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日记】泉州游一·西湖刺桐阁

标签:
奎星阁刺桐泉州西湖公园开元寺双塔屋面旅游 |
分类: 旅游景点 |
【摄影日记】泉州游一·西湖刺桐阁
2011年元月7日阴天
http://s13/middle/3e4f9c46x9974f25f6c4c&690
http://s7/middle/3e4f9c46x9974f325bd56&690
http://s7/middle/3e4f9c46x9974f39fcde6&690
http://s1/middle/3e4f9c46x9974f3fb5720&690
http://s1/middle/3e4f9c46x9974f484ba90&690
http://s1/middle/3e4f9c46x9974f4e03b30&690
究竟坚固定中王 直心修学至道场
身口意业须清净 贪瞋痴念要扫光
诚则感应获现证 专能成就大神通
有德遇斯灵妙句 时刻莫忘绍隆昌
http://s3/middle/3e4f9c46x9974f8923e02&690
http://s1/middle/3e4f9c46x9974f7db29e0&690
http://s16/middle/3e4f9c46x9974f5d4540f&690
http://s4/middle/3e4f9c46x9974f69acf33&690
http://s15/middle/3e4f9c46x9974f72410fe&690
http://s1/middle/3e4f9c46x9974f77facc0&690
http://s9/middle/3e4f9c46x9974f836b9f8&690
http://s8/middle/3e4f9c46x9974f8fd0e07&690
http://s14/middle/3e4f9c46x9974f995ac4d&690
http://s3/middle/3e4f9c46x9974fa1f0262&690
春题湖上(唐)白居易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http://s8/middle/3e4f9c46x9974fa991077&690
2007年第5期《专家论坛》
泉州西湖公园刺桐阁特色探析
张韧
[摘要] 关键词:刺桐阁 仿古木结构 特色 建议 |
泉州西湖公园是泉州十八景之一,作为集城市滞洪排涝和城市公园双重功能于一体的优秀景区,自开放以来就受到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和喜爱,它那碧波浩淼的水面、精雕细琢的建筑、绿意盎然的花木、文风雅韵的题跋,共同构成一幅美伦美焕的水上古典园林画卷。特别是2005年10月竣工开放的刺桐阁工程,更是为这座水上园林增色添彩,使公园成为泉州城市名片的突出亮点,刺桐阁建筑本身也以其典雅古朴的造型、恢宏博大的体量,统领着园区的其它景观建筑,它与新落成的闽台缘博物馆交相辉映,成为泉州又一道亮丽风景和重要的标志性建筑。
刺桐阁位于西湖公园的核心地带,四面环水,外形为五层的楼阁式建筑,下面两层为石砌高台(内为混凝土框架),上面三层为传统木结构,建筑面积4037平方米,其中木结构部分1255平方米。该建筑以泉州府文庙奎星阁为蓝本,奎星阁被著名古建专家刘敦桢教授编入《中国古代建筑史》一书中,是我国古代五十座著名楼阁之一。本文就该建筑的设计构思、建筑结构、景观配置等具有的特色作些初浅的探讨和分析,并对围绕该建筑的公园后续建设作些不成熟的建议。
一.设计构思特色:
现在,当人们置身于刺桐阁,登高远眺:北面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清源山,南面是开元寺双塔,东面是大坪山公园的郑成功巨大雕像,其巧于因借的设计理念跃然而起。凭栏俯瞰:红男绿女穿游林间,画舫舟楫悠游自在,湖光山色饱收眼底,它那“悠悠烟水、澹澹云山、泛泛渔舟、闲闲欧鸟”所构成的独特意境以及建筑作为其景观和观景的独特作用是无可替代的。真可谓“相地立基两相宜,海滨邹鲁呈逶迤”,很好的体现了设计构思上突出重要景观,形成《园冶》中描述的:“重楼起雾,飞馆生风”的气势,成为公园最佳的景观点,堪称是西湖公园组景中的画龙点睛之笔和构园高潮之笔。
刺桐阁以奎星阁为蓝本设计建造,但奎星阁的历史遗存相当有限,设计者手中仅有一张老旧照片和《中国古代建筑史》一书中的白描透视图,其他的关于该建筑的高度、宽度等具体尺寸均无记载,所幸的位于现在泉州工人文化宫的八角亭,此亭即是原奎星阁顶上的重檐八角楼拆架异地重建,这是个重要的历史信息,之后的刺桐阁设计尺寸都是依照此亭尺寸和比例加以推算出来的,当然,为了更好体现建筑的宏伟感以及所处空间的需要,建筑尺度相应作些调整。
