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金陵拾遗:诸葛武侯驻马坡和驻马庵

(2019-06-30 21:17:56)
标签:

诸葛亮

武侯

驻马坡

驻马庵

虎踞龙蟠

分类: 览金陵

金陵拾遗:诸葛武侯驻马坡和驻马庵

 

朱锲先生编着的《金陵古迹图考》中有一段章节专门讲述了“诸葛武侯驻马坡”,其主要内容为:

诸葛武侯驻马坡,旧有二说。一说在乌龙潭西,一说在石头城。《上江两县志》卷三云:乌龙潭西为驻马坡,《建康志》:诸葛亮尝驻此以观形势。

陈文述《秣陵集》卷一则云:诸葛武侯驻马坡,在石头城,相传武侯至吴,驻此以观形胜,谓钟山龙蟠,石城虎踞即此,在今龙蟠里北收兵桥东。

二说各有版本,而乌龙潭西与收兵桥东相差不甚远,惟谓为石头城,则相去颇远。今乌龙潭东南有灵应观,中有诸葛武侯祠,则驻马坡当在左近一带,惟不能确定其处耳。

又镇淮桥东北军师巷,亦有武侯祠,甘熙《白下琐言》卷二:诸葛祠在信府河军师巷,相传和吴破魏时,武侯驻节于此。近归生生堂就生局,高楼三楹,南窗夜启,塔灯在望,颇称僻静。辛巳春,予读书其中,每漏下三鼓,青灯荧荧,后邻机杼之声,悠扬相答,大有幽趣。胡兰川先生题额曰“丞相祠堂”,自然真切。后有人于庭中栽树,掘地六尺,见石版二,下有穴深不可测,遂亟掩之,盖古井也。

……

清代文人陈文述(1771年至1843年)曾有《诸葛武侯驻马坡》的诗词,诗曰:石头城上翠孱颜,虎踞龙蟠在此间。形胜旧传三国志,风云长护六朝山。登高感慨谁知己,揽辔澄清亦等闲。天遣艰难定西蜀,峨眉万里隔秦关。

……

龙蟠里、虎踞关一带,还有这样一些关于“驻马坡”、“驻马庵”的景点和旧迹。

驻马坡,位于清凉山公园东南侧,现有驻马坡、驻马亭、武侯别苑等景点。

金陵拾遗:诸葛武侯驻马坡和驻马庵

从虎踞关与广州路的丁字交叉路口,沿着虎踞关向北行进大约250米左右,便是清凉山公园的东门。

金陵拾遗:诸葛武侯驻马坡和驻马庵

清凉山公园东门外的山丘石壁上,是一幅名为武侯驻马的浮雕岩画,浮雕长约70米,高约4米,近300平方米,画面用麦芽绿青石雕刻而成,展现了诸葛亮和孙权于驻马坡观察金陵山川形势的历史典故。

金陵拾遗:诸葛武侯驻马坡和驻马庵
金陵拾遗:诸葛武侯驻马坡和驻马庵
金陵拾遗:诸葛武侯驻马坡和驻马庵

顺着坡道进入清凉山公园,一侧的山坡上,赫然可见三个大字“驻马坡”。这幅镶嵌在清凉山东侧山坡上的石刻,为1984年刘海粟先生所题写,其中每个字高约1.50米、宽1.00米,“驻马坡”三个大字之后题有“刘海粟书/年方八七/壬戌之秋”的字样以及两方印章。

红漆涂刷的大字,点缀在一片绿草丛中,但石刻下面的山石依旧裸露在外。

金陵拾遗:诸葛武侯驻马坡和驻马庵
金陵拾遗:诸葛武侯驻马坡和驻马庵

“驻马坡”石刻南侧不远之处的山坡上,建有四角亭一座,亭额为“驻马亭”,亭的两侧柱子上有对联一副,“山襟水带兴教寺,虎啸龙吟驻马坡”。

金陵拾遗:诸葛武侯驻马坡和驻马庵
金陵拾遗:诸葛武侯驻马坡和驻马庵

其中的“兴教寺”为清凉寺的旧称,五代十国的杨吴顺义年间(921927年),徐温重建清凉寺时,名为兴教寺。只是此时距诸葛亮“驻马观形胜”已经过去六七百年了。

在“驻马亭”登山小道的一侧,有一块石碑,上有《驻马坡小记》,或因字体较小的缘故,碑文内容有些模糊不清,但依稀能够看清楚大致的内容。此《驻马坡小记》为呼安泰先生编撰,庄希祖先生书写,作于2001年。

