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道德经】 三十卷  以道佐人主者 不以兵强天下

(2010-10-12 14:34:24)
标签:

道德经

国学

老子

生活

文化

休闲

杂谈

分类: 民族文化

 

【道德经】 <wbr>三十卷 <wbr> <wbr>以道佐人主者 <wbr>不以兵强天下

 

 

第三十卷


    【原文】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版本1)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军之後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版本2)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居,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版本3)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过后,必有凶年。故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焉。果而勿伐,果而勿矜,果而勿骄,果而勿得已居,是谓果而不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版本4)  


    【注释】

 

    以道佐(1)人主(2)者,不以兵强天下(3)。其事好还(4)。师(5)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6)。善有果(7)而已,不敢以取强,果(8)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9)。

 

    (1)以道佐:用"道"去辅佐。


    (2)人主:国君、君主。

 
    (3)不以兵强天下:不依靠武力在天下逞强。


    (4)其事好还:其事,指用兵这件事。还,还报,报应。

 
    (5)师:指军队。


    (6)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大战过后,必然有灾荒年。此八字帛书本无。

    (7)果:有几种解释。一说是胜利的意思;一说是救济危难的意思。今从后一解。


    (8)果:以后几个"果"都是达到目的意思。


    (9)早已:早死。这一章表现了老子对残酷战争的反对和谴责。

 

    【译文】
 
    用“道”去辅佐君主的人,不靠武力在天下逞强。使用武力这种事,是必定有报应的。军队所到之处,(民生调敝,田地荒芜),荆棘丛生。大战过后,必定是灾荒年。善于用兵打仗的人,只求达到救济危难的目的就是了,不敢用兵力来逞强于天下。达到目的而不自高自大,达到目的而不自我夸耀,达到目的而不自以为是,达到目的而要认为这是出于不得已,达到目的而不要逞强。(无论国家还是个人)凡是气势强盛之后就会趋于衰老,(因此逞强气盛〕是不合于“道”的。不合于“道”,必然很快就会死亡。(译文1)


    凭借道这一自然总规律来协助一国之君的人,不会倚仗军队来称霸天下,只会同邻邦建立友好的交往。由于军费开支宠大,整日又只关注战事,致使百姓流离失所,田园荒芜。战争之后,必然会出现饿殍遍野的凶灾之年。最恰当的建军原则是:只有具备防御效果就可以了,决不能凭借军队来显示自身的强大。具备防御能力就没有必要去炫耀武力,也用不着去侵略他国,更不要骄傲自大,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方可使用,具备防御能力就不要搞军事扩张。事物发展一旦达到旺盛的极限,就会加速自己的死亡,这即是所谓“不道”的体现。事物的消亡本是必然规律,这里所说的“不道”是指恶性结果提前到达。(译文2)


     以’道’规律来辅助君王的人,不会依靠武力逞强于天下。发动战争是一定会得到远报的。军队所到之处,就会变得荆棘丛生。大战过后,荒年会接踵而至。善用兵的人只求达到救济危难的目的而已,不会滥用兵力。达到目的而不有恃无恐;达到目的却不夸耀;达到目的却不骄傲;用武力达到目的是出于迫不得已;达到目的却不逞强。气势太过强盛就会趋于衰微,这是道的规律,不依照道的规律行事就会加速消亡。(译文3)


    依照“道”的原则辅佐君主的人,不以兵力逞强于天下。穷兵黩武这种事必然会得到报应。军队所到的地方,荆棘横生,大战之后,一定会出现荒年。善于用兵的人,只要达到用兵的目的也就可以了,并不以兵力强大而逞强好斗。达到目的了却不自我矜持,达到目的了也不去夸耀骄傲,达到目的了也不要自以为是,达到目的却出于不得已,达到目的却不逞强。事物过去强大就会走向衰朽,这就说明它不符合于“道”,不符合于“道”的,就会很快死亡。(译文4)


  【古文正解】

 

  执天下而为之者,祸莫大于穷兵,其事好还:大军所之,民莫不远徙而田园荒矣;大战所过,境莫不困乏而饥寒至矣。而况死伤耗费者乎!  

 
  兵也者杀伐不祥之器,以道佐人主者贵乎民生,非乎民杀。故善者不得已而果而已,不敢以取强焉。是以不矜,不伐,不骄。  


  物壮则老,是耗生不道。兵强所以自殆,非以其兵以竭民,战以竭国哉,而况不义者乎!  

 

  【今文正解】
 
  执掌天下统治而妄为的,祸害莫过于大兴军事。这种行径的灾难报应也来得快:大军所到之处,百姓莫不躲避逃亡,田园村舍也就随之荒芜了;大战发生之处,民生莫不凋敝,饥寒灾荒年头也就随之而到了。更不用提战争本身的生命死伤与物资耗费了!  


  军事是杀伐一类的不祥之物。以大道辅佐君主的,看重的是老百姓的生息,反对的是老百姓的杀伐。所以,妥善的人出于不得已才用兵,达到目的也就足够了,绝不敢借用武力来称霸。因此达到目的而不敢自矜,不敢自夸,不敢自我骄横。  


  生物强壮过后自然走向衰老,这是耗损了生力不合乎大道。以武力取强所以会自寻衰亡,那原因不就是以军队枯竭了人民,以战争枯竭了国家吗!更何况那些将武力用于不正当目的者呢? 
 
