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寺观庙堂:观音阁大石壁

(2021-09-30 16:07:52)
标签:

观音阁大石壁

观音阁

小卫街

水晶屏

熊赐履

分类: 览金陵

寺观庙堂:观音阁大石壁

 

观音阁大石壁,20077月,迁入位于南京中山门外的“下马坊遗址公园”内,并建新阁加以保护。

寺观庙堂:观音阁大石壁

由地铁二号线“下马坊站”二号出口向西,行走大约100米左右,便是“下马坊遗址公园”的西南入口处,一块巨大的石块,上面刻写有“下马坊遗址公园”七个大字。

所谓“下马坊”,建于明代洪武26年(1393年),是明孝陵入口处的标志性建筑,为一间两柱冲天式石牌坊,高9米,宽6米,体型伟岸,雕刻精细,坊额上横刻有“诸官员下马”六个大字,即批示各级官员到此必须下马步行,以保持陵区的肃穆与尊崇。2007年建成“下马坊遗址公园”,将与下马坊有关的文物都聚集于此,从下马坊至大金门约1.1公里长的主神道上,依地形建成的主入口广场、观音阁、御碑亭、亭廊、孝陵卫大营等景点,还原了明孝陵空间序列的完整性和统一性,最大限度恢复了600多年前孝陵下马坊至大金门故道的历史风貌。

寺观庙堂:观音阁大石壁

在“下马坊遗址公园”西南入口处右侧有一条小道,由此沿着小道往西北方向行走大约100米左右,便可到达“观音阁大石壁”前。

寺观庙堂:观音阁大石壁

在小道旁的一侧,竖立有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观音阁大石壁”于19828月被列入“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寺观庙堂:观音阁大石壁

绕过“文物保护单位”碑,沿着路边指示牌的方向看去,曲径通幽之处,可以看见在绿树环抱之中的观音阁。而在“文物保护单位”石碑的后面,有一个残缺的石龟趺,似乎是一块石碑的底座。

寺观庙堂:观音阁大石壁
寺观庙堂:观音阁大石壁

观音阁,一座仿古的亭台,20079月“下马坊遗址公园”改造时修建。在流水和石桥的包围之中,一个占地面积约200多平方米的“观音阁”矗立在公园之中。

寺观庙堂:观音阁大石壁
寺观庙堂:观音阁大石壁
寺观庙堂:观音阁大石壁

亭台上方悬挂着题写有“观音阁”三个大字的牌匾,阁前的檐柱和阁内的廊柱上分别题写有四副鎏金对联。四副对联分别为,“天地融通圆明观自在,慈悲感应仁爱致和谐”(两侧檐柱),“阔別经年又逢盛世,迁来此处再度苍生”(中间檐柱),“北山霞起红梅阁,南海风来紫竹林”(两侧廊柱)和“大士名山相看两不厌,崇陵杰阁并峙共争辉”(中间廊柱)。

寺观庙堂:观音阁大石壁
寺观庙堂:观音阁大石壁

观音阁内,东西两侧砌有墙壁,南北则无墙壁。东西两侧的墙壁上分别镶嵌有碑文,一侧为《观音阁大石壁迁建保护记》,另一侧为《重建观音寺碑记》。

西侧墙壁上镶嵌的《观音阁大石壁迁建保护记》,为2007101日中山陵园管理局所立,碑文由王鹏善撰文,其内容为:

南京小卫街之观音阁建于明永乐(14031424)初年,史载:“太宗文皇帝尝顾瞻山麓有气不散,命工琢石肖形,构阁以记其处。”可知石壁乃明代早期寺院“观音阁”之遗物。壁前原有石雕千手观音像,雕刻精致,弥足珍贵。正德五年(1510)阁焚毁。正德十年(1515)太监萧公募缘重建,次年落成。其内有金刚殿、观音殿(阁)、左右碑亭、毗卢殿、后卷篷、僧院诸景,占地甚广。

时光流逝,寺院圮废。民国期间,大石壁前尚存观音雕像,但残破已甚。壁之前后有石鼓、石盆、“敕建观音宝阁”石梁及柱础若干,可证寺阁旧观。其后,有民房以石壁为墙,两面粉刷泥灰,观音像则杳无踪迹,令人遗憾。2002年,本地房屋拆迁,大石壁又见天日,惜周边民居渐去,石壁孤耸,风雨侵蚀,空气污染,其态堪忧。

