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是摆设从优衣库入驻京东看开放平台的未来
(2015-04-09 17:40:05)
标签:
电商开放平台刘强东 |
分类: 互联网 |
如果再过去两三年,回过头来看京东,恐怕一个最大的变化会是自营式电商的标签不再那么浓重了。过去这几年,刘强东虽然并未对外表现出对开放平台的迫切,但开放平台能不能做起来,对京东来说实在是太重要的一步棋了。这两天,京东开放平台虽然也出现了“刷单”行为,甚至惹得行业里风言风语,但侧面也说明了一个趋势,京东的开放平台不再是自营的摆设了。
优衣库入驻意味着什么
4月8日,京东开放平台与近年来蹿红的休闲服品牌优衣库签署了合作协议,京东还大张旗鼓地召开了一场发布会,连刘强东都过来站台,出席签约仪式。这其实背后也有一些信号,去年美的与京东签2015年100亿元的销售大单时,这个份额占到了京东全年销售额10%的比例,份量够重。但美的属于自营电商的范畴,与优衣库入驻开放平台做官方旗舰店比,后者的意义似乎符号性更为强烈。
目前来看,京东的开放平台所占的比例在不断提高。去年的财报显示,2014年全年,第三方平台业务的GMV首次超过了1000亿元,GMV占比达到39%,而第四季度增长更明显,同比增了220%,一个季度就达到了374亿元,如果按这个势头加速的话,2015年预计就能接近1500亿元的水平,这个交易额会超越自营业务,占比会突破60%。
最关键的一点是,京东一直饱受诟病的毛利率低的问题,会随着开放平台业务的水涨而船高,贡献更高的利润。这点从阿里极高的利润率上也能看出来。但要做开放平台,服装自然是第一大品类,也是做大第三方体量的重要的一个杠杆。数据也能说明这一点,比如京东有接近7万的商家,有接近4万家是服装,品牌服饰占60%以上。
所以说,服装品类是做大开放平台业务输不起的战场。但这几年,外界看京东的开放平台,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IT、家电、数码、智能硬件等3C的痕迹过于浓重,反而对服装、图书、百货等品类造成了一定的排斥困扰。突破口在哪呢?显然,找几家知名的标杆来示范、参照的效果会更明显。所以优衣库、奢侈品牌HUGO BOSS、箱包大佬新秀丽、慢跑鞋世家索尼康等的入驻,更容易形成一种引导的氛围。
开放平台进入2.0时代
而更重要的一点是,有个迹象:开放平台正从过去的蛮荒1.0时代向2.0过渡。一个典型的特征是,开放平台的仓储物流体系、客服、自营的经验和运营能力、合作模式的多样性,越来越受关注,而不单单是流量和推广。比如优衣库与京东合作不仅仅是“卖货”那么简单,据说京东专门为优衣库在上海开辟了专属的货仓,超1万平米的仓库容量,支持100万套服装的库存,还针对特定地区定制了6小时的快捷配送服务。一般开放平台不具备这一能力。另外之前与奢侈品牌HUGO BOSS合作,将奢侈品管理和电商运营的经验输出出去,定制专属的运营方案,细化到详情页、折扣设置、爆款设定等。
而就像前两天回应“刷单”行为,京东集团副总裁辛利军说的,“京东营收并不靠广告费支撑,在商品露出和流量分配上没有呈现出竞争对手高度集中、囤积居奇、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特点。”也就是说,如果几百万商家抢有限的稀缺流量入口资源,结果必然是僧多粥少,如果能提供仓储、物流和运营、大数据、供应链等全服务,很多商家也是乐意为之。况且相信京东也有引导性的政策,比如有仓储合作,就能争取到广告资源或优惠政策。
从1.0到2.0的升级,会不会因为游戏规则的改变,而带来商家的洗牌,进而改变开放平台的格局,这是下一步需要密切关注的。
刘强东赶对了节奏
其实从京东去年的财报也能看出,开放平台业务有加速向上的趋势,之前很多人并不看好这一块,认为在营收和吸纳商家能力上,开放平台的爆发性并没表现出来,尤其是用户端所形成的消费惯性,怎么延伸到服装、百货等平台业务上,似乎遇到了成长的瓶颈。但去年是一个拐点,一下子突破了天花板,加速上扬。不少业界的专家都慨叹,需要重新审视下,可能会对国内平台型电商格局带来的冲击和影响。
刘强东之前也有过十节甘蔗的理论,“吃掉更多的甘蔗节数”,即不只是做交易平台,还要将业务延伸至仓储、配送、售后、营销等其他环节,这也是未来零售方的业务范畴。这就是刘强东的“阳谋”,先拿3C自营式电商圈用户、流量、树行业地位,这是“前戏”,时机成熟了就往外延伸做大“后戏”,后面才是“高潮”。京东在服务商家上的高举高打就沿袭了这一打法。
只不过,京东开放平台的时机赶对了节奏,恰好处于同行开放平台谋求转型,第三方商家寻求“出逃”,而恰恰消费者处于走出“低价”敏感期并向品质、正品有更高诉求的升级窗口上,这样京东拉高开放平台业务就是“顺势而为”,又承接了主动突围的商家,突破的难度大大降低了。所以说,不管是早有谋划,还是误打误撞,京东开放平台有点天时地利人和的赶脚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