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道德经】五十六卷  知者不言 言者不知 塞其兑 闭其门

(2011-01-24 14:49:36)
标签:

道德经

德经

国学

老子

杂谈

生活

文化

分类: 民族文化

【道德经】五十六卷 <wbr> <wbr>知者不言 <wbr>言者不知 <wbr>塞其兑 <wbr>闭其门


    【原文】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注释】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1)。塞其兑,闭其门(2),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3),是渭玄同(4)。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5)。故为天下贵(6)。

 

(1)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知"道"的人不随便说,随便说的人不知。"道"有人认为,这句话还含有更深一层意思:智者是不向人民发号施令的,发号施令的人就不是智者。

 
(2)塞其兑,闭其门;此二句见于五十二章,注释参看该章注释(6)。


(3)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这四句重见于四章中,疑是此处错简重出。把他们的锋芒磨去,把他们的纠纷化解,涵蓄着光耀,混同着尘垢。这一段活可以理解为统治者治民的原则,也可理解为老子对理想人格形态的描述。从后者角度看,一个人,如果锋芒外露,就容易摧折,故应磨平它,一般人各自从片面观点出发,坚持自己的意见,因而是非纷纭,无所适从,要"解其纷",就得放弃片面。凡阳光照射,必有照不到的阴暗面,只有懂得"负阴"、"抱阳"对立统一的人,才懂得"用其光,复归其明"。宇宙间到处充满尘埃,人世间纷繁复杂的情形也是如此,超脱现实不可能,只能化除成见,因势利导,让好的、不好的都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便是"同其尘"。

 

(4)玄同:玄妙齐同的境界,也就是"道"的境界,老子理想的人格形态,是"挫锐"、"解纷"、"光"、"同尘",最后达到"玄同"的最高境界。"玄同"的境界是消除自我的固蔽,化除一切的隔膜,超越世俗人伦关系的束缚,以开朗、宽豁的态度对待一切的人和事。


(5)不可得而亲? .不可得而贱:这六句表明,"玄同"的境界超出了亲疏、贵贱、利害的区别。


(6)贵:动词,尊重的意思。一说贵当作"贞",形似而误;贞借为正,首领、君长的意思。


    【译文】


    聪明的智者不多说话,而到处说长论短的人就不是聪明的智者。塞堵住嗜欲的孔窍,关闭住嗜欲的门径。不露锋芒,消解纷争,挫去人们的锋芒,解脱他们的纷争,收敛他们的光耀,混同他们的尘世,这

就是深奥的玄同。达到“玄同”境界的人,已经超脱亲疏、利害、贵贱的世俗范围,所以就为天下人所尊重。(译文1)

 

    智者是不随便(向人民)施加政令的,施加政令的人就不是智者。塞住他们知欲的孔窍,关闭他们知欲的门户,磨去锋芒,化解纠纷,涵蓄光耀,混同尘垢,这就叫做玄同的境界。这样就不分亲近,不分疏远,不分利益,不分祸害,不分高贵,不分低贱。所以这样的人能做天下的君王。(译文2)

 

    一旦有了某一领域的知识,他不会到外面随便张扬,那些喜欢抛头露面的又没什么真才实学。如若封闭了自己的思路,就如同将自己关闭在门户之中;挫败对手的锐气与分道扬镳也是相仿的;能协调阴阳之光与同流合污也没有本质的区别。这即是所谓深奥的“相同” 原理。所以,当得不到某一事物时,总是采取与之相对立的方式:或亲近,或疏远,或过分褒扬,或大肆贬斥。总之,能采取灵活应变手法是天下最高的理想境地。 (译文3)

 

  【古文正解】

 

   行而可知者,物也;不可行而知者,道也。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知道有三:一曰有,二曰无,三曰常,合谓之玄。天地之母,万物之宗。  

 
  是以,明道亦有三:一曰有正,二曰无定,三曰至极,合谓之妙。有正者,不殆之居也,在内合和,在外相宜,则天下清静矣;无定者,与物纷纭也,反以为动,弱以为用,周遍万物若悠游从容;至极者,无极之极也,冥通万物,天性众生,自然,功成,尊贵若无名。  


  总天下以知,要大道以明。物我人众皆齐一,得者得,失者失。  

  是以修之于道者,明而后诚,知而后行。其径曰玄超,其门曰玄同,其方曰双用两全。损之复损,弃之复弃,夫唯减负以极,致乎不测之境,臻乎完善之地。  

 
  大爱不亲疏,大益不利害,大德不贵贱,大道不有无。超超然是以尊贵于天下也!  


  形而下,玄而上。穷齐于物者不知道,徒然虚无者亦不可以得道。为所欲为者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是以明者不喧,行者无为,教者不言,治者昏闷。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  

 

   【今文正解】
 
  用行动可以获知的,是物体;无法用行动获知的,是大道。知道大道的不能够描述它,描述大道的实际是不懂得。  


  知晓大道有三点:一是存在,二是虚无,三是永恒不变,合称为“玄”。是天地共同的发源,是万物共同的遵从。  


  因此,明白大道也有三点:一是有稳定常态,二是没有固定极端,三是作为一切的极致至上,合称为“妙”。  


  有稳定常态,就是有不衰败的所在,在一物之内叫合和,在外叫相互适宜,那么天下的常态就是清静;  


  没有固定极端,是大道交接万物的运动变化,以反向为运动,以柔弱为使用,遍及交接万物却悠闲自如一般;  


  作为一切的极致至上,就是超越极端的极端,昏昧中与万物相合相通,孕育万物的天性而随之生息,以任物自然为方式,有莫大的作用莫大的成功,至尊至贵却好像朴实无欲没有名号。  


  归纳天下以此认识大道,把握大道以此明白一切。不论物类还是我,个人还是大众,都齐同归属于一个大道,与之相得就会获得,与之相失就会失去。  


  因此修行大道的人,明白大道的好处就会诚恳相信,知道大道就会贯彻于行动。  

 
  所走的路叫做“玄超”,像恍惚大道超越具体物态一样,超越具体的矛盾纠纷; 

 
  所进的门叫做“玄同”,与玄微的大道保持一致;  


  所取的方法叫做“双用两全”,既利用大道的作用又采用大道的方式,既周全外物又成全自身。

  
  把多余的减损又减损,把累赘的抛弃又抛弃,只有减损负赘达到极致,才进入不可测度的境地,达到完善的地方。  


  大的爱戴超脱于亲疏,大的好处超脱于利害,大德超脱贵贱,大道超脱有无。超脱才能够全天下都尊贵啊!  


