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道德经】四十二卷 上士闻道 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 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 大笑之

(2010-11-08 16:47:49)
标签:

道德经

德经

国学

老子

生活

文化

休闲

杂谈

分类: 民族文化

 

【道德经】四十二卷 <wbr>上士闻道 <wbr>勤而行之 <wbr>中士闻道 <wbr>若存若亡 <wbr>下士闻道 <wbr>大笑之

 

第四十二卷

 

    【原文】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版本1)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版本2)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版本3)

 

    【注释】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1);中士闻道,若存若亡(2);下士闻道,大笑之(3)。不笑不足以为道(4)。故建言(5)有之:明道若昧(6);进道若退;夷(7)道若颣(8);上德若谷(9);广德(10)若不足;建德若偷(11);质真(12)若渝(13);大白若辱(14);大方无隅(15);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16);道隐无名(17)。夫唯道,善贷且成(18)。

 

(1)勤而行之:王弼本如是,傅奕本作"而勤行之"。勤,积极。


(2)若存若亡:存,留在心里;亡,同忘;若,相当于或,"有时"的意思。若存若亡:有时想起,有时忘掉。有人译为将信将疑。


(3)大笑之:对"道"大加讥笑的意思。也有另一种解释,如王念孙认为"大笑之"应作"大而笑之","大"是空洞而不切实:际,与"勤而行之"是平行句式。


(4)不笑不足以为道: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成为"道"。


(5)建言:有几种解释。一说建言是书名,老子引用其中的话。一说建言可能是古代现成的谚语、歌谣等。一说建言就是立言、设言,意思是通常有这样的说法,今不从第一说,而揉合后二说释之。

 
(6)明道若昧:昧,暗昧。明显的"道"好象很暗昧而不容易看见。

(7)夷:平坦。


(8)颣(lèi):崎:岖、不平坦。


(9)上德若谷:上德,崇高的"德";谷,低下的山谷。


(10)广德:高深广大的德行。


(11)建德若偷:建德,刚健的"德"。偷,怠情、松松垮垮的样子。

(12)质真:质朴纯真,一说质为实的意思,真指"德"。


(13)渝:有几种解释。一说改变、不能坚持的意思。一说变污、混浊的意思。一说质真是充实的德,渝通窬,空虚的意思。今从最后一解。


(14)大自若辱:黑垢也。此句指最洁白的东西,好像有此污垢的样子。

(15)大方无隅:大方,最方正。隅,角。最万正的却没有棱角。

 
(16)大象无形:最大的形象,看起来反而不见形体。


(17)道隐无名:"道"隐微而没有名称。


(18)善贷且成:贷,施子;成,成就、成全。善贷且成,指"道"善于施予万物,并且善于成就万物。帛书乙本作"善始且善成",意思是"道"使万物善始善终,万物自始至终都离不开"道"。两种意思并不矛盾。

 

    【译文】


    上等士人听见“道”的道理,就赶忙去实施;中等士人听见“道”的道理,有时想起,有时忘记;下等士人听见“道”的道理,就大加嘲笑——不被嘲笑,就算不上真正的“道”了。所以古来通常有这样的说法:明显的“道”,好象很暗昧;前进的“道”,好似后退;平坦的“道”,好象崎岖;崇高的“德”,好似低下的山谷;广大的“德”,好象不足;刚健的“德”,好象怠惰的样子;充实的“德”,好象空虚一样;最洁白的好象污黑,最方正的反而没有棱角;最重的器物总是最后才完成;最大的乐声听起来反而少有声音;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见形体;“道”隐微而没有名称。只有“道”,善于施予万物而且成就万物。(译文1)

 

    上士听了道的理论,努力去实行;中士听了道的理论,将信将疑;下士听了道的理论,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成其为道了。因此古时立言的人说过这样的话:光明的道好似暗昧;前进的道好似后退;平坦的道好似崎岖;崇高的德好似峡谷;广大的德好像不足;刚健的德好似怠惰;质朴而纯真好像混浊未开。最洁白的东西,反而含有污垢;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最大的声响,反而听来无声无息;最大的形象,反而没有形状。道幽隐而没有名称,无名无声。只有“道”,才能使万物善始善终。  (译文2)

 

