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拾遗:崇正书院遗址

标签:
崇正书院清凉山耿定向小九华寺遗址 |
分类: 览金陵 |
金陵拾遗:崇正书院遗址
崇正书院遗址位于南京市鼓楼区清凉山东麓的半山坡上。
崇正书院创建于明代嘉靖41年(1562年),创建者为时任南京督学御史的耿定向,取名“崇正”,其意是推崇正统的儒家学说;明万历年之后随着耿定向的失势书院也逐渐废弃,后由其学生焦竑改建为纪念耿定向的耿公祠;清代初期时公祠损坏,后曾称之为“云巢庵”,为佛教活动场所。乾隆中期庵毁于火;清代乾隆嘉庆年间(1796年前后),由僧人展西加以修饰,又复称崇正书院,并修筑一座新楼,名为“江光一线阁”;清代咸丰期间(1851年)毁于太平天国战乱;清代同治4年(1865年)僧人可曾修复,更名小九华寺,供奉地藏王菩萨,有地藏殿、灵官殿等建筑。相传地藏王肉身在此坐禅,每届农历七月,香火旺盛,尤以7月29日地藏王生日为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时寺院破败;现存建筑为1980年至1982年期间重新修建,由三进殿堂(轩厅、过堂和大殿)和第二进院内西侧的江光一线阁等组成。
沿广州路来到清凉山公园的南门,公园大门为牌坊式三拱门,中门之上“清凉山”三字为扫叶楼主龚贤所书。
进入清凉山公园大门,右侧的有一条登山台阶小道,从这里拾级而上,便可以到达崇正书院遗址。
在道口侧竖立有指示牌,提示着前往书院的行进方向,同时在登山台阶道一侧的树丛之中,立有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上面写着“崇正书院遗址”几个字,“崇正书院遗址”在2006年6月10日列入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这条登山台阶小道虽然只有一百多级台阶、百来米长,但在登山道的两侧的石台上,摆放着一些形似吉祥动物的巨石,如凤凰、麒麟、龟等。
沿着这条登山台阶道蜿蜒向上,转过两个弯,便能看到一处不大的平台,这是崇正书院遗址前的一个小广场,广场四周苍松翠柏、青竹腊梅,一大一小两座山石盆景点缀院前,两尊石狮分列两侧。广场正前方数十级台阶之上,是崇正书院的正门。
小广场的一侧竖立着有关崇正书院介绍的说明牌,上面写着:崇正书院介绍,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7年),督学御史耿定向在清凉山建立书院,取名“崇正”,取文天祥“天地有正气”之意。其后由学生焦竑(明代南京第一位状元)等改建为祠,以纪念耿定向。清乾嘉年间(1796年前后),僧人展西加以修饰,又复称崇正书院,并筑一新楼,名“江光一线阁”。1980年,南京市政府拨款重修崇正书院,由东南大学著名建筑专家杨廷宝亲自指导重建崇正书院,历时两年竣工。2006年,崇正书院列入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对外开放。
只是说明牌上的文字几经更换,内容也随着管理者的变化而变更。
广场北侧的台阶之上,白色的墙,黛色的瓦,黑色的门,红褐色的门楣和立柱,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整个建筑显得十分庄严肃穆。
正门上方挂着一块木匾,上书五个大字“古崇正书院”,门的两旁的悬挂着一些机构的铭牌,门两侧的立柱上分别有两幅对联,“崇丘万物儒为道,正气千秋乐即诗”、“清凉读书共襄中国梦,崇正讲学同赞神州兴”。
据说前一幅对联由古文诗词专家许结先生撰文,书法家言恭达先生题写。该联的上句出自诗经小雅之《崇丘》序,崇丘意为高山,也喻孔丘,儒道的高山仰止;下联因“崇正书院”取意自文天祥的《正气歌》,因乐经亡佚,后以诗代乐教。十四字的对联将崇正书院的来源、定位以及孔孟的儒、老庄的道,乐与诗之间的关联等一一概括。
