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媒体上不断出现要求强化我国珍稀物种——“长江江豚”保护的呼声,认为只剩下1000多头,已到了行将灭绝的危险境地。这使我又想起了已遭“功能性灭绝”命运的长江瑰宝——“白鳍豚”的可悲命运。
白鳍豚,也称为白鱀豚,是一种我国独有的淡水鲸类白鱀豚科动物,仅产于中国长江中下游流域。由于面临灭绝危险,1979年,我国就宣布“白暨豚”为濒危物种;不仅被列为我国一级野生保护动物,也是世界上12种最濒危的动物之一,其珍稀程度远超出“大熊猫”。1983年,我国又立法规定“狩猎白暨豚”为违法。但是,由于人类活动的巨大影响,“白鳍豚”终于难逃灭绝的下场,给人类留下了无法弥补的伤痛......
本来,我们曾寄希望于人工养殖“白鳍豚”,也建立了“白鳍豚保护区”。但是,一切为时已晚。世界上唯一一头人工饲养的“白鳍豚”——琪琪,经过23年的人工饲养岁月,还是在武汉水产研究所于2002年7月14日安然去世了。牠的去世,使我们失去了在地球上已经生存了2500万年的珍贵物种,使中国失去了和“大熊猫”同样珍贵的一级保护动物——“白鳍豚,使许多学者、环保人士和野生动物爱护者,禁不住痛彻心扉.....
.难怪一种动物的去世,会在社会上引起如此巨大的反响,仿佛人间也会因为“白鳍豚”的离去而泪洒江天,远远超出了一般名人谢世的动静。
据报道,“白鱀豚”——淇淇去世的消息传出后,国内外许多关注“白鱀豚”命运的单位和人士纷纷表示关切之情,电子邮件、传真、电话、手机短信纷至沓来,共有 70
余份,对淇淇去世表示惋惜;对长期从事白鱀豚保护和研究的科研人员表示慰问,并对继续做好白鱀豚保护工作给予支持和鼓励。当时的相关单位有“国家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农业部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办公室”、“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湖北省水产管理办公室”、“湖北省水产研究所”等;个人中有“中国科学院陈宜瑜副院长、陈竺副院长,日本江之岛水族馆馆长崛由纪子(也是白鱀豚馆的名誉馆长),日本鲸类专家加藤秀弘、神谷敏郎、赤松友成等,美国鲸类专家汤姆·杰弗逊、亨利·苷茨等;还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及中央、地方等媒体的多位报道过白鱀豚的记者,长江新螺段白鱀豚自然保护区、长江天鹅洲白鱀豚自然保护区和安徽铜陵白鱀豚养护场的同志,香港海洋公园、台湾野柳海洋世界和青岛水族馆的同行等。媒体也纷纷报道了“白鳍豚”——淇淇去世消息——新华社率先发出了白鱀豚——淇淇去世的消息;随后,中央电视台、新华社、光明日报、科技日报、科学时报以及湖北省和武汉市的多家报纸和电视台,均连续数天进行动态报道;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的“时空连线”、“纪事”,“讲述
” 栏目 ,“走近科学 ” 栏目以及“科技博览 ”
栏目等分别到现场采访、拍摄,进行了深度报道。淇淇去世后的两个月以来,除各大媒体新闻报道以外,中央电视台推出 5
套专题节目;湖北电视台推出了“幸运地球村”专题节目;武汉电视台推出“科技之光”专题节目;中国电影集团与日本富士电视台也推出了 1
套专题节目。据不完全统计,各种报道累计已超过 100 篇次。许多网站也纷纷转载了相关文字和图片。一时间“淇淇走了”、“别了淇淇”、“永远的淇淇”等消息触目可见。
为什么会有那么单位、个人和媒体关注一头“水生动物”去世呢?这是和“白稽豚”的特殊地位分不开的。
“白鳍豚”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生活繁衍在长江中下游水域,体型优美,数量极少,被誉为“水中女神”,“长江瑰宝”,“水中的大熊猫”“活化石”等。
我之认识白鳍豚,要从三十余年前说起。
那是很久前的夏天。我从“重庆”完成一座工厂设计后,沿长江顺流而下返回北京。一路上,江面烟雨苍茫,两岸群山,时隐时现,在美不胜收的景色迎送中,轮船穿过了雄伟、险峻的“三峡”,过了“葛洲坝”后,便能不时看到一种黑色的“生物体”,频频翻腾在波涛滚滚的江面上,仿佛是黑色的蛟龙。我以为是大鱼,大声喊了起来:你们看,好大的鱼啊.......身旁一位不相识的旅伴笑了起来说:你是第一次过长江吧?那不是鱼,是“江猪”,也叫“江豚”,是我国特有的淡水豚类,像人一样用肺呼吸。它还有一个更出名的“姐姐”,叫“白鳍豚”,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现在已经很难见到了。于是,他就滔滔不绝地给我讲了许多有关“江豚”和“白鳍豚”的故事;也许是我碰巧遇到了一位“水生动物专家”吧?
从此,我知道了奇异的野生动物——“白鳍豚”,也逐渐知道了它在世界上的地位和许多有关它的知识。据说,曾有一位到中国旅游的外国女学生,最大的愿望就是想见到我国饲养的特有物“白鳍豚”——淇淇,一到武汉问路,首先打听“白鳍的饲养地点——武汉水产研究所的位置。也正是由于这一次轮船上的奇遇,才使我在武汉停下了脚步,终于见到了许多人已失之交臂、终身难得一见的“白鳍豚”!
