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道德经】 三十六卷 将欲歙之 必固张之 将欲弱之 必固强之

(2010-10-22 20:26:55)
标签:

道德经

国学

老子

生活

文化

休闲

杂谈

分类: 民族文化

 

【道德经】 <wbr>三十六卷 <wbr>将欲歙之 <wbr>必固张之 <wbr>将欲弱之 <wbr>必固强之

 

第三十六卷


    【原文】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於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版本1)

 

    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版本2)

 

    将欲歙(xī)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示于人。(版本3)

 

    【注释】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1),将欲弱(2)之,必固强(3)之:将欲废(4)之,必固兴(5)之;将欲夺(6)之,必固与(7)之。是谓微明(8)。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9),国之利器(10),不可以示(11)人。

 
(1)将欲歙之,必固张之:歙(xi),收敛,收拢的意思,之,相当于"者"。将要收拢的,必定先扩张。这个意思是说,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张开往往是闭合的一种征兆或者说先期动作。老子认为,事物总是处于不断对立转化的状态中,当事物发展到某一个极限的时候,它必然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譬如月圆的时候,便意味着月亏,月亮圆满便是月亮亏缺的征兆;人们常说的"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也是这个道理,冬天就是春天的征兆。老子的这句话,也被理解成为利用计谋的思想。

(2)弱:削弱。


(3)强:形容词作动作用,使之强。


(4)废:废弃、废毁。


(5)兴:兴起、兴举。


(6)夺:通行本作"夺",但《韩非子•喻老篇》作"取",范应元本及彭耜本也作"取"。


(7)与:给。


(8)微明:一说微是幽微、幽隐的意思。明,明通、聪明。微明就是看不见的聪明,即深沉的聪明。一说明是征兆的意思,微明,就是幽微的征兆,今从后解。


(9)鱼不可脱于渊:鱼不能离开深渊。


(10)利器;一说指权道、权谋。一说指军事力量。一说指权势禁令等凶利的政治手段。今从最后一解。


(11)示:显示,此主要指耀示于人民。有人将此章理解为老子讨论权术的思想,那么“利器”就是权术、权谋的意思。“国之利器,不可示人”即含有隐秘的东西不能随便给人看的诡诈,今不从。王弼说

:“示人者,任刑也。”统治者用严刑峻法来制裁人民,就是用利器示人,就是“刚强”的表现;老子认为这种逞强是不会长久的,因此在此章他又一次阐明“柔弱胜刚强”,主张统治者采取“无为”、宁静的政治。

 

    【译文】

 

    将要收拢的,必定先扩张,将要削弱的,必定先强盛;将要废弃的,必走先兴起;将要夺取的,必定先给予。这就叫做隐微的征兆。柔弱胜过刚强,鱼不能离开深渊,国家的权势禁令这些凶利的政治制度不能随便耀示于人。 (译文1)


    想要合拢,那么原来必定是张开的;想要将其削弱,那么原来必定是强盛的;想要将其废除,那么原来必定是已推行的;想要将其取来,那么原来必定是给予的。这就可称之为略微明白一些道理。天下万物总是通过内在的柔弱来支配表面的刚强。鱼不可能离开有水的深渊,国家的武器也不能随便炫耀。(译文2)


    想要收敛它,必先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必先加强它,想要废去它,必先抬举它,想要夺取它,必先给予它。这就叫做虽然微妙而又显明,柔弱战胜刚强。鱼的生存不可以脱离池渊,国家的刑法政教不可以向人炫耀,不能轻易用来吓唬人。 (译文3)


    将要收敛的,必先扩张;将要被削弱的,必先令之强盛;将要被废弃的,必先被兴举;将要被夺取的,必先施予。这些征兆虽然隐晦,但道理却非常明了。柔弱胜过刚强。鱼离开深渊就无法生存。权势和苛令不能拿出来威吓百姓。 (译文4)

 

    【备注】

 

     这一章向来被用来作为老子宣扬权谋、阴谋的“铁证”,但是,我相信任何一个从头到尾仔细学习过道德经的人都不会认可这种理论的。老子在这一章简洁地呈现给我们事务的基本规律而已。


  【古文正解】
  
  张而后能歙之,以乘其势;强而后能弱之,以竭其力;兴而后能废之,以得其衰;予而后能夺之,以信其意。是谓微明。  


  微明,微明,微而行之之明。因顺不逆,藉天以成;力少,功大,事全,柔弱而胜刚强,合乎道也。  

  故,微明微用。治国之利器,不可以昭之;而昭之者,譬若鱼脱于渊,则道殆矣!  


