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寺观庙堂:清凉寺

(2019-03-26 11:49:23)
标签:

清凉寺

法眼宗

还阳泉

清凉山

南唐

分类: 览金陵

寺观庙堂:清凉寺

 

清凉寺,是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法眼宗”的发源地。位于南京市鼓楼区清凉山公园内。

寺观庙堂:清凉寺

清凉寺,创建于南朝,具体年代不详,唐中和年间(881885年)渐兴。五代十国的杨吴顺义年间(921927年),丞相徐温重建,名为“兴教寺”,请悟空休复禅师住持;南唐升元初期(938年),元宗李璟扩建“兴教寺”为“清凉大道场”,礼请文益禅师住持。自文益之后,石头山改称清凉山;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72年)改称为“清凉广惠禅寺”;明洪武35年(1403年),周王朱橚重修山寺,成祖朱棣题额清凉禅寺;太平天国时期,清凉寺遭到毁坏;清代同治年间,寺院在原址恢复重建,到上世纪三十年代,清凉寺尚存,但已经萧条;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终止了佛事活动,但仍有僧众居住,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

2009年11日,清凉寺作为宗教活动场所恢复开放,同年620日,举行了恢复开放暨佛像开光仪式。

寺观庙堂:清凉寺

由虎踞路与清凉门大街、广州路的十字路口,沿广州路向东行走。大约200米左右便是清凉山公园的南门,前往清凉寺从这里进入。

寺观庙堂:清凉寺
寺观庙堂:清凉寺

经公园南门进入清凉山公园,向前望去,左右两边有山,中间为一狭长地带,依地势缓缓抬升。就地形而言,形状恍若一把太师椅,只是门前竖立的大型广告牌,或多或少影响了这种视野开阔的感觉。

在前面不远的绿树成荫处,可以隐约看见清凉寺的大殿,古木参天,青竹吐翠,松柏峥嵘,清雅静谧。有一条蜿蜒小径,通向寺院的大殿。沿着这条小径,行走约数十米,便可到达清凉寺大殿前面的广场。

寺观庙堂:清凉寺

路边的指示牌上,标明了前往清凉寺(清凉古寺)的方向。

寺观庙堂:清凉寺

小径一侧的花草树丛之中,有几块石碑,上面刻有一些图案和文字。其中有李煜的那首《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礼佛”的石刻以及唐末五代高僧文益禅师的一首诗《看牡丹》,“拥毳对芳丛,由来趣不同。发从今日白,花是去年红。艳冶随朝露,馨香逐晚风。何须待零落,然后始知空?”

寺观庙堂:清凉寺

清凉寺,与南唐皇帝先主李昪、中主李璟、后主李煜祖孙三代都有关系,特别是后主李煜,关系更为密切。李煜(937-978)是南唐第三代皇帝,后称李后主。其精于诗词歌赋,通晓音律,深谙书法绘画,更虔诚于佛教。李煜对南唐佛教的推动是全方位的,广度僧人,大建佛寺;礼敬高僧,延揽大德;抄录佛经,珍藏入库;亲事佛法,披泽圣谕,这些礼佛的行为反映出李煜对佛教的虔诚笃行。

寺观庙堂:清凉寺

沿着小径继续前行,便是清凉寺的大殿。大殿的西侧是法物流通处和请香处。

寺观庙堂:清凉寺

清凉寺大殿的广场上,摆放着两尊香炉。其中一尊上写着“清凉古寺”,2011年由主持理海募造;另外一尊上写着“清凉大道场”,2011年由主持理海募造。刻写在香炉上的“清凉古寺”和“清凉大道场”几个字均为传印法师题写。

寺观庙堂:清凉寺
寺观庙堂:清凉寺

在清凉寺大殿西侧的一角,竖立着文物保护单位的立碑。200661日,南京市人民政府将“清凉寺”列入“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寺观庙堂:清凉寺
寺观庙堂:清凉寺

历史悠久的清凉寺,目前仅有一座三开间殿堂以及五间供僧人生活和居住的平房,建筑面积约三百多平方米。在殿前东侧一角有一块石碑,上面刻有关于殿堂建筑的一些文字:“该建筑系清朝1863年间所建,1992年因中山南路南下工程,经市政府批准搬迁复建在此。由江南古典园林建筑公司承建。”也就是说这些建筑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从中山南路迁移至此,而成为现在清凉寺的基础建筑,至于这些建筑原先是什么并没有叙述,据说也有数百年的历史。

