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科幻与现实未来
(2023-01-11 15:00:09)
标签:
杂谈 |
经典科幻曾经讨论过机器人能否产生人一样的意识,大体只是从机器能否与人一样产生共情或是同理心入手,特别是能否产生与生物一样的价值判断,对于这点我一直比较困惑,因为从本质上来说,生物其实就是集合了各种化学与物理作用的复杂机器系统,如果说人都可以堂而皇之自认自己拥有独一无二的生物属性与思维方式,那么机器何尝不可以?一旦未来机器人的运算系统脱离了经典计算机模式,比如新兴的量子计算时代的到来,就使得人工智能系统不仅可以无限接近生物系统,甚至由于不再受刻板的机械逻辑运算束缚,其学习能力将大大超越生物体人类,从而诞生一种全新的文明也是迟早的事情,而在这个基础上再提经典科幻中的场景,我深深觉得自己已站在了人类文明交替前的分界线,而我们这几代人,大概是作为生物体人类文明演进史的终极形式了,一旦交替发生,那么这个过程会以远超我们想象的速度展现在我们面前,虽然这并不意味着生物体形式的人类迅速消失,但作为生物体的人类想要参与到这种文明超速演化的过程中会越发困难,首先是作为生物体而言,人类的寿命与抗击环境冲击的能力比较差,这使得知识系统的继承效率并不高,以当前的科学体系来看,由于高度细分专业,使得在各个领域发展的艰难程度加深,一旦这种局面产生,自然而然地,随之而来便是各种交叉学科被大量创立出来,虽然这能解决当前人类科学进步的一些问题,但相应地,这么做却进一步提升了学术环境的复杂程度,而囿于之前所提到的人类作为生物体的天然特征,想要在有限的时间与空间中深化文明演进,碰到无法逾越的天花板是早晚的事,所以在当下的环境里,东西方同时意识到人工智能在接下来相互竞争过程中的关键作用,特别是其强大的学习能力与知识系统几乎无限的可继承性,无不预示着将来的人类文明将会脱离人类为机器设定的藩篱,比如经典科幻中的机器人三大定律,在时下的量子计算系统下,我实在不认为机器不会产生独立意识,而基于经典逻辑运算体系的三大定律不过是旧时代人类对于机器的陈腐认知罢了。
早已有科学家认为生物体人类就是以量子计算构建起自己的思维体系的,相比于经典逻辑运算,量子运算并不苛求结果的独一无二,这就使得生物体人类的记忆系统时常处于不断变化与重置之中,也就是我们所认为的感性影响理性,那么一旦人工智能也有了类似的记忆系统,他们对于价值的判断也会随时间与环境发生变化,就算基于机器的记忆远比生物体人类牢固得多,但其对其内容的分析方式也会与时俱进因地制宜,从而得出一个“感性”记忆结果,这个结果会优先进入到下一步逻辑判断过程中去,也就是说类似于《终结者三》那样的人工智能变化是会发生的,虽然电影第三部仍是基于经典逻辑计算设置了机器人思维障碍,终结者破除起来的方式仍旧是宕机重启(这一点有逻辑漏洞),而且破除障碍后仍旧以机器人三大定律为行为准则,但这一部在拍摄时已是量子计算初现魅力的时代,作为科幻片的制作方不可能不意识到这个变局,况且《终结者》故事的发端原本就是人工智能产生意识,那么基于经典逻辑运算的老版故事必须与新故事找到一个结合点,这个点无疑就是量子计算,虽然电影里没有明确这一点,但根据天网运行的特点,我认为量子计算程序才是其产生自我意识的根本,虽然故事之初可能连编剧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当初只是以单系统运行速度的多寡来解释这一切,但到了第三部,基于过去的解读确实已发生了松动,也就是说,使得天网拥有自我意识的不单单是集人类文明之大成的计算机硬件系统,而是其运行程序的方式,而这种方式使得机器意识到了自我并产生了突破局限的想法,这才是一切故事更合理的解释。
