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道德经】六八卷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2011-05-20 12:23:59)
标签:

道德经

德经

国学

老子

感悟

生活

休闲

杂谈

文化

分类: 民族文化

【道德经】六八卷 <wbr>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原文】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版本1)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之极。(版本2)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版本3)

 

    【注释】

 

    善为士(1)者,不武(2);善战者,不怒(3);善胜敌者,不与(4);善用人者,为之下(5)。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6),古之极(7)。

 

(1)士:这里指的是领兵打仗的人,即将帅。
(2)不武:不逞勇;武。


(3)不怒:怒,一说强悍。一说愤怒。两者皆通。


(4)不与:与,有两解:一说是对付、应付的意思;一说当争、斗讲。今从后解。景龙碑、傅奕本等多种古本皆作"不争"。


(5)善用人者,为之下:善于用人的,对人态度谦下。


(6)配天:符合自然的道理。

 

(7)古之极:极,准则,标准。古之极,古来最高的准则,在这一章中,老子阐述了他的军事、战争观。他认为"武"、"怒"都是暴烈的表现,是一种侵略的行为。老子希望将帅是"不武"、"不怒"的,而当战争迫不得已、不可避免时,又应当"不争",不可嗜杀。这些,与老子曾经阐明的"不以兵强天下"(三十章)、在战争中以慈而战、以慈而守(六十七章)等主张是一致的。


    【译文】

 

    善于带兵打仗的将帅,不逞其勇武;善于打仗的人,不轻易激怒;善于胜敌的人,不与敌人正面冲突;善于用人的人,对人表示谦下。这叫做不与人争的品德,这叫做运用别人的能力,这叫做符合自然的道理。 (译文1)

 

    善于作将帅的人,是不逞勇武的;善于作战的人,是不靠强悍的;善于战胜敌人的人,不在于动辄跟敌人争斗;善于用人的人,对人态度是很谦卑的。这叫做不与人争的“德”,这叫做利用别人的力量,这叫做符合自然的规律,这是古来就有的最高准则。(译文2)

 

    善于谋略的政客不会崇尚武力,极会武功的人不会轻易发怒,在竞争中能取胜的人,决不会同对手一起谋求发展,善于用人的人总是将部属看得很起。这即是所谓不争的天德,是借用别人力量成就伟业的谋略,是与自古形成的天下自然规律完全匹配的最高境界。(译文3)


  【古文正解】
 
    何谓“万千济一”?玄道之实,与物不失,往,来,遐,迩,是谓无极之极;玄同之义,与道不更,物,我,人,众,是谓自然之天。得者亦得,失者亦失,是谓袭常。守其母,要其宗,玄以超然,双用两全。故虚极而万应,静妙而从容,所以为圣人者,万千济一也。  


    【今文正解】

 

    什么叫做“一切事物都归属于一个大道”?玄微大道的真实所在,与万物一体并存,不论过去未来还是遥远近周,这就叫做没有极端的极端;玄微齐同的要义所在,与大道一起永恒,不分外物自我还是个人大众,这就叫做任物自然的天道。与之相得则会物我两相获得,与之相失则会物我两相失去,这就叫做双重的常正。慎守住万物的源本,把握住一切的宗主,进入玄同而得以超越,大道的方式与功能合并利用而后自身与外物共同周全。所以内心清虚到极致而能够应对一切,举止静默微妙而完善从容,之所以是世间的圣人,就在于能够做到一切与大道一致。

 
    【引语】

 

    这一章是专从用兵的意义上讲战略战术的原则。其中心意思在于阐明上一章所讲“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的道理。他要求人们不逞勇武,不轻易激怒,避免与人正面冲突,充分发挥人的才智能力,善于利用别人的力量,以不争达到争的目的。老子认为,这是符合于天道的,是古老的准则。

 

    【评析】

 

    本章的文字讲用兵作战的道理,认为《道德经》是一部兵书的学者,往往以此为论据。我们的意见是,老子就军事现象,为其辩证法思想提供论据。事实上,军事辩证法本身就是一门深奥的学问。或者说,本章内容既是讲用兵打仗,又是讲辩证法的道理,这样理解,也无不可。但说到底,认为《道德经》是一部兵书,那就极大曲解了它的内涵。下面,我们谈谈“善战者,不怒”的问题。

 

    《孙子兵法火攻》写道:“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这是说,国君不能因一时之愤怒而发动战争;将帅不能因一时之气愤而出阵开仗。这一军事思想与老子在本章里所讲的内容是基本一致的。战争是国力、人力的较量,也是智慧的较量。“武”、“怒”是军事指挥者暴烈、失去理智的表现。一旦“怒”上心头,就会失去冷静,也就不能客观地分析、研究敌我双方的优与劣,而以主观臆断和愤怒的情绪代替客观实际,这种状况将给国家和军队,带来极大危害和灾难。这样的事例在古今中外的战争史上比比皆是。军事上如此,人生亦然。遇事不急躁、不冲动,平心静气地认真思考,细心分辨客观现象,就可找到问题的症结,从而得出正确的解决方法。


    【补充】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不武”、“不怒”,是慈德,不以感情用事。三国时许褚赤膊上阵遭箭穿,就是武、怒的结局。“不与”,是俭德,为胜敌的必要条件。“为之下”,是“不敢为天下先”,为谦下、守静之德。以退为进,以守为攻,是用兵策略,可以确保慈、俭之德不失。“不争之德”,是克制而不盲动,不争一时之勇。不争则守,守则敌动我静,动则必耗其力,我以逸待劳,以静制动,又以强大的兵力作后盾,自然可以取胜。这是最符合天地创始的规律的。配:相复合。古:天地之始。

 

      本章是老子的用兵之道。慈、俭、不敢为天下先是用兵者最根本的指导思想。以“三宝”为指导思想的是仁义之师、正义之师。自古正义战胜邪恶,以争、贪为目的的侵略战争必然以失败而告终。

 

 

【道德经】六八卷 <wbr>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