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寺观庙堂:光宅寺

(2018-06-03 18:08:31)
标签:

光宅寺

萧衍

南朝

古石观音

玉台新咏

分类: 览金陵

 寺观庙堂:光宅寺

 

光宅寺,位于南京市秦淮区老虎头44号,始建于南朝梁天监七年(公元508年)。

寺观庙堂:光宅寺

在南京门东的居民住宅群中,隐匿着一座有千年历史的古寺“光宅寺”,寺庙隐身于幽幽深巷之中,置身在居民住宅区里,尽管知道地址是“老虎头44号”,尽管能够在地图上标出方位,但如果是没有去过的话,真的很难找到,甚至是从门前经过都不知寺在何处……

前往光宅寺,有两条行走路线可以到达。一是从长乐路沿小心桥东街经马道街、剪子巷,一直向南行走大约500米左右;二是从长乐路沿江宁路向南行走500米左右,至江宁路6号附近转入小巷向西行走。两条路线中第二条相对要容易找到一些,而第一条路线则是要有那种“不撞南墙不回头”的精神,无论面前出现什么样的道路都要径直向前走……

寺观庙堂:光宅寺

从长乐路与江宁路的交叉口,沿着江宁路向南行走,行走约500米左右,在江宁路的西侧,可以看见“江宁路6号”的门牌。

寺观庙堂:光宅寺

寺观庙堂:光宅寺

江宁路6号的围墙与北侧建筑之间,有一条东西方向的狭窄小巷。

小巷十分狭窄,大约只有两个人的宽度,两侧是一些围墙和破旧的平房或两层楼的建筑,巷道里杂乱地停放着一些自行车,使得原本狭窄的小巷显得更为拥挤。台阶上的青苔、房屋根的杂草、高低不平的小路、未经粉饰的砖墙以及摇摇欲坠的窗式空调,看上去虽不能说是残垣断壁,但的确是十分破旧了。

平日的小巷里十分冷清,显得异常清幽。但逢到农历初一、十五寺庙开门迎客的时候,小巷便会热闹起来,售卖香火的,售卖鲜花的三三两两在巷子边排成行,手上拎着各色东西的香客也络绎不绝,甚至小巷里还坐着一些乞讨的人。

寺观庙堂:光宅寺

寺观庙堂:光宅寺

小巷一侧的放屋里还居住着一些居民,小巷里、屋檐下都是各种电线,房屋的外墙显得十分陈旧,很有一种岁月的沧桑感。

寺观庙堂:光宅寺

沿着这条小巷朝西行走,走下一截台阶,顺着小巷转向南行走,再转过一个弯,一排看上去十分普通的平房,周围都是一些居民住家,中间有一扇普通的红门,房屋的四周还晾晒了一些床单及衣物,地上随意的摆放着一些塑料盆等杂物,看上去与普通民宅并无二致,这里便是光宅寺了。如果不是平房外墙的颜色是那种寺庙里独有的土黄色,真的很难将这些平房与寺庙联系起来。

寺观庙堂:光宅寺

光宅寺的门牌号码是“老虎头44-5号”。

在光宅寺门前的墙上,有一块关于“光宅寺旧址”的说明牌,上面写着:光宅寺旧址在秦淮区老虎头44号,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光宅寺又名慧光寺,本为梁武帝萧衍故宅,梁天监六年(507),萧衍舍宅为寺。云光法师曾于寺中讲《法华经》。北宋治平二年(1065),移建江宁牛首山境内的花岩山之中。萧梁光宅寺旧址与周处读书台及清代著名戏剧理论家李渔的芥子园相邻,前为赤石矶,后为白鹭洲,乃人文胜地。

寺观庙堂:光宅寺

寺庙门口的另一侧墙上张贴着香客进香的注意事项以及文明进香的宣传内容,这里的寺庙名称写的是“南京古石观音(光宅寺)”。在进入寺庙小巷一侧的围墙上,有着玻璃橱窗的宣传栏,上面也张贴着一些关于观音菩萨介绍、印光大师开示以及文明进香的宣传文字。

