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版本1)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迨ㄞ哄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版本2)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有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帮德交归焉。
(版本3)
【注释】
治大国,若烹小鲜(1)。以道莅天下(2),其鬼不神(3);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4);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5)。夫两不相伤(6),故德交归焉(7)。
(1)治大国,若烹小鲜:小鲜,小鱼。治理大国,要象煎烹小鱼一样。这是老子"无为"思想的又一阐述。煎烹小鱼,不能老去翻动,否则就会破坏它的汁水。老子将治理大国比喻为煎烹小鱼,就是要统治者不要总是搅扰人民,而应安静无为。老子的这一警句,在传统中国的政治思想上曾产生过重大影响。统治者如果能无为而治,则人人可以在自然状态中相安无事;相反,扰民则会害民,天下不会安宁,世风混浊,灾祸便起。
(2)以道莅天下:莅,面临。用"道"这个原则来对待天下。
(3)其鬼不神:神,灵,起作用。(如果用"道"去治理天下),那么鬼也就不起作用了。老子将社会灾祸的根源归咎于人,尤其是统治者的态度和所推行的政治制度,认为只有"无为"的姿态、"无为"的政治,才是免除灾难的根本途径。
(4)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不是鬼不灵,而是它起的作用不伤人。
(5)圣人亦不伤人:圣人也不伤害人。这里指有"道"的统治者(圣人)采取清静无为的政治,对人民不施政令、不加干涉,更不用酷刑,使人民自然安宁、不受伤害。
(6)两不相伤:指鬼神和圣人都不侵越、伤害人。
(7)故德交归焉:有两解,一说交归相当于交相称赞,指人和鬼都交相称赞圣人的德;一说交是俱、皆、都的意思,指自然的德性都回归到人民的身上了。今从后解。
【译文】
治理大国,好像煎烹小鱼。用“道”治理天下,鬼神起不了作用,不仅鬼不起作用,而是鬼怪的作用伤不了人。不但鬼的作用伤害不了人,圣人有道也不会伤害人。这样,鬼神和有道的圣人都不伤害人,所以,就可以让人民享受到德的恩泽。
(译文1)
治理大国,应好象煎烹小鱼。用“道”来治理天下,那么鬼也就不灵(不作祟兴灾)了;不是鬼不灵了,而是它起的作用不伤人了;不是它起的作用伤不了人,而是圣人也根本不想伤人。鬼神和圣人都不伤害人,所以自然的德性都回复到人民身上了。(译文2)
治理一个大国就如同烤一锅小鱼,(越是去翻越容易烂)
。凭借自然法则来管理天下,即便有鬼魅,也不会显出灵气来干扰世态。这并不是说鬼无灵气,而是它的灵气不会伤人。为什么灵气不伤人呢?这是由于圣人遵从了自然法则,故不会伤害民众。这些互不伤害的原因,
均是由于天地本来存在的理性交融统一的结果。(译文3)
治理一个很大的国家,要象烹煮很小的鱼那样不能时常翻滚。运用“道”的原则去治理天下,连鬼也不能出来作。不是鬼不作祟,而是它的作用不能显示出来,不是它的作用不能显示,而是圣人也不伤人。人神各得其所和平共处,那么德就归于道了。(译文4)
【古文正解】
奚谓之啬?克己,奉民,节天,爱物,备上下之不虞,治之本也。则民始自安,国始自定矣。
【今文正解】
因此,圣人的治理,上不冀求于神灵祈祷,下不敬畏于鬼魂祭祀,中不敢放纵于自己言行,持守大道慎修大德,节用苍天资源放牧百姓而已。
【订正与辨析】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依据帛书,较通行本多“非其神不伤人”,然含义不影响。
【引语】
本章讲的是治国的道理,“治大国,若烹小鲜”是老子所说的一句传颂很广的名言。这是个比喻,“烹小鲜”就是煎烹小鱼。这是用烹鱼比治国。小鱼很鲜嫩,用刀乱切或在锅里频频搅动,肉就碎了。国家的统治者治理国家,要像煎小鱼那样,不要常常翻弄。此外,老子是无神论者,他并不相信鬼神,但这一章一再讲到鬼神,这里是说,鬼神都不伤害人,治理国家的统治者,就更不能够伤害、烦扰人民了。并不表明老子是有神论者。
【评析】
