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永远铭刻在心底的感恩......

(2022-08-08 13:31:45)
标签:

育儿

     有人说:人“两岁开始就应该对儿时有牢固的记忆。”细想起来,我对儿时有难忘的记忆,可能接近三岁了吧!

  那是一个浙东地区诸暨农村寒冷的冬天。我穿着一身妈妈利用自己嫁衣改做的丝棉袄、裤,衣裤上下连成一体,外加连体帽、连体的袜子,外形很有些像现代的“宇航服”;腰间还扎了一条腰带,能防风、防寒,份外暖和。
  春节过后,我拿着一个玻璃做的小“葫芦瓶”,瓶里还剩两块“大伯母”刚从上海带回来的“丝光糖”,和三个小伙伴一起去邻近玩耍。
  我们走到一个水塘边。他们都向我要糖吃。二块糖三个人怎么分?都是要好的发小,实在没有办法,便想到水塘边去舀点水,把两块糖化开后再给大家分着喝。没有想到一不小心滑进了水塘。小伙伴们惊慌失措,但都没有逃走,只是大声喊叫:“快救人啊!快救人啊...”
  这时候,从附近的居民房里跑出一位青年人,见我落水了,立即返身从家里拿出一根竹竿,急急忙忙跑过来,要我抓住竹竿一头,准备把我拉回岸边来。但我实在太小了,什么也不懂,怎么也抓不住,一碰竹竿,反而往远处漂。水塘很深,只要沉入水底,必死无疑。幸亏我穿着妈妈做的“棉袄”,浑身包得紧紧的,一下之透不进水,好象穿了一身“救生服”,斜躺着的上半身还居然浮在水面上,只是害怕,大声哭叫。那个大人眼看不下水不行了,立即脱了鞋不顾一切跳到很深的水塘里,游到我身边,把我从水里抱到了岸上...
  此时,我身上滴着冰冷的水,外表都湿了,却还没有湿透,因此,并不感到很冷。妈妈已经闻讯赶来。她一边发急,一边骂着,一边又心疼地打了我几下,谢过那位救命恩人后,赶紧抱我回家。
  自从我一岁多时爸爸抛弃妈妈后,我的“亲爷爷”平时从来不关心我们。但一听说我差一点被淹死后,便不依不饶,对妈妈破口大骂:“你是干什么的?连个孩子都看不住,要你干什么?如果孩子真有三长两短,你也别想好好活着,给我滚回娘家去!”
   爷爷气势汹汹,仿佛真要赶我妈妈出门。我本能地挡在妈妈身前,身上还滴着水,大有以死相拼的勇气。妈妈只是流泪,一声不敢吭,抱起湿漉漉的我,躲进房间为我换衣服,又偷偷哭泣了好长时间。当时,我记得自己也懂得后悔、难受了,反过来替妈妈擦眼泪...
   这件事使我记了一辈子!不仅记着妈妈当时委屈的眼泪,也一直记着那位救命恩人。他的名字叫周洪明,当时还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年轻农民,不祘近亲,也祘是三代以内的亲戚——“萝卜长在辈分上”,我还得叫他“洪明爷爷”呢。
    从此,在我儿时记忆里,便刻上了一道懂得感恩的深深的印记...