《驻马坡小记》内容为:

清凉山,古名石头城,驻马坡位于石头城东麓虎踞关下。

史载东汉建安四年(公元199年),曹操大败袁绍于官渡,乘势歼灭各路军事割据势力,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见北方日臻统一,遂挥师南下,攻占荆州并收编水军,兵力达二十余万。刘备败驻樊口,仅剩兵力万余人。曹军兵威马壮,自江陵顺流东下,意欲一举吞并孙吴,一统天下。蜀吴形势告急,日夕忧危。相传赤壁之战前夕,诸葛亮为联吴抗曹,膺命奉使江东,与孙权并辔登石头城,视察秣陵山川形势,共商抗曹大计。

诸葛亮登山骋目四顾,见紫金山苍茫迤逦,如巨龙蟠伏于东南,石头城险绝嶙峋,似猛虎雄踞于西北。秣陵襟山带水,夹淮临江,据险而守,固若金汤。一时兴起,不禁拊掌而赞:“钟山龙蟠,石头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孙权亦曰:“秣陵有小江百余里,可以安大船。吾方理水军,当移据之。”一赤壁之战,大挫曹军,三国鼎立。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孙权自京口(今镇江市)移据秣陵,次年改秣陵称建邺。黄龙元年(公元229年),孙权称帝武昌(今湖北鄂城),同年还都建邺。

后世为缅怀此一故实,名诸葛亮、孙权登山处为驻马坡,并勒“诸葛武侯驻马处”碑石一方,供游人凭吊。惜经兵燹,毁弃无存。今逢盛世,新筑驻马亭于驻马坡上,一以光复古迹,宏扬文化,二以钩深致远,景仰先贤,实属善善从长。是为记。

辛巳冬月呼安泰敬撰于古邑金陵/壬午新春庄希祖书于成贤居

金陵拾遗:诸葛武侯驻马坡和驻马庵

亭边小道的一侧,竖立着题有诸葛亮那句“钟山龙蟠,石头虎踞”名言的石碑。

金陵拾遗:诸葛武侯驻马坡和驻马庵

大约2000年左右,借虎踞关道路拓宽、公园东大门改造时,修建了“驻马坡”景区。建亭立典树碑,配置园林小品、种植绿色植物。驻马坡、驻马亭一带种植有枫树、雪松、桂花等树木,一片郁郁葱葱的景色。

关于“驻马坡”景点,在清凉山公园内的盘山道旁,竖立着“驻马坡”由来及景点概况的说明牌。说明牌上的内容为:传说三国刘蜀诸葛亮出使东吴,共议抗曹魏之计,途经秣陵石头山,驻马观望,金陵山川形势险要,赞道:“钟阜龙蟠,石城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并建议孙权迁秣陵,孙权采纳其意见,遂于黄武八年(229)从京口迁此。后人于驻马处立石纪念,曰:“诸葛武侯驻马处”,坡上建灵应观,中设诸葛武侯祠。随着时间推移,碑、观、祠皆不存,仅有“驻马坡在清凉山东支虎踞关下”之说,约今清凉山公园东大门内,1984年请书画大师刘海粟先生题书“驻马坡”三字,石刻并以红漆描绘,镶嵌在山坡绿茵中,每个字高1.50米,宽1米,为了恢复“诸葛武侯驻马处”这一古迹景点,2001年公园借助新建东大门之际,整体规划设计修建“驻马坡”景点,在公园东大门沿山坡墙面,制作“武侯驻马”高浮雕,整组浮雕长约70米,高4米,近300平方米,画面麦绿色青石刻成,诸葛亮、孙权等三国时期人物造型栩栩如生,气势恢弘。将相传诸葛亮与孙权在此观察山川地貌商谈联合抗魏之计的历史典故再现于画面上。同时在“驻马坡”石刻旁建驻马亭一座,立典故碑,周边绿化配制,新建花坛和小游园,形成一个完整的“驻马坡”景点。

金陵拾遗:诸葛武侯驻马坡和驻马庵

继续沿着山道前行,不远处的一处建筑为“武侯别苑”。在公园步道的一侧,一块山石上赫然写着“武侯别苑”的字样。

金陵拾遗:诸葛武侯驻马坡和驻马庵
金陵拾遗:诸葛武侯驻马坡和驻马庵

位于清凉山公园东侧的武侯别苑,是一幢颇为壮观的仿古建筑。应该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清凉山公园逐步恢复驻马坡等古迹时修建的,正门前悬挂有“武侯别苑”的牌匾。