2007年,逢“明孝陵下马坊遗址公园”兴工,为保护文物,经报请文物主管部门允准,2007718日,中山陵园管理局将大石壁迁入该园,其朝向未易,仅位置向西北移动四百米。壁体巨构,佛像宛生,世传“水晶屏”之美誉再现。同年928日建成“观音阁”,以庇护石壁永免日晒雨淋之损。环阁景观,精心巧构,柳杏葱郁,生池泛波,渡桥跨涧,莲步交错,立临水平台四顾,见水天相映,涤尘清欲,如身处深谷梵刹圣境也。观音阁大石壁历经劫难,终得楼阁复起,佛光再兴,岂非盛世良缘之事哉!特勒石以记之。

中山陵园管理局立/王鹏善撰文/00七年十月一日

寺观庙堂:观音阁大石壁

东侧墙壁上镶嵌有《重建观音寺碑记》,20025月道路施工时,在观音阁大石壁不远处发现的清代同治年间的《重建观音寺碑记》石碑,此碑高为1.61米,宽为0.71米,厚为0.165米。碑的表面部分被磨光,四边浅雕卷草纹,首行文字为“重建观音寺碑记”,落款为“同治三年毂旦立”,碑中的文字依稀可见,但很多字迹已经模糊不清。

在观音阁的两侧,分别有“观音阁大石壁”和“重建观音寺碑记”两块说明牌,其中“重建观音寺碑记”说明牌的内容为:“20025月道路施工中在大石壁旁发现了一块长161厘米,宽71厘米,厚16.5厘米的重建观音寺碑。碑表面部分被磨光,四边浅雕卷草纹,首行是《重建观音寺碑记》,碑文内容为记述观音寺因战火毁坏,后于同治年间重建,落款为‘大清同治三年(1864年)毂旦立’。该碑现镶嵌于观音阁内东壁上展示。”

寺观庙堂:观音阁大石壁
寺观庙堂:观音阁大石壁

在观音阁的一侧有“观音阁大石壁”的说明牌,其内容为,“观音阁大石壁,原位于宁杭公路小卫街段,20077月迁至下马坊遗址公园内保护。石壁为青石质,高450厘米,宽550厘米,上厚49厘米、下部最厚处60厘米。石壁正面上方有一排六字梵文,其下有高212厘米的高浮雕火焰纹佛像背光,背光上有八吉祥图案。浮雕背光上填红绿彩及少许金箔。石壁下部为须弥座,束腰上雕刻椀花纹饰。石壁背面中上部书‘水晶屏’三个大字,右上角有长方形‘愚斋’、‘清凉履题’篆书文字及二枚方形‘熊赐履印’、‘敬修’篆体章,其下部有‘江宁刘瑞生摹镌’款。观音阁大石壁现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寺观庙堂:观音阁大石壁

观音阁内,正中矗立着一块高大的石壁,石质为青石,石壁高约4.50米,宽5.50米,上厚0.49米,面积大约20平方米,按照石壁长宽高的尺寸计算,整块石壁的重量约达30余吨。

寺观庙堂:观音阁大石壁
寺观庙堂:观音阁大石壁

石壁正面,表面打磨光滑,正面上方为一排六字梵文,四周用两道阴线刻划成匾额,宽约2.5米,高约0.5米,匾额中线刻有梵文“唵嘛呢叭咪吽”六字真言的大字,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是佛教中最尊崇的一句咒语。

寺观庙堂:观音阁大石壁
寺观庙堂:观音阁大石壁
寺观庙堂:观音阁大石壁

梵文的下方雕刻有椭圆形图案,高约2.12米,直径约1.75米。中心凹进去的部分为佛像背光,背光上刻有繁杂的佛教图案,自外向内分别刻有火焰纹、金刚杵链、水纹、金刚纹,中心纹饰是对称的八宝图案,最上方为莲花浮屠,两侧是火焰纹,最下方是花瓶状莲花,一侧是须弥山莲花;背光下面的仰莲和覆莲加宝珠的两层莲花座。从内到外一共有八道纹饰,最外一道为弧形排列的火焰纹和海水波纹,从内向外的纹饰,雕刻的是“八吉祥纹”。

寺观庙堂:观音阁大石壁
寺观庙堂:观音阁大石壁
寺观庙堂:观音阁大石壁
寺观庙堂:观音阁大石壁
寺观庙堂:观音阁大石壁

所谓“八吉祥纹”,是以佛教象征吉祥的八件宝物为题材的纹饰,始见于元,流行于明清时期。八宝分别为,法轮、法螺、宝伞、白盖、莲花、宝瓶、金鱼和盘肠结。“八吉祥纹”常与莲花组成图案,作折枝莲或缠绕莲托起八宝的构图,纹样排列尚未规范化。明代早中期的排列次序为“轮、螺、伞、盖、花、鱼、瓶、结”,明代晚期至清代的排列次序则为“轮、螺、伞、盖、花、瓶、鱼、结”。