    最聪明的人听到这些自然法则后,能尽力去遵循;普通人听到这些自然法则后,则是半信半疑;愚顽之人听到这些自然法则后,总是嗤之以鼻。如果这种人不嘲笑的话,就够不上是高深的"道"了。所以创立这门学说的人认为:"具有高智商的人,反而有点糊涂;那些想在自然法则上有所长进的人,反而有点畏缩不前;将这种道视为一钱不值的人,他们自身也是一钱不值。具有与天地相融通的高度悟性的人,就如同山谷一般具有深厚的知识底蕴,但知识面又太窄。最洁净的物质表面虽然好看,但极易弄脏,具有广博融通能力的人又似乎不深厚,具有某种感应能力的人又恰似一个小偷,总是暗中算计别人,不善于运用智慧的人虽然纯朴,但又好象是人类的一种别支。" 最方正的东西就没有角落可躲。做一个大物件,耗费的时间必然长,声音宏亮的人,音虽传得远,但音的频率又不够,由阴阳组成的大象虽然有普遍意义,但它又缺乏具体的形象,自然法则指导下的运行之"道" 虽隐藏于万物之中,但万物又不以它来命名。只有"道" 才存在一个完美的开始和完美的结果。(译文3)

 

    【古文正解】  


  妙道不可明见,玄德不可浅喻。  

 
  万物者,有形;物物者,混沌;有有者,恍惚;恍惚已极,是名曰大道。是以,大道生混一,混一孕阴阳,复化天地气虚。天有象,地有质,气有示,含阴阳,一大道,是谓玄谷;天以神,地以体,气以息,和阴阳,契大道,万物生之。是以,大道起分化,有无起阴阳,阴阳起势时,势时起衍畜,衍畜被合和,合和被清静,清静被自然,自然被大道。  


  是以,万物莫不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是以物或益之而损,或损之而益,以复正和。谦谦兮,慎远极,强梁者不得其死!  


  故,失和者不生,失正者不宜。其不得已焉,或灭或返,是以反者道之动;反者道之动,是以弱者道之用。知和曰常,知常曰明。明止于正,正同于道。道者,万物之奥稽。

  
  持道谨德,是谓圣人;双用两全,是谓完善;知行济一,是谓上士。  


  【今文正解】

 
  微妙的道无法明显看见,深远的德难以浅显解释。  

  万千物类,都是实在的形体;生成形体的,是混沌的存在;生成混沌存在的,是超越辩知的恍惚。恍惚已经是极致,勉强称之为“大道”。因此,大道生出混沌且与之混合为一,即“混一”;混一之中又孕育阴阳二元,然后混沌又变化为天地和天地之间的气虚。天有形象,地有形质,气虚可感知,三者都蕴涵阴阳,与恍惚的大道合一而并存,这样的宇宙叫做“深广的沟谷”;天赋予生命,地赋予形体,气用以调息,平衡阴阳,契合大道,万物由此衍化生息。因此,大道分化引起有无对立,有无对立由此引起阴阳并存,阴阳并存由此引起空间构成和时间运动,构成和运动引起各种物类的衍化生息,衍化生息以阴阳合和为前提,阴阳合和以清静为前提,清静以自在而然为前提,自在而然则来自大道的无为。  


  所以,万物自身无不背负阴怀抱阳,吐纳气虚以达到阴阳合和。因此事物或是获益却导致损害,或是损害却得以获益,是为了回复到阴阳合和的正常状态。谦逊再谦逊啊,注意远离极端,强梁霸道不得好死! 

 
  所以,失去合和生命不能存活,脱离正常外物不能融洽。迫不得已,要么灭亡要么返回,因此反向发展是道的运动所在;反向发展而运动,那么强则弱,弱则强,柔弱所以成为道的妙用所在。知道合和叫做恒常,知道恒常叫做明澈。内心明澈就懂得停止在正常状态,而正常状态与大道保持一致。大道,是万物的奥妙之所。 

 
  抱持大道谨守玄德,叫做圣人;既利用大道的作用又采用大道的方式,既周全外物又成全自身,叫做完善;知晓大道,依道行事,思想与行动互相辅助没有偏差,叫做上等才士。  


  【订正与辨析】

 
  按帛书将“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置于“上士闻道……善贷且成”段与“道生一……吾将以为教父”段之间。  

 
  “上士闻道……善贷且成”意在阐述“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而“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正接下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要之,三段论述由道而物,进而理,进而人,严整不可分割。  


  【辨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四十一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亦我义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楚简本老子丙本里,称‘太一生水’之说,把‘天,水,地’,作为其他万物始源, 

 
  虽然如此过程,其中却不含“阴阳”参与,难以直接推导出“故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个万物结构规律。  


  所以“二”理解为“纯阴质态纯阳质态”最合理,简称“阴阳”。  


  其次对于‘一’。“抱一”“得一”“道生一”等等,说明“一”的含义至少有两种:1,“一体性;混沌态”;2,“混沌纯一的物质”。  


  则“道生一”中“一”解释为“混沌纯一的物质”最合理,简称“混沌”。  

 
  由于只有“道”体是“无”,且是“超越有无而合一”的“玄”态,所以才真正具有“不减不灭,普遍存在”性。其他“一,二”则都是“有”,在宇宙生化过程里是依次或转化或更替或改变存在形式的。 