金陵拾遗:诸葛武侯驻马坡和驻马庵
金陵拾遗:诸葛武侯驻马坡和驻马庵

“武侯别苑”是一幢两层楼的建筑,内有庭院,庭院内种植着花木,绿意盎然;屋内陈列着一些木雕及仿古家具。

金陵拾遗:诸葛武侯驻马坡和驻马庵

“武侯别苑”应该是为了纪念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同时用来展示三国时期的历史文化,因此,建筑内四处可以看到一些与诸葛亮相关的介绍,如“武侯别苑”的介绍、诸葛亮的《隆中对》以及诸葛亮的生平介绍等。

在“武侯别苑”的介绍中提及,公元2348月,诸葛亮病卒于五丈原,时年五十四岁。诸葛亮为蜀汉丞相,生前曾被封为武乡侯(武乡在今汉中市的武乡镇),死后又被蜀汉后主刘禅追谥为忠武侯,因此历史上尊称其为武侯

金陵拾遗:诸葛武侯驻马坡和驻马庵

只是别苑的建筑内还有着一些办公场所,似乎与“武侯”并没有什么关系。

金陵拾遗:诸葛武侯驻马坡和驻马庵
金陵拾遗:诸葛武侯驻马坡和驻马庵

“武侯别苑”,期待着能够名副其实。

金陵拾遗:诸葛武侯驻马坡和驻马庵
金陵拾遗:诸葛武侯驻马坡和驻马庵

“驻马坡”是清凉山一带最早的遗址之一,而虎踞龙盘的说法最早来自于诸葛亮。但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诸葛亮并未到过金陵,而是刘备在前往京口(今镇江)途中路过金陵,曾力劝孙权将都城迁到秣陵(今南京),后来东吴迁都秣陵,改称建业。但无论是否讹传,虎踞龙蟠之词与诸葛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驻马坡则作为地名流传了下来。

历史资料中,最早记录诸葛亮来到石头山,并发出龙蟠虎踞、帝王之宅之说的是西晋张勃所撰的《吴录》,只是《吴录》已经散佚,但此后不断被人引用。唐朝许嵩的《建康实录》、北宋李昉等编纂的《太平御览》以及南宋张敦颐的《六朝事迹编类》等典籍中,都有引用《吴录》中的记载。而《三国志》等正史中,则没有关于诸葛亮曾经到过南京的记载。

《太平御览》州郡部卷二(卷一五六)中引用西晋吴勃撰《吴录》中的一段,《吴录》曰:张纮言于孙权曰:秣陵,楚武王所置,名为金陵。秦始皇时,望气者云金陵有王者气,故掘断连冈,改名秣陵。有别小江,可以贮舡,宜为都邑。刘备劝都之,自京口迁都焉。……《吴录》:刘备曾使诸葛亮至京,因睹秣陵山阜。叹曰:钟山龙蟠,石头虎踞,此帝王之宅。

《六朝事迹编类》形势门第二石城篇曰:吴孙权沿淮立栅,又于江岸必争之地筑城,名曰石头,常以腹心大臣镇守之。今石城故基乃杨行密稍迁近南,夹江带淮,以尽地利,其形势与长干山连接。《舆地志》云:环七里一百步,在县西五里,去台城九里,南抵秦淮口,今清凉寺之西是也。诸葛亮论金陵地形云,“钟阜龙蟠,石头虎踞,真帝王之宅”,正谓此也。

正是因为有诸葛亮登临石头山的传说,才有了今天的“诸葛武侯驻马坡”遗址。

相对于史家笔法,若是以文学笔法来叙述这一传说,似乎更加有传奇色彩。《鼓楼风情》一书中就有这样的描述:

到清凉山探幽访古,不可不去“驻马坡”,听听那远古的马蹄声……

公元208年春夏之交的时节,诸葛亮从湖北江陵登上一艘小船,朝下游划去。这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诸葛亮站在船头,此时的风轻轻吹拂着他的发须,江水拍打着船帮发出哗哗的声响,向后退去。船行进着,诸葛亮观望着两岸的山川地貌,不禁思绪万千。