寺观庙堂:观音阁大石壁

观音阁大石壁下部的底座,最厚处约0.6米,束腰上雕刻有四组椀花结带纹,线条流畅,布局周密、雕作纤巧、质感分明,富有动感。

寺观庙堂:观音阁大石壁

据说,原先在石壁前有石刻的观音像及莲花座等,后均散失。现在的大石壁前,有一尊佛像,四周摆放着一些鲜花以及蒲团,供善男信女们跪拜祈福。底座上还镌刻有捐献者的姓名等字样。

寺观庙堂:观音阁大石壁

观音阁大石壁的两侧均有凹槽,凹槽两边阳角抹角磨边,凹槽中原先应立有木柱。推算木柱的直径大约在40厘米左右,此石壁应该是置立于殿堂明间的正中佛像之后。

寺观庙堂:观音阁大石壁

观音阁大石壁的背面十分光滑,刻有“水晶屏”三个大字,右上角有长方形“愚斋”、“清凉履题”篆书文字及两枚方形的“熊赐履印”、“敬修”篆体章,其下部有“江宁刘瑞生摹镌”题款。

寺观庙堂:观音阁大石壁
寺观庙堂:观音阁大石壁
寺观庙堂:观音阁大石壁
寺观庙堂:观音阁大石壁

熊赐履(1635年至1709年),字青岳,又字敬修、朴园,号素九,别号愚斋。湖北孝感人。清代顺治15年(1658年)进士,授翰林院检讨,后官至东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卒谥“文端”。著作颇丰,有《两朝国史》、《政治典训》等专著以及《闲道录》、《澡修堂集》等文集。

熊赐履曾寓居南京十余年,先居城北莲花桥,后迁城西清凉山下乌龙潭的朴园,并以“清凉履”为别号。大石壁上落款中的“愚斋”、“清凉履题”、“熊赐履印”、“敬修”等都是熊赐履,其中“清凉履”为别号,“愚斋”亦是别号,而“敬修”则为熊赐履的字。

寺观庙堂:观音阁大石壁

观音阁前有一个放生池,一汪池水,绿树环抱,景色清幽。池中有一个个莲花宝座组成的小桥,堆叠石砌的池岸边有着“放生池”三个大字。

寺观庙堂:观音阁大石壁
寺观庙堂:观音阁大石壁
寺观庙堂:观音阁大石壁

关于“观音阁大石壁”,1997年出版的《南京文物志》及2005年出版的《玄武区志》等志书中均有记载,其中内容为,“观音阁大石壁,位于中山门外孝卫街158号。观音阁建于明永乐初年。据史载:‘太宗文皇帝尝顾瞻山麓有气不散,命工琢石肖形,构阁以记其处’。正德五年(1510)阁焚毁,5年之后重建,有金刚殿、观音殿、左右碑亭、毗卢殿等建筑,现仅存大石壁一块和须弥座石刻一只。大石壁高约4.5米,宽5.56米,厚0.5米。石壁光滑有暗纹,正面中心刻有宝光,工艺精细,表面涂有金、红两色,宝光最大直径1.75米。原石壁宝光前有石刻大观音像及莲花座等,后均散失。80年代初,石壁被当作楼房隔墙,其表面皆以石灰掺水泥砂浆涂刷。1982年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1989年出版的《栖霞文史》中记载,“中山门外,孝卫街有一个被毁的观音阁大石壁。该建筑为明永乐时所建,正德五年焚毁。越五年又重建,但重建的观音阁大石壁依然未能保存下来。目前空荡荡的遗址上仅有观音阁的一面大石壁,以及观音阁内的一个孤零零的须弥座。此石壁高达5.56米,乃一块巨大的山石雕刻而成,重量无比,世人几疑山石非人力所能移,故而称为‘飞来石’。石壁正面刻有整幅图画,虽历经数百年战火,整幅图画尚依稀可辨。须弥座上刻有观音像,惜乎其手、头均被毁。整座石壁观音像雕刻精细,做工精巧,为明初典型的石刻艺术品之一。”

