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勇 文/摄
6月17日,为弘扬南拳文化、传承温州武术精神,温州市首届女子温州南拳比赛将在温州科技职业学院体育馆举行。
温州南拳历史悠久,现被列为省级非遗。鳌江流域处于浙闽交界,自古就有福建人口迁移定居的传统,数百年来,鳌江流域在温州南拳的历史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温州南拳中鹤法、五支、刚柔三大拳系的传承普及的最主要基地。其中刚柔拳法,俗称攻柔,是温州南拳主要流派,在19-20世纪广泛流行于鳌江流域以南的江南平原(俗称江南垟)各村落,是当地群众喜爱的一种健身武术。
相传自南少林武僧
“南拳刚柔法”在民间有“功柔、公仇、攻柔、刚柔”等多种称呼,通过对多位老拳师的调查,大多认为“刚柔”是师徒之间方言差异导致称呼不同的结果,最早来自清代拳师李南琴、李守汉父子根据旧拳谱重新编撰的《南拳刚柔法》一书:“其命名何由?凡精力充沛、体力勇壮,拳法纯熟其心中,是固刚师之所谓也。现书(旧拳谱)为某所获,特今设法重编,改为南拳刚柔法。”
刚柔拳法以硬为特点,共有13个套路,其中的中坛、十字、滚球、五步等套路体现了这一特点。其练功要诀为“天地中三盘,海底力起分四肢,上起天庭,下起胭呈,咬牙垫舌,吞颈后力,左右归日月,日月起中筋,中筋安定,前天八卦,后天八卦,沉空吸力,阴阳斗四肢,力起城中台,前起后落,前抽后进,前马出拳,后马补拳,中台千变万化,视仝一体矣”。这也是拳谱中的入门基本功,充满术语隐语,过去是不传之秘。
以“刚柔”命名而套路不同的,现有三种拳法。一是据苍南黄家蓬村(今属龙港)拳师杨继树讲述,1820年,福建莆田南少林寺院毁于大火,武僧流落民间,当时黄家蓬村胡元财在福建以卖布为生,常遭抢劫,便在莆田拜武僧为师学艺。胡元财传胡振木、杨光行、徐玉招,徐玉招传到平阳万全浃尾杨绍水(1890-1968),杨绍水传瑞安梅益本等。当代有平阳拳师杨立平,已成书出版《刚柔拳法》。
二是据拳师林传庚告诉笔者,清代南少林寺至悟禅师逃到平阳萧江渡,当地人黄正铜跟从至悟禅师学得刚柔拳法,并侍奉其终生,黄正铜得意门生林可淼(1889-1998)即为林传庚祖父,现流传苍南芦蒲镇儒桥头村。三是由江西传入金乡,这支范围比较小,源头待考,传承人为苍南金乡王奎增老拳师,主要在金乡传播。这三种拳法尽管以“刚柔”命名,但套路名称明显不同,拳法风格也有明显区别。
金钱会第四条好汉
《南拳刚柔法》中把雷行和尚作为南拳刚柔法的第一代创始人。雷行和尚或许是福建南少林武僧之一,但目前还没有史实资料可查证。刚柔拳法历史能考证的,可以上溯到李南琴,其事迹见于当代《苍南县志》。
李南琴,约生于清道光初年,名宗岱,以字行,平阳李家垟人。家里颇有积蓄,青年时受到乡邻欺侮,发愤从南少林武僧弟子、平阳江西垟阿创老师习武,尽得其武术精髓。咸丰八年(1858),赵起在钱仓组织金钱会起义,李南琴参加义军,和陈成开一起担任拳棒教习,被称为“第四条好汉”。义军失败,南琴遁回家乡。族长李博斋便为他向民团团董杨配籛求情,杨配籛素闻南琴名气,要他当面打一路拳看看。南琴解衣使拳,腿起处,地面震动。杨配籛叹服,就同意给他保释。
李南琴第四代徒弟应志雄,名国标,1922年任东路第一军第四团第二营长,1932年任浙江保安处国术教官兼平阳保卫团督察员。应志雄传温州东门的陈寿喜,后演变为今天温州中栏门拳派,代表性人物有潘挺宇。
李南琴第三代徒弟陈张坤(1869-1941),字金学,苍南金乡前半垟人,有八大弟子。据其《陈氏家谱》记载,他为人忠直,精拳术。民间拳师学武的动机非常简单,往往是因为宗族势力或身体单薄而学武。陈张坤身材瘦弱,年轻时卖甘蔗遭人欺负,先向金乡垟底张阿鹏学刚柔拳法,后又跟李南琴之子李守汉苦学三年,自此,武艺高超,名声大振。陈张坤后传金乡陈承庚,刚柔拳法在金乡镇内得以大力推广。
陈承庚(1896-1944),又名陈承根,号玉庭,为平阳国术运动会会员,1933年为金乡镇国术传习所教务长,为金乡有名的拳师。陈承庚传陈萃涛,陈萃涛于1935年参加杭州国术特训班,拜刘百川为师,1946年出任平阳县国术馆馆长,其弟子有瑞安金林龙,1956年评为浙江省优秀武术家。陈张坤另一弟子、金乡后半垟人许志明文化知识相对渊博,生前曾对南拳刚柔法的拳谱进行比较系统的整理。
古老拳法亟须传承
一个能够流传下来的拳种,必然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在过去,徒弟满师后,师傅会让徒弟抄录一本拳谱,被视作武林秘笈而珍藏。南拳刚柔法拳谱,历史上也有过几次重要的编修:一是清朝金钱会起义事后,李南琴、李守汉父子集中编修;二是民国十八年,陈张坤弟子、金乡郑家楼村人郑步周与陈承庚重编;三是1983年金乡国术馆翻印的《南拳刚柔法大观》。
虽然多次重修,但由于“传一不传二,传子不传兄”的习惯,刚柔法难以发扬光大,李南琴、李守汉的《南拳刚柔法》记载“后人各起异心,一代相传一代,一步留一步,一法留一法,此后故无名师相授……皆不可将此法乱传,其严重要者,一不传百人,二不传猛人,宜择其忠诚敦厚者,方为妥善”,尽管也同时强调,必须“倾心教之,不得隐藏后步,而学者尤宜诚实,毋得暗昧”,但这种师徒口传心授的保守教学方式,使得传承处于较为零散的状态。
江湖不再,物是人非,过去,老拳谱因为大众的神往而蒙上神秘的面纱,被视作珍宝,其实世界上并没有所谓的《九阴真经》,任何一门技术,尤其是拳术,应该“拳不离手”,海纳百川,才能得以精进。如今,传统武术的传承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健康才是人们追求的目标。近些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刚柔拳法练习者逐渐减少,现在还能比较完整掌握套路的也大多年过花甲,几乎到了要断代的地步。温州南拳刚柔法作为一种历史文化遗产,亟须我们深入挖掘与保护,传承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