他此行的目的地是京口(今镇江市),是去拜会东吴的国主孙权,商谈联吴抗曹事宜,这是刘备赋予他的使命。此时,正值赤壁大战前夕。

当船行进到秣陵(今南京市)石头山(今清凉山)附近时,他突然被江边一块凸起的朱红色砂砾岩壁所吸引,这石壁表面凸凸凹凹,斑斑点点,形如一个面目可憎的“鬼脸”。诸葛亮停船上岸,他骑上马,在马蹄声声中上了石头山,并把马栓在山坡上,于是留下了“驻马坡”遗迹。

诸葛亮看着这因千百年的惊涛拍浪而形成的山崖峭壁,听着脚下惊涛骇浪拍打山崖所发出的巨响,惊奇地发现这险峻石头山犹如一只蹲踞的猛虎,回头看那巍巍钟山,像一条蟠伏的蛟龙,面对这样一个绝无仅有的天然要塞之地,诸葛亮不觉惊言道:钟山龙蟠,石头虎踞,帝王之宅也。在见到孙权时,诸葛亮向他谈起在石头山上的所见奇观,尤其是石头山,俨然猛虎雄踞江边,是不可多得的军事要塞,是帝王的都城所在,也是你的帝宅所在。诸葛亮历谏孙权把他的都城迁到石头山去,干一番大业。

如今的石头山,早已没有了当年刀光剑影的搏杀,也没有了惊涛骇浪的声响。长江水道因地质结构的运动,早远离了那悬崖峭壁,但驻马坡还在,还静静地躺在那里。当你在早晨,踏着草地上的露珠,或在西边的晚霞沐浴下,去驻马坡探古,只要你用心去倾听,还是能听到如雨的马蹄声,如雷的浪涛声和惊言的回响……

金陵拾遗:诸葛武侯驻马坡和驻马庵
金陵拾遗:诸葛武侯驻马坡和驻马庵

《盋山志》中关于“驻马坡”的位置表述为“盋山北收兵桥”,其中曰:驻马坡即武侯论石城形势处,相传直盋山北收兵桥许(《姚志》)。今立石蛇山前,曰:诸葛武侯驻马处。其事或据史(《三国志》)志(《建康志》)。出入之。古迹在山川,譬太虚之有微云过,其时迹之,往往非处所。观宋刘克庄诗(诗云,惟应驻马城头月,曾见金舆纳夜凉)。驻马坡之名由来已久,宜非张骞凿空比矣。

盋山北的收兵桥,相传为三位将军的收兵处而得名。《盋山志》中曰:收兵桥,在盋山北。相传昔有三将军,以防御巷战死,此其收兵处也。至于桥在何处,《盋山志》中亦有叙述,盋山“倚石头城桓,迤东势渐夷,山径四达,小桥直其间”,此处所言的“小桥”即为“收兵桥”。

在《金陵省城古迹全图》以及1949年的《南京市街道详图》上,均标注有“收兵桥”的位置,其位置与现在的“驻马坡”所在地基本上相符合。

金陵拾遗:诸葛武侯驻马坡和驻马庵
金陵拾遗:诸葛武侯驻马坡和驻马庵

直到晚清,驻马坡前,二月兰(诸葛菜)漫山遍野,令人睹物思情。陈作霖先生有《减字木兰花》一词咏叹诸葛亮:将星落后,留得大名垂宇宙。老圃春深,传出英雄尽瘁心。浓青浅翠,驻马坡前无隙地。此味能知,臣本江南一布衣。

清代光绪7年(1881年)秋,原任惜阴书院山长、定居乌龙潭畔的薛时雨在倡议疏浚乌龙潭以免水患之余,利用蛇山灵应观的旧址,暨合肥刘都督省三、张都督又堂等三人,于灵应观内拓地筑屋数楹,兴建诸葛武侯祠,因其后面有“诸葛武侯驻马坡”,故名“诸葛武侯驻马庵”。

该建筑砖木结构,前后二进,每进五间,占地约500平方米。江宁知府赵公任在祠的右侧立一石碑,上刻诸葛武侯驻马处。今此处一株古黄杨树,干粗如碗,传说为武侯当年系马之树。

灵应观,明代正统3年(1438年)建,薛时雨建武侯祠时曾重修并扩之。灵应观在蛇山之麓,门前松桧林立,雉堞围之,如阑槛屈曲,中艺有群卉,旁近修篁数丛,风前雨后,作淡碧色,娟娟如可餐。在朱锲先生的《金陵附郭古迹路线图》中标注有“灵应观”的位置。