  【订正与辨析】
  
  通行本“果而不得已”按帛书订为“果而勿(毋)得已居”。

  
  虽然二者含义相同,“勿得已居”更明显强调心态,因此订正。  

  “果而勿得已居”,“居”意思是“以……的心态对待”,再如“居功”。  


  “果而勿得已居”乃承接“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各种心态之语:达到目的了,但不要拿自我得意的心态对待胜利。


    【引语】

 

    历来在解释《道德经》的学者中,有一派认为《道德经》是一部兵书。究竟它是不是一部兵书,这个问题在本章评析中再作论述,但老子具有反战思想则是无疑的。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动荡不安,大小战争此伏彼起,给国家带来破坏,给老百姓的生活造成灾难。老子反对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在本章里,老子认为战争是人类最愚昧、最残酷的行为,“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揭示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严重后果。老子主张反战的思想,无论在当时还是后世,都有其积极的意义。

 

    【评析】

 

    在《道德经》的这一章和下一章里老子都讲到用兵问题。但必须重申,《道德经》主要是一部哲学著作而不是兵书,他论兵是从哲学的角度,而不是军事学的角度。讲到许多哲学问题时,也涉及到军事,因为哲学与军事虽非属于同一学科,但有许多内在相通之处。他着重讲战乱给人们带来的严重后果,这是从反对战争这一角度出发的。因为战争是人类最残酷最愚昧的行为。本章中所讲“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就是讲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

 

    唐代王真《道德真经论兵要义述》说,“五千之言”,八十一章,“未尝有一章不属意于兵也”。明未王夫之也认为《道德经》可为“言兵者师之”。近人章太炎说,《道德经》一书概括了古代兵书的要旨。他指出,“老聃为柱下史,多识故事,约《金版》、《六韬》之旨,著五千言,以为后世阴谋者法。”(《訄书·儒道》)当代学者张松如认为,八十一章中直接谈兵的,本章、下章及六十九章,共三章而已。讲哲理偶以兵事取喻者不及十章。所以《道德经》不是兵书,例如从军事学角度讲,它无论如何也不能与《孙子兵法》相提并论。在春秋战国时代,战争是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哲学家、思想家们对这些社会实际问题并不会熟视无睹。他们从这些战争的过程中,观察到某些带有哲理性的问题,并上升到哲学高度加以分析研究,寻找到包括战争在内的一般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如“物壮则老”等,这无疑具有普遍的启示价值。


    【补充:用兵之道】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


    用大道来辅佐君主的将领,不以武力逞强天下。以武力逞强天下的人,是野蛮的霸权行径,必遭报应。因为恃强凌弱,是垂涎他人领土和财富的不道行为,一定会遭到正义力量的反抗。二战时期,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周边国家,偷袭珍珠港,犯下滔天罪行,结果还报的是两颗原子弹,日本人民也因之遭受了深重的灾难。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过后,必有凶年。


    军队经过的地方,必然荆棘丛生;战争过后,必然给国家带来灾荒的年景。


    战争是残酷的,不但使受害国生灵涂炭、田地荒芜,而且也损失了本国大量的人力物力。战后的国力疲惫状况非一朝一夕所能复原。

 

    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衿,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善于用兵的人,能达到用兵的目的,取得要取得的成果也就可以了,决不敢以武力去逞强。“不敢以取强”,表明战争是防御性的,而不是野蛮的侵略行为。“取强”是乐于杀人,为有道者所不忍。正确的行为是:取得了战果,不可自尊自大;取得了战果,不可自我炫耀;取得了战果,不可骄横;战果的取得,是出于迫不得已;取得了战果,就不可再用武力来逞强。这是真正的用兵之道,是保守战果的具体策略,体现的是仁慈之德。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国家一旦强大就走向衰退,这是不懂得用兵之道。不懂得用兵之道,国家就会过早地衰亡。国家由强变衰,以至于灭亡,都是因为统治者不明道而贪得无厌造成的。富国强兵,在于维护和平,抵御邪恶。若是自恃国强兵威去逞强黩武,大开杀戒,则是不道行为,不道的结果必然是国家过早地衰亡。


    本章是老子的军事思想和战争理论。强兵的目的在于预防,以确保国家和平发展,而不是用于侵略。老子反对侵略,决不是反对一切战争。就一国而言,人民群众面对反动统治和阶级压迫,有反抗的权力和革命的自由。革命就需要战争,只有战争,才能解决矛盾,实现国泰民安之目的。至于国与国之间,则应感之以德,交之以道,从而实现共同的利益,切不可诉诸武力。用兵之道是治国之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经书中的许多章节都体现了用兵之道,以致于许多人误认为《道德经》是一部兵书。

 

    【英译】


    The man who assists emperor with the principle of Tao’s will not conquer the world by force of arms. Such warring is sure to meet with its proper future return. Where armies are, thorns and brambles grow. Lean years always follow the war.


    Therefore a good captain who acts accord with the standard of Tao’s just fights for relieving jeopardy. He will not use all armed might to indulge in aggressive wars. He will not be swashbuckling, pretentious, cocky and conceited after he gains his ends by force. It’s just be forced to fight.


    When things have attained their strong maturity they become old. This is the rule of the Tao’s. What is not in accordance with Tao soon comes to an end.

 

 

【道德经】 <wbr>三十卷 <wbr> <wbr>以道佐人主者 <wbr>不以兵强天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晚 秋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