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崔允漷教授《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改革

(2019-01-21 11:07:26)
标签:

教育

分类: 杂谈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听崔允漷教授《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改革》讲座有感


上杭县溪口中心小学   杨晓松

 

在有幸参加2017“梦想好课堂”全国优质梦想课程展评活动全国赛中,除了观摩来自全国各地选手的精彩赛课外,还有一个更大的收获,是聆听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崔允漷教授所作的《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改革》讲座。在近两个小时的时间里,崔允漷教授重点谈了三个问题:一、学科核心素养是什么;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三、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与评价。

崔允漷教授的讲座让人醍醐灌顶,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下面,我梳理本次的讲座内容。

 一、知识、技能、能力与素养之关系

先了解、明确“学科核心素养”。曾经的深奥问题,在崔允漷教授的阐述下,一目了然。

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崔允漷教授指出,是学科教育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中的独特贡献,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本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察。

学科有核心素养吗?学科自身没有核心素养。那“学科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通过本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察这样的核心素养。

这里,关于“学科核心素养”指出三点: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即是德、智、体、美德全面发展;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十八大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人民教育》指出,教育不能填满学生生活的空间,要留有闲暇。因为学校教育绝不是给人生画上句号,而是给人生准备好必要的。更新知识观念是一种世界趋势。国际上多数国家、地区与国际组织都认为,以个人发展和终身学习为主体的核心素养模型,应该取代以学科知识结构为核心的传统课程标准体系;三、发展素质教育。

本世纪初,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率先提出了核心素养结构模型。它要解决的问题是:21世纪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才能成功地融入未来社会,才能在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2015年3月30,我国在正式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这份文件中也提出了要加快“核心素养体系建设。核心素养体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成为下一步深化工作的关键因素和未来基础教育改革的灵魂。

不同于一般意义的素养概念,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那知识、技能、能力和素养之间有什么关系?崔允漷教授用了一个十分形象生动的比喻来阐述它们之间的关系。他说,这些关系就像学车一样。学习交通规则就是知识层面,而移库就是技能层面,有了知识与技能,还不能形成能力,必须有个情境,比如路考,在真实的环境中将知识、技能在情境中运用,才能获得能力。有了能力,是不是就是有素养,或者说,能力越高,素养就越高?这是未必的。驾驶的素养,体现在安全驾驶,这是关键能力;体现在礼貌行车,这是必备品格;体现在尊重生命,这是价值观念。当一个人能力具备的情况下,得从安全驾驶、礼貌行车和尊重生命三个层面上进行反思,看看是否做到了这些,有,则素养高,反之亦然。

这理,在教育教学上也是一样的。我们的教学实践,就是把知识和技能在课堂这样的情境中运用,运用强,就形成学习的能力、教学的能力。能力形成了,但还得反思,善于反思,不停的反思,如是否体现学科教学培养的关键能力(语文学科的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科学学科的观察、实验、研究的能力、数学学科的逻辑思维能力等),是否在学科教学后让学生培养必备品格,是否在学科教学后让学生形成尊重科学等价值观念。

二、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与评价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用通俗的话说,就是教书+育人。教书,是所有上课教师都在做的事情,但育人,就不是如此了。崔允漷教授指出,学科育人目标的升级,由1952年提出的“双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到2001年提出的“三维目标”,再到2016年提出的“学科核心素养”,它们之间的升级关系,就是从最初叫的“剃头”到后来叫的“理发”再到现在叫的“美发”一样的关系。不是现在“美发”了,就不要“剃头”了,而是理发护发的二合一,是一种升级。同理,不是现在提倡“学科核心素养”,就不要“双基”了,而是在“双基”的基础上通过学科学习,逐步形成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察。这是提升和进步。

我是一名有着近20年教龄的教师,用崔允漷教授的话说,是重复了17年工作的教师。为甚?因为我(或者我们)还在做还在想的是怎么教,即写教案的形式体现。如教案中的环节,一是引入新课,二是创设情境等,其主语都是指向“教师”,都是表明教师要怎么教。所以说,这是一种虚假学习。稍好一点,是教师关注到了学生怎么学的层面。教师写的是学案,关注的是学生怎么学相应的内容。但这还是一种浅层学习。从怎么教到怎么学,是一种信息的转移,从不知道到知道,于学生而言,是从虚假学习到浅层学习;于教师而言,停留在了“教书”的层面。那要促进深层学习的发生,还得经历信息加工的过程,从教师关注的怎么学,到教师关注何以学会这个点来,其教案形式也从“学案”到了“学历案”。由此,学生从当初的浅层学习,进入到深层学习。而这样的一个过程,也就体现了教师由教书到育人的升级,但这正是我们教师所缺乏的。

都说:正确的知识+正确的过程=习得的素养,这就要明确学什么,怎样学,学会什么。学什么,体现的是知识与技能;怎样学,体现的是过程与方法;学会什么,体现的是能力、品格、观念。在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里,语文学科,就应该用语言活动来学习(言语文本+语言运用);思想政治学科,就应该在议中学;历史学科,应该用史料实证的方式学;地理学科,应该在地理实践中学;信息技术,在做中学,学中做……千万避免用“不科学的方法”学科学,如视频播放实验演示,不动手实验、研究等等;用“不艺术的方法”学艺术;用“不着地的方法“学地理;用“不语言的方法”学语言。

在进行重组或教学化处理时,崔允漷教授指出,要知识结构化、知识条件化、知识情境化。知识结构化,是明确学科知识的本质,这样便于记忆与迁移;知识条件化,是要让学生明确所学知识内容从何而来?知道来龙去脉。必要时,还要补充背景知识,有些事件的发生久远,所以要填补当时的知识空缺,使之更加理解和感受;知识情境化,是让学生所学知识有体现,在生活中体现,如语文学科中的应用文学习,就应在日程生活中体现等等。

在指向目标的教材处理时,主要有:一、新增;二、删除;三、更换;四、整合;五、重组。这些技术处理方式,在我们日常教学中,还是多有进行,于我们教师也不陌生。

自听完崔允浩教授的讲座后,余音绕梁,回味无穷,只可惜当时未录音,好些内容没有记得更牢固。有机会,能多听听这些专家的讲座,那受益真的是匪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