(2).二层木结构:二层层高6.29米,檐口高度3.60米。最里圈仍然由4根直径60厘米的红木圆柱构成6.0米的正方形柱网,第二圈还是向外扩展4.20米,由12根直径42厘米的红木圆柱构成金柱网,第三圈向外扩展2.10米,由20根直径32厘米的红木圆柱构成檐柱,由于结构收分原因,这些檐柱分别穿过一层屋面坐于一层纵横梁上,并不和一层柱相接。第二层总用柱36根,构成了明、次、梢间共五开间的建筑。和一层梁架一样环状梁架标高在檐柱及金柱处相同,其余纵横梁也相应错开距离。二层挑檐1.5米,屋面长度(水平投影)4.65米,高度(垂直投影)2.10米,屋面举折从下到上分别为0.387、0.467、0.59。
(3).三层木结构:三层层高4.83米,檐口高度3.36米,重檐部分层高(至攒尖顶)4.62米。三层是正八边形,最里圈8根直径36厘米的红木柱分别落在第二层最里圈柱网的梁架上,第二圈向外扩展3.15米,由8根直径32厘米的红木柱构成檐柱,这些柱依然未落在二层柱头上,而是穿过屋面落在梁架上,三层挑檐1.5米,屋面长度(水平投影)3.60米,高度(垂直投影)1.470米,屋面举折从下到上分别为0.333、0.423、0.50。重檐部分里圈柱网同三层柱网,由三层柱通顶构成,外圈柱网向外扩展1.05米,由8根32厘米的木柱构成,这些柱落于梁架上,重檐挑檐长1.35米,屋面长度(水平投影)5.40米,高度(垂直投影)2.94米,屋面举折从下到上分别为0.281、0.419、0.546、0.671、0.845,屋面汇聚于镏金铜质宝顶形成八角攒尖屋顶。
3.细部及构造处理:设计者较为重视细部处理工作,无论是木柱下的青石柱珠,或是屋面上的冲出起翘,还是屋脊的堆剪草花,都力求体现闽南建筑的特征,在材料的应用上也是如此,屋面使用素面粘土筒瓦,楼面采用加大规格的粘土斗底砖,还有屋面封檐板和扁角木(椽子)的应用,都极具闽南建筑特色。
(a).由于木结构部分是位于高达9.30米的钢筋混凝土楼面上,而且泉州即是地震区又是台风多发地区,刺桐阁地处西湖空旷地带,因此建筑物的抗震抗风措施尤为重要,建筑物在节点处理上既遵循传统做法,又有所创新。如传统的柱箍形式,即木柱在主要承重梁下方设置柱箍,由山藤条和生牛皮包裹而成,这一做法见于很多闽南建筑中,另一种就是铁件加固,主要设置在木柱和混凝土柱、木柱和木柱、木柱和木梁的交接处,由10厚的钢板和16mm的螺栓连接而成。
(b).刺桐阁斗拱主要应用在三个地方,一是在外檐柱头上出挑丁头拱(也称作偷心造斗拱)承接挑檐檩梁,二是在阑额或通梁上设一斗三升拱构成看架(也称为牌楼架)承接楼面梁或屋面檩梁,三是在八角攒尖顶采用称作蜘蛛结网的斗拱构成藻井,其中在梁上的斗拱通过螺栓把上下梁和斗拱层连成一体构成了复合梁架,较好的改善梁架受力状态。值得一提的是一层屋面出挑较大,因此除了外檐柱头外,明间和次间也分别出挑两朵和一朵斗拱承接屋面挑檐檩梁,这样处理使外檐立面显得造型丰富且达到受力合理效果。建筑物斗拱用材硕大,除藻井外,斗拱均作为受力构件考虑,座斗尺寸达30厘米,斗口尺寸达到12厘米,斗拱的这一应用方式也是闽南建筑的一大特色。
(c).闽南建筑的木雕技艺精湛、图案生动,无论是花鸟虫鱼还是人物雕像,都是那样的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刺桐阁也不例外,如柱头挑拱的吊筒和竖材,通梁底下的雀替和通随木,支撑屋面檩梁的狮座以及斗拱的连接构件连枋,还有木门窗镂空窗花,无不极尽雕刻之能事,这些木雕的应用,使建筑物更具观赏性。另外,在原设计中,三层外廊仅在梁下设置雀替,远处看建筑物显得太虚,视觉效果不是很好,后来改为木制罩花,从而使建筑物外观显得丰满厚实,与底下两层建筑的衔接过渡也更为自然。
(d).随着人们审美鉴赏水平的提高,城市景观日益重视夜景工程的建设,如杭州雷锋塔夜景和武汉的黄鹤楼夜景。刺桐阁作为西湖的标志性建筑,同样也要求在夜间具有强烈的表现力,为此建筑物的夜景和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夜景设计主要是对高台的烘托和对主体木结构的渲染,用地埋灯强调台基的高大,用沿板灯衬托建筑檐口的轮廓线,用金属卤化灯凸显屋面的金碧辉煌效果,整幢建筑在夜景灯光的照耀下,显得那样的晶莹剔透,那样的瑰丽无比。
结语:刺桐阁无论从立意构思、建筑单体还是景观配套来看,都堪称是西湖公园的精品工程,也无可争辩的成为公园乃至城市重要的标志性建筑,它以其独特的魅力迎接着八方宾朋,达到了建设者的预期目的。西湖公园建设还在进行中,其他的配套景观还在不断的完善,笔者建议,后续的建设需考虑到以下几点:一是公园的布局要以人为本,合理设置游人的驻留休息场所,如一些凉亭、游廊等园林小品。二是核心景区景点建筑设计风格宜统一,注意尺度和比例的把握,与主要景点的关系要和谐,尽量形成主次分明、布局合理、节奏韵律感强的景观组群。三是建筑单体设计宜园林化,不一味采用传统建筑轴线对称布局,平面组合宜自由活泼,立面处理宜错落有致,结合漏窗、花架、景墙及植物配置等多营造些小空间小环境,形成大小相济、奥旷交替、虚实对比的空间效果,以增加游园的趣味性。四是注意单体建筑的细部处理,充分运用乡土建筑元素、建筑材料、建筑工艺等突出地方特色。
参考书目:
1.
2.
3.
4.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