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陷“刷单”风波 是树大招风所致吗?
(2015-04-02 20:59:21)
标签:
刷单电商 |
分类: 互联网 |
这两天,京东“刷单”的新闻登上了各大媒体的头条,报道援引了第三方商家与京东内部员工的QQ记录,称相关人员主动引导商家通过刷单来完成销量任务,得到相应更多的免费推广资源。商家对此不满,对媒体进行了举报。就事论事,“刷单、刷信用”等早不是陌生词了,是电商行业发展以来的“原罪”,见怪不怪。
京东的“洁癖”
京东对此的回应也很简单:内部核查,一旦发现将严肃处理。从做新闻的角度看,刷单这码事,炒的是冷饭,如果放到电商行业里,根本不会有人关注。但这次恰恰发生在了京东身上,一下子就成了媒体的聚焦和头条。
为什么某电商大佬一直就与“刷单、刷信用”纠缠不清,甚至还被公认为是普遍现象和稀松平常的事,结果发生在京东身上,就成了轩然大波了呢。原因是外界对京东是以“洁癖”的标准来衡量的,京东一直以来,在开放平台上,制定了严格的政策,禁止刷单行为的出现。但痛苦的是,只要是第三方平台,就很难百分百杜绝,更不可能与电商行业通行的“刷单”的环境和玩法一刀两断。
但反过来想想,京东开放平台出现“刷单”行为引发舆论关注,恰恰也体现出了其正品行货、假货和禁止虚假交易的形象。虽然同在中国电商行业的屋檐下,外界给予了京东与其他电商双重的审视标准,同行可以把刷单当做家常便饭,但对京东却是“零容忍”的态度,一出现了这种现象,很快就受到关注。虽说对京东有些不公平,但反衬出的是京东的正品、不支持虚假交易已深入人心。
实际上,是不是会出现假货与刷单,很大程度上与平台基因和机制有直接关系,如果设定的规则和机制本身就诱导“刷单”,那结果就很难规避,购物车、收藏、订单会无一幸免。就像阿里、京东、当当、苏宁等,不同平台会形成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意模式,但需要未雨绸缪,斩断恶行。拿正品与优质标榜的京东来说,某一商家涉事,采取高压零容忍,驱逐出平台,浑水摸鱼的商家就不存在投机心理了。
是树大招风吗?
有人说,2015年对京东来说是一个拐点,因为根据3月初发布的财报数据显示,京东2014年的交易额和净收入都出现了大幅增长,尤其净收入指标,增长了66%,第四季度达到了73%,这在电商行业里是相当让人侧目的;另外一个是毛利率的指标,上升到了12.7%。这都是积极的信号。针对第三方商户的开放平台业务增长更快,飙升了220%,而这也是毛利率改善的主要原因。
就此,圈里的朋友点评,前两年,京东不管是扩张品类,还是布局金融、众筹、物流、智能和云计算业务,营收上一直给外界一个错觉:存在一个天花板似的。但从最新的财报看出来,京东有加速成长、突破成长瓶颈的趋势,尤其是开放平台业务,不少商家开始“搬家”到京东上,这就必然给对手带来了威胁和压力。
最近,有关京东“被刷单”、“被假货”的事件连续发生,业界也有判断,认为根本在于京东正在经历一个“树大招风”的阶段,也会随着这业务的扩张和行业地位的提升,受到更多同行们的“关照”。所以这就是成长的“烦恼”,“你动了人家的奶酪,自然会招致一些恶搞、抹黑的攻击”。如果停滞不前,前景黯淡,根本不会被注意到。
放在互联网混乱的竞争环境下,更应该坚持底限。只不过一家坚持还不够,像“刷单”、“假货”等不和谐的行为,更需要电商行业的大哥们一道去解决,而不是“泼脏水”,不应该纵容假货和刷单、刷信用的现象,更不能把精力放到打冷枪、射冷箭上,要以身作则,共同努力,让整个行业有一个更良性、健康的发展环境。否则,商家是流通的,各家土壤不同,但也会“传染”,最终劣币驱逐良币,一方破窗,全盘皆输。这是全行业不愿因看到的。
京东的“洁癖”
京东对此的回应也很简单:内部核查,一旦发现将严肃处理。从做新闻的角度看,刷单这码事,炒的是冷饭,如果放到电商行业里,根本不会有人关注。但这次恰恰发生在了京东身上,一下子就成了媒体的聚焦和头条。
为什么某电商大佬一直就与“刷单、刷信用”纠缠不清,甚至还被公认为是普遍现象和稀松平常的事,结果发生在京东身上,就成了轩然大波了呢。原因是外界对京东是以“洁癖”的标准来衡量的,京东一直以来,在开放平台上,制定了严格的政策,禁止刷单行为的出现。但痛苦的是,只要是第三方平台,就很难百分百杜绝,更不可能与电商行业通行的“刷单”的环境和玩法一刀两断。
但反过来想想,京东开放平台出现“刷单”行为引发舆论关注,恰恰也体现出了其正品行货、假货和禁止虚假交易的形象。虽然同在中国电商行业的屋檐下,外界给予了京东与其他电商双重的审视标准,同行可以把刷单当做家常便饭,但对京东却是“零容忍”的态度,一出现了这种现象,很快就受到关注。虽说对京东有些不公平,但反衬出的是京东的正品、不支持虚假交易已深入人心。
实际上,是不是会出现假货与刷单,很大程度上与平台基因和机制有直接关系,如果设定的规则和机制本身就诱导“刷单”,那结果就很难规避,购物车、收藏、订单会无一幸免。就像阿里、京东、当当、苏宁等,不同平台会形成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意模式,但需要未雨绸缪,斩断恶行。拿正品与优质标榜的京东来说,某一商家涉事,采取高压零容忍,驱逐出平台,浑水摸鱼的商家就不存在投机心理了。
是树大招风吗?
有人说,2015年对京东来说是一个拐点,因为根据3月初发布的财报数据显示,京东2014年的交易额和净收入都出现了大幅增长,尤其净收入指标,增长了66%,第四季度达到了73%,这在电商行业里是相当让人侧目的;另外一个是毛利率的指标,上升到了12.7%。这都是积极的信号。针对第三方商户的开放平台业务增长更快,飙升了220%,而这也是毛利率改善的主要原因。
就此,圈里的朋友点评,前两年,京东不管是扩张品类,还是布局金融、众筹、物流、智能和云计算业务,营收上一直给外界一个错觉:存在一个天花板似的。但从最新的财报看出来,京东有加速成长、突破成长瓶颈的趋势,尤其是开放平台业务,不少商家开始“搬家”到京东上,这就必然给对手带来了威胁和压力。
最近,有关京东“被刷单”、“被假货”的事件连续发生,业界也有判断,认为根本在于京东正在经历一个“树大招风”的阶段,也会随着这业务的扩张和行业地位的提升,受到更多同行们的“关照”。所以这就是成长的“烦恼”,“你动了人家的奶酪,自然会招致一些恶搞、抹黑的攻击”。如果停滞不前,前景黯淡,根本不会被注意到。
放在互联网混乱的竞争环境下,更应该坚持底限。只不过一家坚持还不够,像“刷单”、“假货”等不和谐的行为,更需要电商行业的大哥们一道去解决,而不是“泼脏水”,不应该纵容假货和刷单、刷信用的现象,更不能把精力放到打冷枪、射冷箭上,要以身作则,共同努力,让整个行业有一个更良性、健康的发展环境。否则,商家是流通的,各家土壤不同,但也会“传染”,最终劣币驱逐良币,一方破窗,全盘皆输。这是全行业不愿因看到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