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道德经】 五十卷  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 死之徒十有三

(2010-12-17 15:26:10)
标签:

道德经

德经

国学

老子

快乐

生活

文化

休闲

杂谈

分类: 民族文化

【道德经】 <wbr>五十卷 <wbr> <wbr>出生入死 <wbr>生之徒十有三 <wbr>死之徒十有三


    【原文】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民之生,生而动,动晋之死地者,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也。盍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避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也。(版本1)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於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凶虎,入军不被甲兵。凶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版本2)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善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版本3)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陵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版本4)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虎,入军不被甲兵。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版本5)


    【注释】

 

    出生入死(1)。生之徒(2),十有三(3);死之徒(4),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5),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6)。盖(7)闻善摄生(8)者,陆行(9)不遇兕(10)虎,入军(11)不被甲兵(12);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13)。

 
(1)出生入死:出,出现于世上,也就是生。入,入于地下,也就是死。出生入死,对这句话有不同解释:一说人离开生路,就走进死路;一说人始于生而终于死;一说人出现于世上就是生,入于坟墓就是死。今从最后一说。


(2)生之徒:徒,属,类。生之徒,即属于长寿一类的人。一说,徒通"途";生之徒,指活着的途径。


(3)十有三:有几说。一说十分中占三分,即十分之三。一说指四肢与九窍,今不从。还有一说,指七情六欲,即喜、怒、哀、惧、爱、恶、欲(七情)与声、色、衣、香、味、室(六欲)这十三项,今不从。老子认为,人类杜会有三分之一的人走向生的自然繁荣,有三分之一的人走向自然的死亡,还有三分之一的人过早残废,其原因是贪欲太多、伤残身体,违背了生命的自然性。因此他认为,善于养护自己的生命,便应做到少私寡欲,过一种清静质朴、纯任自然的生活。

 

(4)死之徒:属于夭折的那些。


(5)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人本来可以得生,但是却走向了死路。

 
(6)生生之厚:为追求长生而过分地享受,酒食厌饱,奢侈淫佚,奉养过厚。


(7)盖:用于句首的语气词。


(8)摄生:摄,调摄、养护。摄生,即养生。


(9)陆行:在陆地上行走。帛书甲本作"陵行",陵是山地、丘陵的意思。


(10)兕(sì):犀牛。


(11)入军:到军队中参战。


(12)被甲兵:被,动词,遭受;甲兵,武器、兵器。被甲兵:即指受到杀伤。


(13)无死地:没有进入死亡的地域。

 

    【译文】

 

    人出现于世上就是生,入于坟墓就是死。属于长春这一类的人,占十分之三;属于短命的这一类人,占十分之三;人本来可以活得长久,却自己走向死路的,也占了十分之三。(这后一种情况)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奉养得太过分了。曾听说过,善于养护生命的人,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犀牛和老虎,在军队中打仗下会受到杀伤;犀牛用不上它的角,老虎用不上它的爪,兵器用不上它的刃,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进入死亡的范围。(译文1)


    人总离不开由出生到死亡这一过程。能生存下来的只有三成,中途夭折的人也有三成,为求生奔波而死的人也有三成。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人们珍爱生命的意识非常强烈。据我所知,那些不被死亡所震慑的人,他们行走于山林之间不会受到虎豹的攻击,加入部队不披戴铠甲,甚至不带防御武器,(有些人也不会罹难)。仿佛野兽的尖角不会去斗他们,老虎的利爪对他们也无济于事,身上也没有刀枪可容的地方。这又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他们从来不把死当作一回事。(译文2)

 

    人从生下来一直到死,活下的机会有十分之三,中途死亡的机会有十分之三,生下后,经常遇到死亡的威胁也占十分之三。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过于害怕死亡而造成的。曾听善于保养的人,在陆地行走遇不到犀牛和猛虎,在战争中不会有兵器伤害。犀牛虽凶,其角用不上,老虎虽猛,其爪用不上,兵刃虽锋利,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它根本不到有死亡危险的地方去。(译文3)

 

    一个人出世为生,入地为死。能获得长寿的约有十分之三;属于夭折之类的约有十分之三。有些人,本来可以再活着,但因纵情嗜欲,甘食悦色,养尊处优,反伤了生命,这类归于死地的也占十分之三。只是什么原因呢?因为自奉太厚了。据说善于养护生命的人,在陆地行走不会遇到犀牛和老虎;在战争中不会为兵器所伤害。犀牛对他无处投角;老虎对他也无处施爪;兵器对他也无处血刃。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从不进入死亡的范围。


    【古文正解】  

 

    知莫便乎道,而大明;行莫易乎道,而大成;德莫简乎道,而相天下生。    

  

    【今文正解】  

 

    天下有宽阔的大路,至为平坦且至为畅通,根据它可以既用其方法又用其功用。    

 