在这些介绍文字中都说到,光宅寺地处南京市中心,来寺香客较多,每逢初一、十五、佛菩萨圣诞,更是人流如潮、香火萦绕,因此“佛弟子敬香礼佛,香不在多少高大,而在人心至诚,诚心礼佛,只要具足心香一瓣,即能普熏法界”,凡有所愿,皆蒙感应。

其实,光宅寺不容易找到的原因,一是因为寺庙实在太小,大殿和院落加起来不过一百多平方米,且深藏深巷;二是寺庙并非每日开门,只有在农历的每月初一和十五两天以及佛教的重要日子时才会开门迎客,平时里都是庙门闭锁,但逢到寺庙开门之日,都有来自四面八方的市民来到这里,香火甚旺。

寺观庙堂:光宅寺

寺庙虽然很小,但格局不能小。说起来也可以算是“三进”的格局。

寺庙门的门框较低,估计个子稍高一些的人可能要低头才能进入,进门处是一个仅能站几个人的小前堂,迎面的墙上贴着一张写着“请香”两个大字的红纸,纸张的颜色已经褪去,下面沿墙摆着一张案台,上面放着佛像和一些摆放整齐的香烛,旁边有一只功德箱,进门取香,心愿随意。

寺观庙堂:光宅寺

在前堂的一侧是一扇门,在门侧的墙壁上,嵌着“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匾,19828月,光宅寺被列入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寺观庙堂:光宅寺

前堂侧门的门框依旧较低,门上还有门檐。穿过前堂的侧门,便是一个露天的院子,这算是寺庙的第二进了。

寺观庙堂:光宅寺

院子看上去显得不够宽敞,进入小院,可以看见院落左侧围墙处有一块巨石,巨石应该是山体的一部分,院落的围墙依靠着山体。巨石前面是一个砖石水泥砌成的香案,上面有铁皮香亭,案上有香炉及贡品,供奉着佛像,香案的旁边有一个很大的两层宝塔形状的鼎形香炉,香炉看上去已经锈迹斑斑,香炉的下方上刻写有篆体的“古石观音”四个字,

院落中还有一个香火池,香客们可以在这里点燃手中的香烛,两手持香,置于额间,站立院中,向四方祭拜。拜佛完毕之后将香烛投入香炉之中,整个院落中弥漫着浓浓的香烛气,狭窄院子里的来来往往的香客络绎不绝,阵阵青烟从这里缓缓盘旋上升……

寺观庙堂:光宅寺

寺观庙堂:光宅寺

院落中各处都摆放着菩萨的塑像,或许是因为空间狭小的原因,院落的一角还有做饭用的案板、碗橱以及洗涮的水池等。

寺观庙堂:光宅寺

高高的围墙外一片绿色盎然的景色,围墙上有着一个大大的金色“佛”字,上方是“南无阿弥陀佛”,院落上方挂满了有着各种颜色的佛旗,在香火萦绕之中随风飘荡……

寺观庙堂:光宅寺

寺观庙堂:光宅寺

寺庙院落的内侧有两扇门,其中一间便是寺庙的大殿,门额上方镶有写着古石观音字样的石匾。

寺观庙堂:光宅寺

另一扇门内看上去有点像是寺庙中的客堂,里面悬挂着观音菩萨的画像,案台上摆放着各色鲜花及贡品。

寺观庙堂:光宅寺

寺庙的大殿依然很小,门框依旧很低,但整个殿梁却比普通的民房高出一截,殿内雕梁画栋,屋顶有采光口,以保证室内的光线。

似乎与其他的大殿有些点不同,进入殿门后正对的是一尊弥勒佛菩萨雕像,前面摆着一些蒲团,再转过去才是位于大殿正中的观音像。

在弥勒佛雕像的后面也有一块巨大的石头,应该和院落里的巨石一样都是山体的一部分,岩石相对于院落的围墙及大殿更高,大殿是建造在山体岩石的边上,并将岩石的一部分包含其中。关于光宅寺院落和大殿中的巨石,传说这就是从远方运来为了镇住“郗氏窟”那块岩石,岩石下面就是郗氏当年的投身之井。

