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徜徉典籍:金陵琐事·三墓

(2024-04-18 09:49:59)
标签:

鲁肃

谢玄

程偃孙

古墓

《金陵琐事》

分类: 故纸堆

徜徉典籍:金陵琐事·三墓

 

明代周晖撰《金陵琐事》卷一三墓中记载:

鲁肃墓,相传在上新河南岸圩田中,今去江不远。土人耕田,戒不敢犯。云此圩田在吴时为江,不宜有墓。但诸郡志皆不载鲁之墓,或者土人之说不诬。

徜徉典籍:金陵琐事·三墓

谢玄墓,在徐府西园中凤游堂后,建园取土时,曾见其墓石,知为玄墓,遂掩之。去园东南不五十步,有谢玄庙,庙中碑一通,乃侍郎罗玘文。

宋程偃孙墓,在清凉寺后山东北地上。嘉靖初年,久雨地陷,露出朱棺,视其墓石,知为程墓,里人用土掩之。

鲁肃(172年至217年),字子敬,临淮郡东城县(今安徽定远县)人,东汉末年战略家和外交家。建安22年(217年),鲁肃病逝,享年46岁。孙权亲自为其举办丧事,并参加了他的葬礼。诸葛亮也为他举哀。《三国志》卷五十四中记载,“肃年四十六,建安二十二年卒。权为举哀,又临其葬。诸葛亮亦为发哀。”

徜徉典籍:金陵琐事·三墓

至于鲁肃去世之后究竟葬于何处,一直以来并没有明确的说法。目前鲁肃的墓有数处之多,湖南岳阳、湖北汉阳、江苏镇江等地都有鲁肃墓,如此之多的墓穴,究竟哪个才是鲁肃真的埋骨之地呢?

关于鲁肃墓位于何处,各种典籍中也有记载,只是或语焉不详,或装神弄鬼。

东晋《搜神后记》卷六中云,“王伯阳家在京口,宅东有大冢,相传云是鲁肃墓。伯阳妇,郗鉴兄女也,丧亡,王平其冢以葬。后数年,伯阳白日在厅事,忽见一贵人,乘平肩舆,与侍从数百人,马皆浴铁,径来坐,谓伯阳曰:‘我是鲁子敬,安冢在此二百许年,君何故毁坏吾冢?’因顾左右,‘何不举手?’左右牵伯阳下床,乃以刀环击之数百而去。登时绝死。良久复苏,被击处皆发疽溃,寻便死。一说王伯阳亡,其子营墓,得一漆棺,移至南冈,夜梦肃怒云,‘当杀汝父。’寻复梦见伯阳云,‘鲁肃与吾争墓,若不如我不复得还。’后于灵座褥上见血数升,疑鲁肃之故也。墓今在长广桥东一里。”

徜徉典籍:金陵琐事·三墓

北宋《地理新书》中记载,“鲁肃墓,润州丹徒县吴鲁肃墓,《搜神记》云:王伯阳家在京口,东有大冢,是鲁肃墓。”

明代《丹徒县志》卷四中记载,“鲁肃墓,在城东。”

明代吴珫著《三才广志》中记载,“鲁肃墓,在镇江府东。”

明代《明一统志》中记载,“三国吴鲁肃墓,在江宁县西上新河南岸圩田中,今去江不远,耕者尚不敢犯。”又载,“三国吴鲁肃墓,舆地纪胜:在丹徒县城东。”又载,“三国吴鲁肃墓,在夀州东四十里圣福寺东北。”

清代《江宁新志》卷十一,《江宁县志》卷五中均记载,“吴横江将军鲁肃墓,在上新河南岸圩田中,今去江不远,畊者尚不敢犯。”

清代《镇江府志》卷十七中记载,“鲁肃墓,在城东,或云城东苦竹山。”

清代《丹徒县志》卷八中记载,“横江将军鲁肃墓,在小瀆山下苦竹里。”

清代《靖江县志》卷十六中记载,“鲁肃墓,旧传县署前街西,隙地履之洞,洞有声,好事者锄发见一石碑有鲁肃之墓四字,文不剥落,急掩之。按:江南有肃墓二,一在苏州阳抱山,一在镇江府,并不闻其在靖,意三国君臣有疑冢,靖独为肃之真冢欤。

