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于无难矣。(版本1)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於其易,为大於其细。天下难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版本2)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版本3)
为无为,事无为,味无为。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版本4)
【注释】
为无为(1),事无事(2),味无味(3)。大小多少(4),报怨以德(5)。图难于其易(6),为大于其细(7);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8),故能成其大。夫轻诺(9)必寡信(10),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11)难之,故终无难矣。
(1)为无为:以“无为”的态度去作为。这是说要顺乎自然,虽为之却象无所为,毫不做作。
(2)事无事:前一个"事",动词,做事、从事的意思。无事,不创新事,含有不搅扰、不干涉的的意思。事无事,以“无事”的方式去做事。这也是说要顺应自然。
(3)味无味:前一个“味”,动词,玩味。无味,寡淡无味。味无味,把恬淡无味当作味。意思也是顺应自然,恬淡处世。“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是老子的人生观和处事治世的哲学。
(4)大小多少:这四字意义欠明,解释不一。一说不管别人对自己怨恨有多大(都要以德报怨)。“小”和“少”分别作宾语,意思是把小事看成大事,把少事看成多事。一说大小多少,即大生于小,多起于少(因此解决问题就从小处着手)的意思。今从最后一解。
(5)报怨以德:即以德报怨,用恩德去报答别人的仇怨。
(6)图难于其易:图难,处理、解决困难的事;于其易,于,介词,从;易,容易的地方。解决困难的事从它容易的地方入手。
(7)为大子其细:为大,做大事情;细,细微的地方、小的地方。为大于其细,就是做大事要从细小的地方入手。
(8)不为大:有两解。一说不自以为大,即不自以为在干大事情。一说不干大事,因为大己化小。两说均可通。
(9)轻诺:轻易许诺。
(10)寡信:信,守信的、守信用。寡信,很少守信用。
(11)犹:均、都。
【译文】
以无为的态度去有所作为,以不滋事的方法去处理事物,以恬淡无味当作有味。大生于小,多起于少。处理问题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实现远大要从细微的地方入手。天下的难事,一定从简易的地方做起;天下的大事,一定从微细的部分开端。因此,有“道”的圣人始终不贪图大贡献,所以才能做成大事。那些轻易发出诺言的,必定很少能够兑现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势必遭受很多困难。因此,有道的圣人总是看重困难,所以就终于没有困难了。(译文1)
以“无为”的态度去作为,以“无事”的方式去做事,以无味作为味。大生于小,多起于少,用恩德去报答怨恨。解决困难的事要从容易的地方着手,做大事情要从细小的地方入手。天下的难事,一定从简易开始;天下的大事,必定由细小开始。所以有“道”的圣人永远不认为自己在做大事情,才能成就大事。轻易应诺别人的要求,一定很少遵守信约;把事情看得太容易,遇到的困难就一定多。因此有“道”的圣人(遇到事情)都把它看得艰难,所以才永远没有困难。(译文2)
要实现有为,必须觉得以往无为,或者说,在做有为之事时,要以无为态度来对待;要做大事,必须觉得以往无事(办事得心应手)
,或者说,在做事的时侯,总觉得眼下无事可做;要达到有味,必须觉得以往无味,或者说,眼前的一切都没有什么味道。对于大与小、多与少的认识,要用天地的理性来来对待一切怨恨和烦恼。想要完成一项事业,必须从容易的地方做起,也必须觉得眼下的事容易;要想实现一个伟大的目标,就应从细小处开始,也必须觉得这不过是小菜一碟;天下的难事必然从容易开始,也必须觉得眼下的事容易;天下的大事必然从细小处开始,也必须觉得眼下较简单。所以圣人始终不认为自己已完成了伟业,因而能成就其伟业。轻易夸海口必然少诚信,把事情看得轻而易举的人,必然遭遇重重困难。因此,圣人总是喜欢把事情看得困难些,从而最终能达到无难的境地。(译文3)
把有所为当作无为才是最好的无为,把有所事当作无为,才是无所无为,把美味当作无味,才是最好的美味。所大当作小,把多当作少,对别人的仇怨用德去回报。考虑困难的事,要先从容易处考虑,安排大事,要想到每一细小之处。做好一件难事,必须先从细小的事情干起。因此圣人始终不干大事,所以才能成就大事。轻易作出许诺,一定会使信誉降低,总是认为事情容易,他的面前一定是困难重重。因此圣人十分重视困难,所以他最终能消除困难。(译文4)
