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版本1)
知不知上,不知不知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版本2)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版本3)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版本4)
【注释】
知不知(1),尚矣(2);不知知(3),病(4)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5)。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1)知不知:有多种解释。一说,知道自己(有所)不知道。一说,知道却自以为不知道。两种解释都说得通。
(2)尚矣:王弼本、河上公本"尚"作"上",无"矣"字。帛书本为"尚矣"。尚通"上",最好的意思。
(3)不知知: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
(4)病:毛病、缺点。
(5)病病:前一个"病"是动词,"以.为病"、"把?
.当作病"的意思。后一个"病",名词,指的是上面说的"不知知"的毛病。病病,即把这种毛病当作病。老子在此指出,圣人是有自知之明的,这种自知使其避免了"不知知"的毛病;而他之能够免除这种毛病,正是他以"不知知"为耻、视"不知知"为病的缘故。相反,有这种毛病的人从来不认为自己不知,反而自以为是。这实际上是圣人与庸人的素质之别。
【译文】
知道自己还有所不知,这是很高明的。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这就是很糟糕的。有道的圣人没有缺点,因为他把缺点当作缺点。正因为他把缺点当作缺点,所以,他没有缺点。
(译文1)
知道自己有所不知道,最好;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这是毛病。有“道”的圣人没有这种毛病,因为他把“不知知”当成一种毛病。正因为将毛病当成毛病,因此才不犯这种毛病。
(译文2)
明白自己知识不够的人是可贵的,不明白自己缺乏知识的人是有害的。圣人没有这种病态心理,是由于他们时刻担心自己缺乏知识所导致的痛苦,所以能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译文3)
【古文正解】
为无为,自然也;欲不欲,纯朴也;学不学,习一也;知不知,晦深也。淡淡然被褐怀玉,超超然唯乎道德,圣人也。
察于细,博于粗,囚于己,困于物,营营而得失,炯炯而傲惑,民之病也。夫唯无知,是以惑也;夫唯无明,是以迷也。夫唯病病,是以圣人不病也。身,心,动,静。
【今文正解】
以无为作为行为,是取法于自然;以无欲作为欲望,是珍贵于淳朴;以无修学作为修学,是修习于混一;以貌似无知识而对待自己的所知,是洞明于大道的精深却谦藏韬晦。情怀淡泊啊好像穿着麻布却怀揣美玉,意志超脱啊唯独抱持大道施行大德,这就是圣人。
把察识于具体事物作为能事,把杂知于物理作为广博,为自我所囚禁,为外物所困顿,追求不已却盘桓于得失,思虑不止聪明张扬却不免于迷惑,这就是俗人的病症。正因为俗人无知于大道,因此迷惑;正因为俗人不洞晓恒常,因此迷失。正因为把俗人的病症作为病症,因此圣人不会困顿迷惑。圣人修持大道,贯彻于身体,贯彻于心灵,贯彻于行动,贯彻于静处。
【引语】
这一章是人贵有自知之明的格言。在社会生活中,有一些人自以为是,不懂装懂,刚刚了解了一些事物的皮毛,就以为掌握了宇宙变化与发展的规律;还有些人没有什么知识,而是凭借权力地位,招摇过市,便摆出一副智者的架势,用大话、假话欺人、蒙人。对于这些人,老子大不以为然,并且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评析】
在自知之明的问题上,中国古代哲人们有非常相似的观点。孔子有言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在老子看来,真正领会“道”之精髓的圣人,不轻易下断语,即使是对已知的事物,也不会妄自臆断,而是把已知当作未知,这是虚心的求学态度。只有这个态度,才能使人不断地探求真理。所以,老子认为,“知不知”,才是最高明的。在古今社会生活中,刚愎自用、自以为是的人并不少见。这些人缺乏自知之明,刚刚学到一点儿知识,就以为了不起,从而目中无人,目空一切,甚至把自己的老师也不放在眼中。这些人肆意贬低别人:抬高自己,以为老子天下第一,这说到底,如果不是道德品质问题,那就是没有自知之明。我们在阅读这一章的内容以后,深深地感到老子的《道德经》真是一部极富智慧的处世之作。
【补充:微观认识论】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上:认识的上乘方法。病:认识上的弊病,即以对事物的表面现象的认识为认识上的弊病。认识上的弊病是产生自身疾病和社会疾病的主要原因。要消除一切疾病,必须首先消除认识上的弊病。病病:以认识上的弊病为弊病。
这一节是说:能够认识到常人认识不到的东西,这是掌握了认识的上乘之法。不知道什么是最需要认识的,是认识上的最大弊病。只有以不识道这一认识上的弊病为弊病,才能消除认识上的弊病。圣人没有弊病,是因为他以不识道这一弊病为弊病,所以没有弊病。
本章是老子的微观认识论。通过自我、真我之辩,说明自我认识是肤浅的,不足以消除自身疾病和社会疾病,只有创造真我,认识内在之道,才能真正认识和改造世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