那一天下午,天气晴朗而炎热。参观的人并不算多。白鳍豚在水池碧波中自由游动、翻腾,形似蛟龙;那一身银光闪闪的白色体肤,更显出“水中女神”的娴雅;美丽的体形、漂亮的颜色、潇洒的游姿,给参观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一位讲解员给大家介绍说:“据考证,白暨豚于2500万年前已由太平洋迁徙至长江。中国两千多年前的古籍《尔雅》中,也有对白暨豚的描述,并视之为“江神”。白暨豚曾广泛存在于长江流域的洞庭湖及鄱阳湖湖区,在长江中的分布最远可至三峡地区葛洲坝上游35千米处,下游至上海附近的长江入海口处,都曾有发现。据估计,历史上曾经有5000头之多,广泛分布于长江流域,全长约达1700公里。除了“白鳍豚”十分珍稀的特点外,许多地方和人类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她是恒温动物,体温在36度左右,和人类很接近;她用肺呼吸,要不时升上江面呼吸新鲜空气;白鳍豚的大脑特别发达,表面积要比海豚大,大脑的重量约占总体量的0.5%,其中平均一只重95千克的雄豚,大脑重量可470克,已接近大猩猩与黑猩猩的大脑重量;某些学者认为,白鳍豚比黑猩猩或长臂猿还要聪明,其思维能力,甚至超过大猩猩;她有着独特的大脑系统,可以使大脑同时一半休息,另一半醒觉。成熟的白鳍豚的大脑每天可有7至8小时的睡眠(近似成人睡觉习惯),属于半睡半醒状态,其余时间全脑觉醒。白鳍豚跟其他的哺乳动物一样也能做梦。更有趣的是:成年白鳍豚体重约100~150千克,也很接近人类;每年有两次发情期,分别在3~5月和8~10月;怀孕期10~11个月,每次产1仔,偶有两仔,幼仔靠母乳哺育直至长大、独立,更像人类特点。白鳍豚的声纳系统极为灵敏,头部有一种超声波的功能,能将江面上几万米范围内的声响迅速传入脑中,一旦遇上紧急情况,便立刻潜水躲避,是一种极其难得的《仿生学》研究的“范本”。但长期以来,随着人类活动的影响,其种群数量不断减少,分布区域逐渐缩小。“白鳍豚”已到了十分危急的地步......
这一次参观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我开始不断关心着“白鳍豚”的命运,并且在以后路过武汉时,几次去探望这位“水中女神”,希望她能像我国的大熊猫一样,会创造奇迹,重获新生。但是由于长江流域居住着3亿多的人口,相当于全世界人口的5%;人类的生产活动,是形成“白鱀豚”数量急剧下降的最主要原因。
据有关资料介绍:“从20世纪人们所收集到的“白鱀豚”标本中,约有92%都来自人为因素所导致的死亡。
到了20世纪90年代,“白鱀豚”在洞庭湖与鄱阳湖湖区已基本绝迹。在长江江水中的分布范围上限,也已下移到葛洲坝下游170公里处的荆州附近;其下限缩减更为严重,直到南京附近都已难觅“白稽豚”的踪迹。在1997年至1999年的观测中,在南京下游临近的江阴以下,再也没有发现过“白鳍豚”。为此,1979年,我国便宣布“白暨豚”为濒危物种;不仅被列为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也是世界12种最濒危动物之一,其珍稀程度远远超出“大熊猫”。1983年,国家立法规定狩猎“白暨豚”为违法。但到1986年时,“白鳍豚”只剩余300来头;1990年,剩余200来头;1997年,少于50头(发现23头);1997年到1999年,农业部曾连续3年组织过对白暨豚进行大规模的监测行动,三年间找到的“白暨豚”分别是13头、4头、4头;1998年,总计发现数量只剩下7头;我国曾经努力想通过人工繁殖扩大种群,也捕养了一头雌性“白鳍豚”,后因死亡而无果。
2006年11月6日~12月13日,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日本、德国和瑞士等六国近40名科学家,对宜昌—上海长江中下游的干流1700公里江段进行了考察,未发现一头“白暨豚”;2007年8月8日,《皇家协会生物信笺》期刊内发表报告,正式公布白鳍豚已功能性灭绝......后来,虽然也有见到过“白鳍豚”的口头报告,但始终不能见到确实的证据.....”到此为止,经历了2500万年漫长岁月的“水中的大熊猫”——“白鳍豚”,终于湮没在物种灭绝的“坟墓”中,令全世界环保人士和野生动物保护者们痛心疾首......
“白鳍豚”远去了。我经常翻看自己收藏的珍贵的“白鱀豚”纪念邮票,常常想起那个那个难忘的夏天......我只希“白鳍豚”的姐妹——“江豚”,能和“大熊猫”、“金丝猴”一样获得新生和得到有效的保护。
当前,我国特有的淡水豚类——“江豚”已面临和“白鳍豚”十分相似的命运。我愿随着著名演员——濮存昕在公益广告中的呐喊声,大声疾呼:救救行将灭绝的江豚吧,它只剩下1000来头,已比大熊猫更珍稀,而且保护难度会更大。
如果不采取果断、有效措施,不久的将来,“江豚”的灭绝,会和
“白鳍豚”一样,成为人类又一难以自贖的遗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