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译文》停刊 --中国文学界的悲哀

(2008-11-18 09:37:44)
标签:

译文

纯文学

文化界

鲁迅

中国

文化

分类: 【文化左岸】
《译文》停刊 --中国文学界的悲哀
【一个只有金钱没有故事的时代】
《译文》停刊 <wbr>--中国文学界的悲哀
    早在六十多年前,鲁迅先生就创办了一本同名的刊物。当时,鲁迅先生对他的这本“小小的《译文》”有这样的说明:“原料没有限制、门类也没有固定”。
              
                  方悉:《译文》停刊       【转自《译林》BLOG】
 
 
    关于这个消息,已经在江湖上传了很久了,也曾有媒体的朋友问过,期间各种说法也是层出不穷。突然间就已经得到验证并公开。一时无语。有媒体的一位朋友,发了一通问题给我,我也只能匆匆答上几句。

    比较突然。半年前就已经听到各种各样的说法,也有媒体的朋友来求证过。未曾想已经成真。
    你提及的看法,列了这么多条。我未曾与译文杂志密切接触过,有些问题不好答,但从一些侧面了解到,在上海买到《译文》似乎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这可能说明它的发行渠道是不是仍以邮局征订为主?至于经营,对一本文学刊来说,经营基本上属于奢侈品,《译文》办一个翻译奖项,已经很不容易了。从媒体上得知,《译文》的编辑同时也在编图书,对于社办期刊而言,这里有人的资源最佳配置的问题。至于定位,个人感觉《译文》的定位后来偏向于大文化类多一点,这个方向至少表现出一种努力。读者群越来越小,越来越专,那是必然的。至于翻译人才等等,我觉得不是主要原因。
    纯文学刊的不景气,是正常的。纯文学的圈子,无论是作者,读者,本来应该是一个有限的范围,当它在某种社会环境下扩大的时候,其实是超载了。只是所谓的纯文学定义,历来没有一个各方认可的说法。其实要看到,大多数文学刊都感受到了危机,而且也都试图调整,无论是脱胎换骨或是微调。这方面例子就不举了。只是这种调整面对整个市场,会不会事倍而功半?
    〈译林〉现在还活着,虽然早已不是当年数十万份的活法。但〈译林〉对于译林出版社以至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来说,其意义可能不等同于任何一家其他杂志。因此,〈译林〉得到的是一家出版社甚至一个出版集团的坚实后盾。〈译林〉的特色是国外新近的长篇流行小说,这一特色将坚守下去,虽然当初〈译林〉创刊时“打开世界,了解窗口”的定位里,其窗口作用已经在新媒体发达的今天渐行渐远,但中国文学永远不可能孤立世界文学而存在,中国读者、作家也永远不会说,我们不需要外国文学的营养。〈译林〉杂志明年是三十周年,而立之年,我们诚惶诚恐,但我们仍愿尽我们的责任。
 
    以下转自网络。

 
上海著名外国文学杂志《译文》停刊

    如果一定要说2008年第六期的《译文》杂志在内容或者风格上和之前的有什么不同的话,用杂志副主编黄昱宁的话说:“无非就是为了处理掉一些存稿,排得有些满。我们尽量做得和以前的杂志一样,没有特别安排。”这本全名是《外国文艺·译文》的文学期刊就这样悄然停刊了。

    其实被媒体爆出要停刊的消息早在今年4月,关于停刊有着各种猜测,无外乎逃不离纸价上涨、发行不力当然还有最重要的经济原因,但是和杂志有关的人在这个问题上总是三缄其口,没有人愿意出面说出个中原因,也没有人对这本杂志的未来给出任何的承诺。

    2001年,《译文》杂志复刊时,汇集了一大批海内外中青年名流学者和翻译家,董鼎山、陆谷孙、罗新璋、钱满素、陈良廷……这些人都强调翻译的严谨和行文的优雅,为了完善自己的翻译宗旨,《译文》还连续举办了几届翻译竞赛,遗憾的是,比赛办了四年,一等奖却年年空缺,可能这也从侧面体现出高端翻译人才空缺的现状。

    今年,《译文》又推出了新一届的翻译大赛,此前有人猜测,这个四年都没有颁发出去的一等奖能否在最后时刻找到得主。如今,本期的《译文》杂志终于给出了答案,不仅刊登了获奖名单,一同刊登的还有一等奖得主的译文。不知道是和停刊的消息有关,还是因为这些年《译文》已经积攒下一批忠实读者,反正黄昱宁说今年交来的翻译稿件创纪录,是最多的一届,光英文翻译就有七八百件,“这说明比赛已经做出了品牌”。而因为参赛作品增加,可挑选的空间增大,总算没有再一次让一等奖落空。

    在《译文》停刊的事情上,黄昱宁和其他人一样都不愿意说太多,她说杂志社的每个编辑都不是专职,这似乎也在暗示,杂志的停刊并不会对这里的人有太多影响。但是一说到杂志内容她明显还是兴奋了起来,比如杂志最前面那几个“书潮”、“碟海”、“闻话”的固定板块,她说喜欢的人就蛮多的,因为信息有趣所以受欢迎。包括一些像小白这样的原创作者也是让她很喜爱的,她认为小白的文字思辨而有逻辑,看起来很过瘾。话语间,能感觉到她对这份杂志的浓厚感情。

    6年来也的确积攒下一些忠实的读者,此前就有人撰文感叹自己许多外国文学精华、信息、知识,可说大多是通过这本刊物才获得的。“想到曾是文学翻译发源地并风光一时的上海,想到现在上海各类五光十色的刊物多得难以计数,却容不下一本严肃的纯文学译刊的生存,确实令人悲哀!”可乐观一些的读者还是会喊出:“告别《诚品好读》,告别《译文》,我们继续读书”的口号。

    行文至此,不妨再掉过头追寻一下《译文》的历史,这得追溯到1934年的9月,杂志发起者是鲁迅和茅盾,最初三期为鲁迅编辑,后由黄源接编,上海生活书店发行,1935年9月出至第十三期时曾停刊;1936年3月复刊,改由上海杂志公司发行,1937年6月再次停刊。

    在1936年3月的复刊词中这样写道:“不过这与世无争的小小的期刊,终于不能不在去年九月,以‘终刊号’和大家告别了。虽然不过野花小草,但曾经费过不少移栽灌溉之力,当然不免私心以为可惜的。然而竟也得了勇气和慰安:这是许多读者用了笔和舌,对于《译文》的凭吊。我们知道感谢,我们知道自勉。我们也不断地希望复刊……”

    所以,自私一点说,心底总还有些小小的期盼,期盼有一天又可以看到这与世无争的小小期刊,再写出一篇复刊词来。【作者:姜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