在佛殿搬迁复建后,殿内曾供奉一尊大佛,但后来则没有了。有一段时期,这里曾是某些公司的办公场所,还出租给一些商铺卖一些陶艺制品、茶叶等物品。

寺观庙堂:清凉寺

清凉寺的大殿,单檐歇山顶,红色的木柱,古色古香的屋梁,彩色的佛旗,高悬的灯笼,红色的祈福布条……,一切都显得那么肃穆。

寺观庙堂:清凉寺
寺观庙堂:清凉寺

寺观庙堂:清凉寺

大殿前正中,悬挂着一块牌匾,上面写着“清凉古寺”四个大字,为书法家萧平先生题写。

寺观庙堂:清凉寺

清凉寺大殿的东侧,摆放着一些书橱,陈列着各类经文等相关书籍。

寺观庙堂:清凉寺

殿门旁的栏杆上,挂满了各色各样的许愿、祈福红布条,殿前左右,分别摆放着一只偌大的水缸,上面漂浮着绿叶……

寺观庙堂:清凉寺
寺观庙堂:清凉寺

寺观庙堂:清凉寺

在大殿内的一角,摆放着一口大钟。钟上有刻有“清凉古寺”、“脱幽出厄”等字样,不知这座大钟是否就是“幽冥钟”?

寺观庙堂:清凉寺

据说佛教敲击幽冥钟的起源在清凉寺,清凉钟声驰名中外。

关于“幽冥钟”,古籍中记载:江南李氏时,有一民死而后苏,云至冥司,见先主被五木甚严,曰:“吾为宋齐丘所误,杀和州降者千余人,汝归谓嗣君,凡寺观鸣大钟,苦则暂息。或能为吾造一钟,尤善。”后主造钟于清凉寺,镌云“追荐烈祖孝高皇帝脱幽出苦”。

这里说的是这样一个故事:南唐时上元县有位村民,死后又活了过来。他说,在阴间时看到先皇帝受到严刑拷打,惨不忍睹。先皇帝对他说:我活着的时候听信了宋齐丘的谗言,误杀了已经投降的一千多人,这些冤魂在阴间告我,所以才被囚禁在此,接受惩罚。如果能够听到大钟的声音,我就可以暂时解除痛苦。你回去后要告诉继位者,让他为我造一口大钟,常常敲打。如果他不信你,就拿出我藏在寺院佛像左膝中的玉天王为证,这件事谁也不知道。这位村民将此事禀告给了当今皇上,验证属实后,皇帝便铸造了一口大钟放在清凉寺,钟上刻有“追荐烈祖孝高皇帝脱幽出苦”的字样,命人经常敲打。这就是幽冥钟的来历。

南唐时期,清凉寺内开创了天下道场敲击幽冥钟的规制。“幽冥钟声,声彻三界,地狱群鬼,皆能听见。”幽冥钟是寺院代施主超度亡灵之用。幽冥钟声传到地狱,群鬼听见后就知道是阳世的后人在为他们作超度,唤醒他们的回忆……

寺观庙堂:清凉寺

穿过大殿,在数十级台阶之上,是几间供僧人生活和居住的平房。殿门之外,台阶之下,也竖立着一尊香炉,香炉顶部写有“法眼祖庭”的字样。

寺观庙堂:清凉寺

一排平房,一个院落,被称之为“清凉小院”。古典的圆门,龙形的墙脊,门的上方是写着“入不二门”四个字的横额,为理海法师题写。不二即无二,即法门,不知跨入此门,是否就进入了参禅悟道的门径?

寺观庙堂:清凉寺
寺观庙堂:清凉寺

绿荫、黄墙、青瓦、园门,灵秀的入不二门横额,清凉小院的圆门似乎成为了清凉寺的标志之地,若是漫天大雪之时,有僧人在门前诵经,真是一幅如诗如画如梦的情景……

寺观庙堂:清凉寺
寺观庙堂:清凉寺

走进“清凉小院”的圆门,是一个敞开式的院落,一侧为一排平房,一侧为一方小院,青山花木与寺院青瓦黄墙、圆门石阶融为一体,橱窗里展板上是一些有关清凉寺的简介和照片。

寺观庙堂:清凉寺
寺观庙堂:清凉寺

坐在小院之中,或品茗休憩、或问禅求道,看香火飘渺,听梵音传响,可否悟出不二两字中蕴含着无限的哲理?