   岁月流逝,步履匆匆。从十五岁开始,我便离开了农村,成年后,考上了清华大学,成了一个有模有样的城里人。但不管我经历了多少红尘的磋磨,经历了多少山山水水,儿时的记忆依旧历历在目。长大以后,偶尔回乡,我总要去看看这位曾经救过我生命的长辈,送去一些礼品,说声谢谢,再送给他一点钱。
  记得是1978年底,我又回到了故乡。我照例去看救过我命的“洪明爷爷”。他显得有些苍老了,额头已经刻上了浅浅的皱纹,还是那份淳朴、老实的样子。
  我又提起他儿时救我的情景,他憨厚一笑地说:“那是你小时候的事了,你还老记着?”
  我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记得是应该的。”
  我问他:“你们这些年过得怎么样?”
  他说:“一言难尽!暂时困难的时候,日子是难过,有什么吃什么,不管是山上跑的,水里游的,地里长的,只要能填饱肚子,即使不是好东西,一样能保命,终马马虎虎熬过来了...”
  我想搞点社会调查,有意打断他的话,插嘴问:“当年村子里有人饿死吗?”
  他说:“没有。那几年,我们这里没有太大的旱灾,只要身体好,人是活的,谁会坐着等死?只有那些有病的老人,子女不孝的,撑不下去,也有过世早一些的。”他迟疑了一下,突然对我说:“你知道你嬷嬷(即奶奶)的事情吧?她也可以算是早死了...这也得怪你三个叔叔。他们一家大人都定了“地主分子”,暂时困难时期,叔叔让你奶奶一个人单过,三个儿子除了给点粮食外,其他什么也不管,由她自己“刨食”、种菜,日子确是难过的。后来,你奶奶生病了,治不起病,只能熬着,也没有亲人经常照看。一天晚上,据说她口渴了,拿了一个碗从二楼爬下来(当地的住房一般都是二层楼),想到门前的水塘边舀点水喝,不知为什么竟在离门口不远的地方晕过去了。等早上有人发现时,已经“咽气”了。因为她是村里的“老地主婆”,只要有亲人哭上几句,死后也就草草埋掉了...
  “洪明爷爷”知道我的“亲奶奶”因为难产早已去世了,后来的奶奶,从我们被爸爸遗弃后,处处冷落我家,形同“路人”,因此,也就毫无顾忌地给详细讲了奶奶意外死亡的经过。我默默听着,漠然地说,我听“堂弟”说过一些。
  我隐约感到他在回避自己的家事,又冒昧地问了一句:“你现在过得好吗?”
  他脸上闪过一丝阴影,迟疑了一会儿说:“现在好过多了。但我儿子却不争气,因为酒后和人打架、生闷气,竟喝农药死了,只留下一个儿媳妇和两个孙女...”
  他指了指身边的孙女和在灶间做饭的儿媳妇,对我说:“我现在就和她们一起过,也有个相互照顾”...
  我听完后很沉重,不敢再问什么,便从身边掏出200元钱,悄悄塞到他的手里说:“你买点吃的吧。我以后再来看你。”他很感谢,反而使我不好意思起来。
  改革开放初期,当地农村并不富裕;年龄大的人,除了干农活,空闲时间的乐趣就是到“祠堂”里去打麻将赌点小钱消遣。估计他平时不会有现金,因此,对我给他的200元现钱看得很在乎。等我出门告别时,他送我到大门口后,却并不回家,而是从小路急急忙忙奔“祠堂”赌场去了...
  我感到有些心酸,但也无可奈何。
不久,我又回到了城市里熙熙攘攘的小天地里...
  以后,只要有机会回故乡,我总是要去看看我小时候的“救命恩人”。但也仅此而已...
  前些年,农村的“堂弟”来信告诉我,我的“救命恩人”——“洪明爷爷”病故了。我心里难受了一阵子,忙忙碌碌,也就渐渐淡忘了。但儿时那一段落水的记忆及救命恩人“洪明爷爷”一家的遭遇,却沉淀在我的心里,难以磨灭...
  我想,他要是能活到今天,一定会过得多好得多!


附记:
   2019年之前,按照我的承诺,每年清明,我总要从北京赶回浙江老家替已故的父母(衣冠冢)、洪明爷爷、外婆和已故亲友们扫墓、祭奠,每次都会到曾经差点淹死我的水塘边和救命恩人——洪明爷爷的故居看一看,照几张相片。有意思的是,近2000户的大村庄,当年有十几个水塘,随着岁月的变迁,绝大部分已经改变了模样,多数变小变浅了,有的还被填埋已经消失,唯独淹过我的那个水塘,几乎保持着原貌,外形、深浅还和80年前差不多。池塘边还竖着一块村里树立的“提示牌”:“池塘水深,严禁靠近”,使我感到份外敏感。
  前些年清明回乡时,我按惯例又到曾经落水的水塘边走一走。附近盖了不少新房。楼里的居民凑过来问长问短,我便说起几十年前落水时被洪明爷爷救起来的往事傍边有一位乡亲对我说洪明爷爷早就过世了,家里已经没有人,老屋都空着,又破又乱,再也没有从前的热闹劲了。
  这时,从附近的新楼里走出一个中年妇女来,突然人群中有人喊了起来,“喏,她就是洪明爷爷的孙女,她妈改嫁后也过世了,她还嫁在我们村子里,也盖了新房,现在日子好过了”......
  村子里的人,认识我的人已经很少,说了几句闲话也就匆匆告别了。但那个变化很小的水塘和洪明爷爷住过的老屋,早已破败不堪,总使人有一些难以排遣的伤感......
  流光似水,岁月匆匆,物是人非,人去楼空,转眼间,老去也,情何以堪......
  我已经88岁了。但我依旧在心中保留着这份刻骨铭心的感恩之情。愿洪明爷爷在天堂安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