寺观庙堂:光宅寺

寺观庙堂:光宅寺

在大殿的一角,有一座大钟,钟上刻有“金陵古石观音”的字样,大钟下也设有供桌,上面摆放着佛像以及各色贡品。

寺观庙堂:光宅寺

在大殿内的墙壁上,张贴着关于光宅寺的简介以及“佛学警示人生”等宣传文字,其中简介中提到:古石观音寺,原名光宅寺,始建于南朝梁大通元年(527年)。梁武帝萧衍出生后就在此生活,梁武帝信奉佛教,称帝后就把这座老宅改建为寺庙。光宅寺是南朝时代四百八十寺中的大寺庙之一。闻名的南朝石刻已有着1500多年的历史,南朝光宅寺的建筑早已无存,乾隆六十四年(1799年)在废墟中又重建起来。2002年以后,在人民政府鼎力扶持及众佛教弟子竭力同心数年间,重建殿堂,依样复原,经像法物,耀眼生辉。昔日之胜,今乃重现。

墙壁上还张贴有“回向偈”,“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念佛绝不是为了求功名、求富贵等利益,而是为了拯救世间众生脱离苦海啊。

大殿的角落里还有一个解签处,时常也有不少人在此等候解签。因为场地有些小,不少香客都要排队等候跪拜。

据说光宅寺里平时没有住持,全靠居士们进行管理。逢到寺庙开门迎客之日,居士们穿着黄马夹,戴着红袖章,在此维持秩序,扫地庭院,整理香灰,摆放贡品……

寺观庙堂:光宅寺

一般寺庙的佛像大都是立在地势较高的地方,光宅寺却是例外,大殿的正中,观音像坐在一个沉于地下的石窟之中,四周灯光明亮,金光闪闪,特别显眼。这里的地势可能比前院的还要低一些,据说是因为石观音原来是放置在大殿里面的一口深井之上。

石窟上书有“梵音洞”三个字,正中为观音像,因为被案台遮挡着,只能看到观音像的上部。这里供奉的石观音是在天然花岗岩基础上雕刻的,佛像背依岩石面坐,身披霞帔,面部贴金,庄重安详。

“梵音洞”前的案台上摆放着香炉、香烛以及鲜花,还有各色水果、寿面等贡品,案前是功德箱和一些供香客们跪拜的蒲团。

寺观庙堂:光宅寺

大殿四周的墙上都挂满了感谢观音显灵、救苦救难的锦旗和铜牌,上面都是写着“有求必应”、“功德无量”、“心想事成”、“感恩佛祖”这样的文字,看来这里的确是香火旺盛。佛光普照,有求必应啊!

寺观庙堂:光宅寺

这座具有千年历史的隐匿在民居之中的寺庙“光宅寺”始建于南朝梁天监元年(502年),一说天监三年(504年),一说天监六年(507年),一说天监七年(508年),一说大通元年(527年),具体的年份并没有准确的说法,但都是在南朝梁武帝时期,梁武帝捐出自己的出生地故宅而建起的。相传,寺成之时,寺内供奉的观音像,连续放光七日,因此而得名为“光宅寺”。

萧衍做了皇帝以后,将同夏里三桥篱门侧之故里舍为寺庙。同夏里,六朝古里,亦写作桐下里,是指秦淮河岸一带,三桥、三桥篱门、白杨巷等都在同夏里的范围之内。

当时寺庙的庙宇宏伟,是城里的大寺之一。梁武帝曾将佛学大师僧祐(445年至518年)所造高达一丈八尺的无量寿佛佛像供奉于此。且诏镌金像花跌,命周兴嗣等著名文人各制寺碑,并先后有梁朝云光法师、陈朝智者大师等高僧大德在这里讲经弘法。

