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十 四 卷
【原文】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於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後。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版本1)
视之不见,名曰微;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夷。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版本2)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jiǎo),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版本3)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版本4)
【译文】
无形无状且看不见,叫做“夷”;无声无因且听不见到,把它叫做“希”;无质无量且摸不到,叫做“微”。这三者其实无法探究。统称为“一”,也就是“道”。上面不明亮,下面不昏暗,渺茫不可名状,因此归之于无物。这就是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形体的形体,就是闪烁不定的“恍惚”。从前方去迎接它,看不见它的头;从后面去追赶它,看不见它的尾。根据太初的大“道”运行规律来考察当今事体,我们就能了解元始是怎么开始,这就叫掌握了“道”的原则。(译文1)
看它看不见,叫做“夷”;听它听不到,叫做“希”,摸它摸不着,叫做“微”。这三者的形象无法追究下去,它是浑沦一体的。它上面不显得光明,下面也不显得昏暗,渺茫幽远不可名状,(一切的运动都)会回归到无形的状态。这就叫做没有形状的形状,不见物体的形象,这就叫做“恍惚。”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前头:跟着它,看不见它的背后。根据早已存在的“道”来驾驭现在的具体事物。能够认识宇宙的起始,这就叫“道”的规律。(译文2)
看它看不见,把它叫做“夷”;听它听不到,把它叫做“希”;摸它摸不到,把它叫做“微”。这三者的形状无从追究,它们原本就浑然而为一。它的上面既不显得光明亮堂;它的下面也不显得阴暗晦涩,无头无绪、延绵不绝却又不可称名,一切运动都又回复到无形无象的状态。这就是没有形状的形状,不见物体的形象,这就是“惚恍”。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前头,跟着它,也看不见它的后头。把握着早已存在的“道”,来驾驭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能认识、了解宇宙的初始,这就叫做认识“道”的规律。(译文3)
看它(‘道’)看不见,叫做‘夷(无形的实体)’;听它却听不到,叫做‘希(无声的声音)’;摸它触不着,叫做‘微(不可感知的存在)’。因为它们是混为一体的,所以我们很难准确区别三者之间界限。它无所谓光明和黑暗,虽广袤无边却不能名状,它的运动生生不息,变化无穷,却总是回归初始。这就是无形的状态,不可见的形象,若有若无,闪烁不定。向前看不到它的起点,向后看不到它的终点。把握早已存在的‘道’的规律,来认知现实世界的具体事物。能够了解宇宙万物的初始,就是‘道’的规律。(译文4)
道这个东西,你好象看得到,又好象看不到,这就称之为“微” ,你好象听得到,又好象听不到,这就称之为“希”
,你好象抓得到,又好象看抓不到,这就称之为"夷"
。这三个方面不可能实现完美的论证,它们是融为一体的。它们既存在于事物的表面,却又不清楚明彻,又蕴含在事物的里面,但似乎能明察。它们就像一根由若于股结起来的绳子,每一小股你无法给它命名。虽然奥妙莫测,但它们同归于物体之中。因此,称它们为无形态的存在,无物质的现象,恍恍惚惚,似有似无。既看不到开端,也不知其结尾,但它们却遵循着恒古不变的自然法则,驾驭着现实世界,它能明白物质的开端与结尾。这即是道的秩序和本质。(译文5)
【注释】
视之不见,名曰“夷”(1);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2)。其上不缴,其下不皦(3),绳绳兮不可名(5),复归于无物(6)。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7),以御(8)今之有(9)。能知古始(10),是渭道纪(11)。
(1)夷:帛书本作"微"。
(2)此三者不可致洁,故混而为一:三者,指视之不见的"夷"、听之不见的"希"和搏之不得的"微"。这三者是老子用以描述不可感知的"道"的。由于"道"没有确定的形体,我们的感官无从体验,因此难以用确切的语言描述它,只能以我们经验世界的这些概念去"证伪"它,通过对我们熟知的感性经验的一一否定,从而显示"道"的特征。致洁:究诘,追究。这句的意思是:无论夷,还是希,还是微,这三者形象是无法追究的,所以道是浑沌一体的。
(3)皦(jiǎo):明亮、清晰。
(4)昧:阴暗、不清楚。
(5)绳绳兮不可名:绳绳(mín):渺茫、幽深、不可知。名:名状,描绘。
(6)复归于无物:指"道"复归于它无形无象、混炖不分的状态。这与十六章"复归其根"是同一个意思。"无物",并不是空无所有,而是指我们的感官不能知觉的、不具有任何形象的"道"。
(7)执古之道:执,依据、根据;古之道,古来就存在的"道"。
(8)御:驾驭。在此当利用、使用解。
(9)令之有:眼前的具体事物。这里的"有"是指一般意义的上现实世界的存在物,不同于一章的"有"。(10)古始:宇宙的开端、"道"的起始。
(11)道纪:纪,纲纪,规律。道纪,"道"的纲纪,道的规律。
【古文正解】
大道惚恍悠寥也常无焉。
不显其形,不张其声,不著其体。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太一。
物莫不生乎道。以其无,故从之而不束,顺之而不约。故物生而不厌,恒以自然,是谓之天。无而不改,无而无为,无而遍焉。唯道大成。
是以,古今天下一于道也。象帝之先,万物自安;有帝之世,天下始乱。道不可失,或灭或返。是以治乱纷纭而益相甚矣!
