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渎寻迹:陡门桥
标签:
运渎斗门桥陡门桥升州路鼎新路 |
运渎寻迹:陡门桥
民国时期的地图上,可以看到,在笪桥和鼎新桥之间,河水流淌,在陡门桥之后,与秦淮河交汇。如今,渎涸成路,河流消失,桥梁不见,只留下了些许记忆……
在升州路和鼎新路的交汇处,鼎新路的路边,竖立有“陡门桥”的说明牌。其内容为,“陡门桥,已废。清《运渎桥道小志》载:‘淮水支港通渎处,古谓禅灵渚。梁王僧辨府侯景之师,所从入焉。’禅灵渚,亦称禅灵寺渚、禅灵渡等。禅灵寺在斗门桥西,今范家塘是其处。桥上有观音阁,同治初里僧所建。因‘斗’与‘陡’相通,清末以后称陡门桥。成语‘江郎才尽’、歇后语‘陡门桥的筷子——两头忙’发端于此。”
在甘雨巷道路边的围墙上,也有着关于运渎桥道的说明牌,其中有关“陡门桥”的内容为,“陡门桥,位于升州路与鼎新路交汇处,是古南京‘二十四航’之一竹格航位置。南宋《景定建康志》卷一六《疆域志二·桥梁》考定禅灵寺(渚)桥即斗门桥,为运渎始建六桥中的第五座桥。元张铉《至大金陵新志卷四下》载:‘斗门桥,在乾道南桥之南,景定二年马光祖重建,自书榜,跨运渎。戚氏志其侧书,旧有风亭在折柳亭东。’清《金陵览胜诗考》称:‘竹格渚,在运渎河今陡门桥处,本名竹格港。’并有诗曰:‘运渎入仓城,淮流直复横,虹桥一驾后,渡古只空名’。清《运渎桥道小志》载:‘淮水支流通渎处,古谓禅林渚’。禅灵寺者即今斗门桥也。桥上有观音阁,同治初里僧所建。因‘斗’、‘陡’相通,清末以后称陡门桥。公元1936年,拓建升州路时桥废。”
昔日的陡门桥,如今在何处?
清代陈作霖撰《运渎桥道小志》中云,“巷尽处为讲堂大街,即斗门桥直东街也”,“斗门桥西为油市大街”……,依此而言,自评事街南口向西,至斗门桥为讲堂大街,斗门桥向西至仓巷口为油市大街,而斗门桥的位置,即在升州路上。
昔日的陡门桥,既是跨运渎的桥梁,也是一条街巷。
《南京地名大全》中记载,陡门桥(桥),“位于升州路红土桥南端。清代《运渎桥道小志》载,‘淮水支流通渎处,古谓禅灵渚’,禅灵寺者即今斗门桥也。桥上有观音阁,同治初里僧所建。因‘斗’、‘陡’相通,清末以后称陡门桥。1936年,拓建升州路时桥废。”
斗门桥(街巷),“亦名陡门桥。位于升州路中段,跨运渎。2003年《南京桥梁名称探析》载:‘南唐升元间,秦淮水溢东关,为疏导河水,官府下令筑石堤、修斗门,斗门桥由此得名。’后桥边成巷,巷以桥名。清《同治上江两县志》称:‘斗门桥北有山东会馆。’1936年,拓建升州路后消失。”
南京在清代时期,横贯全城的东西大道有两条。其中一条便是,自水西门东行,经过油市大街,陡门桥,讲堂街,行口街,坊口街,黑廊街,驴子市大街,奇望街,至大中桥为止,因此繁华之地。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前,当时的道路为石板路面,宽度大约为12至13英尺左右,1930年11月,将当时的油市大街(莫愁路至陡门桥段)、讲堂街(陡门桥至评事街)、行口大街(评事街至大板巷)、坊口街(大板巷至马巷)等路段,规划成为城市的主干道,以唐代南京曾称“昇州”得名,1936年道路建成。在民国时期的地图上,都可以看见“陡门桥”在“油市大街”以及“行口街”的交汇之处,也就是昇州路上。