【古文正解】
无为,自然。
我之无为非谓尸也,我之自然非谓纵也。人而生,生而动,生之情也;然则尸己者鄙,锢民者不可得矣。生而动,动而晋死者十有三,而善全者十不及一,世之弊也;然则任己者殆,纵世者不可治矣。故,徒然虚无者固不知道,亦不可以得道。
【今文正解】
施行无为,任物自然。
我所谓的“无为”不是说什么也不做,我所谓的“自然”不是说听任放纵。人活着就必须生存,生存就必须有所行动,这是生存的本情;那么说来,自己什么都不做的人可谓是鄙薄,想让其他人也一道什么都不做更是不可能。生存就要有所行动,有所行动而走进死亡境地的十成占三,而安生保全的不到一成,这就是世道的弊端;那么说来,听任自己的要败亡,纵任世道的也无从获得太平。所以,把大道理解为纯粹虚无的人根本不懂得大道,也不可能以此得到大道。
【引语】
本章旨在阐发“无为而无不为”的道理,也可以说是一种处世哲学。老子讲“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的道理。从前几章的内容来看,老子反对以烦琐的禁令去捆住人民的手脚限制和扰乱百姓的生活,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采取顺应自然的态度,必须以平静的思想和行为对侍生活。他提醒人们注意,做任何事情都是从小到大,由少到多,由易到难的。
【评析】
老子理想中的“圣人”对待天下,都是持“无为”的态度,也就是顺应自然的规律去“为”,所以叫“为无为”。把这个道理推及到人类社会的通常事务,就是要以“无事”的态度去办事。因此,所谓“无事”,就是希望人们从客观实际情况出发,一旦条件成熟,水到渠成,事情也就做成了。这里,老子不主张统治者任凭主观意志发号施令,强制推行什么事。“味无味”是以生活中的常情去比喻,这个比喻是极其形象的,人要知味,必须首先从尝无味开始,把无味当作味,这就是“味无味”。接下来,老子又说,“图难于其易”。这是提醒人们处理艰难的事情,须先从细易处着手。面临着细易的事情,却不可轻心。“难之”,这是一种慎重的态度,缜密的思考、细心而为之。本章格言,对于人们来讲,无论行事还是求学,都是不移的至理。这也是一种朴素辩证法的方法论,暗合着对立统一的法则,隐含着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的法则。同时,我们也看到,本章的“无为”并不是讲人们无所作为,而是以“无为”求得“无不为”,他说“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这正是从方法论上说明了老子的确是主张以无为而有所作为的。
【补充:举轻若重】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抱怨以德。
味:品味的意思,引申为体会、思考。
治理国家要实行无为之治。处理国家事务,不能怀有个人私心。思考问题要思考那些没有发生而可能发生的问题。要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大、小、多、少的关系,要以正确的思想观念对待群众的怨言。——群众的怨言并不是无缘无故的,它是社会体制不健全的具体体现。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解决难题,要从最容易的开始,规划宏伟蓝图要从最小处着眼。国家那些很难解决的问题,必定都是从看似简单的事情引起的;国家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必定都是从小事开始,一步一步实现的。所以,圣人治理国家自始至终所从事的看起来似乎都是一些小事,但也正是这些小事才化解了国家的困难,造就了国家的繁荣富强,同时也铸就了圣人的伟大形象。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
一个轻易许诺的人,必定是很少坚守信用的人。把所有问题都看得很容易,必定会遇到许多困难。
轻易许诺的人不慎重考虑问题,把问题看简单了,待到实际去做的时候,却发现不是他当初想象的那么容易,这是造成“寡信”的原因。一旦失信于人,就很难再得到众人的帮助,得不到众人的帮助,困难就越多。所以,“多难”必是“寡信”的结果。
因此,圣人做事与轻诺的人不同,他总是举轻若重,慎终如始,这样一来,他就自始至终都不会有困难了。
本章以辩证法的观点,论述了大小、多少、轻重、难易的辩证关系,并指明了解决这些矛盾的具体措施,即遵循事物发展的量变质变规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