金陵拾遗:诸葛武侯驻马坡和驻马庵

至于“武侯祠”或“驻马庵”,在一些旧时的地图,如1898年的《江宁府城图》、1903年的《陆师学堂新测金陵省城全图》等上面均有标注和说明。

金陵拾遗:诸葛武侯驻马坡和驻马庵
金陵拾遗:诸葛武侯驻马坡和驻马庵

如今的“诸葛武侯驻马庵”遗址,位于南京市鼓楼区萍聚村小区5号院内。

金陵拾遗:诸葛武侯驻马坡和驻马庵

地铁二号线汉中门站2号出口的北侧,或者虎踞路与汉中门大街交叉路口的东北角处,便是萍聚村小区5号的院落了,在正门的入口处可以看见“萍聚村小区五号”的字样。

金陵拾遗:诸葛武侯驻马坡和驻马庵
金陵拾遗:诸葛武侯驻马坡和驻马庵

顺着小区内部的道路向北行走,来到小区内最北端的楼幢前,在第8幢楼栋的后面,看见有一段围墙。绕过围墙后,是一片低矮破旧的房屋,四处堆放着杂物,显得十分凌乱。

金陵拾遗:诸葛武侯驻马坡和驻马庵
金陵拾遗:诸葛武侯驻马坡和驻马庵

再往前行,便是“诸葛武侯驻马庵”的遗址了。

在一处院落的墙壁上,悬挂着“南京重要近现代建筑”的标识牌,为鼓楼区人民政府20112月所立。标识牌上写着“南京重要近现代建筑,编号2011001”的字样,其内容为:诸葛武侯驻马庵,该处是为纪念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联吴抗魏,登清凉山时驻马而建的驻马庵,始建于清代光绪初年,原有前殿、大殿、厢房及山门,前殿门口有一棵数百年的黄杨古树。

金陵拾遗:诸葛武侯驻马坡和驻马庵
金陵拾遗:诸葛武侯驻马坡和驻马庵

作为“南京重要近现代建筑”的“诸葛武侯驻马庵”,一切都显得十分破旧,甚至有一种摇摇欲坠,面临倒塌的感觉。

金陵拾遗:诸葛武侯驻马坡和驻马庵

《盋山志》中有关于“诸葛武侯驻马庵”(诸葛武侯祠)的记载,其中云:诸葛武侯祠(光绪七年建)。在蛇山之麓,与灵应观同门异室,桑根先生醵成之。飨堂三楹,龛武侯栗主以祀,后绘有巾扇小像,憺如也。直飨堂三楹,曰淡静山房轩,其前三山在天外,邪携江光一线,与风帆云树纳之座中。其北牖,丛篁蔽亏,时见高下楼台与烟水摇曳,奥如旷如也。岁时瞻拜小憩山房,不知涤尘氛几许。

诸葛武侯祠为砖木结构,前后二进,每进五间,正殿内供奉诸葛亮画像。当年,薛时雨的夫人常来此焚香叩拜,后招僧住持,并附祀陶渊明于其侧。曾经,诸葛武侯祠门前松桧夹植,修篁丛立,每到春日,群卉争艳,美不胜收,因此当时有人将该庵为“花神庙”。薛时雨曾经写有《乌龙潭驻马庵》楹联一副:“水如碧玉山如黛,凤有高梧鹤有松”。

清代学者汪士铎曾作有《驻马坡新建诸葛祠记》一文,其中云:驻马坡在今石城门内,面淮之阳,北负元武,东戴钟山,西俯石头,即诸葛公语吴主龙虎地也。盖公于建安十五年谒吴主于柴桑,其明年从先主联姻于京,偕吴主论都,戾止原献中一岁,遂徙治之,屏蔽六郡五十九年,江表康又得地利也。光绪七年秋,全椒薛先生慰农暨合肥刘都督省三、张都督又堂、眷言故迹,俯仰增慨,因即旧灵应观址,架屋数楹以祀公。而请余记以诗。余惟古大贤有百世之最,熟察六合之形,而默识彼己之才,又甚审有所建议,非纵横铺张比也,因曩推时之势而诗之曰:川原不改,今昔殊时。丹阳吴会,长沙所基。翼翼秣陵,介江淮湄。维藩列郡,克开百为。吴魏力争,庐江边幅。栅江彼屯,东兴此筑。建业引后,大车之轐。斗招星辰,手于头目。长安浮渭,驰道如砥,岷流层波。鹤膝犀渠,练组船戈。渤澥旁达,庸蜀西和。争利中原,上逊夏首。方轨青徐,下谢京口。两雄并世,勇攻智守。霸王绸缪,孙子悠久。樊口僻左,不称邦畿,岸湫隘,不容闺闱。策兹疆场,施合于肥。狼燧宵息,虎旅朝归。心口缔构,主宾咨度。云蟠蜿蟺,石峙岞崿。陋彼许邺,规橅伊洛。允宅皇图,爰建城郭。背林负薮,襟冈带湖。百二秦齐,四三岳涂。文任张鲁,武奋蒙瑜。舳舻朋翥,琛球趋。大贤谋国,无人无己。目视五嶲,心营万里。羽挥虽邈,像设在凡。刊兹贞珉,昭信惇史。