在升州路上一处角落的墙壁上,还有着“升州路追踪”以及油市大街、讲堂大街、坊口街、黑廊口、平安巷等街巷的说明牌,其内容为:
“升州路追踪:升州路为明清大中桥至水西门官道的西段,自今中华路口由西向东,称黑廊口、坊口街、行口街、讲堂大街、油市大街。1930年11月,民国政府将这几条街合并为城市主干道,以唐代南京称谓‘昇州’命名,1936年建成。1987年,因国家规定‘昇’为异体字,改为‘升’”。
“油市大街:油市大街,东接陡门桥,西接莫愁路,因明清油市在此而得名。民国夏仁虎《秦淮志》载:‘油市,在水西门内,有姚氏园。’”
“讲堂大街:讲堂大街,东接行口街,西连陡门桥。明初南京十六个官办酒楼之一的南市楼建于此。为扭转不良风气,清代太守陈鹏年命父老于农历每月初一和十五,在此宣讲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故把这条街命名为‘讲堂大街’。”
“坊口街:坊口街,又名果子行,东接黑廊巷,西连行口街,即今中山南路口至大板巷口。因该巷西口南接弓箭坊而得名。又明代今升州路又统称‘三山街市’,《洪武京城图志》载‘三山街市,在三山门内,斗门桥左右,时果所聚’,是繁华的水果市场所在,所以在明代顾起元的《客座赘语》中又称‘果子行。’”
而“行口街”(亦称行口大街),东接坊口街,西接讲堂大街,即今升州路大板巷口至评事街口。因为行口街东与果子行相连,故称之为“行口街”。
由此可见,陡门桥在油市大街和讲堂大街之间。
关于古运渎,《上元县志》卷三中记载,“……其在南者,以运渎为经,自内桥西过鸽子桥、笪桥,分为二支。一支由乾道桥南流于江宁界,至陡门桥入秦淮。一支经鼎新桥、西经仓巷桥,而王府巷南、朝天宫前之水入焉。又西经望仙桥,而古城隍庙西之水入焉。又西经张公桥,而石城门东、冶城山之西之水入焉。自内桥以西,其流皆甚短,而地鲜积潦,其水皆随运渎而西出铁窗棂以达于外河。”其中所言,为今秦淮河中支内桥以西段及古运渎南段,而自笪桥南流至陡门桥入秦淮的是古运渎南段的遗存,民国时期河道已被填成道路,南起升州路原陡门桥,北至七家湾草桥。
陡门桥前的鼎新路,之前是红土桥路,再之前应是河道,后逐渐湮没。鼎新路2001年底时,拓宽并向南延伸至升州路,路名也以“鼎新”二字命名。《南京地名大全》中记载,“红土桥,街巷。位于朝天宫东南,升州路中段北侧。南起升州路,北至打钉巷西口。清代有街。见《同治上江两县志》街巷‘红土桥’。街以运渎上‘红土桥’得名。”在鼎新路边的“城南地名志”的说明牌上,可以看到红土桥路从打钉巷一直延伸到升州路一带。
今日的鼎新路,北起建邺路,南至升州路,长约1000米。街边大多是新建的楼宇,偶尔也能够看见一些低矮的旧屋。
自升州路与鼎新路交汇处向南,为仙鹤街。沿仙鹤街向南大约百米处,便是秦淮河,河流上面有仙鹤桥。
仙鹤桥,位于上浮桥西北约230米处,始建于1987年,因桥南之仙鹤街而命名。六朝时期,此处北岸即为运渎入淮口,俗称“渡船口”。民国时期开辟升州路时,填塞运渎南段,斗门桥拆除无存,其地为市民聚居区域,仙鹤桥1995年拆除后重建,桥长20.9米,宽24米,单孔钢筋混凝土支板梁桥,跨越秦淮河南北。