寺观庙堂:清凉寺
寺观庙堂:清凉寺

在“清凉小院”的后面,便是著名的“还阳泉”了。

还阳泉,又称“南唐义井”、“保大泉”、“还阳井”,开掘于南唐中主保大三年(945年),井口直径1米,井深13.20米,其水源丰沛,俨如泉涌,即逢久旱也从未枯涸,水质甘醇清冽,颇为适口,相传常饮此水,颜面不改,发须不白,白鬓亦可转乌,故称“还阳泉”。

寺观庙堂:清凉寺

据说此井是南唐中主李璟在清凉寺避暑的时候,为了方便饮水特意要求寺僧广惠开掘的,因为此井开掘于保大年间,所以又称之为“保大井”、“保大泉”,后人也称之为南唐义井,现井栏尚存。

清代《散原精舍诗集》中记载:清凉寺旁还阳泉,相传久饮鬓发不变,寺僧以此泉烹茗饷客;民国时期的《新京备乘》中记载:还阳泉,泉在清凉寺旁,相传久饮此水,鬓发不变。寺僧每以此泉烹茗饷……,龙阳诗人易顺鼎曾有联云:“老不白头因水好;冬犹赤脚为师高。”

有一种说法是此井中的水系清凉山漫山生长的何首乌汁渗入井水之中所致。1987年南京医学院曾对还阳井的水作了化学元素检验,结果表明井水中有较多“锶”的成份,而“锶”是人体所需的重要化学元素。

此井一度湮塞,井栏被毁,现已修复。1982年,清凉山公园管理处在泉上建六角二层井亭一座,亭顶有一与井口直径相等的大孔,让天光直照井水,井中波光潋漪,水质清澈。现在井栏的四周已经用栅栏遮挡,透过井栏的缝隙,可以看到井似乎很深,但不知井中之水如何?

寺观庙堂:清凉寺
寺观庙堂:清凉寺

井亭北墙外侧的下方,嵌有文物保护单位标牌。201310月,“还阳泉”由南京市鼓楼区人民政府列入“鼓楼区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寺观庙堂:清凉寺

井亭北墙上方嵌有石碑一块,为清凉山公园管理处198210月所立,石碑的正面为书法家萧娴先生题写的还阳泉三字,背面为书法家庄希祖先生书写的“还阳泉简介”。

寺观庙堂:清凉寺

“还阳泉简介”的内容为:还阳泉又名保大井,南唐保大三年(公元九五四年)所掘。原井栏镌有寺僧广慧所书铭文及保大三年字样,后佚。此泉流量丰沛,水味醇美,用以沏茗清冽爽口,相传常饮之人可白发转乌,年迈不衰,还阳泉即由此得名。一九八二年秋经南京工学院建筑研究所静心设计后,重疏此泉并建井亭。

寺观庙堂:清凉寺

关于“还阳泉”的井栏以及井的开掘时间,也有不同的说法。如“还阳泉简介”中说的时间是954年,一般资料中是说945年,也有说该井是开掘于南唐保大元年(943年)。至于井圈,也有说不是南唐时期的遗物,可能是后人凿制放上去的。

寺观庙堂:清凉寺

清凉寺位于南京城西清凉山南麓,在佛教史上是一个颇有影响的寺庙。

清凉山,古名石头山、石首山,踞于南京城西。山体南北仅有900米,东西宽不过800米,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海拔63.70米。唐代以前,长江流经清凉山西南麓,江水冲击拍打,形成悬崖峭壁。吴主孙权在此建立石头城,作为江防要塞,故又有石头城之称。所谓钟阜龙蟠、石头虎踞,这只蹲踞江岸的“老虎”即指清凉山。清凉寺的寺址就在清凉山中,是南京最悠久的古刹之一,自建寺以来,寺内建筑屡毁屡复。

《金陵梵刹志》中将“清凉寺”列入当时的32座“中刹”之列,其中记载,石头山清凉寺,在都城西请江门内,中城地。南去所统天界寺十二里。古清凉山。吴顺义中,徐温建为兴教寺。南唐改石头清凉大道场。宋太平兴国五年,改清凉广慧禅寺。后数废。国初洪武间,周王重建。改额清凉陟寺。左胁而上,为清凉台。山不甚高,而都城宫阙,仓廪历历可数,俯视大江,如环映带。台基平旷,原系南唐翠微亭旧址。今亦有亭,可登览。所领小刹,曰伽蓝庵。