崇正书院,坐北朝南,依山势分为三进,纵深162米,宽70米,占地面积1134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约1350多平方米,规模恢宏。共有三个大殿,一栋楼阁,两个曲廊和三座庭院。崇正书院古朴典雅,布局严谨,与周边景区的景色交融汇合于一体。
进入崇正书院的正门,便是一殿。殿内是一间书斋,书架上摆放着各色图书。
穿过一殿是一个小庭院,院内青草茵茵,绿树苍翠,石板小道,古朴石灯,衬托着白墙青瓦,别有情调。
庭院宽约三十余米,深十余米,呈扁方形,于东西两廊之间形成一个对称、封闭式的向心庭院。庭院构成两层空间,台上铺设方青石地面、左右各立有石灯一对,台下环植松、桂、山茶等花木,使得庭院显得庄重、安静,空间封闭而又开阔。
穿过小庭院,在登上几级台阶,便是二殿。二殿的大厅约有120平方米,两侧为东西厢房,分别为“文轩馆”和“国学馆”,面积约50平方米。
崇正书院的一殿和二殿之间有曲廊相连接,从一殿的两侧可以经过曲廊通向二殿。廊壁墙上开各式花窗,曲廊的一侧用玻璃封闭,透过玻璃可以看见园中香花遍植,绿意盎然。
两侧曲廊的廊宽约2.40米,较宽于一般古代园林回廊的尺度,廊柱以混凝管柱替代,其外径为15厘米,廊内侧置放用混凝土预制件组成的吴王靠椅,供人们逗留小憩。廊外侧筑墙,以分隔内外,墙面配以各式纹样窗户,使庭院似隔非隔,透过花窗,内外景色交融,形成虚实对比。曲廊地处山坡,随着坡度逐层升高,构成多变的空间格局。
曲廊内随意陈设着一些书柜、小桌和圆椅,书柜上散落着各色书籍,小桌上摆放着茶具和装饰物,廊中悬挂着黄色的宫灯,看起来十分典雅有趣。
曲廊的墙壁上嵌有一些石碑,其中东侧曲廊的廊壁上嵌有三块石碑,分别是清代姚鼐撰写、沙曼翁书写的《游故崇正书院记》、元代萨都剌撰写、徐邦达书的《念如娇·登石头城》和清代嘉庆24年《泛槎图》中的“石城蚤发”图;西侧曲廊的廊壁上也嵌有三块石碑,分别是吴白陶撰并书写的《重建古崇正书院记》、萧娴书写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以及清代康熙年间《金陵名胜图》中“清凉山”图。
根据石刻上的文字,这些石刻大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时期所刻。虽然年代并不久远,但石刻上的文字和图案看起来已经不是十分清晰。
在清代康熙年间《金陵名胜图》中的“清凉山”石刻图中可以看到山势雄伟,临江屹立,江面船帆点点,山中树木茂盛,城墙蜿蜒曲折。在山峦之中,有扫叶楼、清凉寺、翠微亭以及小九华等建筑,其中的“小九华”应该就是崇正书院了。从图上看,当时的崇正书院是三进布局,且第二、三进之间两侧都有一些建筑。
戏剧家吴白陶先生(1906-1992)撰写的《重建古崇正书院记》为1981年所作,其中描述崇正书院为“人殿盘桓,则可浏览各种陈列品,凡祖国灿烂文化遗产之于金陵有渊源者,亦皆琳琅满目,令人向往”,可见崇正书院中的陈列品之多。
《重建古崇正书院记》石刻繁体竖排,文字优美,全文如下:清凉山东麓原有崇正书院,为明嘉靖中督学御使耿定向所建讲学处,清季俗僧据之假小九华之名以招徕香客者久矣。今恢复书院使人民大众多一游览研习之处,此诚善策也。一九八零二月兴工次年终落成。设计者为南京工学院杨廷宝教授及建筑研究所杨德安赖聚奎等同志斟酌古今布置和雅依山建殿三重阶而升层各异趣,广厦明窗既便休憩,池亭花石更足流连,实兼庙堂园林之胜。焉登最高处则钟阜晴云澄江静练等天然佳景与通衢万绿涌现,高楼等新生气象莫不奔赴眼底汇为壮观。入殿盘桓则可以浏览各种陈列品凡祖国璀璨文化遗产之于金陵有渊源者亦皆琳琅满目令人向往。如此则重修斯院实欲游人饱览江山缅怀先哲激起爱国热情从事当前建设,岂仅以修复古迹为宗旨哉?一九八一年十二月吴白匋撰并书邵家琪刻石。
清代著名散文家姚鼐(1731~1815)在乾隆55年(1790年)至嘉靖5年(1800年)、嘉庆10年(1805年)至嘉庆20年(1815年),先后在江宁主讲钟山书院长达二十年,而故崇正书院附近的清凉山巅翠微亭则是其经常去的地方,姚鼐对崇正书院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及风物景色等都十分熟悉,姚鼐的《游故崇正书院记》一文写出了书院的历史变迁,记载了从东汉建安17年(212年)孙权筑石头城以来,经过南唐到明清十五六个实际的沧桑巨变。对崇正书院的描写,既给人以丰富的人文历史知识,又给人一种清新、自然、质朴的美感。只是现在无论是“窈然幽静”的近景,还是“树隙大江横带,明灭其间”的动景,都看不见了。