清代《泗州志》卷二中记载,“鲁肃墓,在临淮镇。”

清代《苏州府志》中记载,“鲁将军墓,康熙志:在阳山蒲泉上,传是鲁肃之墓,仅存石兽古碣。案:广舆记云,在阳抱山,而镇江府下亦有鲁肃墓,未知孰是。

清代《江南通志》中记载,“鲁肃墓,在府城东。”

清代《泾县志》卷十一中记载,“吴鲁肃墓,在县南八十里齐云山之左,相传有农夫锄地得半截古碑,有文曰,‘鲁肃墓’,遂名其地为鲁家坪(钱志)。按:镇江府东有鲁肃墓,何缘泾又有之,然古人往徃有葬衣冠之所,姑仍旧志。

清代《甯国府志》卷十三中记载,“孙吴鲁肃墓,在县南八十里齐云山左。”

清代《巴陵县志》卷三中记载,“驻防千总署在清平巷内,鲁肃墓山后,咸丰四年,贼毁,同治八年,仍旧志修复。”

清代《夀州志》卷三中记载,“三国吴鲁肃墓,旧志云,在州东四十里圣佛寺东北(按:三国时寿春为魏地,鲁肃似不得葬此。肃本传云,卒时吴主为举哀,又临其葬,果在寿春,吴主何能亲临。然肃为临淮东城人,今定远地定寿按壤,或其先世墓,后人传讹亦未可知,仍存之以备考。)”

清代《重修安徽通志》中记载,“吴横江将军鲁肃墓,相传在泾县南八十里齐云山左(府志:有土人锄地得断碑,知为子敬葬所,遂名其地为鲁家坪。然三国志本传,肃以建安二十二年卒,官汉昌太守,且大帝亲临其葬,若在安,吴已不能远劳车骑也)”;又载,“吴鲁肃墓,在夀州东四十里圣福寺东北。”

民国《丹阳县志补遗》中记载,“大夫墩,在衹林寺西,相传鲁肃墓在焉。”,民国《续丹阳县志》卷三中记载,“小瀆山,苦竹里,鲁肃墓。”

徜徉典籍:金陵琐事·三墓
徜徉典籍:金陵琐事·三墓
徜徉典籍:金陵琐事·三墓
徜徉典籍:金陵琐事·三墓

至于上新河的圩田中,是否真的曾经有鲁肃墓,部分史籍中则有另外一种说法。

清代《同治上江两县志》卷四中记载,“上新河,明初开俗曰上河。旧志载,鲁肃墓在上新河,本明武生鲁维肃墓,宋濬《倦游集》辨之甚详。

清代甘熙撰《白下琐言》卷六中云,“《江宁县志》载:‘鲁肃墓在上新河。’朱见虞《倦游集》云:‘上新河有古墓,土人掘地出碣。予往视之,乃鲁维肃墓,本前明武科解元,泮宫坊题名有其人。好事者展转附会,讹为吴鲁肃墓。’《太平寰宇记》:‘丹徒县有鲁肃墓。’则不在金陵明矣。作五古一首,辨之甚悉。见虞,讳浚,上元人,大兴籍,庠生,述之大令之从伯父也。沿讹袭谬,奚独凤台之阮步兵已哉!”

胡祥翰撰《金陵胜迹志》中云,“吴偏将军汉昌太守鲁肃墓。《金陵杂咏》:乾隆某年,婺源江姓者买宅于上河,掘地得断碑,字尚可辨,审为鲁子敬墓。《一统志》:在江宁县西南上新河南岸圩田中,今去江不远,耕者尚不敢犯。《待徵录》:《吕志》驳邑乘之妄而未详所由误。按:朱见虞浚诗注,乃鲁维肃墓。掘地时,浚曾目睹其碑。维肃,明武科解元。见《科贡表》。若是,则鲁肃墓又在疑似之间矣。(王友亮《鲁子敬墓》:吴书读罢几裴回,智略如君信伟哉!分地借刘知大义,合兵拒操见奇才。少时濠上群推侠,殁后川中亦发哀。千五百年迷葬所,而今重洗断碑苔。)”

徜徉典籍:金陵琐事·三墓
徜徉典籍:金陵琐事·三墓
徜徉典籍:金陵琐事·三墓

鲁肃,鲁维肃,仅仅相差一字,却为不同年代之人,不知上新河之地究竟应为何人之墓?不过,周晖(1546年至大约1630年)所撰《金陵琐事》,据说为明代万历38年(1610年)所刻;鲁维肃(上元人),据说为明代天启壬戌(1622年)以后进士。清代《同治上江两县志》卷十四武科崇祯十三年(1640年)下载有鲁维肃的名字。

如果史籍记载为真,1610年刻印的书籍,怎会记载其之后年代的事情呢?

