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十 一 卷
【原文】
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三十辐,共一毂(gǔ),当其无,有车之用;埏(shān)埴(zhí)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yǒ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译文】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踩打陶土做成器皿,器皿中间必须留出空处,器皿才能发挥盛放食物的作用器皿的作用;建造房屋,墙上必须留出空洞装门窗,人才能出入,空气才能流通,房屋才能有居住的作用。所以,“有”使万物产生效果,“无”使“有”发挥作用。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个毂上,有了毂中间的洞孔,才有了车的作用。揉捏粘土做成器皿,有了器皿中间的虚空,才有了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中间的空地方,才有了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以便利,(全靠)“无”使它发挥作用。
三十根辐条共同围绕一个轮轴,光看一个车轮,它亳无用处,一旦组合成车,它又有极大用途。一堆粘土孤立看来,毫无价值,但烧制成器皿,又能显现它的价值。就是摆在一边的门和窗,不将它们用于房屋建造,也是废物一堆。因此,客观物质总有其利用价值,就是看起来毫无用处的事物,也可以化无用为有用。
三十根轮辐汇集到车轮的中心部位,有了车轮中心部位的空洞,才有车轮的作用。用陶土烧制的器皿因为有了中空的部分,才有了器皿的作用。门窗四壁组成了房屋,有了室内中空的空间,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带给我们的使用价值是和‘无’相互配合而体现发挥出来的。
【注释】
三十辐,共一毂(1),当其无,有车之用(2)。 蜒垣以为器(3),当其无(4),有器之用。
凿户牖(5)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6)。
(1)三十辐,共一毂:辐,车轮上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毂:音gu,车轮中心的圆孔,车轴从当中穿过。古代的车轮由三十根辐条所构成。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代的车轮由三十根辐条所构成。此数取法于每月三十日的历次。
(2)当其无,有车之用:无,指车毂中虚空的部分。正因为有了车毂中虚空的部分,(车轴才能在里面转动),才使车具有了运载作用,"无"指毂的中间空的地方。
(3)埏埴以为器:埏,和,揉;埴,粘土。揉捏粘土作成器皿。
(4)当其无:无,指器皿中心空的地方。正因为有了器皿中空的地方(才使器皿具有了盛东西的用途)。
(5)户牖:门窗。
(6)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指事物的实体(如车、房屋、器皿等);无,中空的地方。“有”给人以便利,“无”便发挥出它的作用。这是老子辩证思想的具体阐述。道是“有”和“无”的辩证统一,现象界的一切也是“有”和“无”的对立统一。正是因为有了车毅中空的地方供轴转动,车才得以行驶;正因为器皿中间有很大一块虚空的地方,才得以盛物;而如果房屋没有四壁门窗之间的空间,就无法供人居住”所以这就是“无之以为用”。车、器皿、房屋这些实体都给人带来便利,这就是“有之以为利”。老子将“无”放在第一位,把“有”
作为第二位的存在,虽然有本末倒置之嫌,但却显示了老子辩证思维的特点。第一章所说的“有”和
“无”是用以描述“道”由形而上状态向下落实而产生天地万物的过程,是超现象界,就本体界而言的;本章所说的“有”和“无”则是指现象界的实物,它们是两个年涵不同的概念。
【古文正解】
观物以知道徼。
夫天,地,物,人,莫不道生。道之所制,莫之违而常自然,故玄道难以明知。
变易也,相成也,莫不系乎阴阳也,而有无为第一。是物生之始而道妙之本也。物莫不有,故莫不无。有之为体,无之为性;有之为利,无之为用;有之为徼,无之为妙。
镬鼎不同,而皆以烹;刀枪不同,而皆以兵;窑屋不同,而皆以居。镬裂则废,刀折则弃,屋漏则不可居矣。不成其无,故失其用。
是知,有之为华,无之为实;阳为糙,阴为精。故圣人执乎用而不执乎有,居其实而不居其华,处乎中而不处乎表。是以圣人尚无而贵虚。
大道能成其有,从乎无也。
【今文正解】
观察于具体的事物,则可以从中认识大道的轨径。天,地,物,人,莫不是从道生出,与道相融,因此无不蕴涵着道的性质。道的规制在于切合在一切物的天性中,因此万物都没有能够脱离开道的约束的,而且万物生来如此从不觉得被约束着,万物是自己自在发展而和谐安静的。因此,隐晦的大道总是难以很明显的察知到。
变化运动,还是静态构成,无不是阴阳之间的相辅相成相互转化。而所有的对立之中,有和无是最主要最基本的,因为这是一切物产生和存在的初始,是大道之所以奥妙的实质所在。
混沌的道是有和无的合一,而具体的物全部是有和无的显现相成。具体万物无不是以有限的形体而存在,因此同时也处在有限形体之余的无中。存在的是有限实体,却因有限之余与其它物体显示着自身的性状;有限实体的用处,却来自实体所形成的虚空形状;大道真实存在所具有的规制,却在于它的毫无性状。
所以,锅和鼎在实体上有区别,却都可以用来烹煮;刀和枪在实体上有区别,却都是兵器;窑洞和房屋不同,却都能够居住。这是在于不同的实体有共同的虚空。锅裂了,刀折了,屋漏了,在实体上没有减少,但是与周围虚空变化了,用处也不存在了。
因此知道:实体如同花朵,虚空才是果实所在;阳性的事物是粗糙的表象,阴性的一面才是精华的内核。所以,圣人看重的是的功用而不是实体,取的是果实而不是花朵,深入到本质而不是表面。所以,圣人崇尚对外无为无争,重视内心淳朴虚静。
大道之所以成就了自身,就在于它的彻底无形无质。