夫唯执古道而御今,辅物顺天而不敢为,是以能复古始泰世焉。
【今文正解】
大道无可感官捉摸,永远以毫无性状作为自己的存在方式。
没有形象,没有声音,没有质体。这叫做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物象的物象,这叫做混沌的存在。
万物都是生自大道。正因为道的物态虚无,因此万物无不顺从于大道却不觉得被约束。所以万物生就于大道也就从来不厌弃大道,永远以自在的方式生息着,这就是天性。因为无物,所以道不会更改变化,不会有所思虑作为,遍及一切地存在着。只有道才能够通往最大的成功。
因此,古今天下都统贯在一个大道之下。过去初始的时候,没有人为没有王治,万物依恃于大道而自在生息,天下安泰;而今王侯统治天下机诈四起,天下与大道背离,所以才混乱。大道是无法挣脱的,一切暂时背离最终还是被迫返回大道或者消亡。所以,乱与治,是与非,循环纷扰,人民的生存也就不得安宁了。
只有归从远古以来的大道,去对待现在的存在,辅佐万物自然生息而不敢扰乱,才能够回复到以往那样的天下长久平泰。
【引语】
本章是描述“道”体的。在第六章和第八章,分别以具体的形象——山谷和水,来比喻道的虚空和柔弱。本章以抽象的理解,来描述“道”的性质,并讲到运用“道”的规律。在这里,“道”即是“一”。在前面几章中,老子所说过的“道”有两种内涵,一是指物质世界的实体,即宇宙本体;一是指物质世界或现实事物运动变化的普遍规律。这两者之间实际是相互联系的。本章所讲的“一”(即“道”)包含有以上所讲“道”的两方面内涵。老子描述了“道”的虚无飘渺,不可感知,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然而又是确实存在的,是所谓“无状之状,无物不象”。“道”有其自身的变化运动规律,掌握这种规律,便是了解具体事物的根本。
【评析】
超脱于具体事物之上的“道”,与现实世界的万事万物有着根本的不同。它没有具体的形状,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它无边无际地无古无今地存在着,时隐时现,难以命名。“道”不是普通意义的物,是没有形体可见的东西。在此,老子用经验世界的一些概念对它加以解释,然后又一一否定,反衬出“道”的深微奥秘之处。但是“道”的普遍规律自古以来就支配着现实世界的具体事物,要认识和把握现实存在的个别事物,就必须把握“道”的运动规律,认识“道”的普遍原理。理想中的“圣人”能够掌握自古以固存的支配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规律,可以驾驭现实存在,这是因为他悟出了“道”性。下一章紧接着对此作了阐述。
【补充:参玄悟道】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至诘,故混而为一。
这大概是老子于道境之中对人体基因组直觉后的体悟。
夷:平坦无阻的意思。这是就基因组的能量场来说的。希:真实、珍贵的意思。这是就基因组所蕴藏的世界万物的信息来说的。微:细微的意思。这是就构成基因组的物质微粒来说的。“夷”(场)、“希”(信息)、“微”(微物)这三种成分不可过细地划分,它们共同融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即细胞。细胞是宇宙的缩影,它蕴藏着宇宙的一切奥妙。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是说道的境界是清晰、明净的,其上面不耀眼,下面也不昏暗。你所直觉之景物,无上下内外之分,无视觉障碍,只是一派立体的灵明。
“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前一个“绳”是动词,即结绳。后一个“绳”是名词,即绳子。“绳绳兮不可名”,十分形象地说明了人体基因组的结构及其运动形式。人体细胞的细胞核中包含着来自父母的阴阳两套染色体,基因组就是染色体上的全部基因,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而成,呈双螺旋结构,如同一条不停地扭动的绳子,这也就是首章所说的“玄之又玄”。“不可名”,是说无法为它具体命名。在老子看来无法命名的东西,却被现代科学命名为人体基因组,且成为家喻户晓的名字。随着科学的发展,老子所创建的宏伟的哲学大厦之门,必将逐渐为人们所开启,并为整个人类带来无上的福音。
“复归于无物”,是不停运动着的基因组“远逝”的结果。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这种状态、景象是对心灵而言的,对自我而言则“无状”、“无象”。之所以称之为“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站在自我的角度来说的。
“是谓惚恍”,是说基因组处于飞速旋转状态,闪烁不定。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是说飞速旋转的基因组是循环往复、无始无终、周流不息的。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修道者执着于古人所遵循的认识世界的道路,用来抵御今人只追求外在名利(有)的思想观念。能够知道远古万物的起源并能认识它们发展变化的规律,是因为道都作了真实的记录。这是说,人体基因组是一部记载着宇宙万物和人类历史的活的百科全书,只要具备了破译基因密码的功夫,也就把握了世界,把握了自我命运。
现代科学已证明,人类基因组蕴藏着生命奥秘,记载着生命信息,决定着人的生老病死。但在老子看来,人类基因组不仅蕴藏着生命密码,还蕴藏着宇宙密码。只要破译了这些密码,就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认识过去和未来。
本章是老子对人体基因组所作的具体、生动、形象的描述,表明了道是认识真理的真正源泉。老子号召人们“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不要再在违背自然规律的道路上走下去。当今人类应当醒悟老子思想,走“返朴归真”之路,遏制社会只片面追求物质文明而给人类的生态环境带来严重毁坏的局面。
【英译】
We look at it ('Tao'), and we can not see it, so we name it 'the
superorganic esse'. We listen to it, and we can
not hear it, so we name it 'the soundless voice'.
We try to grasp it, and can not get hold of it, so we name it 'the
impalpable existence'. It's difficult to estimate the borderline of
these three qualities because they are blent together as one. It is
not bright, nor yet is it dark. It's vast, but we can't describe
its shape. It moves continually, but it again returns and becomes
initial origin. This is called the Form of the Formless, and the
sightless image. It always is flickering. Forward, we can not see
its beginning; backward, we can not see its
terminal.
We try to grasp the rule of long existence 'Tao' in order to
cognize true-life concrete things. And then, we can learn the
beginning of universe. This is called the clue of
'Tao'.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