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故纸:《春鸣报》刊载“南京三多”

标签:
城门名号陵墓南京三多 |
分类: 故纸堆 |
民国故纸:《春鸣报》刊载“南京三多”
“南京三多”是一个十分有趣的话题,在民国时期的报刊上,时常会出现以此为题的文章。如《春鸣报》、《申报》、《盛京时报》和《中央日报》等。
民国三十一年三月十二日/农历壬午年一月念六日,《春鸣报》第三版。
南京三多
(一)城门多
南京乃中华民国之国都,位居江苏省,水陆交通可称通商大埠。
南京有内外二城,内城周九十六里,外城周一百八十里。惟外城以明成祖北迁未能兴筑,值留其地名而已。内城原已有十六门,计如:中华门(即聚宝门)、水西门(即三山门)、通济门、光华门(即洪武门一名正阳门)、中山门(即朝阳门)、太平门、和平门(即神策门)、金川门、定淮门、钟阜门(已闭)、兴中门(即凤仪门)、清凉门、草场门(已闭)、汉西门、玄武门(即丰润门)、挹江门(即海宁门)。近年又新开中央、武定、汉中三门,共为十九门。
外城共有十八门。计东面六,如尧化门(即姚坊)、仙鹤门、麒麟门、沧波门、高桥门、上方门。南面六,如夹冈门、双桥门、凤台门、训象门、大德安门、小德安门。西面二,为江东门、栅栏门。北面四,为佛宁门、上元门、观音门、外金川门。此外明故宫之紫金城,尚有四门,曰午朝门、后宰门、东长安门、西华门。此三城合之,共四十一门矣。
(二)别名多
南京别名之多,在全国也要算第一,约举之可得十四。
(一)金陵。楚灭吴后,楚威王埋金于此,以镇王气,古曰金陵,此一名最早。(二)石城。孙吴石头城之简称。(三)秣陵。秦时改金陵为秣陵。(四)建业。孙吴又改秣陵为建业,至晋代因避愍帝讳,曾改业为邺。(五)建康。仍因避讳故。(六)江宁。晋置。(七)蒋州。隋开皇朝改。(八)归化。唐武德置。(九)白下。唐武德改。(十)昇州。唐乾元朝改。(十一)上元。唐肃宗时置。(十二)江南。宋置。(十三)集庆。元置。(十四)应天。明初置,至于南京一名则始于明成祖时。
(三)陵墓多
南京连太平天国已经作过九代(吴、东晋、宋、齐、梁、陈、南唐、明、太平)的京城,各当代名人的墓,应该是很多。可是屡经鼎革与兵灾,大都淹没或遗忘,现可考的尚有后列各址,但事变后不知如何矣。
(一)吴,鲁肃墓,上新河南岸。(二)晋,卞壸墓,朝天宫后。(三)晋,阮籍墓,凤游寺左近。(四)晋,郭璞墓,玄武湖中,仙墩。(五)晋,温峤墓,幕府山之西。(六)宋,王安石墓,半山寺后。(七)宋,秦桧墓,江宁镇牧龙亭。(八)明,郑和墓,牛首山之阳。(九)明,徐达墓,钟山之阴。(十)明,常遇春墓,太平门外。(十一)明,方孝儒墓,雨花台。(十二)清,袁干才墓,上海路随。
其实,南京的城门至民国三十七年(1949年)并不止只有四十一座。
“三山聚宝临通济,正阳朝阳定太平,神策金川近钟阜,仪凤定淮清石城”,这是明代京城的“内十三”座城门。
之后,1908年新辟草场门、玄武门和小北门,1921年新辟挹江门,1931年新辟中央门以及中华东门和中华西门,1933年新辟汉中门、武定门,1934年新辟新民门,1936年新辟雨花门。合计十一座。
再之后,1954年新辟解放门,1991年新辟集庆门,2007年新辟华严岗门,2008年新辟长干门,2009年新辟标营门。合计五座。
至于外郭的“外十八”,因为“惟外城以明成祖北迁未能兴筑,值留其地名而已”,故依旧是“十八”座“城门”,栅栏门、江东门、驯象门、小驯象门、安德门、小安德门、凤台门、夹岗门、上坊门、高桥门、沧波门、麒麟门、仙鹤门、姚坊门、观音门、佛宁门、上元门、外金川门。
其实,南京的别名,较之“十四”,只有更多。
南京历代正式的名号:金陵(战国/五代杨吴武义二年/唐武德八年/南唐昇元元年,国都)、秣陵(秦/汉县级侯国/西晋太康元年)、建业(汉建安十七年/吴黄龙元年,国都)、石头城(汉建安十七年)、扬州(东汉末年/唐武德三年)、丹阳(三国魏黄初二年)、江宁(西晋太康元年/唐贞观七年/唐至德二载/宋天禧二年/清顺治二年/清宣统二年)、建邺(西晋太康三年)、建康(西晋建兴元年/东晋南朝建武元年,国都/宋建炎三年/元/元至元十四年)、蒋州(隋开皇九年)、丹阳郡(隋大业三年)、昇州(唐乾元元年/五代杨吴/宋开宝九年)、归化(唐武德三年)、白下(唐武德九年)、上元(唐上元二年)、西都(五代杨吴天祚三年)、陪都(南宋建炎以来)、留都(南宋)、集庆(元天历二年)、应天(元至正十五年)、南京(明洪武元年,国都/中华民国,国都)、京师(明洪武十一年)、南都(明正统年间)、江宁府()、天京(太平天国,国都)、天都(太平天国)、天城(太平天国)等。