  具体的是低层次,超脱的是高层次。枉然对等于具体事物层次的不懂得大道,拘泥于彻底虚无的也不能以此得到大道。放纵妄为的叫做不符合大道,不符合大道的早早灭亡。  


  因此,明白道的不哗众,修行道的不多为,用道教化的不标榜号令,以道治国的常政治昏闷。因循大道的妙用光芒,再回归道大道的端正明亮,而且不会给自己遗留殃咎灾祸,这就叫做双重的恒常。


   【引语】

 

    四十二章和前一章讲的都是“和”,这一章接续前章,重点讲的也是“和”。四十二章说“冲气以为和”,是讲事物矛盾着的双方,经过斗争而达到和谐与统一。前一章讲的“知和曰常”,即以和为事物

的常态。本章讲怎样可以保持常态的和。这三章之间层层深入,逻辑性极强,向人讲述了“和”的最高道德境界。不过这一章文字蕴含很深,这就不仅仅是指执政之人,而且也包括世间人们处事为人的人生哲理。他要求人们要加强自我修养,排除私欲,不露锋芒,超脱纷争,混同尘世,不分亲疏、利害、贵贱,以开豁的心胸与无所偏的心境去对待一切人和物。如此,天下便可以大治了。

 

    【评析】


    在老子看来,得“道”的圣人,即修养成理想人格的人,能够“挫锐”、“解纷”、“和光”、“同尘”,这就达到了“玄同”的最高境界。对此,车载评论说:“锐、纷、光、尘就对立说,挫锐、解纷、和光,同尘就统一说。尖锐的东西是容易断折不能长保的,把尖锐的东西磨去了,可以避免断折的危险。各人从片面的观点出发,坚持着自己的意见,以排斥别人的意见,因而是非纷纭,无所适从,解纷的办法,在于要大家从全面来看问题,放弃了片面的意见。凡是阳光照射到的地方,必然有照射不到的阴暗的一面存在,只看到了照射着的一面,忽略了照射不着的另一面,是不算真正懂得光的道理的,只有把‘负阴’、‘抱阳’的两面情况都统一地加以掌握了,然后才能懂得‘用其光,复归其明’的道理。宇宙间到处充满着灰尘,人世间纷繁复杂的情况也是如此,超脱尘世的想法与做法是不现实的,众人皆浊我独清的想法与做法是行不通的,这些都是只懂得对立一面的道理,不懂得统一一面的道理。只有化除成见、没有私心的人,才能对于好的方面,不加阻碍地让它尽量发挥作用,对不好的方面,也能因势利导,善于帮助它发挥应有的作用,‘同其尘’,是对立的统一道理的较高运用。”(《论老子》,第48面)

 
    【补充:玄同】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得道之人贵行不贵言。大道天机,只可神会,不可言传。“知者不言”,是道德使然,因为言传则流于炫耀,有违天理。另外,不合时机,不合对象的言传,不会有人相信,反遭流言誹语,被视为宣扬迷信或神秘主义,故不言。妄言者没有真知,只是夸大其词,或者凭空想象,乃哗众取宠而已。

 

    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兑:呼吸器官即嘴、鼻。 门:能够为外物诱发情欲的门户。

 

    “塞其兑,闭其门”。道德功修至胎息境界,不用口鼻呼吸而用肚脐或毛孔呼吸,关闭自我知欲的一切门户,守住大道之境。这已不是练功的方法问题,而是由量变到质变修道有成的象征。


    “挫其锐,解其纷”。挫除了自我妄为之念,不争不贪;化解了自我纷纷之想,无悔无怨。不合大道的自我主观意愿、情感,已彻底抛弃。

 

    “和其光,同其尘。”自我目光统一于大道之光、真我之光,即主观意识统一于客观规律。功名利禄、荣华富贵皆为大道之尘埃,我与大道同真,与万物一体。不以己悲,不以物喜,一切顺其自然。


    “是谓玄同。”自我之德统一于大道,完全扬弃自我,与真我同一,与宇宙同构而成为“神人”、“圣人”。

 

    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朴,是自我之君。朴的取得,是自我之德同于大道的结果,是自我超脱了亲疏、利害、贵贱乃至生死,达到物我两忘,不为一切主观的好恶、是非、美丑等情感所羁绊的成果。所以,对于自我而言,不可因得朴而与之亲近,也不可因得朴而与之疏远;不可因得朴而谋私欲,也不可因得朴而危害他人;不可因得朴而自以为贵,也不可因得朴而自以为贱。因此,成为天下最可贵的人。

 

    本章论述了真人、圣人之所以为天下贵的品质。人生的真谛在于认识自我、超越自我,创造真我。只有重塑自我,才能与宇宙同心,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超脱自我的精神从事社会实践活动,才会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这样的人,必然成为社会上最可贵的人。

 

 

 

【道德经】五十六卷 <wbr> <wbr>知者不言 <wbr>言者不知 <wbr>塞其兑 <wbr>闭其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