    【辨正与辨析】——兼论大道的知行观  
  
 “民之生,生而动,动晋之死地者”首先,传统版本都把“晋(进入)”错为“皆(都是)”,可能这个文字错误来源实在很早。二者字体实在太相似了,而且古代文字字体不端正,且书写不规范,如同我们写行草书,搞不好就出错。“晋”含义不完全等同于“进”字,指“进入更好”。“民之生,生而动,动晋之死地者”,对此后文有照应“福兮,祸之所伏”以及“民之轻死,以其生生之厚也,是以轻死”。  

 

  这是个很概括性的逻辑:人活着,就要为生存需要而活动(动物嘛),活动难免进入危险境地,立身处世难免惹祸上身。杜绝危险的方法就是不要多欲望从而多行为,服从大道的方式最安生。
 
  这句话针对的是所有人,包括治理者和被治理者。都不要“生生之厚”,对于生存问题,应该认识到最大的依据是“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后来说起“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也是根据这个。

 

    【引语】


   这一章讲两种养生之道。一种是因营养过剩、娇奢淫佚,故而短命夭折;一种是因行动不慎而造成伤亡。老子认为,人活在世,应善于避害,则可以保全生命长寿。他注意到人为因素对生命的影响,要求人们不要靠着争夺来保养自己,而要以清静无为的态度远离死地。

 

    【评析】


    对于此章中“以其无死地”一句,庄子是这样解释的:“子列子问关尹曰:‘至人潜行不窒,蹈火不热,行乎万物之上而不栗。请问何以至此?’关尹曰:‘是纯气之守也,非知巧果敢之列。……夫若是者,其天守全,其神无隙,物奚自入焉?夫醉者之坠车,虽疾不死,骨节与人同,而犯害与人异,其神全也。乘亦不知也,坠亦不知也,死生惊惧,不入乎其胸中,是故物而不慴。彼得全于酒,而犹若是,而况得全于天乎?圣人藏于天,故莫之能伤也。’”这句话对老子的“以其无死地”是一个很好的注脚,只要人能够依照天道行事,那么外患就不能侵入其身,他就不会走向死亡的领域。所以任继愈先生说:“老子看来,这个世界到处埋伏着危险,生命随时受到威胁。他主张处处小心,不要进入危险范围,只有无所作为,才最安全,最足以保全性命。”(《老子新译》)老子生逢乱世,他看到人生危机四伏,生命安全随时随地受到威胁,因此他主张不要靠战争、抢夺来保护自己,不要以奢侈的生活方法来营养自己,而是清静无为、恪守“道”的原则,他不妄为,不伤害别人。别人也找不到对他下手的机会,这就可以排除造成人们寿命短促的人为因素。老子以本章文字对人们进行劝说,希望人们能够做到少私寡欲,清静质朴、纯任自然。

 

    【补充:摄生之道】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出生入死”,是养生之道,明白了养生之道,则健康长寿,否则,生命早逝。

 

    徒,指同种类型的人。十有三:十分之三。“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是就人类寿命的自然现象而言,即属于长寿的占总数的十分之三,属于短寿的占总数的十分之三。不言而喻,属于中等寿命的占总数的十分之四。

 

    “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是说人的自然寿命(应不包括天灾人祸死亡的)因“动之死地”,即不懂得养生之道而缩短了十分之三。按照这一说法来衡量世界人口的寿命,现在,全世界人口平均寿命约为七十岁,倘若世界人民都懂得养生之道,那么,在当今生活条件下,世界人口的平均寿命应为100岁左右。老子的寿命一说是160多岁,一说是200多岁。但不管哪一说,都向世人证实了养生之道的科学性。

 

    人的自然寿命为什么会缩短了十分之三呢?原因就在于人们太惯养生命、厚待生命了。生生:前一个“生”是动词,惯养的意思。后一个“生”是名词即生命。所谓惯养生命,就是放纵欲望而不懂得加以克制。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避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盖:承接上文申说怎样做才不至于使人的寿命缩短十分之三。摄生:摄取精气以保养生命。兕:雌的犀牛。

 

    “陆行不避兕虎,入军不被甲兵。”是说通过练功,自我已经达到有情无欲的境界,故不需采取回避措施。兕虎虽猛,我无欲于她,我怎会受伤害呢?我以慈悲为怀,无“乐杀人”之心,与人和平相处,自然不为其伤害。

 

    兕角虽凶却无投向之所,虎爪虽猛却无扑捉目标,兵刃虽利却无行刺对象,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我没有了“死地”。

 

    这一节用比喻的方式,说明了“善摄生者”的修养境界。

 

    本章是摄生之道。人生皆因“生生之厚”,缩短了十分之三的寿命,以此说明了摄生的重要性。后面是用比喻的方式说明善摄生者所达到的境界。本章的秘诀是“出生入死”一句。

 

 

【道德经】 <wbr>五十卷 <wbr> <wbr>出生入死 <wbr>生之徒十有三 <wbr>死之徒十有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