 
  “三生万物”不能直接据此解释“三”,要先弄清楚“万物”所指。《道德经》里有不少地方提及“万物”,但根据具体语境所指各各不一,需要具体分析。  

 
  由下文“故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应该知道“万物”乃是“冲气以为和”的万物,即“万千生命之物(包括人)”。在如《道德经》里“万物(:芸芸者)并作,吾以观其复”。  

 
  再回头反观“三”。“三”生万千生物,必然是除一切生物之外的存在物,那么‘天(至阳)’‘地(至阴)’都是其中两个,另外一个则可能是指“水”,也可能是指“天地之间的气虚”。  

  指“水”,除“太一生水”提出水的先在性外,还可以从“陆地,海洋,天空”三种直观结构来理解。且《道德经》里说“天地相和,以降甘露(水)”,可见“天地可生水”而不是“太一生水”。但是由“天,地,水”生“万物”,虽然含有“阴阳”其中,但是不能够得出“(万物)冲气以为和”的结论(否则,应该说“(万物)纳水以为生”了)。  


  由“(万物)冲气以为和”,可知“气”是“万物”的生存必须。三由此解释为“天,地,天地之间的气虚(由‘道’蕴蓄)”。  


  这样也比较符合古人的宇宙观“上有无限高广的纳藏至阳的天,下有无限深广的纳藏至阴的地(包括水),两者平行之间,则是容纳万物的气虚”。  


  这样的解释不但直观,如古神话中“盘古开混沌而分天地虚空”,也有这样的直观性依据。

  
  还可以在《道德经》里有照印:“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比拟‘道’所运转的气虚)”。可见,老子是有所深刻观察天地结构的。  


  有说三乃“天地神”,不但前后句不照应,且违背老子“人法道,道运行一切”的观点。  


  有说三乃“天地人”“三才”,这是依据现实存在结构来归纳的说法,不可取。非但与下文论述“万物”而后“人”都应当“和”的思路对不上茬,而且作为宇宙起源衍化说,未免水平低级。 

 
  综合上述研究,可以得出这样的解释:  


  道生出混沌,二者浑然一体,之中又孕育出阴阳(二),阴阳运转使“混沌分化成天,地,气虚(三)”,其中天蕴蓄至阳,地蕴蓄至阴,气虚则起调和运动作用,三种力量三种成分一起,衍化出其他万物(包括有制造改造能力的人)。所以由此说“故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而在整个过程中,“道”始终存在于一切。  


  用古文正解里的话则是: 

 
  万物者,有形;物物者,混沌;有有者,恍惚;恍惚已极,是名曰大道。是以,大道生混一,混一孕阴阳,复化天地气虚。天有象,地有质,气有示,含阴阳,一大道,是谓玄谷;天以神,地以体,气以息,和阴阳,契大道,万物生之。是以,大道起分化,有无起阴阳,阴阳起势时,势时起衍畜,衍畜被合和,合和被清静,清静被自然,自然被大道。  


  是以,万物莫不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是以物或益之而损,或损之而益,以复正和。        

 

    【引语】

 

    这一章引用了十二句古人说过的话,列举了一系列构成矛盾的事物双方,表明现象与本质的矛盾统一关系,它们彼此相异,互相对立,又是互相依存,彼此具有统一性,从矛盾的观点,说明相反相成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在这里,老子讲了上士、中士、下士各自“闻道”的态度:上士听了道,努力去实行;中士听了道,漠不动心、将信将疑,下士听了以后哈哈大笑。说明“下士”只见现象不见本质还要抓住一些表面现象来嘲笑道,但道是不怕浅薄之人嘲笑的。

 

    【评析】

 

    本章前面先讲了“上士”、“中士”、“下士”对道的反映。“上士”即高明的小奴隶主贵族,“中士”即平庸的贵族,“下士”即浅薄的贵族。上、中、下不是就政治上的等级制度而言,而是就其思想认识水平的高低而言。“道”的本质隐藏在现象后面,浅薄之士是无法看到的,所以不被嘲笑就不成其为“道”。在后面所引的十二句成语中,前六句是指“道”、“德”而言的。后六句的“质真”、“大白”、“大方”、“大器”、“大音”、“大象”指“道”或道的形象,或道的性质。所以引完这十二句格言以后,用一句话加以归纳:“道”是幽隐无名的,它的本质是前者,而表象是后者。这十二句,从有形与无形、存在与意识、自然与社会各个领域多种事物的本质和现象中,论证了矛盾的普遍性,揭示出辩证法的真谛。这是极富智慧的。


    【补充:贷智于道】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士:古代指知识分子。士分三类:上士、中士、下士。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对道的理解不同,道虽是客观存在的,但不可能为所有的人所认识,特别是人们还没有对道的观念形成共识的时候。