“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流传极广,深刻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政治家们。车载说:“这一段话就治国为政说,从‘无为而治’的道理里面,提出无神论倾向的见解。无为而治的思想,是老子书无为的主张在政治上的运用。老子书很看重‘无为’,提出‘为无为’,提出‘无为而无不为’,反复说明这个道理,多方运用这个道理,这是它的‘道法自然’的见解的发挥。它把这个道理运用在治国为政一方面,主张‘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当‘民忘于治,若鱼忘于水’,就不需要再用宗教来辅助政治而谋之于鬼,于是鬼神无灵了。鬼神不再有任何作为,是为政的人‘无为’的结果,符合于‘道法自然’的无为的规律。这是它提出无神论倾向的一个方面。”的确如此,这句话喻示着为政的关键所在,在于安静无为,不扰害百姓,否则,灾祸就要来临。要保证国家的平安,执政者就必须小心谨慎,认真严肃,不能以主观意志随意左右国家政治,这句话用极其形象、简洁的语言概括了这个极其复杂的治国谋略。如果以个人的主观愿望去改变社会,朝令夕改、朝三暮四、忽左忽右,老百姓就会无所适从,国家就会动乱不安。相反,如果国家制定的政策法令能够得到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就会收到富国强兵之效。如此,则一切外在的力量,都不至发生祸难的作用。
【补充:鬼神论】
治大国若烹小鲜。
治理大国和烹制小鲜鱼是一个道理。
这是说,治国策略可以从烹制小鲜鱼的方法上得到启示。小鱼的骨刺和鱼肉相当,如果不加以烹煎的话,其食用价值很小。烹煎的目的在于使小鱼骨酥、肉鲜,皆能为我所用。达到这一目的的关键在于把握火候,做到骨刺、鱼肉二者兼顾,既要把骨刺炸酥,又不能让鱼肉焦糊。这一道理用在治国上,就是要求统治者应掌握法律这一火侯,运用法律手段,来处理政府官员(骨)和人民群众(肉)的关系,既不能是无政府主义,也不能任凭政府官员利用职权去贪赃枉法,伤害人民。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
莅:莅临,以上临下。“以道莅天下”,即天下有道,圣人莅临天下。不神:不神气、嚣张。
鬼、神、人、圣人这四个概念,鬼是害人的,代表的是社会上的恶人及黑社会集团犯罪势力。老子以“不神”言之,表明鬼也是社会制度的产物。正所谓“天下无道,妖魔横生;天下有道,鬼魅藏形。”
神是除妖佑人的,代表的是各级政府官员和司法机关。人代表的是广大平民百姓。圣人是有道之世的理想统治者。
在无道的社会里,恶人横行霸道,黑道势力猖獗,善良的劳动人民成了他们欺压伤害的对象,于是人们不得不求助于神的保佑。神的职责本来是降魔服怪,保佑众生平安的,但是,他们却见怪不怪,善良而迷信的人们不得不为他们烧香磕头,献上贡品、金钱以表示虔诚。更有甚者,竟神鬼勾结,共同鱼肉百姓。于是,便形成了人人憎神恨鬼而又不得不敬神敬鬼的社会怪状。总的说来,还是做神好,吃在明处,拿在明处,因为主宰着他人的命运,自然可以大大方方地接受求神者的跪拜,收受求神者的贡品。世上有多少人不仰慕神灵,屈膝于神灵呢?于是乎,平民敬小神,小神敬大神,大神敬天神,下敬上,上庇下,神神相护,唯神是尊。天下自然也就成了众神的天下,众神的天下自然也就成了魔鬼的天下。其实,世上本来没有鬼神,鬼皆因社会无道而生,神则因鬼而显。鬼神的存在是相辅相成的,是统治者宣扬个人迷信的结果,也是受苦受难的人们看不到自己力量的结果。纵观历史,凡是香火旺盛的时代,定是鬼神当道的乱世无疑。
在有道的社会里,圣人莅临天下,“以百姓之心为心”,高举正义之剑,横扫以害人为能事的牛鬼蛇神。在浩然正气面前,他们再也不敢以鬼神自居,纷纷投胎作人。鬼逝则神灭,人们不知有鬼,焉知有神?这是因为人民成了鬼神的克星,鬼神岂敢害人?不仅他们不敢害人,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圣人也不去伤害人民。因为圣人是由人民推举产生的,圣人所持的尚方宝剑是由人民铸造并用来维护人民利益的。
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圣人和他所领导的政府官员都不伤害人民,并为人民所爱戴,这是因为圣人施行的“无为之治”和“不言之教”,是以德合道,使道和德又一起回到人间。
本章以烹制小鱼作比,形象、鲜明地强调了以法治国的重要性。只要天下有道,人民有德,则鬼神匿迹,社会安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