其中记载,当时清凉寺的殿堂有,山门三楹,天王殿三楹,左钟楼一座,佛殿五楹,左伽蓝殿一楹,右祖师殿五楹,毗卢殿三楹,方丈八楹,僧院九房,基址二十亩,禅院三楹,厨房一楹。

《金陵梵刹志》中的“清凉寺”图上可以看见,金刚殿、天王殿、佛殿、法堂、方丈、钟楼等建筑。

寺观庙堂:清凉寺
寺观庙堂:清凉寺

寺观庙堂:清凉寺

作为南唐首刹,鼎盛时期的“清凉大道场”是金陵佛教传统文化以及地域文化的重要代表,“清凉问佛”描绘了清凉山上佛教兴盛的场景,更是流传久远的金陵四十八景之一。清代时期,除了清凉寺,清凉山还有不少佛寺庵堂,是南京信奉佛教者主要朝山进香之地。清凉山相传为地藏菩萨的驻锡之地,清凉寺每届阴历七月二十九日地藏菩萨生日前后,特别是生日当天,供香客休息的进香茶棚,从大中桥一直摆到清凉山。

据文献记载,当时每年农历七月的地藏香讯为一年中进香鼎盛时期,清凉山要大大热闹一个月。地藏香讯即为清凉山庙会,每年农历七月,赶庙会的人如潮涌。迄时,沿山路到寺庙都搭有“地藏棚”,专售香烛、太平干子等。不仅如此,清凉山周围的一些茶馆中,说书艺人也到此赶场子,另外一些杂耍、卖艺者也乘势揽客,热闹非凡。此车水马龙,人流如织的繁荣盛况,形成了金陵四十八景之一的清凉问佛,传诵至今。

寺观庙堂:清凉寺
寺观庙堂:清凉寺

寺观庙堂:清凉寺

在清凉寺的法物流通处一侧,就有一块巨幅雕刻,描绘了当年“清凉问佛”的盛况。

寺观庙堂:清凉寺
寺观庙堂:清凉寺

寺观庙堂:清凉寺

清凉寺四周景色优美,陆游的《游清凉广慧寺记》中写道,“清凉广惠寺,距城里余。据石头城,下临大江,气象甚雄,然坏于兵火。旧有德庆堂,在法堂前,堂榜乃南唐后主撮襟书,石刻尚存,而堂西徙矣。又有南唐元宗《祭悟空禅师文》……”;温庭筠的《清凉寺》云,“黄花红树谢芳蹊,宫殿参差黛巘西。诗閤晓窗藏雪岭,画堂秋水接蓝溪。松飘晚吹摐金铎,竹荫寒苔上石梯。妙迹奇名竟何在,下方烟暝草萋萋”;宋代王安石的《清凉寺白云庵》中写道:“庵云作顶峭无邻,衣月为衿静称身。木落冈峦因自献,水归洲诸得横陈”;民国时期的游览指南中就有“寺址位在清凉山的半腰,一带红墙,隐现在绿树间”的描述。

寺观庙堂:清凉寺
寺观庙堂:清凉寺

清凉寺内原藏有中主李璟的“八分书”、画龙名家董羽画的龙及书法家李霄远的草书等三件艺术珍品,被称为寺中“三绝”。

根据史料记载,南唐时清凉寺曾有两幅壁画海水图。《宣和画谱》卷九中记载,“董羽字仲翔,毗陵人,事李璟为侍诏。金陵清凉寺有羽画海水。”观音菩萨又称为海島观音,有些寺庙观音菩萨像的背后或脚下就画有海水。清凉寺的寺壁绘有海水图,正是说明南唐皇家寺院的清凉寺是普度众生的“清凉大道场”。

寺观庙堂:清凉寺
寺观庙堂:清凉寺

寺观庙堂:清凉寺

清凉寺是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法眼宗”的发源地,是法眼宗的祖庭,又为南唐金陵首刹,在佛教中的历史地位很高。

法眼宗为南唐高僧文益禅师所创,其禅学思想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和价值,影响远及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历史意义十分深远。法眼宗的法统传承,从南唐至五代期间,据《五灯会元》《传法正宗记》等资料,在文益禅师法嗣中,著名的有天台德韶、清凉泰钦、百丈道恒、净德智筠、永明道潜、永明延寿、灵隐清耸,报恩慧明、报慈行言、报恩法安、归宗策真等。