渡船口,北至升州路,南抵玉带巷,长约百米,巷因渡名。相传清代有一位沈姓艄公,在此摆渡为生。今徐家巷内仍有以“渡船口”为名的住宅区(1996年,拆除原有小巷渡船口,建成住宅小区,以原巷名命名小区)。此处旧时居民密集,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六朝时期秦淮河北岸有专门为皇城运粮的运渎,岸边有集市,但此处河上没有桥,曾经有人提议建桥,但也有人反对,认为东有上浮桥,西有下浮桥,距离此处都不远,因而没有建桥的必要。有民谣道:“上浮桥,下浮桥,中间夹座陡门桥,陡门桥上挑扁担,两座浮桥一担挑”。
清代《运渎桥道小志》中云,“(斗门)桥东右转,循渎南临淮水,为渡船口。或曰古舟子洲遗址在是(《肇域志》:梁天监十三年,以朱雀门东北淮水纡曲,数有水患,又舟行旅冲太庙湾,乃凿通中央,为舟子洲。其后诸郡秀才上计率憩止于此)。”
清代周宝偀撰《金陵览胜诗考》中云,“昔斗门桥旁有禅灵寺,故名,今俗呼为渡船口,鲜有知此名者。或云柳叶渡,亦无考证。”并有诗云:“禅灵已无寺,此渡罕知名。空盼交流处,年年春水生。”
在《运渎桥道图》上,可以看见在“斗门桥”旁有“渡船口”。
宋代周应合纂《景定建康志》卷十九中记载,“运渎,在上元县西北一里半。……其水东行,过小新桥而南,经斗门桥流入秦淮……”;《景定建康志》卷十六中记载,“斗门桥,在乾道南桥之南。景定二年,马公光祖重建,自书桥榜。跨运渎。”
元代张铉撰《至正金陵新志》卷四中记载,“斗门桥,在乾道南桥之南。景定二年,马光祖重建,自书榜。跨运渎。戚氏《志》:其侧旧有风亭,在折柳亭东。”
明代礼部纂修《洪武京城图志》中记载,“斗门桥,今在三山街,近三山门,即运渎水闸。今仍旧名。”
清代《同治上江两县志》卷四中记载,“斗门桥(景定三年马光祖修),古禅灵渚桥也。西出有禅灵寺。《梁书·王僧辨传》:僧辨讨侯景,乘潮入淮,进至禅灵寺,是也。寺在今范家塘侧,道光中犹存矣。”
清代《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中记载,“……北为斗门桥,旧名禅灵寺桥。《金陵志》:新桥对禅灵渚渡是也。今斗门桥,在三山门内,其下即水闸,为运渎入秦淮处。”
清代《新修江宁府志》卷十中记载,“禅灵寺桥,《景定志》云:对禅灵渚,宜是今斗门桥。”
清代《金陵杂志·桥梁志》中记载,“斗门桥,在讲堂大街。”
《秦淮志》卷三中记载,“斗门桥,古禅灵渚也。景定三年,马光祖修。桥西有禅灵寺。《梁书·王僧辨传》:僧辨讨侯景,乘潮入淮,进至禅灵寺,是也。寺在今范家塘侧,道光间犹存。(按:淮水至此,与运渎之水合)。”
清末以后,据说因“斗”、“陡”两字相通,“斗门桥”称“陡门桥”,明代《洪武京城图志》的“街市桥梁图”中标注有“斗门桥”。
