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故天下乐推而不厌。非以其不争耶?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版本1)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版本2)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居上而民不重,居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版本3)
【译文】
江海所以能够成为百川河流所汇往的地方,乃是由于它善于处在低下的地方,所以能够成为百川之王。因此,圣人要领导人民,必须用言辞对人民表示谦下,要想领导人民,必须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他们的后面。所以,有道的圣人虽然地位居于人民之上,而人民并不感到负担沉重;居于人民之前,而人民并不感到受害。天下的人民都乐意推戴而不感到厌倦。因为他不与人民相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和他相争。(译文1)
江河湖海之所以能成为无数川流小溪的汇聚之所,是由于它们处于一个好的下游位置,故能成为川流小溪的归顺之处。因此圣人明白,要想成为万民之君,就必须将个人的意志置于国家之下,要想当领头人,就必须将自身的利益置于国家之后。正是由于明白这一道理,尽管圣人位居人民之上,而民众不感到重压,尽管身居人民之前,而人民不会去加害他。正由于做到了这一点,民众都乐于拥戴他,而不是厌恶他。(译文2)
【古文正解】
道贵无,德贵虚,万千济一。
何谓“道贵无”?有以为是,无以为妙,精以为真,常以为信。其字曰道,其名曰大,其所曰玄。故道和天下,同有无,一阴阳,善然无物。是以其居也,莫不相宜;其制也,莫不属是;其牧也,莫不自然。故万物处之而不知所与,性而不知所以,生而不知所恃。生生然自成,适适然自性,是谓玄同。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故恢恢而大综,自然而大成,所以为万物之尊者,道贵无也。
【今文正解】
道之贵在于虚无,德之贵在于虚容,一切事物都归属于一个大道。
什么叫做“道之贵在于虚无”?真实存在才以此肯定,没有形质才以此奥妙,蕴蓄精微才以此纯真,永恒不改才以此信宜。它的字叫做道,它的名叫做大,它的所在叫做玄。所以道合和着天下万物,合同着有无形态,合一着阴阳性状,善妙啊没有物态。因此,它的居处,万物莫不相宜;它的规制,万物莫不从属;它的畜养,万物莫不自在而然。所以,万物无不与道相处却不知有所交接,万物无不秉从天性却不知为何如此,万物无不得以生息却不知何为依恃。生机蓬勃自己长成,安适怡然自己顺性,这就叫做玄微的齐同。大道生成万物而不占有,作为而不恃功,长成而不宰制,这就叫做玄微的德行。所以空虚广漠却综系着一切,任物自然却成就着一切,之所以是万物的尊主,就在于大道的没有物态。
【订正与辨析】
通行本“是以圣人欲上人,必以言下之;欲先人,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人不重,处前而人不害,故天下乐推而不厌”句中“人”字按帛书本以及简本一概订为“民”字,如此“圣人”与“民”比对意味更为明显。
当然,此处“民(百姓)”字并非专指“百姓的整体概念”,也首先侧重于“他人”含义,而后推及“天下”。
【引语】
本章讲的是“不争”的政治哲学。老子通过大国与小国的关系,讲了“大者宜为下”的道理,也讲了“圣人”也要“为下”。他认为,统治者应该处下、居后,这样才能对百姓宽厚、包容,就好像居处于下游的江海可以包容百川之水那样。究竟这一章是否向统治者献计献策呢?我们还是要在本章评析中加以研究。本章开头用江海作比喻,这和三十二章“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的意思相同。老子喜欢用江海来比喻人的处下居后,同时也以江海象征人的包容大度。
【评析】
如上一章所说,在老子研究中有一些注释家认为,这一章表达了老子的一套利用人民、统治人民的权术。例如,张松如先生说“这是向统治者献言,颇有点像班固所说的‘君人南面之术’。”(《老子校读》第365页)不过,张先生的观点并不完全等同于有些学者关于老子是为统治者出谋划策的观点,而是认为老子的主张反映了农民小生产者的愿望。他说:“‘圣人’要想统治人民,就得用言辞对人民表示谦下;要想领导人民,就得把自身放置在人民后面。最后,要做到‘居上而民弗重也,居前而民弗害也’。
难道这不正是当时处于水深火热的广大农业小生产者的迫切愿望吗?事实上,封建统治者当中谁个能做到这一点呢?以不争争,以无为为,这是合乎辩证法的,这也是农业小生产者的经济特点及其阶级利益决定的一种社会思想。当然,他只能把这种思想作为建议进献给他所理想中的体‘道’的‘圣人’。为什么一定会是这样呢?因为‘他们不能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是不受限制的政府权力,这种权力保护他们不受其他阶级侵犯,并从上面赐给我们雨水和阳光。’从来的农民阶级都是皇权主义者,这在他们刚刚走上历史舞台的古时,更是如此。天真幻想诚有之,贬曰滑头,作为阴险,未免过界了吧。”(同上)对于张松如先生的这番论述,我们基本上表示赞同。
如果说老子是在为统治者献计献策,那也是站在劳动者的立场上,是为国家和百姓的利益而呐喊。这种立场和观点,我们感到与孔孟和儒家所讲的“君末民本”的思想或多或少有些相似或相近的地方,因为“君末民本”的仍是在为封建统治者做长远打算。然而这种主张在今天的学术研究中已基本得到学者们的肯定,那么我们觉得老子的这些主张,是不是也应当得到肯定呢?我们想,答案应当是肯定的。
【补充:平凡与伟大】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成百谷王。
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百谷之王,是因为江海处下而不与百谷争高,因此成为百谷之王。
这是以江海比作圣人。圣人之所以能够成为百姓之王,是因为圣人具有谦下而不与百姓争权夺利的高尚品德。
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所以,要想成为人民所爱戴、敬仰的人,就必须心里装着人民,敢为处于社会下层的劳动人民说真话;要想处身于人民的前面,成为领袖人物,就必须把自身的利益放在人民的后面,正所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的人自然成为人民心目中的圣人。因此,圣人处于社会的上层,成为统治者而人民不感到沉重,处于人民的前面而不被人伤害。所以,天下人民都乐于推选圣人作为领袖而不感到厌烦。
这里,“以言下之”、“以身后之”是“天下乐推而不厌”的前提条件。“以言下之”是言,“以身后之”是行,只有言行一致,人民才会“乐推而不厌”。
“天下乐推而不厌”,是老子彻底的民主思想,理想的统治者是由人民推举产生的,统治者的权力来源于人民。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圣人的权力不是凭借搞阴谋诡计得来的,也不是世袭继承来的,更不是独裁者“培养”和“选拔”的接班人,而是以实际行动赢得人民信任的结果。如果不能获取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任何人都不可能和圣人争夺权力。在有道的社会里,统治者的权力是扎根于人民的。那些为了个人名利而争权的人,人民决不会把权力授予他们。不争名利而争得民心,即是“不争之争”。“不争之争”,是争名争利者永远不可战胜的。
这里,老子对圣人和帝王作了一番比较:圣人于平凡中见伟大,帝王于显赫中见渺小;圣人是民心所向,帝王是民心所背;圣人的伟大是长久的,帝王的显赫是一时的。
本章是老子的民主思想。热情讴歌了实行民主法治的圣人,褒扬了圣人的伟大,并对不道的统治者进行了否定和抨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