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豸山“江左风流”和“追步东山”
(2010-10-26 23:02:33)
标签:
林则徐
东山
名匾
冠豸山
谢安
文化
|
分类:
传统文化
|
闽西新闻网
www.mxrb.cn
作者:张进游
来源:闽西日报
2007-06-26 |
在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冠豸山上,有座供奉谢安、培养谢氏后裔的书院,名曰“东山草堂”。乾隆二十四年(1764年),清代著名学者、《四库全书》总纂纪晓岚奉命视学福建期间,慕汀州崇文尚学之风,境内山川逸秀,专程来访冠豸山,并留下“追步东山”墨宝,寄望于谢氏后辈子弟发奋读书,“东山再
起”、追越前辈,同时也抒发游山心迹。清道光四年(1824年)林则徐应同榜进士谢邦基之邀同游冠豸山时,见东山草堂内,有谢氏子孙在这里弦诵读书,大为感叹,为与“追步东山”墨宝相呼应,欣然命笔:“小田年弟,偕群子侄,读书弦诵于东山草堂,风雅名流,不愧为乌衣之族。因题赠曰。”下面是遒劲有力的“江左风流”四个大字。落款:清道光甲申毂旦,少穆则徐题。
“东山堂”源自晋谢安(公元320~385年),其人风流洒脱,年轻时就注意修身养性,喜欢读书习艺,才器隽秀,人称风流宰相,是东晋著名政治家。原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寓居会稽东山,“高谢人间,啸咏山林”。他的好友、侍中王坦之去东山面请,痛陈社稷危艰,国势衰微,亟须良将谋臣匡扶,谢安才悚忧而起,应召出山。其时已年过不惑。既“东山再起”,受命于危难之际,谢安宵衣旰食,不敢懈怠,开始了他中年以后二十年的奋作争斗。
谢氏在东汉以后,成为望族,为世称“崔卢王谢”的“四海大姓”之一。尤其到了东晋,家世更为显赫,宰相谢安、都督谢石、名将谢玄均出自一门。谢石是谢安三弟,谢玄是谢安侄子。谢家三杰在中国军事史上,导演了一出以少胜多的大戏——淝水之战。公元383年,前秦军南下,苻坚携兵百万,大有一举踏平江东之势。谢安临危不惧,要谢石、谢玄力拒,结果淝水一战,大获全胜。当时苻坚的多种族混血大军号称百万,数量上虽有保证,可惜质量上差点。苻坚灭国无数,不少士兵都是从所灭敌国士兵转化而来的。战时,谢玄隔淝水喊话要苻坚稍退后以辟出战场,苻坚自恃勇力,不知是计,挥中军徐徐后撤,可惜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一退就兵败如山,谢玄挥轻骑三千强渡淝水。苻军中内奸高呼“风紧,扯呼”丢盔弃甲,一溃千里。谢氏三人仅统帅东晋八万兵马,却打败了前秦苻坚百万大军,使秦军丢盔弃甲,望风溃逃,苻坚这一败后,再也没能恢复元气。战后,东晋朝廷表彰谢家功臣称:淝水之战,功在一族。
考东山,在浙江绍兴上虞县西南四十五里,谢家叔侄寓居会稽,在东山建有豪宅,谢安致仕归第,常游东山以山水自娱。许久不朝,帝心思慕。适值炎天,晋帝乘舆幸安宅,距安宅数式,停舆憩榕树下,凉爽宜人,百倍精神,帝问左右:“此树谁家所种?”左右以谢对,帝赞曰:“是谢家之宝树也,朕若得之,可卜长生。”王勃《滕王阁序》“谢家之宝树”正指此事。堂号“东山堂”、“宝树堂”均源于此。
连城谢氏书院--冠豸山东山草堂