隋唐以后,光宅寺日渐荒废。南唐保大年间仅存地数亩,更名法光寺。北宋时寺僧募资重修,正殿依岩而筑,塑佛像十六尊,改称鹿苑寺。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頫及管仲姬曾在寺内画观音大士像,将之刻石成像。

明代永乐年间,西域回光大师以修建大报恩寺的余款重修此寺,更名回光寺。据《金陵梵刹志》记述:当时寺庙基址五十丈,寺内建筑有山门一座,金刚殿一楹,右关圣殿三楹,右大悲殿五楹,右天妃殿一楹,正殿三楹,左五显殿三槛,伽蓝殿一楹,右玄帝殿三楹,祖师殿一楹,藏经阁三槛,左观音殿三槛,右地藏殿三楹,另有禅堂六槛及僧院四房。明神宗万历元年(1573年)重修,并立碑记事。此后几经战乱,名寺复成废墟。

清代乾隆四十六年(1782年)。一位游方和尚偶然在废墟中掘得一尊石观音像,即设法重建寺庙,以“石观音寺”为名。直至现在。现存正殿一座,后堂一座。寺内仅有一尊孤立的石观音像,置于一口深井之畔。

现在的这座光宅寺,则是自1980年后,历经几次修复而成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期间被居民居住,也曾遭到一定程度的损坏。2002年以后,又重建殿堂,依样复原。

修复后的光宅寺,大殿、后堂和院落加起来不过一百多平方米,平时置身在仅有两人宽的小巷深处,一扇普通的红门,如同普通民居,很难被人发现,但每到农历初一和十五开门迎客时,却能吸引来自四面八方的信众前来……

寺观庙堂:光宅寺

寺观庙堂:光宅寺

寺观庙堂:光宅寺

在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南京坐标地图《江宁府城图》和1910年的《南京全图》上,都可以看见光宅寺的位置,标记为“石观音”,这一地区还有“古周处台”、“仙坛”等,其中1910年的《南京全图》上还可以看出此处为一小山丘。

寺观庙堂:光宅寺

寺观庙堂:光宅寺

中国佛教在传播发展中,以皇帝为主的中央集权,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但像梁武帝这样在最高的执政位上,花如此气力来推广、研究佛教,对中国佛教影响之大或许是历史上独一无二的。

梁武帝萧衍,南北朝时期梁朝的建立者(公元502年至549年在位)。南朝齐国后期,皇帝昏庸,被一些权臣所左右政治,国家混乱。在这种情况下,当时作为齐国将士的梁武帝,从湖北襄阳起兵,一举推翻了齐国王朝,建立了梁。梁武帝即位后,连续四十年国家安定,他对江南经济文化的发展做了很大贡献。南朝时期,梁国的佛教发展最为繁盛。到了梁武帝晚年,因为各种原因,包括民族矛盾问题、处置国事不当、侯景之乱等,加速了梁的灭亡。

梁武帝是位儒者,因为地理环境的关系,他还曾经信奉道教。即位以后,梁武帝下诏令带动大家信奉佛教,不信道教。他本人不仅信奉佛教,而且因为他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对道教也有研究,所以他研究佛教有着别人所没有的积累或长处。后来的隋唐八大宗派、大乘经典的两大理论,就是从梁武帝时代奠定了基础。