清代陈作霖撰《运渎桥道小志》中记载,“运渎首受秦淮水,北流为支河。有桥跨其上,曰‘斗门’。”又云,“其淮水支港通渎处,古谓之禅灵渚。梁都督王僧辨讨侯景之师所从入焉(《梁书·王僧辨传》:乘潮入淮,进至禅灵渚)。艨艟巨舰,衔尾而前,奔浪惊涛,渺弥可想。以今相况,殊觉不侔。陵谷变迁,匪朝伊夕矣。渚西北有禅灵寺(在仓巷西,道光中犹存)。半里而遥,举目可见。今隔闤阓,邈若山河。或乃以寺前范家塘为渚,岂当时迥波溶漾,与渚相通,久遭塞湮,仅余数亩欤。禅灵寺桥者,即今之斗门桥也。桥上有观音阁,同治初里僧所建。后轩三楹,俯临渎水,舟过其下,时闻浆声。然沿河细径,为所占断矣。桥东右转,循渎南临淮水,为渡船口。或曰古舟子洲遗址在是(《肇域志》:梁天监十三年,以朱雀门东北淮水纡曲,数有水患,又舟行旅冲太庙湾,乃凿通中央,为舟子洲。其后诸郡秀才上计率憩止于此)。子友严君隽鸿殉粤寇处也(君字顺之,江宁佾生,家居斗门桥。贼拥之出,被害于此,其家歼焉)。渡口滨淮东,出有玉带巷(东通上浮桥)。明成国公朱仪宅在焉(见《南都察院志》。或指此为俞通海宅者,误。今圮)。稍北又有巷,曰小彩霞街(东通颜料坊)。街南有聚峰园,湖石嵌空,梓阴蔽日,林亭点缀,郁为茶寮,予幼时犹及见之(即幸春园茶社之址也。见《白下琐言》。又相传斗门桥南有书锦堂,宋王纶知建康府时之所作也。今不能详其处)。园西北有南鸡鹅巷(以北门桥有鸡鹅巷,为明马士英宅,故言南以别之)。巷尽处为讲堂大街,即斗门桥直东街也。自桥坡而下,旧为贸毛竹者所居。削筯断桮,比户皆是。谚曰:‘斗门桥快子,两头忙。’得讽刺之旨焉。今业此者,仅数家矣。再东为果子行口,街衢交午处也(南为彩霞街,北为评事街)。肉腻鱼腥,米盐糅杂。市廛所集,万口一嚣。街北有巷曰陈善坊,旧名松竹园。再北为嘉兆巷(北通千章巷)。交午于二巷之间者,曰南市楼(东通评事街,西通泰仓巷),明十四楼之一也。本宋安远楼故址(《金陵琐事》引《艺林学山》云:永乐中,晏振之《金陵春夕诗》:‘花月春江十四楼’,盖洪武中建来宾、重译、鹤鸣、醉仙、乐民、集贤、讴歌、鼓腹、轻烟、淡粉、梅妍、柳翠、南市、北市十四楼于南京,以处官妓)。油檀裙屐,膏首涂唇,胜国敝风,教坊为甚。浸淫闾里殆三百年。太守陈公,欲革靡俗。妓寮尽毁,闬闳聿兴。月吉岁时,与民读法。讲堂之号,实肇于斯(《金陵见闻录》:长沙陈公鹏年来知江宁府,拆毁南市楼,改讲堂。命父老于朔望讲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今讲堂大街是也。《二林居集》:总督阿山欲劾陈公,捃摭无所得。则以公尝逐娼建亭其中,月朔宣讲圣谕,为大不敬,奏之,几罹不测焉)。道北有先乡贤公所居旧宅(公讳指授之授,字石渠,诸生,同治中入祀乡贤祠)。兰生空谷,无言自芳。盛德感人,望庐致敬。今尚有族人居之。迤东楼二楹,先中书公兄弟读书之所,所谓‘棠芬书屋’也(公讳纲维之维、星垣之垣,字丰之,乡贤公之次子也。以嘉庆己卯进士,官内阁中书)。故老相传,当时攻苦,寒鸡再唱,犹闻书声。乱后楼夷,变为房闼。眷怀先德,感慨实多。宅西有山东会馆,再西有泰仓巷(北通千章巷)。巷口跨街筑楼,以祀文昌神,里人之所崇奉也。其西人家,屋后皆滨渎矣。斗门桥西为油市大街,谚以耳语为上油市,有窃脂之义焉。”
斗门桥,即古禅灵寺桥。
宋代周应合纂《景定建康志》中云,“运渎六桥,按:《实录》云:‘……次南禅灵寺桥,对禅灵渚,宜是今斗门桥。’”
元代张铉撰《至正金陵新志》卷四中记载,“……次南禅灵桥(齐禅灵寺在运渎西岸,由兴严寺前西出大路度此桥)。次南运渎临淮有一新桥对禅灵渚渡(宜在今斗门桥上下,旧有过淮水桥,名新桥,亦名万岁桥)。”
明代《万历上元县志》卷四中记载,“斗门桥,即古禅灵寺桥,秦淮入运渎之始。”
