镇,据说因西晋周处葬于此处,故名“周村”。

周处墓葬位于山西泽州的周村镇周村村西,建有周处的陵墓,墓旁有周孝侯祠。如今祠已不在,仅存墓碑一通,坐北朝南,碑身青石质,圆首,长1.75米,宽0.68米,面积1.19平方米。碑的正立面有行楷书“晋周处墓”文字,碑外设砖砌碑亭。

297年,周处率五千兵在六陌(陕西兴平)与拥兵七万余众的氐人齐万年大战,周处兵马自旦战至暮,无暇进食,弦绝矢尽,救兵不至,周处力战而死。周处战死后,朝廷“追赠平西将军,赐钱百万,葬地一顷,京城地五十亩为第,又赐王家田五顷。”

清代《泽州府志》卷十四中记载,“晋平西将军周处墓,相传在周村西。当以常州荆溪县为正,然处力战殁,赏赐葬地一顷,则高都或赐地也。”周处的葬地应在京城之外,当时京城在洛阳,从陕西到洛阳,有经过泽州的官道。传说其子周玘护送灵柩返回,路经长桥镇,将士们将周处的衣冠埋葬在此,建陵以祀。清代秦百里作《周孝侯墓》诗中云,“地是周村名,村有周村墓。首邱在荆溪,此墓似有误。马革裹尸还,讵能纡其路?或者从军人,招魂衣冠附。墓前古祠荒,阴森锁夜树。时有寒鸦栖,长夜啼晓露。我来展遗像,威灵犹如故。力能除三害,名在一死赴。丰碑古道旁,过者多感慕。日慕天雨来,如闻英风怒。

民国故纸:《国讯》刊载“民族魂·周处”
民国故纸:《国讯》刊载“民族魂·周处”

江苏宜兴,有周处墓和周王庙(周孝侯庙)。

清代《宜兴县志》卷九中记载,“平西将军周处墓,荆溪南英烈庙侧(史志)。宋刘宰茔兆记:周孝公墓,北向,庙当其前。绍兴中,赐额曰英烈,庆元初,进封忠武公。周氏自鲂四世显著,其盛也,一门五侯。墓之存于今十有一,某详其次,然公必葬衣冠其中明甚。岁久,梵宇民居交侵,赐地之存无几。近岁有仗义起祠者,所归仅十之二……”

民国故纸:《国讯》刊载“民族魂·周处”

周王庙,又称周孝侯庙、英烈庙,位于江苏宜兴的宜城镇东庙巷。1982年列入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名录,2013年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周王庙始建于晋,其后曾多次重建。现存建筑主体系明代嘉靖45年(1566年)重建,历经清代顺治、乾隆年间两次重修,光绪年间又复建并重修。庙内有殿宇58间,面积为2600多平方米,建筑古朴宏伟。大殿正中塑有周处泥金像,上悬“阳羡第一人物”的金字匾额;有楹联“朝有奸党,岂能成将帅之功,若教仗钺专征,蛟虎犹非对手敌;世无圣人,不当在弟子之列,谁信读书折节,机云曾作抗颜师”;两壁绘有《射虎》、《斩蛟》等大型壁画,侧厢陈列有周处生平事迹资料及周墓墩出土文物复制品等。

周王庙内保存有唐至清碑刻100余方,其中的唐元和6年(811年)重树的陆机撰文、王羲之书《平西将军周府君碑》、唐《贞义女碑》、明《净云校法帖》等尤为珍贵。晋代陆机撰写的《平西将军孝侯周处碑》中赞铭云,“周南著美,岐山表灵。叶繁汉室,枝茂晋庭。皎皎夫子,奇特播名。幼有异行,世存风烈。早驰问望,晚怀耿节。颇向豪雄,升名禁阙。舍爵策勋,允归明哲。辉赫大晋,封豕多故。式扬庙略,克清天步。海滨既折,江淮亦沂。汉水作蕃,条章斯布。俗歌揆日,人谣何暮。忠贞作相,追踪绛侯。将亭嘉茂,遽掩芳猷。潜光阳甸,返斾吴丘。旧关虽入,乡路冥浮。镌兹幽石,万代千秋。

民国故纸:《国讯》刊载“民族魂·周处”
民国故纸:《国讯》刊载“民族魂·周处”
民国故纸:《国讯》刊载“民族魂·周处”