寺观庙堂:观音阁大石壁

明代葛寅亮撰《金陵梵刹志》中记载,“观音阁,在都城外,即所统灵谷寺下院。东去寺五里,西去朝阳门三里。太宗文皇帝尝顾瞻山麓有气不散,命工琢石,肖形构阁,以记其处。正德庚午,毁。越五年,募缘重建。中石壁,光莹如镜。所领小刹,曰苜蓿庵。”当时的观音阁殿堂有“金刚殿(三楹)。观音殿(三楹)。左碑亭(一座)。右碑亭(一座)。正佛殿(三楹)。毗卢殿(三楹)。后卷蓬(一楹)。官房(二十楹)。僧院(十房)。基址一百二十九丈(东至潘家火巷,南至官街,西至王家火巷,北至民房)”。

明代南兵部尚书乔宇撰有《重修观音阁记略》,其中云,“南都第一山曰钟山,跨江南北诸山及江、汉诸水,以独钟其秀。望之者,时若祥云紫气,拥护旋绕,我太祖高皇帝陵庙在焉。陵之东南有阁,曰观音阁。正德庚午春,罹郁攸之变,太监萧公通图嗣兴之。越五年甲戌,始克就绪。又明年,而阁成。萧公诣余言曰:‘公知兹阁之始乎?我太宗文皇帝缵承大统,绥靖四方。追惟圣祖,肇建丕基;衹谒陵庙,实兴永慕。顾瞻山麓,有气轮菌芬郁,良久不散,异之。命工琢石肖形,构阁以纪其处。召方外之有戒行者,特虔焚修,以仰答圣祖在天之灵,意天人之格可以诚通。而桥山剑舄之所,瑞应祯祥之集,又感通之所必有者。所以祝鸿釐,延景福,匪徒为象教设也。’方阁之灾,公谋之诸同官,所助金总千有余两。筮日授事,厥既经营,庶工翕聚。殿堂门庑,焕焉一新。都人士来观,妥灵有舍,祈休有所,栖僧有庐。莫不然以喜,如履乐界,临净土,而心目为之豁如也。正德十六年辛已。”

大石壁是明代观音阁的遗物。《金陵梵刹志》中记载为“观音阁”,而清代同治年间的碑文则为“观音寺”,不知是否为同一处?观音阁,位于灵谷寺以西五里,朝阳门(中山门)以东三里,在1943年的《南京市市街图》中,铁匠营、邵家山一带标注有“观音阁”。

寺观庙堂:观音阁大石壁

“中山门外孝卫街158号”,原南京手表厂的位置。孝卫街即小卫街,明代时期,这里曾驻有军队守卫,故名孝卫街,后讹为现名。小卫街原是一条长约1000多米的道路,西起卫岗东坡下马牌坊,东至南京理工大学,为宁杭公路的一段。

2002年2月,宁杭公路拓宽拆迁时,在孝卫街的民宅中发现了“观音阁大石壁”,发现时此石壁被砌在民宅的墙体中。20077月,将此石壁平移至距离原址西北方向约400500米处的“下马坊遗址公园”内,朝向未变,并构建新阁加以保护。据说,当时发现大石壁时,其宝光部分为鲜红色。而在露天放置了数年之后,颜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原先的色彩已经逐渐褪去。

1929年3月,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在观音阁前征地700余亩,动工兴建孝陵卫营房。当时的观音阁位于今小卫街胜利村路北端,宁杭公路北侧,观音阁南面分布有民宅、田产、桑园、坟山等私产。上世纪三十年代前后的《总理陵园简图》中显示,京杭汽车道有两列成排平房,标示为孝陵卫营房,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观音阁的位置。

寺观庙堂:观音阁大石壁

观音阁,始建于明代永乐初年,拥有殿阁碑亭,僧院地产甚多,大石壁是观音阁的遗物。石壁为青石质,下部为底座雕刻纹饰束腰,石壁正面上方排有六字梵文,高浮雕火焰纹佛像背光,上有八宝吉祥图案并添加红绿彩和金箔。背光前原供奉石质千手观音佛像,民国后杳无踪迹。数百年来观音阁早已毁于战火,只剩下大石壁被砌在民居的墙体之中。

据说观音阁是明成祖朱棣为纪念生母而在明孝陵附近敕建,而明代乔宇的《重修观音阁记略》中则称,“公知兹阁之始乎?我太宗文皇帝缵承大统,绥靖四方。追惟圣祖,肇建丕基;衹谒陵庙,实兴永慕……”,似乎兴建此观音阁,是为了纪念“圣祖”的。

顾炎武撰《肇域志》中记载,“孝陵衛东下马牌之东,有觀音閣,中有玛瑙石壁石一块,光润有花卉百物之形,永乐中取之青龙山者。”谈迁撰《枣林杂俎》中记载,“孝陵道中观音阁后壁玛瑙石,高丈余,衡丈有尺,光润如玉。永乐间采置。”按照《肇域志》中的说法,似乎此石壁于永乐年间采自于青龙山?