    “上士”是道性深厚的人,他们深知悟道的重要性,并对道的存在深信不疑且勤奋用功,这是有志者的作为。“中士”是道性若明若暗的人。他们对道的存在持半信半疑的态度,对识道缺乏信心,是不能战胜自我的人。“下士”是缺乏道性的人。他们的自我主观意识强烈,固执己见,不能客观辩证地看待问题。他们如同智叟,对传道、修道之人加以嘲笑来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其实也难怪他们嘲笑,这大概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大道太隐蔽,太深奥,为主观主义者所永远无法理解。如果大道显而易见,社会上也就不会有人视传道者为宣扬神秘主义的了。二是“下士”从修道者所采取的修道方式及其观念、行为的变化上所得出的结论,有道者的观念、行为是不能为“下士”所理解的。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建言:古人建立的格言。之:代表所列的格言。这些格言描述了修道者的外在表现及其内在本质。

 

    明道若昧:修道者明白了大道,获得了大智大慧,本该变得聪明,但从表面看来,不但没有聪明反而显得愚昧了。其实这正是明道的结果和超越自我的象征。一个大彻大悟的人,不再主观臆断、感情用事,不再为名利所羁绊。这在下士看来,不贪图享受,不及时行乐,不为自己着想,不正是愚昧吗?

 

    进道若退:在彻悟大道的道路上不断精进,他的品质好象后退了。“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进道”就是“损”,就是消除私欲,扬弃自我,提升人格。这正是为道的目的之所在。视人格的精进为退化,也正是人类自身异化的悲哀。

 

    夷道若颣:夷道,即平坦的大道,引申为顺大道行走,按客观规律办事。若颣:好象有缺点、毛病。以大道为中心的人和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世界观不同。以自我为中心的人贪名图利、损人利己。有道之人舍己为人,有名利可图而不贪。这在“下士”看来,不是有毛病是什么?

 

   上德若谷:越是具有高尚品德的人越虚怀若谷。有德之人对自己乐于助人的行为,不认为有功德,而是以平常之心,一切顺其自然罢了。这是有道者的谦逊品德。

 

    广德若不足:越是把握了真理的人越是真切地感到自我的渺小和智慧的不足。道无止境,德无止境,广德之人,以宇宙为心,永远不会满足。这是有道者的不断进取之心。

 

    建德若偷:建立功德就象偷一样。这里的“偷”字不是贬义词,而正是难能可贵的高尚品德。建德者修道藏形,行道匿迹,但行好事,不求人知。这是有道者的不争之德。

 

    质真若渝:渝,是改变的意思。有道者的品质越来越纯真,体现出人类最善良的本性。这在“下士”看来,修道者发生了变态,不再是合乎时代要求的人了。这是有道者消除异化,返朴归真的体现。


    大白若辱:越是纯洁的人,其行为好象越不光彩。有道之人,品德纯正,没有半点虚伪,处处、时时顺自然规律行事,这在“下士”眼里却是不光彩的行为。社会上那些甘做好人好事的人,不是被有些人嘲笑为“出风头”或者“傻子”吗?所谓的“傻子”,正是具有纯真之德的人。

 

    大方无隅:大方之家没有阴暗角落。大方:真正的哲学家。无隅:认识是客观、全面的,没有主观片面性。

 

    大器晚成:大器之才并非短期能够造就,需要数十年坚持不懈地道德修养工夫。“晚成”,肯定了人的能动作用以及悟道的艰难费时,否定了“生而知之”的天命论思想。

 

    大音希声:最大的声音是自我听不见的。大音是大道之音,是自然规律的启示。来自大自然的声音虽无声而胜有声,必须无条件地听从。

 

    大象无形:最大的景象是自我看不见的。大象是天象,属于心灵的世界,只有用至真至诚的心灵才能观到。大象虽然无形,但是,要想更好地认识有形世界,必须于无形世界中寻求真知。


    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道隐无名:本质规律潜藏于无名世界。世界的本质规律只有借助真我去把握,自我是无法直接认识的。无名,是说无形世界的名象无法以有形世界的名称、概念来规定。


    大道虽然隐而无名,但是也只有大道才能贷给我人生的大智大慧,用以成就天地之志。


    这里,道为贷方,我为借方,德为担保。道门虽大,无德不入。


    本章论述了道和德的辩证关系。首先通过人们对道的不同认识,说明道既客观存在,又高深莫测。接着借助格言,揭示了道的本质和现象,表明人们的世界观不同,方法论就不一样。最后说明大道之于人生、社会的重要性。一个“贷”字表明,大道虽至关重要,但需贷之以德,德不立则道不成。

 

 

【道德经】四十二卷 <wbr>上士闻道 <wbr>勤而行之 <wbr>中士闻道 <wbr>若存若亡 <wbr>下士闻道 <wbr>大笑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