徜徉典籍:金陵琐事·三墓

关于“鲁肃墓”的神奇故事很多,除了《搜神后记》的记载外,宋代《太平寰宇记》、《太平御览》以及清代《拍案惊异》等中也有类似记载。

宋代《太平寰宇记》卷八十九中云,“鲁肃墓,《续搜神记》云,王伯阳者,家在京口东,有大冢,传是鲁肃墓。伯阳妻卒,乃平其坟以葬焉。经数年,忽一日,伯阳方在厅事中,见一人乘肩舆,从者数十辈,径前怒谓伯阳曰:‘我鲁子敬者,冢在此二百许年矣,君何敢辄相毁坏?’因目左右与之毒手,从者遂牵下伯阳,以刀环筑之数百而去,登时即死,良久乃苏。其环处遂皆发疽烂,寻卒焉。”

清代《拍案惊异》之“阳抱山鲁肃墓”等,其中云,“吴门蒋氏,买地阳抱山,葬其先世,择日破土。前一夕,其母梦古衣冠人,相貌清伟,随从甚众,谓之曰:‘吾三国时鲁肃也,葬阳山二千年矣。汝家造坟,勿伤吾墓,此地前后均是佳穴,若葬前穴,应出状元;然一传即止。徜移下六尺,葬后穴,子孙仕官,数百年。’明日,即遣人往止,适土中掘出古墓,商议去留未决也。立即掩之,移葬后穴。至今蒋氏二百余年来,科名不绝。查鲁肃墓不载郡志,因无人知,故致遣漏。或云:蒋之先世,有官清流县者,其地风俗,人家奴婢,终身不婚配。蒋偏为劝谕,集男女二千余名,当堂定配,于甬道二旁,男左女右,一拜成婚。自后其风遂改,有此盛德,故世食其报。”

徜徉典籍:金陵琐事·三墓
徜徉典籍:金陵琐事·三墓

历史典籍中记载的鲁肃墓很多,甚至在同一部典籍中就有三处以上的不同记录。现存的鲁肃墓还有六、七座之多,分布于岳阳、汉阳、镇江等地,孰真孰伪,哪里真是鲁肃的瘗埋之地,都各自有说法。

湖南岳阳的鲁肃墓,位于岳阳市西门东侧,岳阳楼以东约500米处。该墓为圆形土冢,冢高8米,底径32米,周长70余米,占地面积为800平方米,墓葬坐东朝西,周围砌有麻石护栏,墓前竖有碑刻,青石质,高2.60米,阴刻楷书“吴鲁公肃墓”,为清光绪年间巴陵知县周至德所立,墓道前有石牌坊,坊柱有联,“扶帝烛曹奸,所见在荀彧上;侍吴亲汉胄,此心与武侯同”,横批“恩威大行”。两侧有石阶可沿至墓顶,顶上有一小六方亭,中有石碑,铭文出自曹锟之手。铭文曰:“距今一千六百九十八年,汉建安二十二年,东吴水上将军鲁肃卒于斯,巴陵人思其德而葬之于斯。余在岳阳,过其冢下,想见其为人,为之徘徊留连不去。旧冢有亭,亵不容人,余从而修葺之,而为之铭曰:公德于斯,卒于斯,而葬之于斯。呜呼,公足以千古。”