石刻《游古崇正书院记》内容如下:
《游故崇正书院记》姚鼐撰沙曼翁书
江宁城西,倚山因其势作石头城,今古城尽变而石头之一面不改也。石头城内清凉山巅有翠微亭,南唐暑风亭址也。亭下稍西有僧寺,南唐所谓清凉寺也。寺之左,明户部尚书耿定向为御史督南畿学时,建崇正书院于此。迄于张江陵柄国,毁书院,江宁诸生改为祠以祀定向。至国朝祠亦颓敝矣。今释展西居之,修饬其祠宇具完,因建前后屋以奉佛,居僧而俗犹因故名,呼曰崇正书院。其前有竹轩,窈然幽静,可以忘暑。后倚山作小室丈许,启窗西向,则万树交翳,树隙大江横带,明灭其间,为登眺之胜。余来江宁,每徘徊翠微亭畔,四望旷邈,辄回憩其室,展西亦喜客来,具茗饮相对。今年,余与太仓金麓村钱塘叶心耕至者再矣。展西欲余有记,因书以遗后来游者,俾有存焉。
其他的几幅石刻分别为元代诗人萨都剌(1272年-1355年)撰、徐邦达书的《念如娇·登石头城》、萧娴书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和清代《泛槎图》中的“石城蚤发”图等。
走出第二进的二殿,可以看到迎面台阶之上有一面石墙,上面镌刻杨廷宝先生题写的“清凉胜境”四个字。
1980年,南京市政府重修崇正书院,由当时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建筑专家杨廷宝先生亲自指导设计方案,历时两年竣工。重修崇正书院的建筑样式是按照明朝最初形制分为三进:“进门左为监院公馆,右为乡绅公社,再进为讲堂,东西有学舍30间环之”。
根据当时设计资料记载,崇正书院地处半山冈阜,东西窄,南北长,设计方案结合由低渐高的特定地形,因地制宜,采用厅堂、庭院布置,层层向纵深展开,勾划出一组轴线贯串、层次丰富、具有传统特色的庭院建筑群。整个书院共有三进,正门面南居中,前厅宽五间,明间前架卷棚门廊,厅前石级二层,建筑高爽,前铺小广场,置石狮一对;二进中厅,宽七间,左右有廊屋与中庭相连,中有堂屋三间,梁架木柱利用原有旧料改建,东西两次屋有前廊,廊下挂落、朱栏、花槅扇、和合窗,素瓦粉墙,整组建筑运用南方民居式样,外观朴实明净厅内方砖落地,立帖梁架,陈设屏风、宫灯、明式案几,缀以梅桩、水石盆景等;中厅是前后庭院景色的观赏点,设计时其前后檐墙采用通片支摘式玻璃门窗,使厅堂和庭院的空间相互衔接、流通,庭院景色前后渗透,相互补充;三进大厅原为“大雄宝殿”,改建时将其由原址上移十余米,增加大厅前的空间尺度。
绕过刻有“清凉胜境”的石墙,登上几级台阶,眼前豁然开朗,这里便是中庭。整个中庭宽约三十余米,而深则达到五十米以上,布局自然、开敞。纵向地面,随坡截成三层,一层一个空间,一层一个景色。
中庭的西侧是“江光一线阁”。该建筑据说是始建于清代的乾隆嘉庆年间,由僧人展西加以修缮时新建,今圮。
现在的“江光一线阁”为一座两层楼的建筑,一楼大厅50平米,二楼70平米。二楼的门楣上悬挂着牌匾,上有“江光一线阁”五个大字,为刘海粟先生题写。一楼门前有一幅对联,“高阁豁吟眸一线江光思万里,天风展怀抱九州胜景喜无边”。
中庭的东侧为一组山水小景,亭台峰峦,若隐若现。
凉亭为正六边形,亭底高出地面约1.50米,亭前有半月形水池。亭子处于山水之间,三面环石临水,亭柱、靠椅亦为预制混凝土件组合,卵石铺地,挂落、藻井、亭顶脊戗做工细致,色彩朴素,为赏景休憩之地。
山水小景顺坡地长向凿池分为四级,由高渐低,层层衔接。水面有大小,池岸多曲折,中间架平桥,水深约有80厘米,池周叠石,多折皱洞壑,池后叠石,利用湖石多变的姿态和丰富的涡洞、皴纹及石色,结合地形构筑一峰突起,连冈短堑,高处立主峰、峰顶高出院墙,峰下藏洞;侧有石级蹬道,曲折幽邃,顺坡而下,似续不续;环池立峭壁,水中点步石。布局自然,层次分明,山形为一整体。
