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超苏宁成中国最大零售商 更可怕的是什么?
(2015-03-05 07:17:37)
					
											标签:
																				
                            京东财报苏宁 | 
					分类: 互联网 | 
作为中国电商行业里的“二当家”,京东从上市前到IPO后,每一季度的财报都会被带着放大镜来观察,老对手苏宁、国美更是找茬挑错。3月3日,京东公布了Q4季报和2014年报,数据显示,京东全年交易总额达到了2602亿元,同比增107%,其中净收入更值得关注,达到了1150亿元,同比增长了66%。这个数据称得上是惊人的,按照之前京东净收入增长的节奏,2014年一下子冲破了瓶颈,获得一个加速度。
 
为什么专门提这个数据呢?一方面对比一下,苏宁发布的2014年财报,营收是1091.16亿元,国美的体量更小一些,这意味着2014年,京东首次在年度净收入上超过苏宁,成为中国最大的零售商。这个名号对电商和京东来说,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反而跷跷板效应下,背后释放出来的信号更值得探讨。京东为啥一下子就坐上了“火箭”了呢?
 
值得关注的几个指标
 
向来,外界关注京东,对净收入的规模可能并不注意,因为单纯比规模大,阿里的体量更庞大。所以对京东来说,财报数据背后的营运水平、效率和毛利指标更能说明问题,甚至同行们都在期待京东出现净利润的那一天。但这一点本身是一个误区。因为京东的模式是产业链整合模式,规模和速度对京东来说,要比净利润更饥渴。这也是之前刘强东强调的“不该赚钱的时候赚钱是愚蠢的”的道理。
 
回到这次营收规模超苏宁上,会是一道永久的分水岭,擦肩而过后,京东将绝尘而去。这么说是有道理的。其一,看下京东净收入的增速,依然保持了66%的增长,四个季度同比增长分别为65%、64%、61%、73%,有加速的趋势。而反观苏宁几乎是停滞不前的状态,增长仅为3.36%,如果看2014年的上半年,还出现了同比7.9%的降幅。其二,看营收的结构,京东在3C网购领域占据的份额过半,增长存瓶颈,但在品类扩张上开始发力,非3C业务交易额比例第一次超过了50%,同比增173%,远超3C;而苏宁的1091亿元的盘子里,仅有258亿元来自与线上,相当于京东的1/4。
 
再来看一直受诟病的毛利率指标,这也是外界的槽点。表现怎么样呢?毛利率上升到了12.7%,前三个季度分别为10%、11%、12.2%,而往更早的2012年去回放下,一直处于稳步增长的态势,最初是8.42%,2013年是9.76%,这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也是衡量一个生意模式是不是健康或亏本的主要指标,京东亏损主要来自于毛利率低的拖累,12.7%的数字几乎快追上了苏宁、国美的14%-17%的水平。同时考虑到京东运营支出的订单处理、物流、仓储、营销、技术等处于扩张投入期的因素,盈利对京东来说,只是账面上的事了。
 
当然,京东毛利率改善与第三方平台收入增长有直接关系,拿第四季度来说,净收入增长了73%,但交易额看,自营业务同比增了77%,但第三方平台却飙升增了220%,后者的毛利率显然要远高于自营业务,顺势拉高了整体的毛利水平。这也印证了之前的说法,第三方平台的收入会关系到未来京东的盈利时间点。
 
对供应商的诱惑力增强
 
从以上的营收指标和增速来看,这一次京东超过苏宁,坐上中国最大零售商的位置后,不出意外的话,短期内会拉开与苏宁、国美间的距离。对苏宁来说,2014年虽然通过部分门店资本运作,填补了20亿元收益,算是交出了一份盈利8.61亿元的成绩单,但明眼人看得出来,这是“做”出来的利润。而且2014年的苏宁更像几年前的京东,在朝O2O零售业态转型中,优化门店、扩张线上、投资PPTV和母婴,打造物流云、金融云,扩充开放平台,是一个摊大饼的阶段,还未开始进入良性阶段。
 
一直,零售业态不管是线上,还是O2O,是一个拧毛巾的行当,供应链管理能力是王道。在衡量零售运营水平和效率的库存周转天数和账期上,京东2014年在品类大幅扩张、GMV、订单量同比翻倍的前提下,库存周期从2013年的34.8天缩短到了34.2天,账期保持了42.2天的水平。相比,苏宁、国美库存周转在40-60天,账期110天以上。这一点上,刘强东一直强调的运营成本和效率,看来不是虚的。
 
体量越大,供应链的管理能力越强,越能得到供应商的认可。相比,苏宁、国美与3C的供应商磨合了很多年,已经形成了很高的默契度,以及对产品包销、买断的销售预测能力,所以动辄就在单品上签数十亿元的采购大单。但随着京东话语权的增强,大规模采购、周转快、大笔预付款等,会让3C供应商向京东倾斜,甚至争取到比国美、苏宁更低的进货价,这都会反映到毛利率指标上。
 
基因不同 京东的空间在哪?
 
实际上,同为零售业态,京东与苏宁、国美,还有一个最大的不同。那就是平台的基因不同,传统的零售连锁,再怎么变革、转型,商业模式和收入来源都单一,苏宁即便在多元化、纵深化延伸,但在新业务模式上表现还有待观察,国美更偏保守一些。那么,基因究竟有哪些不同呢?与供应商的互联网转型“共振”的话,就会产生更大的化学反应。有几点:
 
一是京东的开放平台业务,苏宁们也涉足,但短期看还未形成规模;二是金融业务,京东的众筹、供应链金融、消费信贷等,已经开始抬头,会是创造利润的强劲来源;三是智能硬件的生态圈,与供应商在产品设计、制造、营销、销售和后续服务商更紧密的绑定,抢占入口;四是度过投入期的物流、仓储,成熟并开放后,能贡献收入和利润;五是大数据、云计算等平台能力的输出,目前看尚未发力,但长期看有协同效应。
 
这些除了丰富京东的多样化收入结构外,还会给供应商带来更大的吸引力。比如去年底,京东与美的宣布战略合作,喊出了2015年销售额达100亿元的口号。而这与以往与国美、苏宁的合作模式有本质不同,会在大数据、物流、智能应用、渠道、售后服务等链条上绑定,在阿里投资海尔、小米入股美的等智能家居、硬件的大生态背景下,会削弱传统零售业态的影响力。因为供应商也要转型,销量只是一个考虑,更寻求与互联网企业搭伙。
 
所以说,这些产业的变化和因素,决定了京东成为中国最大的零售商后,会带来更大的腾挪空间,而不仅仅是一个数字那么简单。对苏宁、国美来说,这恰恰是最可怕的隐形冲击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