文益禅师(885年至958年),法眼宗的创宗人,俗姓鲁,浙江余杭人,七岁剃发,到新定智通院依全伟禅师出家,二十岁到越州(绍兴)开元寺受具足戒,后至明州育王寺学习律学及儒家经典。晚年受中主李璟敬重迎至金陵弘法,先居报恩院,后移清凉寺。为救“禅宗”空疏之弊,主张多读书以求“圆融”悟禅,由此创立法眼宗。著有《宗门十规论》一卷、《大法眼文益禅师语录》三卷行世。

德韶(891年至972年),唐末高僧,俗姓陈,浙江龙泉人,为法眼宗第二祖。

寺观庙堂:清凉寺

清凉寺历来是金陵著名游览胜地,历代许多名人曾来此驻足,并留下诗章。唐代的温庭筠、张祜,宋代的王安石、苏东坡、林和靖、王崿,明代的黄省曾、李东阳、王守仁,清代的高岑、吴敬梓、薛时雨等均曾有诗文吟咏。

唐代温庭筠写过《游清凉寺》诗,宋代王安石将清凉寺作为迎来送往朋友的接待休憩之地,苏轼曾写过《清凉寺阿弥陀佛赞》和《赠清凉和长老》、《次旧韵赠清凉长老》等诗文,陆游写过《游清凉广慧寺记》,明代李东阳写过《登清凉寺后台》诗,清代高岑曾绘有《金陵四十景图》,清凉寺是其中之一,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也有关于清凉寺的描写。

清凉寺名气之所以大,与南唐皇帝在这里建避暑宫是分不开的,特别是与后主李煜有着不解之缘。有诗曰:“清凉山色几芙蓉,旧是南唐避暑宫。留得翠微亭子在,水添闲话夕阳红。” 中主李璟在位时,常到清凉寺朝香礼佛;清凉寺更是后主李煜诵经拜佛常去之处,“德庆堂”避暑宫是他在寺院里修建的行宫,并经常留宿于此,每当炎热夏天来到时,便将朝中诸事搁下,携小周后在行宫里纳凉填词,从事礼佛,曾有“未能归去宿龙宫”之诗句,且“德庆堂”三字为其亲书。就是因为“其寺乃南唐主避暑处,故曰清凉,至今多竹,相传其所遗者”,清凉寺便有“清凉”之称。

成语解铃还须系铃人的典故就出自于清凉寺。北宋诗僧惠洪《林间集》中云,金陵清凉泰钦法灯禅师在众日,性豪逸,不事事,众易之,法眼独契重。眼一日问众:虎项金铃,是谁解得?众无对。法灯适至,眼举前语问,师曰:系者解得。眼曰:汝辈轻渠不得。

清凉寺开创了皇帝以国家形式支持佛教兴办放生池之先河,清凉寺的放生池,就是今天的乌龙潭。

寺观庙堂:清凉寺

清凉寺历史悠久,历经千年。1998年、2013年、2014年多次对清凉山地块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达950多平方米,基本完成清凉寺明代、清代建筑遗存的发掘。2013年和2014年的考古发掘,发现两座建筑基址,第一座是带月台式建筑平面呈字形,有主体建筑及附属建筑的月台,建筑尺度与佛殿吻合;第二期部分沿用了第一期的建筑基础。主体建筑为长方形,是《金陵梵刹志》所标示法堂位置。

寺观庙堂:清凉寺

2014年4月起,根据现存的历史资料,制定整体规划,遵循崇古遵今原则,拟将现有的殿堂作为天王殿保留,围绕还阳泉设计景观区域,后面依山而建清凉寺大殿及法眼宗纪念馆,两侧分别建东、西厢房,即恢复山门、天王殿、南唐还阳井景观、佛事广场、法眼宗纪念馆(大殿)等建筑景观,将佛教传统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寺院与园林相融入,信众与游人共分享,以体现清凉山的佛教文化、南唐时期的皇室文化和历史人文景观,只是这些都尚在期待之中……

寺观庙堂:清凉寺
寺观庙堂:清凉寺

僧问:如何是清凉家风?师云:汝到别处,但道到清凉来。

寺观庙堂:清凉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