  是以,道隐无名,玄德不德,太上无言,圣人晦贤。  

 

  【今文正解】


  张开之后才容易关闭,好乘借其惯性;强大之后才容易削弱,好疲乏其实力;兴旺之后才容易废除,好趁它必然走向衰亡;给予之后才容易夺取,好取信其心意。这就叫做“微明”。  

  微明,微明,隐微而行的智慧。顺随而不强行对抗,凭借天道而成;用力少,功效大,处理周全,柔弱因此得以战胜刚强,符合大道的方式。  


  所以,微明的智慧要隐微地使用。治理国家的大道谋略,不可以昭示于天下;而昭示于天下,好比是鱼离开深渊,那么道就困殆了!  


  因此,大道隐藏无名,玄德无谓有德,最好的统治者不发号不施令什么,圣人不张扬不崇尚贤能。

  

  【订正与辨析】

 

  1。帛书本有“将欲去之,必固与之”,意思是“想要使其离开,必先与之交往”。  


  通行本有“将欲废之,必故兴之”,意思是“想要使其衰废,必先使其兴盛”。  


  造成二者差异的原因在于,“与”“兴”古文字体是形近字。一旦二者讹谬而上文对仗的字“去”“废”又缺失,则容易用反义词补正,从而讹谬。  


  “将欲去之,必固与之”还是“将欲废之,必故兴之”,二者对于章节含义无大影响。至于哪个版本更符合原文,目前尚难以考证。  


  然而“将欲废之,必故兴之”意义更切合《道德经》重视长久顺治的治理理念,且能够照应“物壮则老”等说,故而暂采取。  


  2。帛书本“将欲夺之,必固予之”与通行本“将欲取之,必故与之”,句中“夺”字较之“取”字,更切合“歙”“弱”“废”等字表达”柔弱胜刚强“的较强负面含义,故订为“夺”字。 

 
  “与”“予”时常通用以表示“给予”义,为方便理解,兹订从本义字“予”。  


  “固”“故”也是通假字,表示“先”,为方便理解,兹订从本义字“故”。


    【引语】

 

    有人认为这一章也是讲用兵的道理,不过我们认为这主要描述了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本章谈到若干对矛盾双方互相转化的问题。例如,“物极必反”、“盛极而衰”等都可以说是自然界运动变化的规律,同时以自然界的辩证法比喻社会现象,以引起人们的警觉注意。这种观点贯穿于《道德经》全书。

 

    【评析】

 

    从这一章的内容看,主要讲了事物的两重性和矛盾转化辩证关系,同时以自然界的辩证法比喻社会现象,引起某些人的警觉注意。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会走到某一个极限,此时,它必然会向相反的方向变化,本章的前八句是老子对于事态发展的具体分析,贯穿了老子所谓“物极必反”的辩证法思想。在以上所讲“合”与“张”、“弱”与“强”、“废”与“兴”、“取”与“与”这四对矛盾的对立统一体中,老子宁可居于柔弱的一面。在对于人与物做了深入而普遍的观察研究之后,他认识到,柔弱的东西里面蕴含着内敛,往往富于韧性,生命力旺盛,发展的余地极大。相反,看起来似乎强大刚强的东西,由于它的显扬外露,往往失去发展的前景,因而不能持久。在柔弱与刚强的对立之中,老子断言柔弱的呈现胜于刚强的外表。


    【补充:微明】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比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

 

    要想收敛它,必定先使它张狂;要想削弱它,必定先使它强盛;要想废除它,必定先使它振兴。要想夺取它,必定先给予它,这是深明大道之举。微明:明于微,即明于道。


    只有“与之”,才能“张之”、“强之”、“兴之”;只有“夺之”,才能“歙之”、“弱之”、“废之”,不与则无以夺。“与之”是手段,“夺之”才是目的。由张、到强、到兴,由歙、到弱、到废,也昭示了修炼道德功的循序渐进的自然过程。“废之”之日,即是道成之时。

 

    柔胜刚,弱胜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借人。

 

    柔可以胜刚,弱可以胜强。鱼不能脱离深渊。国家的利器不可以借人。

 

    这一节,是说精气之于身体的重要性,也是对修道者的具体要求。只有不脱、不漏,才能“根深固柢,长生久视。”

 

    《道德经》毕竟是一部根据练功实践来讲道的书,一切内容都是对练功实践经验的哲理总结。所以,我们不能总是根据语句的表面意思来强解其治国理论。释《道德经》的人,多据此章给老子戴了一顶阴谋家的大帽子,可谓千古奇冤。寻历史冤案,恐怕惟有老子蒙冤最深最久。

 

    【英译】


    Dilation is the sign of constringency; mightiness is the sign of enervation;flourish is the sign of disuse; dispensation is the sign of seizure. All above premonition is indistinct, but the truth and rule is very perspicuous.


    The soft overcomes the hard; and the weak the strong.


    Fish should be left in the deep water. The sharp weapons of the state should be left where none can see them (The lordliness and tyranny should not be used to bulldoze the common people).

 

 

【道德经】 <wbr>三十六卷 <wbr>将欲歙之 <wbr>必固张之 <wbr>将欲弱之 <wbr>必固强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