连城谢氏书院“东山草堂”坐落于福建连城县冠豸山灵芝峰下。谢氏书院培育不少人才。其17世谢善祥曾隐居其中,研求理学,有《春秋易简》、《周易撕觉》、《素园偶镇》等理学著作行世。20世谢邦钧在东山草堂执教,遴选拔贡时,林则徐曾为其题赠联:“乔梓联辉推玉笋;埙篪递奏贡金门。”书院于明万历间创建,后部分倒塌。清道光十五年(1835)重修。东山草堂结构为三进平房庭院。大门横额石刻“东山草堂”为摹朱熹帖书。正厅悬挂《四库全书》总纂纪晓岚手书“追步东山”题匾,天井上方瓦檐悬挂民族英雄林则徐题匾“江左风流”;
东田石老山辉玉;
宝树枝横凤振毛。
佚名题大门
到门唯燕子;
入室有兰荪。
佚名题二门
栽两三枝栖凤竹;
养三五个化龙鱼。
佚名题后门
乔梓联辉推玉笋;
埙篪递奏贡金门。
清代林则徐题东山草堂
|
林则徐名匾回归记
连城冠豸山灵芝寺,有块名列“中华名匾”的镇山之宝———林则徐题墨的“江左风流”,是珍贵的历史文物,为名山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文革”中,名匾曾流失民间,历经磨难,它的寻访、回归过程颇具传奇色彩。
清道光甲申年间(1824年),林则徐应连城同科进士谢邦基之邀,游览了连城冠豸山,对客家人的尊师重教赞誉有加,留下了“江左风流”题墨。后来,林则徐的题墨被制成长195厘米、宽57厘米的阴刻金粉题匾,挂在冠豸山东山草堂正厅,成为冠豸山的珍贵文物。“文革”中东山草堂横遭劫难,名匾也随之流失。
盛世重史,旅游兴县。上世纪80年代初,连城县决定开发冠豸山风景区,寻访林则徐的名匾成为当务之急。时任连城县文化局副局长的谢桂犀同志承担寻找名匾的重担。他利用各种机会四处宣传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和名匾对提高冠豸山知名度的意义。同时告诉群众,谁能提供名匾线索奖励50元,献出名匾奖励200元(当时算是重奖了)。一年后在调查中得知,这块名匾开始被尼姑当床板用,尼姑被赶下山后,则不知去向。
1986年,一个偶然发生的事件,使名匾的寻找工作柳暗花明,出现转机。在冠豸山擅自开山炸石的一个谢姓农民,被公安人员在炸石现场收缴了一部自行车,还要他写检讨,保证今后不再在风景区炸石,否则就拘留。这位不识字的农民吓坏了,找谢桂犀请他帮助写检讨。谢桂犀想这个农民住在冠豸山下,有可能知道名匾的线索。于是说,检讨书不代写,但有一个机会,只要能找出名匾,可以通过领导向公安局通融,将功补过,不拘留而且还给奖金。谢桂犀还写了一张名匾的字样,要他回去寻找。想不到第二天清晨,农民就匆忙赶到谢桂犀的家中,说昨晚在村中连夜寻找,结果在他女婿家的厕所里翻出一块盖粪坑的木板,上面的字很相似,但不敢确认。谢桂犀听后欣喜异常,连忙赶到他家,果然是“江左风流”题匾,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但遗憾的是“流”字右边的三点水和林则徐的落款已被锯掉,板上粪渍斑斑,蜘蛛结网,名匾惨不忍睹。问其原因,是当时因为粪坑较短,盖不下去,于是把多余的板锯掉当柴火烧了。好在题匾仍存四分之三真迹,已算万幸。后谢桂犀借去福州出差的机会,到“林则徐纪念馆”要来林则徐的印鉴,再请来县里的书法家仿照原字体,将“流”字三点水及落款“清道光甲申清和毂旦,少穆林则徐题”字样修补完整,重振名匾昔日的雄风,重返“东山草堂”。1989年全国征集出版“中华名匾”条目时,“江左风流”以其乃林则徐珍贵墨宝并具传奇经历而荣幸入选。如今,名山游人不断,名匾重焕光华,孰可告慰林则徐的在天之灵。○李贞刚
|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