寺观庙堂:观音阁大石壁

有资料记载,称当地居民曾讲述,解放前,此处有个观音寺,当时有院落几进,古树参天,院内有水井几口,井水甘甜,一直使用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才废弃;也有居民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石壁前还留有佛像、莲花佛座等遗物。

寺观庙堂:观音阁大石壁
寺观庙堂:观音阁大石壁

2009年出版的《钟山志》中记载,“观音阁大石壁,原位于中山门外小卫街,观音阁建于明永乐(1403-1424)初年。据载:‘太宗文皇帝尝顾瞻山麓有气不散,命工琢石肖形,构阁以记其处。’正德五年(1510)阁焚毁。五年后太监萧公募缘重建,第二年阁成。其内有金刚殿、观音殿、左右碑亭、毗卢殿、僧院等建筑,占地甚广。阁内供奉一尊石雕千手观音像,雕刻极为精细。现地面建筑和观音像已毁,仅存宝光大石壁和佛像须弥座石刻。石壁为青石,高5.56米,宽4.5米,厚0.5米,由此可推测当时观音阁规模之宏大。石壁表面打磨工艺极为精湛,面如瑩玉,光亮照人。正面雕有宝光和暗刻西番莲纹饰,宝光最大直径1.75米。石壁表面涂有金、红两色,至今仍有部分可见。石壁背面浅刻文字‘水晶屏’,因被砂浆涂刷过,已模糊不清。从石壁的规模及雕刻工艺来看,不失为明初石刻艺术的珍品。”

以此说法,原先“阁内供奉一尊石雕千手观音像,雕刻极为精细。现地面建筑和观音像已毁,仅存宝光大石壁和佛像须弥座石刻”,且“石壁背面浅刻文字‘水晶屏’,因被砂浆涂刷过,已模糊不清”。据说大石壁上有曾经六次粉刷的痕迹。还有人认为现在的“观音阁大石壁”背面的题字可能是后人所为,岂有在佛像背后随意题写文字之理?

关于“观音阁大石壁”背面的文字,也有着不同的说法。

1918年的《东方杂志》第15卷第8号刊载有陈三立先生的一首诗词《携家寻灵谷寺石径格车不得进步行里许遂憩观音寺瞻方石屏而还》,其中的小注中云,石屏题有“水晶石屏”四字,且“章署熊赐履”。诗词内容为:

携家寻灵谷寺石径格车不得进步行里许遂憩观音寺瞻方石屏而还

恋续灵谷游,晴云一翘首。妇孺跃相随,车尘蔽前后。郭外众岫出,青苍气已厚。

斜趋荦确途,筋骨憾陷臼。群呻扶掖下,野步迎荑柳。霑写岚光新,旁妒跨驴叟。

亲鬓兰若存,入憩蒲牢吼。佛堂课村童,论语喧在口。表立方石屏,瑩腻敌琼玖。

横径二丈强,何年五丁剖。

俗书题赐履,疑污好事手(石额题水晶石屏四字,章署熊赐履)。

留刊中兴颂,瑰异追岣嵝。慰情返亦佳,影杂魑魅走。笑如风引船,神山望中有。

这里又说的是石壁的“石额”上题有“水晶石屏”四个字,且“章署熊赐履”。

寺观庙堂:观音阁大石壁

而赵尊岳的《新都旧话》一文中记述,“朝阳门下观音寺,本灵谷下院,见《梵刹志》,殿后有石壁高二丈,广如之,背刻‘水晶屏’三大字,孝感熊赐履书。正面刻大士像,光泽可鉴,如坐琉璃中,追琢之工,妙绝千古。”

熊赐履著《澡修堂集》中记载有“匾额二十八种”,记录了熊赐履题写的一些匾额内容,其中有,“水晶屏(某寺石壁匾)”。

寺观庙堂:观音阁大石壁

如今看见的是“水晶屏”三个字,左下角刻有“江宁刘瑞生摹镌”字样。清代文人施润章(1619年至1683年)曾有首《送刘瑞生归金陵客舍》的诗词,其中云,“……几辈善丹青,刻画苦难肖。刘生称健手,濡翰得清妙……”,此中的“刘生(刘瑞生)”应为一位书画大家,不知是否就是此人?

寺观庙堂:观音阁大石壁

观音阁,隐匿在青山绿水间;大石壁,又有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寺观庙堂:观音阁大石壁
寺观庙堂:观音阁大石壁
寺观庙堂:观音阁大石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