清代陈作霖撰《运渎桥道小志》中云,“禅灵寺桥者,即今之斗门桥也。”
关于“禅灵寺”,清代《南朝佛寺志》中云,“禅灵寺,齐永明七年武皇帝之所造。施舍倾资,竟陵文宣王尝称其信心明照。宫人出家者,许其入寺焚修,盖尼寺也。时越州献自然珠佛像,均置刹下。敕谢淪为碑文,徐希秀书之。监造者为虎贲中郎将潘敞,后因与吕文显私登门楼,械系尚方,罚亦重矣。赐额曰禅灵,识者以为有禅授之谶。逮东昏侯淫侈,剥寺塔宝珥为潘妃殿饰,兆殆应于此与。其地当秦淮、运渎之交,有渚(即今之范家塘)。有桥(即今之斗门桥)。江淹尝宿于渚侧而得梦。梁侯景作乱,初登寺楼,以望柳仲礼之师。后王僧辨来讨,亦由淮入渚,盖当诣台之孔道云。”
有专家学者考证,六朝时期,在古运渎上有一禅灵寺桥,桥大约在今升州路与甘雨巷交汇处一带,因桥西有禅灵寺而得名,此桥南对秦淮河上的禅灵渚渡。唐代以后出现的斗门桥,实即六朝时运渎上的禅灵寺桥,其桥址或埋藏于今升州路与甘雨巷交汇处一带的地下。
“江淹尝宿于渚侧而得梦”,说的是南朝诗人江淹(444年至505年)在禅灵寺渚的经历,也就有了“江郎才尽”这句成语。
唐代李延寿撰《南史·江淹传》中云,“淹少以文章显,晚节才思微退,云为宣城太守时罢归,始泊禅灵寺渚,夜梦一人自称张景阳,谓曰:‘前以一匹锦相寄,今可见还。’淹探怀中得数尺与之,此人大恚曰:‘那得割截都尽。’顾见丘迟谓曰:‘余此数尺既无所用,以遗君。’自尔淹文章踬矣。又尝宿于冶亭,梦一丈人自称郭璞,谓淹曰:‘吾有笔在卿处多年,可以见还。’淹乃探怀中得五色笔一以授之。尔后为诗绝无美句,时人谓之才尽。”
陡门桥一带,还有华藏院(华藏庵)和观音阁。
《金陵杂志》中云,“观音阁,在斗门桥上。”
《运渎桥道小志》中云,“禅灵寺桥者,即今之斗门桥也。桥上有观音阁,同治初里僧所建。后轩三楹,俯临渎水,舟过其下,时闻浆声。”
《运渎桥道小志》中云,“候驾桥西有华藏庵,杨吴之报先寺也。宋为报恩禅院。荆公筑舍,轩名箨龙。丛蓧幽篁,地偏心远(《建康志》:斗门桥西有华藏院,院有此君亭。王半山安石有诗。又半山于铁塔寺西作书院,名箨龙轩,疑即此。准诸径直,亦在斗门桥西也)。”
《秦淮志》中云,“此君亭,斗门桥西旧华藏院。《建康志》:伪吴武义六年建。初为报先寺,南唐改为报恩禅寺,宋初改今额。王安石建此君亭(安石诗注)。”
杨吴武义6年(924年)所建的古刹华藏院,初名报先寺,南唐改为报恩禅院,北宋初改为华藏院。民国年间,华藏院逐渐荒废,今已无存。华藏院内有“此君亭”,王安石曾有《与舍弟华藏院此君亭咏竹》诗,此外到过此君亭游览并留诗的还有王渐、黄履、王祖道、马玿等宋代名流。
【宋代】王安石《与舍弟华藏院此君亭咏竹》
一径森然四座凉,残阴余韵兴何长。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
曾与蒿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烦君惜此根株在,乞与伶伦学凤凰。
【宋代】苏轼《和孔武仲金陵华藏寺此君亭》
绿竹不可数,孤亭一倍幽。色分岩石润,梢出涧松修。
雪节寒方见,春萌早不抽。故山多此物,长恨未归休。
【宋代】方岳《此君亭》
此君雅有冰雪操,阿堵难为金石交。亭上月明晚色净,江头潮落秋声高。