除了“正式名号”之外,南京历代还有一些“非正式名号”,如冶城、越城、龙盘虎踞、皇邑、神京、上国、上京、江南佳丽地、京邑、白门、皇都、京辇神皋、京都、都下、吴京、三吴佳丽城、江城、南国、杨都、帝里、江南第一州、帝城、行都、京城、杨都、陪京、南中、帝京、南部、旧京、钟京、京兆、新都、新京、京华、京国、六朝金粉地、六朝故都、六朝都会、六朝古都、六朝胜地、十朝都会、十代故都等。
根据统计,“六朝(东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共有41个帝王以南京为都,定都时间为318年7个月;“十朝(即六朝加南唐、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有56个帝王(总统)在南京建都,定都时间为441年11个月;将南京历史上所有的王朝和政权全部加起来(不包含作为陪都、行都或留都的370年),共有18次定都,61位帝王(总统/主席),时间为449年6个月。
南京的许多名号,大都被用作了道路的名称,街道上时常可以看见那些以这座城市旧时别号命名的街巷。只有一个曾经有过的名号,似乎人们不愿意提及,那就是“归化”。
唐代武德3年(620年),以割据江淮的杜伏威(598年至624年,齐州章丘人,隋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归顺而改江宁为归化县,县城、县治均仍其旧。武德8年,省安业县并入归化,又改归化为金陵县,为时大约五年。唐代李吉甫撰《元和郡县图志》中记载,“武德三年,杜伏威归化,改江宁为归化县。”
关于陵墓,那更是多的无法统计了。所谓“现可考的尚有”的十二座陵墓,有的规模恢弘,有的逼仄萧瑟,有的不知所踪……,而不知所踪或不能“知所踪”的有鲁肃墓和秦桧墓。
明代周晖撰《金陵琐事》卷一中记载,“鲁肃墓,相传,在上新河南岸圩田中。今去江不远,土人耕田戒不敢犯。云此圩田在吴时为江,不宜有墓,但诸郡志皆不载鲁之墓,或者土人之说不诬。”
《三国志》卷五十四,“肃年四十六,建安二十二年卒。权为举哀,又临其葬。诸葛亮亦为发哀。”清代梁章钜撰《三国志旁证》中云,“《太平寰宇记》卷八十九云,润州丹徒县有鲁肃墓。《续搜神记》云,王伯阳者,家在京口。东有大冢,传是鲁肃墓。”
鲁肃(172年至217年),字子敬,临淮郡东城县人,东汉末年战略家和外交家。建安22年(217年),鲁肃病逝,享年46岁。孙权亲为举办丧事,并参加了他的葬礼。诸葛亮也为他举哀。至于他去世之后究竟葬于何处,一直以来并没有明确的说法。目前鲁肃的墓穴就有三、五处之多,湖南岳阳、湖北武汉、江苏镇江都有鲁肃墓,如此之多的墓穴,究竟哪个才是鲁肃真的埋骨之地呢?或许就在上新河旁的江水之中?
宋代周应合纂《景定建康志》卷四十三中记载,“太师秦桧墓,在牛首山,去城十八里。”
宋代岳珂撰《桯史》卷二中记载,“金陵牧牛亭,秦氏之丘垅在焉,有移忠、旌忠寺,相去五里,金碧相照。”
明代《正德江宁县志》中记载,“秦桧墓在江宁镇南,至今翁仲尚存,行道过之,无不指唾。”
陈迺勋撰《新京备乘》中记载,“宋秦桧墓。墓在江宁镇南七十里牧牛亭,又名牧龙亭。元兵渡江屯墓侧,兵士践秽,时人呼为秽冢。宋末、明万历间,两被盗掘。今已湮没无传,其后裔犹有居其地者,皆改为徐姓矣。《金陵胜迹志》案:金陵称两没字碑,谢傅文无敢作者。”
据说,秦桧墓屡遭发掘。明代成化21年(1485年),秦桧墓为人盗发,获墓冢藏品数以万计,后盗墓者被抓,但地方官员并未对其依法惩办。
“南京三多”,似乎是一个热门的话题。
讲述城市历史,说“城门多、别名多、陵墓多”;描绘城市景况,说“新洋房多、新马路多、新汽车多”。《申报》和《盛京时报》上就曾经刊登过一篇题为《南京的三多》的文章,其中云,“今年的京市上,发现了‘三多’。何谓‘三多’?一是新洋房多,二是新马路多,三是新汽车多。单就新住宅区说,在此一区内,就建了八十座新式房屋,每幢房屋,多者建筑费至两三万,少者亦及万元,单就八十座新屋的建筑费而论,亦当在百万以上;再说马路,今年或可说是筑路最努力的年头了;再次说到汽车的增多,一九三四年,马路上几于触目皆是,至于要人们的汽车,那更是形形色色,各种牌子都有,每逢到较大的集会,要人们的汽车全都到了,恍如陈列所一般,他们的富贵气,又是不同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