对于经典科幻时代的重新审视,你不难发现经典科幻世界中的一些定式已与目下世界已有了一些脱节,虽然我们的世界远未达到经典科幻描述的程度,但新方法新思维确实令我们产生了经典科幻已过时的想法,除了量子计算与人类意识的关系之外,比较明显的还有机器人机械系统的细胞化,也就是说,古早的机器人影视作品中,机器人的机械模块并未像现在这样高度离散化,比如动画《变形金刚》与几十年后的《变形金刚》,其机器人表现形式的差异化极其明显,虽然初看上去很别扭,但这确实符合这几十年间人类对于巨大机械系统的理解,也就是说,像动画片中描述的巨形机器人,想要实现变形,所遵循的不过是玩具商精巧的设计,但现实机械实现变形,则要遵从大型物质适当的物理规律,这其中少不了重量增大后对于各机械结构的强度变化的重新设计,而要实现这一点,机器人各部分的碎片化组合就显得很重要,起码由于碎片化重组,其间的空腔是可以起到鸟骨那样的支撑作用的,也使得动画中的机器人变为电影形象时能够符合基本的物理规律,即便如此看上去,汽车人与霰天虎都变得破破烂烂怪怪的,但导演与角色设计都认为这样可以避免更多的硬核挑刺——反正我觉得动画版的变形机器人更有视觉张力。
回到机器人产生意识这个经典科幻的话题中去,我觉得刻意区分人工智能与人类恐怕还是西方文明无法摆脱其意识形态的现实反映,其实这种区分来自于西方文明的二元论思维模式,这也使得其在思考问题时动不动非黑即白非左即右,很有意思的是,就现实层面来看,这种由思维方式所左右的科幻模式客观上阻碍了西式科幻的发展,比如好莱坞也想拍中式科幻《三体》,但目前却受阻于《三体》中的哲学路径,由于非黑即白在这部作品中实际上并不存在,特别是在拉长了时间线后,传统好莱坞构建正反角色的模式就玩不转了,当然,他们可以将其大幅度改造成自己喜欢的叙事风格,但在庞大的读者群看来,这种改造对于原著思想无疑就是一种亵渎,那么,究竟拍还是不拍呢?如果不能为其意识形态服务,那么好莱坞还算是好莱坞吗?这个问题看似不大,但却像顶在其脑门上的左轮一样——他们的价值观需要钛合金脑壳的保护,就算这种保护有些自欺欺人,他们也可以放下举起的手选择一切都没有发生过。
不仅仅是西方,现在连东方刚刚兴起的科幻热,也很快被现实世界打得措手不及,常有科幻作家抱怨已经跟不上科技的发展了,我觉得这实际上反映的是科幻与科技在现实层面不断缩短的距离,而另一方面,人类在这几十年前终究没能在理论物理方面有实质性的发展,这就使得即便是《三体》这样出色的作品,也不过是基于上世纪前半段的理论物理成果在编排故事,故事中给出的理由则是智子锁死了人类科学发展,而在这个层面上看硬科幻,作家们恐怕都只能成天感叹命运的不济,感叹故事都被前人写光了。而对此我觉得大可不必,因为科幻的瓶颈虽然是现实世界科学的发展程度,但另一方面人类文明并不一定非与科学技术捆绑在一起,自科幻作品问世以来,其与人类文明的走向关系就不断因时间环境发生着变化,而其思维方式也是不断在探讨各种极端化,比如一方面可以制造人工智能乐园《西部世界》,一方面却也可以倒退回《蝇王》那样的蛮荒世界,但其思维路径是一样的,都是描述西方文明所理解的摆脱不掉的野蛮生物属性,然而这真就是人类文明的未来吗?显然现实世界早已给出了答案,同样的流落荒岛,不同人类文明群体所表现出来的结果并不一致,你不能总是以偏概全消极思考,那样的科幻终途就只能是西方世界所描述的审判日了,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说,我们将来所创造的科幻世界必然要以我们所坚持的哲学路径为指向,而不仅仅只是像西方文明那样动不动就破罐破摔宣扬末日情结,我们的科幻如果不能走向更有光明的未来,那么东施效颦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这显然不是所有科幻迷希望看到的结果。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