举杯相属非俗物,着我於中亦世豪。对之清坐欲忘日,凛有直气如吾曹。
陡门桥一带曾经有很多竹器行,加工各类竹器。《运渎桥道小志》中云,“自桥坡而下,旧为贸毛竹者所居。削筯断桮,比户皆是。谚曰:‘斗门桥快子,两头忙。’得讽刺之旨焉。今业此者,仅数家矣。”
竹筷子本应该是一头圆一头方,可是陡门桥生产的筷子,通体上下都是一样粗细,两头都圆,两头都可以用。“陡门桥的筷子——两头忙”,比喻人们两处奔忙劳碌;“竹筷传媒陡门桥”,是指媒婆既到男方家夸奖女方,又在女方家称赞男方,两头都忙着。
关于陡门桥名称的由来,也有几种不同的说法。
中国古代的输水渠系,从大到小通常依次划分为干、支、斗、农、毛五个级别,其中“斗门”是指“设在斗渠进水口的启闭设施,用以控制和调节入渠流量,一般做成涵管式并安装插板闸门”;而“斗渠”则是指“灌区内的配水渠道,从支渠分水,配给农渠”。
元代《至正金陵新志》卷五中记载,“斗门,案《图经》:在秦淮南北岸。天圣中,上元、溧水等县,积岁水为害,知府马亮始开畎壅,置东西斗门各一,引水入大江,救田甚多。”宋代陆游撰《南唐书》卷三中记载,“金陵数大水,秦淮溢,东关尤被害,彦能请筑堤为斗门,疏导之,水患稍息”。
如果将长江比作输水渠系的“干”,外秦淮河则为“支”,内秦淮河为“斗”,那么运渎就相当于“农渠”了,在内秦淮河与运渎的连接处,即为“斗渠进水口”,称为“斗门”,此处有桥便称之为“斗门桥”。
唐代李延寿撰《南史·齐本纪下》第五中记载:“先是武帝立禅灵寺于都下,当世以为壮观,天意若曰:‘禅者,禅也;灵者,神明之目也;武帝晏驾,而鼎业倾移也。’永明世,市里小儿以铁相击于地,谓之‘斗凿’。‘凿’之为言‘族’也,至是宗室族灭矣。”
“斗凿”,是南北朝时期的一种游戏,“小儿以铁相击于地”,就是用铁块在地上互相抛砸。按照《南史》中记载,这“斗凿”之戏在禅灵寺前。此处建桥,名曰“斗门桥”。
明代水师名将俞通海兄弟的宅邸位于陡门桥附近(《白下琐言》:“上浮桥西玉带巷,旧指为俞通海宅”),俞通海和两个弟弟俞通江、俞通渊,三兄弟对朱元璋忠心耿耿,加之武艺高强,立下了汗马功劳。因俞、鱼同音,朝里便有忌妒之人向朱元璋提起“鱼通江海”,暗喻俞家兄弟有朝一日可能造反。朱元璋有所惧怕,与刘基商量对策,依刘基之见,于是俞府周围出现了百猫坊,俞府所在的街,成了柳叶街(柳枝可以穿鱼),还有船板巷(船板可以捉鱼),附近还设有钓鱼台……,为了堵住鱼入江之路,秦淮河的支流上,有堵门桥(可以堵鱼),久而久之,便叫成了“斗门桥”。
张慧剑先生的《辰子说林》中有一篇题为“斗门桥”的文章,其中云,“某君新自南京潜踪来,语予‘倭人正以种种方法为南京易容,北区多东洋风之建筑,鸭蛋式之纸灯尤为一时风尚;日本有若干小趣味之事物,为吾人平日所喜,承认其有欣赏上之价值者,此时充斥南京,一见即令人生「文化主奴易位」之感。惟东城西城一带,仍保持百分百的民族色彩,斗门桥已成为此区域重心,新开一乐肆,悬旧式厅堂之六角灯,以三五乐人吹唢呐打鼓为庆,不知何故,使人感味一种亲切,几至于下泪’云云。斗门桥之影像,遂若霍然出现于眼前……”
如今,河流已消失,桥梁亦不见,陡门桥之影像,或许只留下了些许记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