【引语】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一般人只注意实有的东西及其作用,而忽略了虚空的东西及其作用。对此,老子在本章里论述了“有”与“无”即实在之物与空虚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他举例说明“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为用的;无形的东西能产生很大的作用,只是不容易被一般人所觉察。他特别把“无”的作用向人们显现出来。老子举了三个例子:车子的作用在于载人运货;器皿的作用在于盛装物品;房屋的作用在于供人居住,这是车、皿、室给人的便利。车子是由辐和毂等部件构成的,这些部件是“有”,毂中空虚的部分是“无”,没有“无”车子就无法行驶,当然也就无法载人运货,其“有”的作用也就发挥不出来了。器皿没有空虚的部分,即无“无”,就不能起到装盛东西的作用,其外壁的“有”也无法发挥作用。房屋同样如此,如果没有四壁门窗之中空的地方可以出入、采光、流通空气,人就无法居住,可见是房屋中的空的地方发挥了作用。本章所讲的“有”与“无”是就现象界而言的,与第一章所说有“有”与“无”不同,后者是就超现象界而言的,读者应注意加以区别。
【评析】
在《道德经》一开始,老子用大部分篇章,通过认识天地、刍狗、风箱、山谷、水、土、容器、锐器、车轮、房屋等具体的东西去发现抽象的道理。他的学说往往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而并非总在故弄玄虚。冯友兰先生曾说:“老子所说的‘道’,是‘有’与‘无’的统一,因此它虽然是以‘无’为主,但是也不轻视‘有’,它实在也很重视‘有’,不过不把它放在第一位就是了。老子第二篇说‘有无相生’,第十一章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一段话很巧妙地说明‘有’和‘无’的辩证关系。一个碗或茶盅中间是空的,可正是那个空的部分起了碗或茶盅的作用。房子里面是空的,可正是那个空的部分起了碗或茶盅的作用。如果是实的,人怎么住进去呢?老子作出结论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它把“无”作为主要的对立面。老子认为碗、茶盅、房子等是‘有’和‘无’的辩证的统一,这是对的;但是认为‘无’是主要对立面,这就错了。毕竟是有了碗、茶盅、房子等,其中空的地方才能发挥作用。如果本来没有茶盅、碗、房子等,自然也就没有中空的地方,任何作用都没有了。”
【补充:以无为本】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辐:车轮上连接轮辋和轮毂的辐条。毂:车轮中心的孔型部件,外连辐条,内装车轴。无:指车轮中心的圆孔,是车轮的枢纽。当车的重力施加于车轴时,车轴就会通过轮毂均匀地分配给每一根辐条。辐条在轮毂和轮辋的作用下,相互合作,形成合力,承担起单根辐条所根本不能承受的压力。只有这样,车轮才旋转不息,完成任重而道远的负载,从而显示出车的巨大作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埏:和泥。埴:粘土。用粘泥烧制陶器,使之中空,用来盛物,这是制作陶器的目的所在。器小有小器之用,器大有大器之用,无形的空间决定了陶器的使用价值。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户:房门,有出入之用。牖:窗户,有通气采光之用。人们建造房子,必须开辟房门,使住房者出入自由;开辟窗户,使光照充足,气流畅通,才不会伤害住房者的身体健康。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通过以上三个论据可以看出,车子、陶器、房子都是有形的(有),而体现它们自身价值的却是无形的空间(无)。“有”和“无”的关系,就是“利”和“用”的关系。“利”是使用价值的前提条件,“用”是使用价值的决定性因素。所谓“有无相生”,是就“利”和“用”关系而言,利和用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有“有”就有“无”,有“实”就有“虚”,在时间上没有先后,在主次上没有本末。但是,我们看待问题的时候,必须以“无”为本,以“有”为末,崇本而举末。这是因为,我们是处在“有”的层面的,只有守住其对立面的“无”,才能利于“有”。倘若以“有”为本,以“有”治“有”,就会加速“有”向“没有”的方面转化,这是不符合辩证法的。
就治身而言,要想健康长寿,就不能只是强调用有形的佳肴来厚待有形的身体,而根本在于关注无形之法身,只要守住法身,健康长寿就会成为必然。人体就象房子,法身是房子的主人,只要主人不去,房子就不会倒塌。
就治国而言,其根本在于神圣的法律,而不是有为的统治者;只要具有了高度的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国家自然有持久的繁荣和稳定。期待英雄的时代是强盗的时代,是愚昧的时代,是人民还没有真正觉醒的时代。
本章的中心是“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具体论证了“有”和“无”也即“利”和“用”的关系,旨在阐明有和无的对立统一关系。我们是处在“有”的层面的,所以,解决矛盾时要以“无”为本。
【英译】
The thirty spokes unite in the one nave; but it is on the empty
space of the axle,that the use of the wheel
depends.
Clay is fashioned into vessels, but it is on their empty
hollowness, that their use depends.
The door and windows are cut out from the walls to form an
apartment, but it is on the empty space within the house,that its
use depends.
Therefore, what the use value we get from existence is created by
nonexistence and
existence together.

加载中,请稍候......