绕过小峰,沿墙边花径而上,忽而登山,忽而径水,移步换景,虽咫尺之地,数步之遥,景物却变化万千。渡过石桥,登上小亭,可倚栏俯视水面浮光,透过柱间画框,静观厅堂、茶阁。出亭之后,越山穿洞,一明一暗,迂回盘旋,又是一番情景。
中庭北侧为三殿“崇正讲堂”,也就是正殿。正殿的大厅约140平方米,正中为崇正大礼堂,左右分布接待厅、休息厅、会谈室、茶水间等。
登阶而上,是一个长方形水池,为许愿池,绕池而上,便是第三进大殿。
三殿居高临下,四周古木参天,栏下泉水潺潺,环境十分宜人。放眼周围,树木一片苍翠,抬头远望,景色尽收眼底。
三殿面阔五间,高约6米、宽21米,进深12.8米,厅堂单檐歇山顶,明窗灰瓦,飞檐翘角,梁脊高耸,气势恢弘,前有卷棚敞轩,一式落地长窗,厅前绕以石栏望柱,形态稳重端庄,阶下一方清池,内养观赏红鲤,三面长条石凳,后壁饰以三座石雕龙头,泉水自龙口喷出,情景生动有趣。
进入三殿大厅,灯火通明,正中写着“崇正讲堂”四个大字。
三殿东西两侧的墙面上绘制四幅巨型壁画,每幅高6米,宽3米,运笔雄浑而苍秀。壁画以金陵四景为名,分别再现了金陵春牛首、夏钟山、秋栖霞、冬石城之四季景色。
在三殿的旁边,有一株银杏,被列入南京市的古树名木名录,编号776,树龄为150年左右。
三殿四周的庭院十分静谧,一角小院、一片粉墙或一席铺地,既分隔环境,又围作院中对景,院落的一隔一围,墙上的一式漏窗,随坡地起伏,应地势变化,使得景色空灵幽远。
崇正书院的前庭聚气、宁静,中庭开敞、流动,殿堂依山而建,园中香花遍植、绿树掩映、显得古雅清静,假山怪石、水池凉亭、曲廊相连、花墙漏窗,这些建筑风格都充分体现了传统江南园林雅致的庭院特色。
崇正书院在北侧和东侧各有一个侧门。
提及崇正书院,与两位历史人物有关,耿定向和焦竑。
耿定向(1524~约1596年),字在伦,号楚侗,一字天台,湖广黄州府黄安县人(今湖北红安县)。嘉靖35年(1556年)进士,授职为行人,升任御史。历任刑部的左、右侍郎,南京右都御史。著有《冰玉堂语录》、《硕辅宝鉴要览》、《耿子庸言》、《耿天台文集》等。去世后,朝廷追赠太子少保,谥号“恭简”。
焦竑(1540-1620年),字弱侯,号漪园、澹园,生于江宁(今南京),祖籍山东日照,祖上寓居南京,耿定向的学生。明神宗万历17年(1589年)会试北京,得中一甲第一名进士(状元),官为翰林院修撰,后曾任南京司业。焦竑著作甚丰,有《澹园集》、《焦氏笔乘》、《焦氏类林》、《国朝献徵录》、《国史经籍志》、《老子翼》、《庄子翼》等。
历史上的崇正书院,位于清凉山公园内东侧岗埠上。其始建于明嘉靖年间,由明代户部尚书耿定向兴建。
耿定向在南京任督学时,见清凉山环境清幽,于是选址,依山就势,筑殿堂三进,题名“崇正书院”。其名称意取自南宋丞相文天祥的“天地有正气”之句,又有推崇正传儒学之意。书院建成以后,即令南京所属十四府选拔优秀诸生来书院学习,耿定向亲自主讲,当时的崇正书院一时间成为江南儒学的中心书院,江南大儒李贽、汤显祖、徐光启、方苞等都曾先后在此讲学。其学生焦竑管理书院的日常工作,以后焦竑考中了状元。隆庆及万历年间,耿定向失势,崇正书院也逐渐废弃。耿定向去世后,焦竑为了追悼先师,将书院改为祠堂,并题记“耿天台先生进学处”。
之后,祠堂一度改为“云巢庵”,乾隆年间不慎失火烧毁,僧人展西募资修复,并增筑“江天一线阁”、禅房等建筑,修复完成后恢复“崇正书院”原名,实际上作为佛事活动场所,清代咸丰年间,太平天国与清军鏖战,崇正书院再次毁于战火。直到同治年间,佛家又在崇正书院旧址上建成地藏殿,并改名为小九华寺,每年的农历七月二十九日传说中地藏王的诞辰日,大批虔诚朝拜者都会涌到清凉山进香,晚清时期,清凉山成为南京的佛教圣地,香火十分旺盛。小九华寺香火一直延续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历史上的崇正书院,是明清两代江南最大的书院。书院在学术上属“心学”系统,王阳明是明代“心学”的代表人物。今日的书院,会焕发出新的生机成为一所真正的书院吗?
“崇本正源,静心修身”,书院闹中取静,四周郁郁葱葱,的确是静心修身的极佳去处。沿着山边小道,看着书院的白墙黛瓦,别有一番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