梁武帝为什么要捐出自己的故宅建立寺庙呢?这就源于他笃信佛教并想“以佛化治国”。

开国之前的梁武帝,文才武略兼备。文的方面,他“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备闲,棋登逸品,阴阳纬候,卜筮占决,并悉称善……草隶尺牍,骑射弓马,莫不奇妙”,但登基之后的梁武帝,却在励精图治,勤政廉政,取得显著政绩的同时,不但猜忌、轻慢一些开国功臣,而且一再姑息纵容那些胡作非为的皇亲国戚们。但这些皇亲国戚不但没有收敛,反倒变本加厉更加肆无忌惮,而使梁武帝倍感失望。后人据此分析,梁朝初建时,梁武帝信奉道教,重视儒家思想,但几年以后却改宗并笃信佛教,这其中的原因大概有两个:一是汉末已降,天灾时起,战乱频仍,民不聊生,传统儒学名教解体,君士避世弃儒,趋附老庄“以无为本”思想;而当时的东传佛教,经众多高僧融合了儒家和道家语言,思想来译经弘法,因此得以迅速被士大夫阶层接受,并逐渐由少数人扩展到多数人,由上层遍及民间,进而导致当时宗教界的一个重要现象就是众多的道教信徒改宗佛教。二是梁武帝是个典型的文人皇帝,他的文人性格可能是他看破红尘,改宗佛教的一个主要原因。

梁武帝改宗佛教后,推行了许多影响重大的弘扬佛法的举措:广建佛寺,译经讲经,四次舍身入寺等等,而捐出自己故宅建造光宅寺,只是其中之一。

寺观庙堂:光宅寺 

光宅寺内的这尊“石观音”,一是说有记载称,元代画家赵孟頫及管仲姬曾在寺内画观音大士像,并将此刻成石像;二就是称原来寺中大殿下有一口井,井中有蛟龙害人,年年引发大水,后来在井上供奉石观音雕像将其镇住。

相传梁武帝皇后郗氏生性妒忌,残害后宫,后因亵渎圣僧宝志大师,遭到梁武帝的当众训斥,羞愤难忍而投井自尽,化为蟒蛇,托梦给武帝。梁武帝为郗氏之死十分追悔悼念,寝食不安,遂亲撰《梁皇宝忏》,册封郗氏为龙天女,并依郗氏相貌雕石观音像置于井上。光宅寺内之井又称“郗氏窟”;光宅寺所在地,民间至今仍称呼为“蟒蛇仓”或“回龙里”。而“蟒蛇仓”这一地名在清代《同治上江两县志》以及《明代南京城图》等史籍资料的图中均有此名,即位于现在的秦淮区江宁路南端西侧。

寺观庙堂:光宅寺

至于那位清代和尚在废墟中掘得的石观音像,是赵孟頫所刻石像呢?还是梁武帝所雕石像呢?已经失据无考了。今天在梵音洞,已经看不到井,也许在香案之下还有那口井的遗迹……

梁朝才女刘令娴曾经这样描写光宅寺:“长廊欣目送,广殿悦逢迎。何当曲房里,幽隐无人声。” 诗歌语言清新,风格流丽,虽说这是一首情诗,却也写出了光宅寺当时虽置身民居,却错落幽深、静闹相宜的情景,在空灵的虚幻中,赋予了人们广阔的遐想空间。这首诗收录在《玉台新咏》中,而《玉台新咏》,则是南朝梁陈时期编纂的,汇集了不少两汉魏晋南北朝古典诗歌精华的一部诗歌总集,因其代表了当时文学思潮的主流。

关于光宅寺,很多文人都有诗词佳作。如北宋时的王安石的《光宅寺》,“翛然光宅淮之阴,扶舆独来止中林。千秋钟梵已变响,十亩桑竹空成阴。昔人倨堂有妙理,高座翳绕天花深。红葵紫苋复满眼,往事无迹难追寻。”和《光宅》“今知光宅寺,牛首正当门。台殿金碧毁,丘墟桑竹繁。萧萧新犊卧,冉冉暮鸦翻。回首千岁梦,雨花何足言。” 梁简文帝的《游光宅寺诗应令诗》,“陪游入旧丰,云气郁青葱。紫陌垂青柳,轻槐拂慧风。八泉光绮树,四柱暧临空。翠网随烟碧,丹花共日红。方欣大云溥,慈波流净宫。”等等。

离开光宅寺,再转到光宅寺的西侧,经周处读书台登上四面边上的小山,这里可以看见绿荫丛中寺庙错落的屋顶以及缕缕升起的烟雾……

寺观庙堂:光宅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