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拾遗:玩咸亭
标签:
玩咸亭阅江楼狮子山静海寺亭阁 |
分类: 览金陵 |
金陵拾遗:玩咸亭
玩咸亭,位于南京城西北狮子山东南的半山腰处,阅江楼景区内。
前往玩咸亭,既可以由“阅江楼景区”的南门经“阅江楼”之后前往,也可以由景区的东门沿登山道前往,因为亭阁位于景区的东侧,相较而言,从“阅江楼景区”的东门前往更为便捷一些。
至建宁路临近卢龙湖侧,“阅江楼景区”东广场的刻写有“狮子山”三个大字的照壁前,沿着照壁西侧的道路,径直向北前行,大约300米左右,到达景区的东门前。
进入“阅江楼景区”,沿着登山步道继续向北前行,转过一个弯道之后,大约行走300米左右,来到一片空地前,仰头看去,可以看见山腰之处,树木丛中,一座亭阁。
沿路前行,接着便看到登山石阶,路旁竖立着“玩咸亭”的指示牌。
踏着平整的石砌台阶而上,左转右转,曲折陡峭,登上几十级石阶,抬头望去,半山腰中,重檐翘角的亭阁在树林丛中时隐时现。
一方平地,立有亭阁,四周翠绿环绕,远景近景,一览无余。山风轻抚,鸟鸣雀啼。
由此登临之处为亭阁的背面,绕过亭阁,来到亭阁的正面。
一座双层重檐木质四角亭,亭阁的横额上悬挂有“古玩咸亭”匾额,为茗山法师2000年春题写,两边的亭柱上镌刻着一副对联,“山泽灵明星淬火,江风浩荡月流金”,下方有题款“湘阴钟振振撰联金陵常国武书”。
亭阁中间竖立着一块石碑,碑身两面均有文字,其中正面为明代方克撰写的《玩咸亭记略》,下方有题款“新纪元之春庄希祖书”;阴面为《重建玩咸亭记略》,记述了玩咸亭的由来和重建之事;碑额上雕刻了精美的“二龙戏珠”图案,碑座上刻有纹饰;碑身的两侧亦有文字。
方克,字惟力,号西川,明代桐城人,嘉靖5年(1526年)进士,先后知贵溪、桐乡两县,后升任南京贵州道御史,曾被迫乞归,后起复为泉州知府、陕西苑马寺少卿等,著有《西川文集》等。
方克曾撰写有《玩咸亭记略》,其内容为:
金陵之静海寺,其东乃狮子山。其山既夷,有陵突起,维石岩岩。其上有泽,中虚而明。克每爱其泉石之雅。
嘉靖丙申,监督抽分爰与分司张子钟谋除其泽之东,倚山面泽,重构小亭,与泽西之旧亭相伍。亭成,僧以名请予,曰:山上有泽,其卦为“咸”。兹亭名欲称其实,其玩“咸”矣乎?若夫泉之甘足以悦口;石之奇足以娱目;修竹茂林之足以尔休尔游。钟山如龙之蟠其东,澄江如练之绕其西,皆斯亭之可玩者,抑末矣。
嘉靖戊戌夏五月。
石碑的阴面镌刻有《重建玩咸亭记》,碑文内容为:
玩咸亭,始建于明嘉靖丙申,迄今已有四百六十余年,亭西原有一池清泉,足堪玩赏,因山上有泽,其卦为咸,故以玩咸亭名之,岁月沧桑,均已不存,适逢新千年之始,时世昌平,乃覆建此亭与西峰之阅江楼相呼应,登斯亭也,紫气东来,金龙北至,波澜壮阔,气象万千,更有六百年来有记无楼之阅江琼阁,于今拔地而起,巍峨在望,催人贾勇而上,登临送目,岂不快哉。故址新亭仍珍旧名以记,金陵文史渊源之一斑也。匾额乃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茗山大师所书,胜景华彩,灿然永存,是为记。庚辰年春。
玩咸亭,碑身的侧面另刻有两幅金陵旧联,一侧为,“千仞丽谯辉日月,四周屏障合江山”,题款为“题咏仪凤门狮子山旧联”;另一侧为,“湖山俱有英雄气,王者五百年;莺花全是美人魂,春光二三月”,题款为“题咏金陵旧联”。
这两幅楹联分别源自佚名撰《江宁府城仪凤门城楼联》,“耸翠流丹,千仞丽谯辉日月;萦青缭白,四周屏障合江山”;清代彭玉麟撰《题莫愁湖胜棋楼》联,“王者五百年,湖山俱有英雄气;春光二三月,莺花全是美人魂”。只是不知为何将此两幅楹联镌刻于此碑身之上?