周处墓,在今江苏省宜兴城内东南周墓墩。东晋元康七年(297年)正月,周处战死于西疆后葬此。墓前原有晋代陆机撰写的《平西将军周府君碑》,今碑石不存。墓墩为狭长土丘,南北长约140米,东西宽50米。突出地面4-6米,原有七个隆起的坟堆。1953年和1976年,南京博物院进行了两次发掘,由于早期破坏,共发掘周氏墓葬六座,获得了重要的出土文物,其中一号冢为周处墓。

其中,墓葬中的随葬品“青瓷熏炉”,呈球形,三熊足,顶钮立一飞凤,中腰以上透雕三角烟孔,底部开出一扁圆孔。承盘折沿线浅腹平底,盘径17.50厘米,熏炉通高19.50厘米。现收藏于国家博物馆。

民国故纸:《国讯》刊载“民族魂·周处”

民国时期的《小日报》,193723日第三版,刊载《周处墓》一文,记载了当年宜兴“周侯古廟”的情形,其中云:“宜兴南门,东庙巷的底里。有一所巍峨的古庙,庙门的横额上,写着‘晋平西将军周孝侯家廟’几个大字,这就是宜兴的十景之一,著名的‘周侯古廟’。周孝侯,自然就是脍炙人口的‘除三害’的主角周处。这所现在的‘周侯古廟’,是他的许多后裔,追念他们自己这位抗敌的民族英雄的祖先而建造的,所以只称之为‘家廟’。庙分三进,中间有一个很大的天井隔离着。正殿塑着周处的像。两旁走廊里,供奉着晋朝以下,周姓列代的祖先。与正殿相对的,是一座建筑堂皇的戏台,每逢农历的四月初八,也就是俗称的‘浴佛日’。周姓后裔,统通赶来奉祀他们这位值得万人尊仰的祖先。这天晚上,按例还要演戏。来游的人,除了瞻仰周处的遗容之外,还可读到一联命意很贴切的对子:‘朝有奸党,岂能成将帅之功,若叫仗钺专征,蛟虎犹非对手敌;世无圣人,不当在弟子之列,谁信读书折节,机云曾作伉贤师。’庙后还有一个周侯的衣冠墓,宜兴人称之为‘周墓墩’。我们站在墓巅的苍松古柏之间,还依稀的想到这位当年的民族英雄,不顾一切,自告忠奋,饥军当先,苦战无援,自旦及暮,斩首以万计,到后来弦绝矢尽,左右劝退,他却按剑申斥,死于血泊之中的周处周将军。

民国故纸:《国讯》刊载“民族魂·周处”

江苏南京,有周处读书台。

周处读书台,位于南京城东南角的江宁路老虎头44号,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周处字子隐,故此台又叫子隐台。台为一高墩,原在萧帝寺内,相传是周处当年刻苦读书的地方。其实这里原是周处担任吴国东观左丞时的堂宅。现仅存镌有周处读书台的石门楼一座,以及已改为民居的房屋十数间。

民国故纸:《国讯》刊载“民族魂·周处”
民国故纸:《国讯》刊载“民族魂·周处”

民国时期的《前线日报》,19411116日第八版,刊载了古门撰写的《南京苦忆录之一·周处台》,其中写道,“周处台,可以从夫子庙去。台下是个澄清的池塘,台是一块大岩石,像燕子矶的岩石一样挺出池心,据说当年除三害的周处先生退隐的时候,是终日坐在岩石上垂钓,所以这里居民俗称为钓鱼台,台旁有周处庙,是后人纪念周处先生‘知过必改’的伟大精神而建造的。周处先生当年斩了海蛟,打死猛虎之后,自己正心修身的做个‘完人’,据说就住在这里读书养性。庙里塑了一个周处像,文质彬彬的像一位书生……

民国故纸:《国讯》刊载“民族魂·周处”

可能有很多“为民除害”的英雄,但当自己成为祸害的时候,能够幡然悔悟、改过自新者甚少;可能有很多“尊师崇道”的哲人,但能够屈己礼贤、折节请教者甚少,或许这就是周处的故事被人们传为佳话的原因吧?

民国故纸:《国讯》刊载“民族魂·周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