徜徉典籍:金陵琐事·三墓
徜徉典籍:金陵琐事·三墓

湖北汉阳的鲁肃墓,位于汉阳龟山南麓。此墓原在汉阳凤栖山(凤凰山)西北麓,其子鲁淑后为夏口督,将其葬于龟山,并易名鲁山,墓旁修有鲁肃祠,供奉鲁肃画像,至明清时犹存,后因荒芜败圮。清代嘉庆年间(1796年至1820年)汉阳知县裘行恕重修;咸丰年间(1851年至1861年)毁于兵燹,同治6年(1867年)重修并立碑;光绪年间(1875年至1908年)知府余肇康再修,重新立碑,碑上书“吴汉昌太守鲁肃之墓”。1955年因建设长江大桥将墓迁至现址,迁葬时未见墓葬痕迹,为一纪念性墓冢,墓坑中只有咸丰年间的残碑和同治六年的墓碑。此次迁葬时将这些碑石全都入葬。墓周绿树环绕,芳草掩径。

徜徉典籍:金陵琐事·三墓
徜徉典籍:金陵琐事·三墓

江苏镇江的鲁肃墓,位于镇江北固山前峰西南的大学山上,坐北向南,依山而成。此墓为鲁肃的衣冠冢,墓碑正面镌刻有三国东吴鲁肃墓旧址纪念碑记字样,背面镌刻有鲁肃墓三字。墓前原有后汉东吴鲁大夫墓碑石一座,解放初期尚存,后校园屡经变革,墓及碑石俱渐次湮没。1993年秋,移建墓址于北固山麓。

徜徉典籍:金陵琐事·三墓
徜徉典籍:金陵琐事·三墓

谢玄(343年至388年),字幼度,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豫州刺史谢奕之子、太傅谢安之侄。谢玄少师颖悟,为谢安所器重,有经国才略,善于治军,早年为大司马桓温部将。太元2年(377年),因谢安举荐,镇御苻坚,以功拜建武将军、兖州刺史,领广陵相、督江北诸军事。太元4年,任前锋都督,淝水一战以少胜多。太元9年(384年),率兵为前锋,乘胜先后收复今河南、山东、陕西南部等地区。太元10年(385年),因病去职七州军事归始宁县,改任左将军、会稽内史。太元13年(388年)去世,年四十六,功封康乐县公,获赠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号献武

徜徉典籍:金陵琐事·三墓

谢玄墓址,按《金陵琐事》中记载,在徐府西园中凤游堂后”。

宋代周应合撰《景定建康志》卷四十四中记载,晋谢将军庙,在城西南隅、戒坛院之侧,唐咸通九年建。将军盖谢元也。

明代《南京都察院志》卷二十一中记载,“谢玄墓,在徐府四园中凤游堂后,近谢玄庙,近瓦官寺。”

明代《江宁县志》卷五中记载,康乐公庙,在县西杏花村北。《乾道志》:唐咸通九年建,在城西南隅。宋开宝四年重修,乾道间,统制鲁安仁,改近凤凰台,即今庙基。孙之翰记,景定四年,制使姚希得重修。正德中,太常罗玘改建,规制益宏,自为记。

清代陈作霖撰《凤麓小志》卷一中记载,“……其右有谢公祠,以奉晋康乐献武公,因墓而祀者也(《景定志》,祠在城西南隅戒坛院侧,唐咸通九年建)。墓今名谢公墩(《金陵琐事》,墓在西园中凤游堂后,建园取土时,曾见其墓石,遂掩之)。前有砖门,榜曰六朝古迹。相传地有古松,下覆二石,一曰紫烟,一曰鸡冠。上刊宋人题字。明朱尚书之蕃题曰,六朝松石,今杳不复见矣。

徜徉典籍:金陵琐事·三墓
徜徉典籍:金陵琐事·三墓

据说,谢玄卒后,葬于建康花露岗之麓。至唐代咸通九年(869年),后人因其战绩煊赫,功勋卓著,于墓冢东南之“戒坛院”构筑祠堂,名谢公祠(亦名康乐公庙,俗称谢将军庙),以示纪念。明代徐达后裔徐继勋于花露岗麓修建西园时,曾发现有谢玄墓葬。但南宋以前的典籍中,并未见有谢玄墓址的相关记载。

谢公祠,随着时代变迁,祠堂逐渐变小,变成了民居,变成了小巷,变成了地名。

《南京地名大全》中记载,谢公祠,街巷。位于中华门西。东起磨盘街,西至鸣羊街。宋《建康志》载:‘在城西南隅戒坛院侧,祀晋康乐公谢玄。’宋乾道间建,明正德四年(1509)重建,今已不存。谢玄墓在其附近。巷因以名。亦名谢公祠巷。