一座亭阁,两层重檐,四根亭柱,木质结构,雕梁画栋。
亭阁的梁柱上有各种彩色图案,顶部更是五彩缤纷,亭阁二层的内侧还绘有花鸟鱼虫、高山松竹的绘画,色泽艳丽,美轮美奂。
抬头望去,亭阁上的脊兽栩栩如生,“仙人骑兽”之后紧随五只小兽,在绿叶衬托之下,更加显得有板有眼,生机勃勃。
两根亭柱之间有低矮的可供休憩小坐的围栏,亭阁的外围则有石砌栏杆,因为亭阁修建在山腰之处缘故,亭阁迎面的栏杆处还有几级石阶,亭阁好似登山步道中的一处小憩之“亭”,登山可在此停留驻足,下山可经此回首再望,可谓名副其实的“人所停集也”之处。
山腰之处,茂林修竹,绿树苍翠。四周眺望,满眼翠色,“紫气东来,金龙北至,波澜壮阔,气象万千”,远近景色,尽在眼前。“钟山如龙之蟠其东,澄江如练之绕其西”,或许已经是旧时之景。“千仞丽谯辉日月,四周屏障合江山”,登高望远,确实有“王者五百年,湖山俱有英雄气”的感慨;近处细观,心中存“春光二三月,莺花全是美人魂”的唏嘘。
玩咸亭,“此亭与西峰之阅江楼相呼应”,只是立于亭前,遥望西侧,并不见那“六百年来有记无楼之阅江琼阁”,只见有登山阶梯,想那“拔地而起”的楼阁,或许真的会“催人贾勇而上”,径直向西。
玩咸亭,相传始建于明代嘉靖15年(1536年),现在的亭阁重建于1999年。
《下关区志》中记载,“玩咸亭,立于狮子山东山头。始建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嘉靖十七年完工。因亭边有一泉水潭,在《易经》中属于‘咸卦’,故名。现亭为1999年重建。亭高7.05米,呈方形,仿明代建筑。亭中立一碑,正面为方克(明代人)撰写的《玩咸亭记略》,背面为《重建玩咸亭记略》,玩咸亭匾额由镇江焦山寺大法师茗山书写。”
根据《玩咸亭记略》中的记载,玩咸亭,于“嘉靖丙申”年(1536年),修建在静海寺以东的狮子山上,一泓泉水小池的东边,“其泽之东,倚山面泽”,而小池的西面已有一亭阁,从而“与泽西之旧亭相伍”。至于亭阁的名称,因“山上有泽,其卦为咸”,而名则为“玩咸”,而其可“玩”之处在于,近处“泉之甘足以悦口,石之奇足以悦目,修竹茂林之足以尔休尔游”之乐;远眺“钟山如龙之蟠其东,澄江如练之绕其西”之景,皆可“玩”矣。
岁月沧桑,山依旧,“泽”不在,至于现今的玩咸亭所在之处,是否为当年的“泽”之东,已经不得而知。
玩咸亭,为明代嘉靖年间时寺僧所建,所谓“寺”即为“静海寺”。《金陵梵刹志》中记载,静海寺“在都城外,南去仪凤门半里,所统天界寺二十里,西城路龙山之麓。文皇命使海外,平服诸番,风波无警,因建寺,赐额静海”。其中寺内的建筑,殿堂包括“金刚殿三楹、左钟楼一座、右井亭一座、天王殿三楹、正佛殿三楹、左观音殿三楹、左伽蓝殿二楹;右轮藏殿三楹、右弥勒殿三楹、右祖师殿二楹、潮音阁五楹、左华严楼二楹、回廊二十楹、玩咸亭一座、方丈一所十六楹、公学三楹、僧院四十房等”。其中有“玩咸亭一座”,静海寺几毁几修,据说初建于明代永乐年间,明代正德年间曾大修一次,不知彼“玩咸亭”是否为此“玩咸亭”?
“玩咸亭”之名,因山上之“泽”,在《易经》中属于“咸”卦,故名“玩咸亭”。“咸卦”,《象》曰:山上有泽。《咸》卦,下艮上兑,兑是泽,艮是山。山是高的,泽是低的,泽包容山。高山之上有大泽,山气向上,泽水向下,山泽通气,象征“感应”。
“山泽灵明星淬火,江风浩荡月流金”,玩咸亭上,眺望着灵明山泽,感受着浩荡江风……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