日本学者宇野哲人1918年所著《中国文明记》中也有关于“驻马庵”的记载,其中云:归时入汉西门,沿城墙内壁西北行三四町,右方有驻马坡。传是诸葛孔明驻马坡上观金陵形势之处。……后人由此故事,揣摩此处即是驻马之地,而有其名。坡下有驻马庵,庵壁左隅有石,题“诸葛武侯驻马处”。

这处称为“驻马庵”的地方,当地人叫“老庙”,清凉山上的驻马坡是驻马所在地,而“驻马庵”则是为纪念此事后建的。

1930年,国民政府曾对“驻马庵”进行了修缮。1951年文物普查时, “驻马庵”还有小院数楹,供比丘尼清修。有资料记载,到上世纪70年代初期,驻马庵的前殿、大殿、厢房及山门基本完好,当时的大殿里还供有菩萨。后来,经1976年地震维修及1990年左右的一次修缮,原庵貌几近不复存在。现今“驻马庵”的前殿、大殿尚存,但山门早已拆去,屋瓦也由小瓦换成大片,只有墙壁及柱梁仍为原物。

“诸葛武侯驻马庵”于1983年被列为鼓楼区文物保护单位,标明的时代为“清代”,地址为“汉中路282号”;20112月,被列入南京重要近现代建筑保护名录,编号为2011001。“诸葛武侯驻马坡”于1984年确定为鼓楼区不可移动文物,标明的时代为“东汉”,地址为“清凉山83号”。

根据南京中医药大学的相关资料记载,“萍聚村老庙为二层式建筑,建筑面积计394.70平方米,其中一层建筑面积为282.40平方米,二层建筑面积为112.30平方米,共9间。”部分房间曾经用于安置南京中医药大学职工居住,其余房间为社区保洁员居住,约有十多户居民在此居住。现在老庙的周围,都是整洁的居民楼,将老房屋三面包围,更显得这里的破烂不堪。

金陵拾遗:诸葛武侯驻马坡和驻马庵
金陵拾遗:诸葛武侯驻马坡和驻马庵

由于年代久远,格局狭窄,地势低下,驻马庵的建筑显得破败不堪,屋面开始塌陷,用塑料布盖着。房屋的过道里四处堆满了杂物,庭院内还晾晒了洗好的衣服,看样子还有人在此居住。南面有一个木制楼梯通向二层,楼梯已经破损,脚踩上去东摇西晃,不少木头都已经被腐蚀。

金陵拾遗:诸葛武侯驻马坡和驻马庵
金陵拾遗:诸葛武侯驻马坡和驻马庵
金陵拾遗:诸葛武侯驻马坡和驻马庵

其他的房屋同样也是破破烂烂,过道内有杂物和晾晒衣物,在西侧房屋边,空地上摆满了花盆、水缸等,整个环境等杂乱不堪,破败的杂物到处都是。

金陵拾遗:诸葛武侯驻马坡和驻马庵
金陵拾遗:诸葛武侯驻马坡和驻马庵

房屋的西侧,数根栏杆围着一些树木。不知这里是否有那棵当年的古黄杨树?

金陵拾遗:诸葛武侯驻马坡和驻马庵

清代学者韩弼元的《金陵诸葛武侯祠迎神送神词》序中这样写道,“侯之神无所不在,侯之祀即无地不宜,固不必其果驻马于此而后可祀也”。虽然不知诸葛亮是否到过南京,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则所以维持天下万世之人心于不敝者,其德教所及,岂止蜀一方一时而已哉!

金陵拾遗:诸葛武侯驻马坡和驻马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