徜徉典籍:金陵琐事·三墓
徜徉典籍:金陵琐事·三墓
徜徉典籍:金陵琐事·三墓
徜徉典籍:金陵琐事·三墓

谢玄墓址,也有多处,只是不及鲁肃墓那么多。

谢玄葬于始宁(今绍兴上虞区)。

宋代《剡录》卷三中记载,“谢玄,字幼度。与从兄朗,俱为叔父安所器重。转征西将军。苻坚入寇,朝廷求文武良将,安以玄应举,郗超叹曰:‘玄不负所举!吾尝见其使才,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于是征拜建武将军,监江北诸军事,大破苻坚,遂经略旧都,加都督七州。会翟辽、张愿叛。玄上疏送节,尽求解所职,又以疾辞,授散骑常侍、会稽内史,玄舆疾之郡。居嶀山东北太康湖,江曲起楼。楼侧桐梓森耸,人号桐亭。卒葬始宁。有文集十卷。”

明代《绍兴府志》中记载,“谢玄墓,在东山。《南史》:谢灵运父祖并葬始宁。”

徜徉典籍:金陵琐事·三墓
徜徉典籍:金陵琐事·三墓

宋代程偃孙之墓,在清凉寺后山东北地上。

宋代周应合撰《景定建康志》卷四十三中记载,“程孙墓,在清凉寺后山之麓,盖明道先生程纯公五世孙也。讳偃孙,本伊川先生五世孙。寓居池州,周应合为明道书院山长,日请于帅府,将求伊川之后人,教养选择,以继明道之后。裕斋马公移文池州寻访,太守定斋陈公谋之,阖族参之。公举礼送偃孙来应兹选。”又云,“偃孙年方十七,自幼而孤,以贫失学,有母六袠,无以为养。定斋恻然,为具衣冠而资送之。既至建康,山长率堂长以下告于纯公,命之为五世孙,以掌祠事。请于府,月廪四百千、米四石以养其母,贴占官屋以妥其居,给绵绢以完其衣,定课程以勉其学。委堂长胡淳、讲书程立本,任训导,如己子,以时察其学之进否,专留书院熏陶气质,惟休浣日归省其母,非休日不许出。其后,张山长显注意尤笃,盖其监丰储仓门日,尝纳札庙堂,力言此事,方冀偃孙之成立,以嗣家学。而偃孙忽以疾终,实景定二年三月也。应合适归自池阳,乃与胡山长、立本谋具丧敛,且请于府,偃孙虽死,而母无所依,仍以偃孙存日所得之餐钱,养其母,终其身。秋八月,应合与翁山长泳谋治葬藏,得地于清凉寺后山。左右环抱,面挹江淮,咸曰吉壤,委讲书李朴任其事,应合、泳率诸士友缟服临送,更议为偃孙立继,未得其人,姑俟它日。”

明代《上元县志》卷五中记载,“程偃孙墓,在清凉寺后山。偃孙本伊川五世孙,寓居池州。周应合为明道书院山长,请于留守马光祖,取继明道之后,寻偃孙以疾卒,遂葬于此。”

徜徉典籍:金陵琐事·三墓

宋代景定元年(1260年),任明道书院山长的周应合,寻找创立明道书院的理学家程颢(明道先生)的后人,送入书院培养,以继承其先祖的学术。但程颢的后代已经泯灭难考,于是从其弟程颐(伊川先生)的后代中,选中了五世孙程偃孙,过继到程颢名下,并将程偃孙从池州迁往南京。

程偃孙当时仅有十七岁,其从小丧父,因贫困而失学,与母亲相依为命。到明道书院求学后,将其母也带至南京。书院专门安排老师辅导程偃孙学习,并由其掌管程氏祠堂事务。可惜程偃孙不能适应这样的生活,不久就患病,景定二年(1261年)病卒。周应合等人将其埋葬在清凉寺后山。

徜徉典籍:金陵琐事·三墓
徜徉典籍:金陵琐事·三墓
徜徉典籍:金陵琐事·三墓

三国时期东吴将军,东晋时代谢氏栋梁,宋代弱冠少年,不同时期的三人之墓,为何同时评说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